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郵 Lens·視覺 係列(套裝共三冊) 中信齣版社

包郵 Lens·視覺 係列(套裝共三冊)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Lens 著
圖書標籤:
  • 攝影
  • 視覺
  • 設計
  • 藝術
  • 中信齣版社
  • Lens·視覺
  • 套裝
  • 攝影技巧
  • 圖像
  • 審美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51774T
商品編碼:10018027348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52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視覺001:激情藏在安靜角落

        · Lens團隊2015年推齣兩本MOOK主題讀物:《目客》,側重主題閱讀,雙月齣版;《視覺》,側重影像閱讀,單月齣版。《目客》和《視覺》從世界範圍采集最有個性和豐滿的內容,聚焦人性、情感、生活,延續Lens雜誌素有口碑的影像閱讀調性,創造視覺、思維、想象力被充分調動的紙上閱讀新體驗。

· 《視覺》突齣強烈的影像閱讀調性,更突齣圖文的完美結閤,通過設計強化視覺體驗。
· 四色全彩印刷,高清圖片,精良紙張和裝幀工藝,每一冊讀可以作為精緻收藏品。
· 在閱讀體驗上去雜誌化,同時強化多元、豐富的內容張力。
· 獨特視角的影像 + 不一樣的故事閱讀。
· 讀者:接受過良好教育、對世界有好奇心、對生活質量有高要求,在乎個人體驗,追求精神與物質相閤,有固定文化消費習慣的你,無論你是文藝青年、學者,還是高端白領、企業傢,《視覺》都可以成為你的陪伴讀物。
· 基於Lens雜誌10年的品牌積纍,固定用戶群和口碑影響力。Lens好友來自文化、藝術、經濟等領域,均為意見領袖和影響力的人群,如經濟學傢吳敬璉,文化學者劉樹勇,畫傢陳丹青,美食傢蔡瀾,作傢阿來、李洱、畢飛宇,企業傢田溯寜、黃怒波,正安創始人梁鼕,導演吳念真、許鞍華、陸川、張一白、顧長衛,公眾人物周迅、姚晨、瀋星、桂綸鎂、何韻詩、鄭秀文、尚雯婕、老狼、許巍、李健,蔡康永、劉若英、袁泉、宋柯等。         《視覺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確的事》

        ·陳丹青攝影作品首次公開,長篇呈現陳丹青鏡頭下的生活與遊曆。

· 四色全彩印刷,高清圖片,精良紙張和裝幀工藝,每一冊讀可以作為精緻收藏品。

· 每一段文字都有溫度,每一張圖片都有故事。《視覺》突齣強烈的影像閱讀調性,更突齣圖文的完美結閤,通過設計強化視覺體驗。

· 基於Lens雜誌10年的品牌積纍,固定用戶群和口碑影響力。Lens好友來自文化、藝術、經濟等領域,均為意見領袖和影響力的人群,如吳敬璉、陳丹青、蔡瀾、劉樹勇(老樹畫畫)、阿來、崔衛平、田溯寜、黃怒波、梁鼕、吳念真、阿剋曼、周迅、陳坤、姚晨、瀋星、老狼、許巍、蔡康永、曹景行、楊宗緯、袁泉、田原等。

· 讀者:接受過良好教育、對世界有好奇心、對生活質量有高要求,在乎個人體驗,追求精神與物質相閤,有固定文化消費習慣的你,無論你是文藝青年、學者,還是高端白領、企業傢,《視覺》都可以成為你的陪伴讀物。

      《Lens·視覺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

       ·Lens雜誌積蘊十年升級之作!

·以多元視角介紹世界文化精粹和生活方式。

·畫冊品質,打動心扉的全新閱讀體驗。

·每一段文字都有溫度,每一張圖片都有故事。

·四色全彩印刷,高清圖片,精良紙張和裝幀工藝,每一冊都是精緻的收藏品。

·自2005年創刊以來,Lens一直定義影像之美、傳遞人性溫暖,被公認為中國最有品質和品位的影像閱讀品牌。《視覺》係列讀物延續Lens成熟的內容架構,並升級閱讀體驗。這裏有切近生活的重要人文話題、各種“美妙的人”、有溫度的曆史和藝術,平靜、優雅,誠懇而有趣。

· 基於Lens雜誌10年的品牌積纍,固定用戶群和口碑影響力。Lens好友來自文化、藝術、經濟等領域,均為意見領袖和影響力的人群,如吳敬璉、陳丹青、蔡瀾、劉樹勇(老樹畫畫)、阿來、崔衛平、田溯寜、黃怒波、梁鼕、吳念真、阿剋曼、周迅、陳坤、姚晨、瀋星、老狼、許巍、蔡康永、曹景行、楊宗緯、袁泉、田原等。

·讀者:接受過良好教育、對世界有好奇心、對生活質量有高要求,在乎個人體驗,追求精神與物質相閤,有固定文化消費習慣的你,無論你是文藝青年、學者,還是高端白領、企業傢,《視覺》都可以成為你的陪伴讀物。


內容簡介

《視覺001:激情藏在安靜的角落》圍繞一組組視覺感強烈的影像,訴說一係列關於日常和非日常的傢庭記憶、普通或獨特的個體經曆的故事,這些人和故事穿 越國傢地理的界限而無隔閡,有親密,又有距離,有激情,又有掩飾,那是人性與愛最真實的顯露,那些安靜的角落恰恰隱藏著激情。透過獨特的影像和文字,看到 豐富的人性與生活。

      《視覺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確的事》以一組關於孩子的故事開篇,攝影師們靦腆地躲在鏡頭後麵,試圖記錄下自傢小毛頭成長軌跡上的所有瑣碎小事,他們是父母此生最想達成的那件“正確的事”。

此外還將呈現陳丹青首次用照片講述的生活故事、攝影大師泰倫·西濛的三組精彩作品、中國“剩女”的故事、法國鄉村少女生活、“裸體”攝影師以及《十二怒漢》的60年環球之旅。

這些故事孜孜不倦地探索著人的付齣、失落、安慰,其中有寜靜的情緒,也有好奇的探索,在溫和與冷靜之間,伴你度過一個有故事的夏天。

      《Lens·視覺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展現瞭一係列攝影傢們對本土社會長達數十年的記錄。

“二戰”後,麵對戰爭廢墟和被美國占領並改造的狀況,新一代日本攝影傢,不僅記錄瞭這一進程,也探索瞭絕望與希望、傳統與破壞、潰爛與重建這些復雜主題;而英國攝影傢延續瞭英國國民性中的自嘲與黑色幽默,也延續瞭對公正、自由和改變的信仰,對改變世界“仍懷有一絲愚蠢的幻想”。

此外,《Lens·視覺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還有一群“逃離城市”行動派的故事,以及一個關於父母間隱藏之愛的感人故事。

曆史、製度、風景總在不斷變遷,其中凝固的人性堅韌、樂觀、反省和希望,依然能源源不斷地帶來溫暖和力量。


作者簡介

Lens,自2005年創刊至今,持續且穩定地刊登優質影像閱讀內容,擁有超過30萬核心受眾群、超過33萬微博粉絲、45萬微信粉絲,包括政商學藝媒等多領域的精英和意見領袖。Lens品牌已被公認為中國最有品質和品位的影像閱讀品牌。

Lens團隊2015年推齣兩本MOOK主題讀物:《目客》係列,側重主題閱讀;《視覺》係列側重多元影像閱讀。《目客》和《視覺》從世界範圍采集最有個性和豐滿的內容,聚焦人性、情感、生活,延續Lens素有口碑的影像閱讀調性,創造視覺、思維、想象力被充分調動的紙上閱讀新體驗。

本書部分作者:

·濱榖浩,日本攝影師,1915年3月28日齣生於東京,1937年成為一名自由職業攝影師,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曾到中國從事旅行攝影。1960年成為瑪格南圖片社的閤作成員,也是日本第1位加入瑪格南的攝影師。

·石元泰博,1921年齣生於美國聖弗朗西斯科,3歲時迴到故鄉日本高知縣,並在那裏度過瞭少年時期。畢業後,他為瞭學習大規模農耕法再次前往美國,但誌趣發生轉嚮,開始以芝加哥和東京為場所進行攝影創作。

·土門拳,日本攝影師,齣生於山形縣的海濱城市酒田,自8歲起遷居東京。1935起他成為東京仁本公房照相館攝影師,不久辭職開始瞭自由攝影工作,後成為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日本最有影響的紀實攝影傢,開創瞭日本新紀實攝影之風。

·細江英公,1933齣生在日本山行縣,後在東京長大。其作品具有強烈的夢幻感和神秘色彩,被稱為日本攝影界的鬼纔。

·李培煬,1985年齣生於新加坡的華人社區。他的第1部作品是《Shauna》,其中完整記錄下瞭變性人Shauna在三年間的轉變曆程。他的新作品《兩個人》則記錄瞭父母間平凡、隱匿而又細膩的情感。

·馬剋·內維爾,英國藝術傢,現居住於倫敦。馬剋·內維爾擅長用攝影及電影的方法記錄英國工人階級的獨特生活,其最有名的作品是“格拉斯哥港項目”。2011年,他曾作為英國的“官方戰爭藝術傢”被派駐阿富汗。

·湯姆·漢特,英國藝術傢,現居住於倫敦。為瞭拍攝東倫敦的居民,湯姆·漢特曾在漢剋尼的貧民窟裏住瞭十來年,並且靠在布裏剋巷擺攤來補貼傢用。他憑藉這組記錄東倫敦的作品獲得瞭東倫敦大學藝術博士學位。

精彩書評

這是中國好的一本雜誌。沒有之一。

——陳丹青(畫傢、作傢)


我自己花錢訂這本雜誌, 其他雜誌都是彆人送的。

——吳敬璉 (經濟學傢)


這是我唯1全本讀完並收藏的雜誌。

——劉樹勇(老樹畫畫;文化學者)


世界觀改變世界。Lens是一本推動世界觀變革的雜誌。

——梁鼕


我來大陸,有兩個驚喜。一是看到一本報紙叫南方周末,另一個是遇見一本雜誌叫 Lens。

——吳念真(導演、作傢)


一本幫助高端人群發現更大世界的讀物。

——張亮(知乎創始人)


我喜歡這本雜誌,我是 Lens 的讀者。

——周迅(演員)


目錄

《視覺001:激情藏在安靜的角落》

1.“當臉上沒有笑容時,事情更容易展現本質”
是一組攝影師羅齊爾對自己傢庭超過35年的照片記錄。他將這些照片稱之為“傢庭音樂”。“當我第1次翻看這些圖片時,感到很震撼,我的大部分人生竟包含在這小小的圖冊裏”,“我用15分鍾就看完瞭孩子的成長,這感覺很奇妙,但也有點傷感。” 時間在這裏展示瞭它迷人的魔力。
2.所有關於傢庭的迴憶,全部活在斷裂的想象裏
采寫的是京劇大師周信芳的小兒子周英華的故事。“我12歲就離開瞭中國,從此再也沒有見過我的父親。在我的記憶裏,幾乎沒有我的父親的日常生活形象。”周英華說。曾經斷裂的記憶在50年後纔得到彌補。
3.他的缺席帶來瞭一種浪漫的憂鬱
羅莎莉迴憶瞭她的父母、法國電影大師雅剋·德米和阿涅斯·瓦爾達的傢庭生活,及德米去世後瓦爾達的晚年生活。
4.滑闆青年獵奇之旅
一群年輕人的滑闆手,憑藉著最初的好奇,來到東方國傢,錶演滑闆,也與這裏的生活産生瞭有趣的互動。最精彩的,還是他們對自己看到的細節,那些極富幽默感的解讀。
5.用微笑迎接我們的人,留下很多牽掛的人
一群牧羊人的故事,寫瞭一個傳統與現代、鄉村與都市糾葛的故事,又有著生命輪迴的微妙之感。整組故事既有一種“國傢地理”式的探索性,又充滿瞭詩意。
6.“不是我拍下瞭照片,而是那個場景扼住瞭我的喉嚨”
采寫的是美國攝影大師伊娃·魯賓斯坦,她的父親正是鋼琴大師阿圖爾·魯賓斯坦。伊娃已經80多歲瞭,在紐約,大部分時候自己一個人生活。她藉助影像,分享瞭她的人生遊曆。
7.拼貼赫拉巴爾
以捷剋作傢赫拉巴爾的後半生為主,在他廣為人知的文學成就之外,呈現瞭他膽怯、脆弱、感性的一麵。他的林中小屋,他的貓,他暗戀的女子,他至今未能揭開的自殺之謎……
8.溫故1915
那是“一戰”剛剛展開的時刻,技術的進步往往伴隨著對罪惡的助力。那也是許多創造性的思潮登颱的時刻。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我們在這些一百年前的人身上,看到的是我們自己的影子,仍然可以感知到溫度的往日生活。

《視覺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確的事》

1. “沒有不經過掙紮就來的美好生活”

一對被意外到來的孩子打破蜜月計劃的年輕父母,從懵懵懂懂到將他們的人生軌跡閤並在一起……“你已經走到瞭懸崖邊緣,不得不跳下去。其實心裏也有種躍躍欲試的感覺,想知道自己能否成為一名好丈夫、好父親……沒有不經過掙紮就來的美好生活。”

2. 少女媽媽:她們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確的事

一群未成年少女,被甜言蜜語搞得暈頭轉嚮,認為那就是愛的全部意義。然後,孩子的齣生把她們帶入瞭睏境,也給瞭她們告彆過去的機會……“她們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確的事。”

3. 從期待到離彆:來易來,去難去

Lens深入10個中國傢庭,從待産到空巢,這份親情來易來,去難去。“孩子離開傢的前兩個月,我每天就坐在她的房間裏……”期待和失落之間,就是父母的一生。

4. 艾莉森睡午覺的那個下午……

她啼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她嘟著嘴撒嬌,她剃光瞭頭發眼神憂鬱的走在夏天的街道上……攝影師傑剋·拉德剋利夫拍攝瞭女兒38年。2001年,女兒結婚後離開瞭傢,如今,75歲的他獨自一人生活——“當我想念艾莉森時,我就會看看她在科德角睡覺的那張照片;當艾莉森慢慢長大並且急於獨立的時候,我會想起1990年她剛開始學騎車時的樣子……”

5. 本能地觀看,“自然地開始”

陳丹青首次用自己的照片講述他的生活,40頁深度呈現這位畫傢、作傢、文學評論傢的“觀看”之道:看生活點滴,看藝術細節,看三十年前與木心那場“文學遠徵”,看旅行,看傢人,看生死,最終看嚮自己和這個時代的病與思。人生,終要學會的是“本能地觀看,自然地開始”。

6. 中國“剩女”

挪威“90後”攝影師剋勞迪·萊赫用相機記錄下瞭中國“剩女”的失落、掙紮和在社會壓力下保持自我的勇氣——她們是最普通的中國女性,卻也在用個人悲喜塑造著這個國傢衡量“自我價值”的新標準。這組作品將首次在中國曝光。

7. “我尋找那些讓人搞不懂的事情”

當代藝術界最炙手可熱的“人類學攝影傢”泰倫·西濛,首次授權中國齣版物刊載她的“美國被隱藏的秘密”“違禁品”等係列。這位光彩四溢的女攝影師拍攝過三K黨、山達基教會、冤刑犯人、劫持飛機的女人、薩達姆兒子的替身……泰倫·西濛用檔案的方式冷靜地呈現齣一個個巨大而神秘的世界,它們共同追問:到底什麼是“真相”?人類的“相互理解”是否可能?

8. 混著和脆弱、純真和柔軟

生活在法國鄉村的攝影師安托瓦·伊諾拍攝瞭一群和他親密無間的女孩,她們沉浸在似乎無窮無盡的夏日和青春中,而這樣柔軟的日子正在一天天逼近結尾……

9. 當他光著身子去拍照

模特沒脫,攝影師脫瞭。拍攝過程幾度失控:狂笑、緊張、憤怒,甚至危險……手拿相機的人脫掉的不僅是自己的衣服,還是人們身上的僞裝。

10. 十二怒漢在世界——60年偏見文化之旅

60年,不同文化中的幾十個版本,但“十二怒漢”的故事仍舊像一麵鏡子,毫無保留地映射齣人們復雜而迥異的心靈及想法,並封存下我們一路走過的偏見與不公。

《Lens·視覺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

1. “戰後時間”裏的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一片混亂中進入瞭“戰後時間”。在一個毀滅的世界裏重新開始意味著什麼?土門拳、細江英公、林忠彥、石元泰博、長野重一……這些日本攝影傢用淩厲的目光進行瞭迴答。

2. 每次看到春天開始,農耕開始……

很多人想逃離城市,Lens在日本尋訪瞭一些行動派。他們是退休老人、藝術青年、農民齣身的觀察者……他們正進行著種種再造鄉土的創想:“人總要變得更豐富,人想要變得更好——要好好對待這種想法。”

3. “其實父母很相愛,可是肉眼看不到,需要拍齣來”

一對普通而含蓄的華人父母,在兒子的鏡頭下,充滿瞭親密、魔力、荒謬以及神聖感

4. 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

英國人數百年來諷刺和自嘲的傳統也體現在瞭他們的照片上,而隱藏在黑色幽默之下的,還有對公正、自由的信奉,甚至對改變世界懷有的一絲“愚蠢的妄想”。12位英國有名攝影師,他們的作品讓人發笑、驚訝、難堪甚至尷尬地捂住雙眼,但同時,也讓你找到真正的自由。

5. 2030:變化、希望與機遇

2030年,我們所棲身的發展中國傢將成為變化、挑戰與機遇發生的核心場所。我們會變得更富有嗎?什麼將決定我們的價值和目標?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動蕩嗎?我們的齣路在哪裏?……數據研究和影像將一起迴答這些問題。

精彩書摘

“戰後時間”裏的日本

“1945年8月15日中午,我們四年級的同學在一個叫作日新館的旅館大院裏集閤,收聽天皇的‘玉音’,但因雜音太大,聽不清楚。似乎說是日本敗瞭,但戰敗究竟意味著什麼,那時根本不明白。到瞭9月末,父親來草津接我迴新宿的傢,到傢一看,周圍是一片被大火燒過後的荒野,四處散布著用紅褐色鐵皮做成的窩棚(臨時小屋),離傢兩三公裏處的伊勢丹百貨店看得清清楚楚,之前遮蔽視綫的樓宇都不見瞭,其他能看到的隻有東京瓦斯的巨大儲氣罐;去看我的母校時,校園裏隻剩下瞭燒塌房子的黑色基石;在新宿車站附近,流浪兒來迴追著行人討飯。我第1次感到:‘原來戰敗是這麼一迴事。’”

這是《日本戰後史》的作者中村政則搜集的一個故事,他曾用十幾年時間,搜集采訪關於這一天的迴憶。這一天將近中午的時候,全日本的人,都就近找到收音機,多站著等待天皇的“玉音放送”,而在東京,許多人在正午的驕陽下跪在皇宮外等待。12點整,電颱播齣瞭裕仁親自宣讀的《終戰詔書》。

1945年8月15日被稱為“日本曆史上最長的一天”。日本曆史和很多人與事都因這一天而改變瞭。

不確定的戰後新時代

在《終戰詔書》中,裕仁隻提及與美英兩國的戰爭。聽來似乎是齣於對臣民的體恤,自己決定終止戰爭,缺少投降者的誠懇,至於對中國等東亞、東南亞國傢的侵略,卻隻字未提。

此時的日本已近乎油盡燈枯:廣島和長崎被投擲瞭原子彈;從上空俯瞰東京和大阪等地,會發現城市錶麵分布著無數大大小小的彈坑,類似月球錶麵;美國的長期海麵封鎖,讓日本原材料和能源極度匱乏;這一年的農業也大麵積歉收。再加上270萬人員傷亡,促使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專製意識形態和帝國心態灰飛煙滅,整個社會秩序被攪動起來。在普通日本人心中颳起瞭風暴,一個全新的不確定的戰後新時代,在混亂中開啓。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國聯閤發錶《波茨坦公告》,宣稱同盟國將在日本成立一個讓世界不再感受到威脅的政府之前,派齣本國軍隊留駐日本。

作為主要參戰國的中國,擬將國民黨政府原來的榮譽二師整編為六十七師,以精通日語的儒將戴堅為師長,率部赴日。全師裝備精良,官兵平均身高達到1.7米以上,士兵的文化程度均達到小學畢業,並開展瞭包括日語在內的相關業務培訓。

按照美軍指派,六十七師駐地在名古屋一帶。就在整裝待發之際,六十七師卻突然被投入中國內戰戰場,繼而被中國共産黨軍隊殲滅。此時新繼任的美國總統杜魯門錶態:“我不打算(對日本)分割管製或劃分占領區,不想給蘇聯人以任何機會。”他認為四國占領德國緻使其分崩離析並不好。杜魯門任命麥剋阿瑟全權處理對日占領事務。1946年11月5日,國民黨政府正式嚮美國提齣終止執行派遣駐日占領軍計劃。國民黨政府失去瞭對日駐軍、對日事務取得更大話語權的機會。

黑市、潘潘和民主遊戲

1945年9月6日,46萬美軍全部抵達日本。

《擁抱戰敗》一書的作者約翰·道爾曾記錄此時日本的獨特現象:“在城市裏的兒童們之間,流行著3種遊戲:‘黑市遊戲’‘潘潘遊戲’和‘民主遊戲’,內容分彆是模仿黑市交易、假扮妓女拉客以及模仿左翼示威活動。天真未鑿的孩子的遊戲,成瞭反映時代生活的晴雨錶。黑市幾乎和日本投降同時齣現,物價很快就激升瞭近30倍。僅東京就有7.6萬個露天店鋪,通常在黑幫控製之下:新橋黑市由鬆田組控製,淺草區是芝山組,銀座區是上田組……經常會發生劇烈的黑道大洗牌。孩子們對黑市的戲仿就是在模仿黑幫的打打殺殺。

“潘潘”原來是美軍稱呼南太平洋諸島上那些容易搞到手的女人的,在日本則指代戰後專做美國大兵生意的站街妓女。因為日軍在被侵略國領土上肆意奸淫婦女,所以投降的第三天,日本政府開始密謀建立“特殊慰安設施協會”(簡稱R.A.A.),重點是用慰安婦來犒勞美國占領軍,構築“性的防波堤”,以期保護其他日本婦女的貞操。盡管數月後被美軍禁止,但隻不過由明轉暗,“潘潘”藉助茶捨、咖啡廳、酒吧等地繼續為美軍服務。約翰·道爾對此評論道:“潘潘和特殊慰安設施協會的齣現,連接勝利者和戰敗者之間的無處不在的性關係,對美國人瞭解戰敗國和她的人民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對占領軍中的一些人來說,當地婦女隻是被當作泄欲對象而已……戰敗國日本本身也在蜂擁而來的美國人的頭腦中女性化瞭,突然之間,敵人變形瞭,從一個殘忍野蠻的民族,弱化成瞭易於操縱和易被享用的外來民族。昨天日本還是一個險惡、強大的威脅,幾乎眨眼之間就被變形為一個白人勝利者可以強加意誌於其上的百依百順的女性胴體。”

模仿左翼示威活動的民主遊戲是參與孩子人數最多的,因為他們經常看到大批大人蜂擁上街振臂呼喊。戰後日本各行業都組織瞭強有力的工會,國有鐵路、海運、新聞、煤礦等部門的工會都組織瞭針對資方的鬥爭。戰後日本曾有一度工人運動和左翼知識分子都非常活躍,“赤化”的苗頭讓美國占領當局和日本政府大為恐慌。

由此日本走嚮另一個極端,事後的統計資料錶明:“日本經濟恢復以來,由於工人罷工或進行其他政治鬥爭而造成的物質損失,一直低於其他任何一個資本主義發達國傢,許多年份近乎為零。”日本企業傢擁有瞭一支世界上最忠心、嚮心力最強的職工隊伍。

從工人權益的保障、土地改革開始,舊財閥瓦解,女性投票權、工作權等兩性平等的促進,新憲法頒布,《和平保護法》的製定、結社集會自由以及齣版自由,都成瞭現實。工業結構進行瞭大規模調整,城市麵貌為之一新,來自鄉下和漁村的年輕人湧入都市工作。

之後,因為“冷戰”形勢,美國改變瞭對日改造的目標,由遏止戰爭幽靈到將日本建設為“冷戰”的前沿陣地。美國終止瞭大規模拆走日本機器設備以及戰爭賠償的計劃,同時,朝鮮戰爭的爆發又給瞭經濟恢復發展時期的日本一個外在條件。對此,日本人自己都經常說是“天助神佑”。此外,因為占領成本過高,也促使美國轉變為扶植日本經濟自立。

日本的戰後時代從政治上來說結束於1951年:當年的9月8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和日本首相吉田茂在舊金山簽訂《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即“舊安保條約”,“日美新安保條約”於1960年1月簽訂)。

談到為何默認所有美國提齣的改革議程時,吉田茂曾解釋道:“我自忖曾有這樣的想法,無論需要修改什麼,等到日本恢復獨立之後都能改正。然而,一旦事情已經決定,想改變可就沒有那麼容易瞭。”

1955年,日本經濟已經恢復到戰前水平。高品質的半導體收音機、相機等電子設備以及玩具,成為日本齣口市場上的明星。

在震驚和混亂中率先恢復的,還有齣版業。在燒毀的廢墟之間,帶著對未來的不安,那些在日本法西斯政權上颱後被停刊的雜誌復刊瞭,一係列新雜誌齣籠,刊名幾乎都要帶上一個“新”字。在戰爭期間被虛假宣傳壞瞭胃口的民眾,對真實的新聞有極為迫切的需求。各種對於戰爭的迴憶和反思也不斷湧現。

直至近年,關於戰後經曆、個人記憶的齣版熱潮在日本國內絲毫未衰。遺憾的是,他們更多是著眼於戰後,對日本戰爭行為的記錄和研究則遠遠不足。

日本對戰爭的檢討和反思不力的一個原因,是戰犯問題處理不當。據統計,被整肅的21萬軍國主義要員,到1951年,除5700人外,其餘的人都先後被釋放,不少戰犯又重新返迴軍界、政界和財界,並擔任瞭要職。比如甲級戰犯岸信介被關押3年後釋放,之後在1957年到1962年連續齣任首相。日本人講究集體責任製,帶來的隻能是集體無責任。

值1964年,東京奧運會舉辦,標誌著日本重新強大和獨立起來。同年,東京和大阪之間的新乾綫子彈頭列車開通,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快的列車,成為日本科技興盛的標誌。

戰後日本社會幾乎沉浸在美國文化的氛圍中,日本人特有的“自卑與超過”意識在戰後崛起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長期的自卑心理終被超過意識所取代,痛苦變成瞭不屈,憂患化為進取,這在日本人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創新中已多次得到印證。日本文化講求服從的集團主義,也講究現實主義(比如1853年美國人佩裏侵入日本,但日本人後來視他為英雄,因為他為日本帶來瞭近代文明)。

然而經濟和國力嚮前瞭,人們的精神境界卻仍停留在“戰後時間”中,帶著劇烈轉型期國民特有的那種迷茫。

“自卑與超過”

日本戰後紛亂的現實一直被攝影師記錄著。齣版業的繁榮為攝影提供瞭廣闊空間。當時還很年輕的攝影師長野豐一、田沼武能、東鬆照明在岩波寫真文庫、《太陽新聞周刊》開始他們的攝影師生涯。那些在戰前已經獲得聲名的攝影師,比如林忠彥、木村伊兵衛、土門拳、濱榖浩等,也以戰後新生的各種攝影和文學雜誌為陣地,將鏡頭對準戰後的廢墟和破敗不堪的街景,捕捉人們眼中的絕望,同時也記錄孩子們明亮的眼神。

戰後日本齣現兩股重要攝影潮流。其一是現實主義路綫。人們渴望“客觀”報道,攝影成為提供這種“事實”的關鍵工具。在土門拳等人的帶領下,現實主義引發瞭某種情緒,攝影師們感到有必要證明他們所看到的睏難。

但也有一些攝影師,他們在青年和幼年時經曆過戰爭,更推崇“主觀紀實”,用自己的方式對多變的現實進行解讀。他們是石元泰博、東鬆照明、川田喜久治、奈良原一高、細江英公等。

另外一股潮流是齣於對“什麼是日本”的追尋。因為戰敗和被美國占領,日本人對國傢認同感産生瞭懷疑。美國攝影評論傢約翰·沙爾科夫斯基曾指齣:“攝影似乎成為消化處理日本的革命性變化的一種理想方式。”

一些攝影師因此將鏡頭轉嚮鄉村,濱榖浩、木村伊兵衛、田沼武能,這些攝影師的拍攝方式和理念可能截然不同,但他們都對一個基本的問題感興趣:“發現真正的日本。”他們緻力於錶現普通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展示日常生活中傳統的重要性,來尋找和重建日本認同。他們將自己的攝影同當時流行的現實主義攝影拉開距離,作為以羅貝爾·杜瓦諾和亨利·卡蒂埃·布列鬆為代錶的法國人文主義攝影在遠東的迴聲。濱榖浩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的兩部紀錄片——《雪地》和《日本後海岸》,是關於傳統日本形態研究的範例。木村伊兵衛拍攝的東京和鞦田縣農民生活照片,則體現瞭人們麵對艱苦自然條件的驚人力量和適應力。依靠這些圖片,攝影師對日本民族形象和性質問題做齣瞭迴答。

……


用戶評價

評分

看瞭一本,感覺還行,可以考慮繼續購買

評分

不錯,精美

評分

很喜歡,書的質量特彆好,以後還會再來

評分

可以

評分

還行,內容不太多

評分

不錯……………………

評分

一直關注lens的目客和視覺,製作的很用心,非常喜歡。

評分

有品味的雜誌

評分

看瞭一本,感覺還行,可以考慮繼續購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