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经济学(第2版)

集聚经济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藤田昌久,[比] 雅克-弗朗斯瓦·蒂斯(Jac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集聚经济
  • 区域经济
  • 产业集聚
  • 经济地理
  • 城市经济
  • 创新
  • 增长
  • 发展经济学
  • 空间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ISBN:9787543225602
商品编码:10049763690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日)藤田昌久,(比)雅克-弗朗斯瓦·蒂斯(Jacques-Francois Thisse) 著;石敏俊 等 译;陈昕 丛书主编 著作 定  价:69 出 版 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01日 页  数:379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3225602 1集聚与经济理论
1.1引言
1.2运输成本仍然起作用吗
1.3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1.4我们为何要观察集聚现象
1.5空间和经济学的关系
1.6本书的内容安排
部分空间经济学基础
2空间经济中价格机制的坍塌
2.1引言
2.2分配问题
2.3空间不可能定理
2.4异质空间和外部性
2.5如何进行空间经济建模
2.6总结
附录
3杜能模型与地租的形成
3.1引言
3.2可分行为的区位
3.3城市地租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藤田昌久、雅-弗朗斯瓦·蒂斯编写的《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优选化第2版)》探讨从优选到地方不同空间尺度上各种集聚现象的经济学成因。其将空间经济学原理的全面分析与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领域近期新理论进展的深入讨论相结合,旨在强调蕴含于现代社会中的主要经济趋势。 (日)藤田昌久,(比)雅克-弗朗斯瓦·蒂斯(Jacques-Francois Thisse) 著;石敏俊 等 译;陈昕 丛书主编 著作 藤田昌久,日本学士院会员,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所长。在20年的终身教授生涯中(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京都大学和甲南大学任教),他为空间经济学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藤田教授作为作者或者共同作者出版过三本著作:《空间发展规划》(1987年);《城市经济理论》(1989年,该书作为很很好不错的城市经济学研究生教材一直沿用至今);《空间经济学》(1999年,与鲁格曼、维纳布尔斯合著,这本书也定义了新经济地理学领域)。

雅-弗朗斯瓦·蒂斯,计量经济学会与靠前区域科学学会资历会员,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和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曾在《美国经济评论》、《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杂志》等

创新与效率的交织:现代产业集群的演进、理论与实践 图书名称:创新与效率的交织:现代产业集群的演进、理论与实践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的复杂现象,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框架,以把握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扩散以及企业间协作网络的动态机制。我们聚焦于产业集群如何超越传统的区位优势,成为驱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力量。 第一部分:产业集群的理论溯源与概念界定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产业集群概念的理论演变历程。从早期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对“工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的描述,强调专业化外部经济(Specialized External Economies)的重要性,到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竞争与合作”(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的钻石模型,我们系统梳理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石。 我们详细阐述了集群的核心构成要素: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关键投入品的集中供应、知识与信息的快速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s),以及强大的地方性制度与文化支撑。不同于简单的地理集中,本书强调集群的本质在于其内部的互动密度和信息网络结构。 此外,本部分还区分了不同类型的集群:基于传统制造业的聚集、高科技技术导向的创新集群(如硅谷模式)、以及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的地理集中。这些分类有助于理解不同集群在演化路径、治理结构和创新机制上的根本差异。我们特别探讨了“集群的诅咒”(Cluster Curse)——即过度特化可能导致的创新僵化,并提出应对策略。 第二部分:集群的生命周期与动态演化机制 产业集群并非静态的存在,它们经历着诞生、成长、成熟、衰退乃至重塑的动态过程。本书构建了一个多阶段的集群演化模型,用以解释集群如何从最初的“自我组织”(Self-organization)阶段,逐步过渡到需要外部干预和战略引导的“制度化”阶段。 知识溢出与创新扩散: 这是集群活力的核心驱动力。我们细致分析了知识扩散的渠道:非正式交流(如咖啡馆谈话)、正式的合作项目、人才的流动、以及专业化中介机构(如研发机构、孵化器)的作用。不同类型的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集群内部的传播效率和成本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 治理结构与社会资本: 集群的有效运行高度依赖于其内部的社会资本和治理机制。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信任”(Trust)在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信息共享中的关键作用。我们考察了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集群治理主体”在协调各方利益、弥合信息不对称方面的角色,并分析了不同治理模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混合型)的优劣。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集群的开放性: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纯粹封闭的本地集群已不复存在。本部分着重探讨了集群如何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GVCs)来获取新的技术和市场,实现“外部学习”。集群的“开放性”——即与外部知识源的连接能力——成为衡量其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第三部分:产业集群的政策设计与区域发展战略 理解理论和机制后,本书转向实际的政策应用层面,指导区域决策者如何有效地培育和升级产业集群。 集群政策的演进与工具箱: 我们回顾了过去几十年产业集群政策的演变,从早期的“补贴驱动”转向“能力建设驱动”。政策工具箱包括: 1. 基础设施投资: 针对高技术产业的特定需求(如高速数据网络、专业实验室)。 2. 人才培养与引进: 建立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 3. 中介机构的培育: 扶持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实验室、测试验证平台等“软基础设施”。 4. 市场营销与品牌塑造: 打造区域性的“集群品牌”,提升其在全球的辨识度和吸引力。 集群的升级与转型: 成功的集群必然面临升级的压力,以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技术锁定”。本书详细分析了集群升级的几种主要路径:向价值链上游移动(研发与设计)、横向的知识与业务多元化、以及通过引进新的“锚定企业”(Anchor Firms)来重塑核心竞争力。 跨区域集群的协作与竞争: 现代经济中,集群间的边界日益模糊。本部分探讨了“群间网络”(Inter-cluster Networks)的形成,以及这种网络如何促进知识的跨区域流动,但也带来了更复杂的区域竞争态势。我们分析了如何在保护本地知识资产的同时,促进必要的跨区域合作。 结论:面向未来的集群韧性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最后总结了在环境约束日益收紧和技术变革加速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如何构建其韧性(Resilience)。这种韧性不仅体现在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更体现在其快速学习、自我修复和实现可持续转型的能力上。未来的产业集群将更加注重绿色技术、循环经济原则的融入,以及包容性增长,确保集群的繁荣能够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本书内容翔实,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兼备,是产业经济学、区域发展规划、创新管理等领域研究人员、政府部门官员、以及希望提升企业区域竞争力的企业家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经济地理地图册”,让我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形成有了全新的认知。我一直对“为什么会有产业集群?”这个疑问感到困惑,尤其是在看到某些产业高度集中在一个城市或地区时,总觉得背后有某种不可言说的力量在推动。读了《集聚经济学(第2版)》之后,我才明白,这种力量并非神秘,而是集聚经济学所揭示的规律。《集聚效应》让我理解了“网络效应”和“知识分享”在集聚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解释了为什么在集聚区,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创新思维更容易碰撞出火花。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丰富,从传统的制造业到现代的服务业,都涵盖了,让我看到了集聚经济学应用的广泛性。我特别赞赏书中对“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在集聚过程中的作用的论述,让我明白了集聚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经济发展的“空间维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线性的发展观,而是能够看到经济活动是如何在地理空间中“生长”和“演化”的。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相当宏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我一直以为经济发展就是企业各自为政、努力竞争,但《集聚经济学(第2版)》却揭示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逻辑:合作与聚集的力量。作者并没有回避集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拥堵、环境污染、以及可能加剧的不平等,而是用一种非常辩证的眼光去分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负集聚”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过度或不当的集聚反而可能导致效率下降和竞争力削弱,这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书中的模型分析虽然不算非常深奥,但足以让我理解集聚是如何在不同尺度上运作的,从城市内部的产业园区,到跨区域的经济带,再到全球性的产业分工。我特别欣赏它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方式,让我感觉不是在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经济学家进行一场深度对话。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很多经济现象都有了新的维度,不再是简单的“好”或“坏”的二元判断,而是更加 nuanced,能够看到背后更深层次的驱动力和潜在风险。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集聚经济学”这个词汇还有些陌生,总觉得是某个高深莫测的经济学分支。然而,《集聚经济学(第2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一点点剥开,展现在我面前。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学习效应”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某些行业,一家公司成功了,周围会迅速冒出很多模仿者和配套企业,并且最终大家都能受益。这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经济学版本,真是太有启发了。书中举例的那些制造业基地,比如德国的某些工业城市,或者日本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它们的发展历程简直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让我看到了集聚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靠近,更是一种信息、技术、人才的密集流动和共享。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侦探,跟着书中的线索,一步步解开了这些经济现象背后的秘密。读完之后,我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明白了集聚如何能同时实现这两种经济效益,真是佩服作者的洞察力。

评分

《集聚经济学(第2版)》这本书,说实话,给我带来了不少“顿悟”的时刻。我之前总是觉得,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的政策或者说某个大企业的带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集聚本身就具备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作者通过对一些历史案例的分析,比如早期的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和工人是如何自发地聚集在资源丰富的地区,从而形成最初的工业中心,这种力量是如此的“自然”而又“强大”。我特别喜欢关于“匹配效应”和“专业化效应”的讨论,它解释了为什么在集聚区,人们更容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企业也能更方便地找到最专业的供应商。这种“人找人、人找物”的高效匹配,我以前从未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过。书中的图表和模型虽然不至于让人生畏,但恰恰能帮助我理解这些抽象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读完之后,我再看到一些关于城市规划或者产业布局的新闻,都会下意识地去分析其中是否体现了集聚经济学的原理,感觉自己看问题的眼光一下子变得专业了很多。

评分

这本《集聚经济学(第2版)》简直是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对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那些“为什么”感到好奇,比如为什么有些地方能发展得这么好,而有些地方却停滞不前?这本书就像一个灯塔,照亮了我心中的迷雾。它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详实的案例,比如硅谷的技术创新集群,或者像我们国内一些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发展脉络,让我看到集聚效应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这些地方的独特竞争优势。我尤其喜欢它对“知识溢出”和“共享基础设施”的解读,这些抽象的概念在书中变得触手可及,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创新火花如何在企业之间流动,又如何因为共享资源而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经济学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社会和经济地理的探索。它让我对“集聚”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上的聚集,更是一种动态的、互动的、能够产生强大正反馈效应的过程。读完之后,我再看新闻里关于某个城市招商引资、产业升级的报道,都能多一层的理解,知道这些举措背后可能蕴含着怎样的经济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