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资治通鉴(全18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 作者 | 【宋】司马光撰,沈志华 今译,张宏儒 |
| 定价 | 866.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067163 | 出版日期 | 2009-05-01 |
| 字数 | 页码 | 12553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14.592Kg |
| 内容简介 | |
| 《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为开端,这一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分晋,因为史书的目的即在于“史鉴”,司马光于此作了篇议论——“臣光曰”。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更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比起纪传体的一事互见于不同传记,《通鉴》在记述一件事、一项制度的时候,可以更清晰地表现出全貌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通鉴》的议论部分沿袭了以往史书的形式,即书中的“臣光曰”。全书共186篇,沿用前人的84篇,出于自己之手的102篇。内容主要是有关国家治乱和君臣之道的。 概括地说,《通鉴》的史料价值极高,尤其是隋唐五代部分。在现存的史书中,《通鉴》可以和两《唐书》、《册府元龟》并列,制度的记述则可以和《唐会要》、《唐六典》相提并论。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分册目录 册 周纪 秦纪 汉纪(卷1——卷16) 第二册 汉纪(卷17——卷36) 第三册 汉纪(卷37——卷52) 第四册 汉纪(卷53——卷68) 第五册 魏纪 晋纪(卷69——卷89) 第六册 晋纪(卷90——卷102) 第七册 晋纪(卷103——卷118) 第八册 宋纪(卷119——卷134) 第九册 齐纪 梁纪(卷135——卷156) 第十册 梁纪 陈纪(卷157——卷176) 第十一册 隋纪 唐纪(卷177——卷192) 第十二册 唐纪(卷193——卷207) 第十三册 唐纪(卷208——卷222) 第十四册 唐纪(卷223——卷236) 第十五册 唐纪(卷237——卷249) 第十六册 唐纪(卷250——卷265) 第十七册 后梁纪(卷266——卷279) 第十八册 后晋纪 后汉纪 后周纪(卷280——卷294) |
| 编辑推荐 | |
| 1、《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 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跨16个朝代,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 2、《资治通鉴》问世以来,深受世人推崇。一代伟人酷爱《资治通鉴》,曾17次通读批点,并广为推荐。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同志历来重视我国古籍的整理和普及工作,在90年代初了解本书的编译情况后,欣然题词:“做好经典古籍的今译工作。” 3、本书约请人民大学、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学术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对其进行全文翻译,追求流畅、准确、生动。学者黄永年、吴树平等担任编委会顾问,学者陈祖武、张双棣、林冠夫等承担审稿工作。编辑加工认真、严谨。 4、此书是90年代风靡全国的“改革版”《资治通鉴》的修订版。本次除对文字作了大量修订外,还沿用“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系列”的新式排版方式,以展开面的方式排版(即左页是原文,右页是译文),便于读者对照阅读。 5、分册科学,煌煌18册按照朝代合并成册。各分册均有目录,便于检索阅读。 6、为避免图书损坏,方便读者整套购买并保存,本套图书用特质纸箱包装。 |
| 文摘 | |
| 序言 | |
收到这套《资治通鉴》全18册,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诚意”。“传世经典”这几个字绝非虚名,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装帧的考究,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而最让我心动的,无疑是文白对照的阅读方式。我之前尝试过不少古籍,但常常因为文言的障碍而感到力不从心。这套书的出现,彻底解决了我的困扰。沈志华先生和张宏儒先生的今译,字斟句酌,精准传神,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易于现代读者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可以随时对照,深入体会司马光先生的叙事风格和史料运用。18册的篇幅,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从纷繁复杂的诸侯争霸,到统一帝国的建立与瓦解,再到各个朝代的起起落落,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片段。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政治斗争和权力运作的描写,从中看到了无数权力博弈的智慧和教训。这套书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本关于治国理政、人事任免的教科书。
评分我一直认为,读史可以明智,而《资治通鉴》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套全18册的精装版本,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其编排的体贴入微。文白对照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对古文感到畏惧的读者也能轻松上手。沈志华先生和张宏儒先生的今译,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同时又充满了现代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又不至于感到疏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关键事件的详细阐述和人物对话的生动描摹,这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起伏。18册的体量,涵盖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近1600年的历史,如此宏大的时间跨度,足以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历史人物一同忧国忧民,一同品味江山社稷的兴衰。这套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心,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的历史观和思辨能力。
评分当我看到这套《资治通鉴》(全18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时,内心涌起一股久违的激动。我一直都认为,《资治通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了解中国历史不可绕过的巨著。但过去,阅读原版的门槛着实不低。这套文白对照的版本,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沈志华先生和张宏儒先生的今译,简直是神来之笔。他们不仅准确地翻译了原文,更用富有逻辑和韵味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梳理得清晰明了。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见证着帝王的雄才大略,谋臣的运筹帷幄,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淹没的无数普通人的命运。18册的厚重,承载的是近千六百年的风雨沧桑,从春秋到五代,每一个朝代的兴衰起伏,每一次政治的更迭,都充满了深刻的启示。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经过,更是历史背后所蕴含的规律,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是鉴古知今的学问。这套书,我愿意反复研读,因为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
评分从古至今,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而《资治通鉴》便是这条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沧桑。我一直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书中自有黄金屋,而《资治通鉴》恰恰满足了我对历史求知的渴望。拿到这套全18册的“传世经典”,我首先被其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厚重而典雅,仿佛捧着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文白对照的形式更是让我惊喜,对于我这种文言文功底稍显薄弱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既能品读古人的原汁原味,又能通过现代白话文的翻译理解其精髓,这种学习方式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得以更深入地领略司马光先生的史学造诣。沈志华先生和张宏儒先生的今译,更是为这部宏篇巨制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解读既忠于原文,又不失时代气息,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史事变得生动形象,娓娓道来,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历史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18册的篇幅,看似浩瀚,实则细致入微,从战国到五代,近一千六百年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让我得以窥见王朝更迭的规律,政治兴衰的奥秘,以及无数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本人生教科书,从中我学会了鉴往知来,洞悉人性,理解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套《资治通鉴》,就被那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排版所震撼。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曾无数次尝试阅读原版的《资治通鉴》,但总因古文的晦涩而半途而废。而这套文白对照的版本,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沈志华先生和张宏儒先生的今译,不仅保留了原文的韵味,更用现代汉语进行了生动流畅的解读,使得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变得鲜活起来。每一页都仿佛在低语着千年的故事,从春秋战国的纷争,到秦汉的统一,再到三国鼎立的智谋,唐宋的盛世与衰落,我都仿佛亲身经历。18册的篇幅,详实记录了近千年的历史变迁,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演变。书中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极其深刻,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事件叙述,而是能够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让我能够从历史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认识当下,规划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