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日常書寫以楷書為主的習字者,我對楷書和行書的收錄情況最為挑剔。通常的字典在楷書部分,往往隻羅列齣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等幾傢,顯得單調乏味。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打破瞭“以人定體”的傳統窠臼,而是側重於“體勢”的分析。楷書部分,對於魏碑的方峻和唐楷的遒勁,做瞭非常深入的對比研究,甚至連北魏墓誌和楷書之間的關聯性都做瞭詳盡的梳理,這讓我的楷書訓練不再局限於唐代大傢,視野一下子開闊瞭很多。至於行書,它並沒有止步於王羲之和趙孟頫,而是將文人書劄中的那種“不經意”之美也納入瞭考量。通過對比不同時代行書的字形結構和用筆習慣,我發現,原來許多我過去認為的“不規範”寫法,其實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審美體現。這種“去標簽化”的編纂方式,讓我在臨摹時更加注重內在的氣韻,而非僅僅模仿外在的輪廓。
評分這本《書法大字典》真是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個常年與毛筆打交道的愛好者,我手裏已經有不少字帖和字典瞭,但這本書的廣度和深度還是超齣瞭我的預期。首先,從裝幀上看,它厚重紮實,一看就是費瞭不少心思製作的,紙張的質感也很好,油墨印得清晰,對於臨摹者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細節稍有偏差,都會影響到對古人筆法的揣摩。我特彆關注瞭它對不同書體的收錄情況,甲骨文和金文部分,資料的詳盡程度簡直令人贊嘆,很多罕見的字形和演變脈絡都有詳細的標注,這對於深入研究漢字源流的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座寶庫。很多字典隻停留在展示成品字形,而這本書似乎更注重“過程”,這種教學上的嚴謹性,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部濃縮的漢字演變史。尤其是在大篆和小篆的對比上,那種細微的結構差異和時代審美變遷,通過清晰的排版得以完美呈現,這對於提高我自身的篆書水平,提供瞭極為堅實的理論支撐。我甚至花瞭半天時間,專門對比瞭不同朝代對同一個字的幾種不同寫法,收獲匪淺。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收錄瞭“十種”主要的字體,更在於它對於每一種字體內部的“細分”和“橫嚮對比”。舉個例子,在對章草和今草的區分處理上,很多字典隻是簡單地把它們並列,但這本書顯然下瞭大功夫去挖掘它們之間的過渡性特徵,這對於理解書法藝術的“流變”至關重要。我曾嘗試用其他字典來查找一些非常生僻的、在楷書中已經定型但源頭可追溯到篆隸的字形,往往找不到滿意的結果。但在這本字典裏,我能清晰地看到一個字從金文到楷書的“骨骼”是如何被一層層“裝修”和“簡化”的。這種溯源的能力,極大地增強瞭我對漢字結構的理解力,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個字,而是將其置於整個漢字演變的長河中去審視。這種體係化的編排,使得它從一本工具書,躍升為一部具有研究價值的參考手冊,這在同類産品中是極為罕見的。
評分說實話,剛拿到這本厚重的字典時,我還有些擔心它會不會像很多市麵上的工具書那樣,內容堆砌,重點不突齣。然而,當我翻閱到隸書和章草的部分時,我徹底打消瞭顧慮。這本書在處理這兩種“過渡性”書體時,展現瞭非常高超的編輯水準。隸書部分,它不僅僅是收錄瞭標準的碑刻範例,更難得的是,它還收錄瞭部分漢代簡牘上的隸書寫法,那份古樸、生澀的隸意,是那些隻摹寫刻帖的人很難體會到的“生命力”。而到瞭章草,那種連帶與斷開之間的微妙平衡,被處理得極其到位。我尤其欣賞它在狂草和今草的處理方式上,沒有一股腦地把所有“草”都混在一起,而是清晰地劃分瞭從早期的章草到後來的連綿大草的演變路徑。對於我這種在行書和狂草之間徘徊不定的學習者來說,這種清晰的脈絡梳理,極大地幫助我理清瞭思路,明白瞭哪些是筆意上的繼承,哪些是風格上的創新。可以說,它為我建立起瞭一個清晰的書法“族譜”。
評分購買這本書之前,我一直在為如何係統地提升我的書法“綜閤素養”而苦惱,因為市麵上的書籍大多隻側重某一種書體,比如專門研究狂草的,或者隻講楷書筆法的。而這本匯集瞭十大類、囊括瞭漢字書法主要發展脈絡的巨著,提供瞭一種“全景式”的學習體驗。它最大的貢獻在於,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參照係。例如,當我練習狂草時,我可以迅速翻到小篆或隸書部分,去對照那個字的原始結構和筆畫走嚮,從而在狂放不羈的筆法中,依舊能保持結構的“根基”不散。這種在不同書體間快速切換和比對的能力,極大地提高瞭我的學習效率。它不是簡單地將十種字體並置,而是通過巧妙的索引和編排,引導讀者去思考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藉鑒關係。我敢說,對於任何想要係統、全麵地掌握中國書法藝術核心精髓的學習者來說,這本字典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它就像是通往書法殿堂的一張全能地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