內容簡介
《日本國見在書目》,由日本學者藤原佐世於寬平年間(889年—897年)奉敕編纂。此目成書於《隋誌》和兩《唐誌》之間,共收唐及唐以前古籍1568部,計17209捲,模仿瞭《隋誌》分類的結構和次序。本書對該書目所載漢籍的捲數、流傳、存世等情況作瞭詳細考訂,並附錄有關論著和文章的索引。是利用和參閱本書目*佳的工具書。 孫猛 著 孫猛,安徽省黃山市黟縣人。1944年生於上海市。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研究生院中文係文獻翠專業。曾在江蘇興化縣委、江蘇人民齣版社、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深圳大學中文係工作。]987年應邀赴日,先後任東京女子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早稻田大學法翠研究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域外漢籍研究,著有《郡齋讀書誌校證》等。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稱得上是一種煎熬,但也是一種獨特的享受。它的文字風格非常古典,夾雜瞭大量的專業術語和人名地名,初讀時確實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但如果沉下心來,你會發現作者在看似枯燥的目錄羅列之下,隱藏著對整個日本學術脈絡的宏大構想。它不是那種讓你輕鬆讀完就閤上的書,更像是一本工具書,你需要反復查閱,去對照不同的引文和注釋,纔能真正領會作者的深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存佚之辨”時的那種謹慎和審慎,每一個結論都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對比之上,絕不輕易下定論。這種嚴謹的態度,在如今快餐式的閱讀風氣中,顯得尤為珍貴。讀完一部分,我感覺自己的曆史觀都被刷新瞭,仿佛重新認識瞭那個被我們簡化瞭的“古代日本”。
評分作為一名對日本文學史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原本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耳目一新的視角,結果發現,它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底色”的夯實上。這本書的敘事非常平鋪直敘,幾乎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或個人抒發,完全是以一種近乎冰冷的學術姿態,將“所有已知的、可能存在的”書目進行瞭係統化的收錄和分類。這種分類方法本身就充滿瞭智慧,它跳齣瞭傳統的朝代或體裁的限製,而是根據文獻的性質和流傳路徑進行重構。在某一章節,作者對比瞭不同時期地方豪族私傢藏書的構成差異,那種對社會結構變遷的微觀捕捉,精妙絕倫。它不是一本讓你快速獲得知識的書,而是一張需要你用耐心去繪製的日本文化版圖,每添一筆,版圖就清晰一分。
評分我對這類學術巨著的評價,往往取決於它能否提供“新的參照係”。《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詳考》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打破瞭我對日本古代文化史的一些刻闆印象,尤其是在地域文化與中央權力的互動關係上,通過梳理地方齣版物的特點,揭示瞭許多被主流史學所忽略的文化張力。這本書的體量巨大,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去消化,但每一頁的付齣都得到瞭迴報。它不是那種用來炫耀閱讀量的書,而是真正用來指導後續研究的基石。如果說其他書是河流,那麼這本書就是水係圖譜,它告訴你每一條支流的源頭在哪裏,以及它們匯入主流的過程是多麼復雜而麯摺。對於真正的研究者而言,這無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頭必備。
評分這本厚厚的書擺在桌上,光是這個書名《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詳考》就讓人望而生畏,但翻開目錄,裏麵的內容卻遠比想象的要豐富得多。我首先被吸引的是它對早期日本典籍的梳理,那種考據的細緻程度簡直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作者似乎對每一部古籍的流傳脈絡都瞭如指掌,甚至能追溯到那些已經失傳或隻存在於傳說中的版本。尤其是在介紹一些地方誌和地方文集時,那種深入田野的調查痕跡撲麵而來,讓人感覺作者不僅僅是在書齋裏做研究,更是親自踏訪瞭日本的每一個角落。讀到後來,我甚至能想象齣作者在舊書店裏,在塵土飛揚的古籍庫裏,是如何如飢似渴地尋找這些蛛絲馬跡的。這本書不僅僅是目錄的匯編,更像是一部關於日本知識傳承史的側寫,充滿瞭對曆史細節的偏執和熱愛,讓人在浩瀚的史料中看到瞭一個時代的影子。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也很有意思,紙張厚實,墨色沉穩,透著一股老派學者的風骨。內容上,我個人認為最齣彩的部分在於對“未刊手稿”的收錄和考證。作者似乎投入瞭巨大的精力去搜集那些隻在私人信件或寺廟記錄中提及的文獻綫索,並試圖還原它們可能存在的樣貌。這種“追尋失落之物”的努力,本身就帶有一種浪漫的悲劇色彩。它不是在講述已發生的故事,而是在修復被時間磨損的記憶碎片。讀到關於某個地方神社藏書被戰火焚毀的記錄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筆尖流露齣的那種深沉的惋惜,這種情感的剋製,反而比直白的感慨更有力量,讓人在閤書之後,久久不能平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