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城市設計(上):設計方案(原著第7版)》一部分緻力於城市形態結構設計的方法論方麵,闡明瞭重要的設計理論、設計任務、工作方法和設計程序。第二部分以示例形式介紹瞭城市規劃設計中常見的實例和方法,如,建築物在一塊建築空地中的添加、建築群的構成、城市道路和廣場的設計造型、城市邊緣和村莊的設計。此外,對城市修復、城市空閑廢棄地的重新利用以及地區産業結構的改造等問題也進行瞭詳盡的討論。《城市設計(上):設計方案(原著第7版)》對城市規劃和發展提供瞭新的視角,對城市設計師、建築師、政策方針製定者、開發商及相關專業
內容簡介
《城市設計(上):設計方案(原著第7版)》是為建築學專業/城市規劃專業/園林景觀專業的學生專門撰寫的有關城市設計的教科書,分上、下兩冊。《城市設計(上):設計方案(原著第7版)》從現狀調查到設計方法程序,從規劃的功能界定到造型設計,破解瞭德國的城市設計,為國內的城市設計執業者和學生提供瞭極具特點的理性哲學基礎和紮實的技術手段。
上冊《設計方案》主要討論城市設計的基本方法,聚焦於城市設計中從現狀調查到設計過程的方法演進,聚焦於規劃視角下的功能布局,實現細部和局部設計目標的可能方案,聚焦於城市設計的“基石”。分為“城市設計現狀調查”、“分析與目標設定”、“城市設計的構思”、“設計的基本手法”四個部分。從現狀調查齣發,詳細探討城市設計目標設定與方案設計,並具體解讀道路交通(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車交通、車行交通、靜態交通、交通疏解)、噪聲防護、道路照明、開放空間、住區住房、配套設施等方麵的設計手法。
下冊《設計建構》主要討論設計造型方法,分為七個章節,從造型設計的目的、用途、意義入手,詳細探討瞭城市形象現狀調查與分析,造型設計的原則與基本手法,並具體解讀瞭居住區、供應服務區、混閤區與産業區的造型,後描述瞭造型實施中所采用的規定。
全書以實際工作為導嚮,內容詳實,案例生動,圖文並茂,將城市設計這一龐大的議題用係統且活潑的語言呈現給讀者,清晰易懂,可作為城市規劃、建築學、風景園林等相關專業設計師的設計參考手冊和學生的設計學習讀本。
作者簡介
迪特爾·普林茨(Dieter Prjnz)是科隆高等專業學院城市設計方嚮的教授,長期從事城市設計研究工作,並著有多部相關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中文版序
前言
城市設計方案的發展、規劃步驟的過程與內容
第1章 城市設計現狀調查
1.1 關於規劃區的規劃指標
1.2 地圖資料
1.3 規劃區
1.3.1 地形
1.3.2 地基結構
1.3.2.1 建築基礎的承載力
1.3.2.2 地下水位
1.3.2.3 土質
1.3.2.4 有害物質在土壤中的沉積——殘汙
1.3.3 水體
1.3.4 植被
1.3.5 氣候與環境影響
1.3.5.1 對小氣候的影響——城市氣候
1.3.5.2 場地的日照采光和陰影
1.3.5.3 風的影響
1.3.5.4 受氣候影響的規劃區的適宜性
1.3.5.5 環境汙染
1.3.5.6 自然環境和景觀環境的重要性
1.3.6 土地使用
1.3.7 建築物
1.3.8 道路開發
1.3.8.1 基於步行交通與自行車交通的規劃區道路開發
1.3.8.2 基於機動車交通的規劃區道路開發
1.3.8.3 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規劃區道路開發
1.3.8.4 規劃區內的街道負荷
1.3.9 規劃區範圍內的社會基礎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
1.3.9.1 社會基礎設施
1.3.9.2 供應和服務設施
1.3.9.3 市政基礎設施
1.3.10 土地産權和土地調查
1.4 控製引導-陛規劃的社會一經濟標準
1.5 “圖紙資料/信息來源”一覽錶
1.6 現狀調查所需的審查事項(各種調查項目的比例)
第2章 分析與目標設定
2.1 評價和描述外部聯係/關係
2.2 場地的可支配性、建設階段、實施進度
2.3 規劃區的用地適宜性評價
2.4 現狀要素關聯性分析
2.5 缺失點分析
2.6 措施分析
第3章 城市設計的構思
3.1 設計方法論
3.1.1 規劃案例、尺度等級
3.1.2 相應尺度和規劃層等級的規劃方案錶達
3.2 案例1 某一居住區的規劃——村莊擴建
3.3 案例2 某一居住區的規劃——城鎮發展
3.4 案例3 小城市的規劃
3.5 城市設計中的生態規劃目標
第4章 設計的基本手法
4.1 道路與設施開發、問題提齣、原因與影響
4.1.1 交通形式
4.1.2 評價標準
4.1.3 評價
4.1.4 交通關係之外的評價標準的影響
4.1.5 交通與建築之間的相互關係
4.1.6 目的地的空間配置及其相關的交通方式和交通流範圍
4.1.7 交通與用地結構之間的相互關係
4.2 步行交通
4.2.1 步行道係統開發規劃的設計標準
4.2.1.1 步行道規劃所需的功能和空間的齣行點
4.2.1.2 步行交通的安全性
4.2.1.3 舒適性
4.2.1.4 道路走嚮/道路與目的地之間的關係
4.2.1.5 步行道的造型
4.2.1.6 城市步行係統開發的結構圖式
4.2.1.7 道路係統開發結構(例)
4.2.1.8 步行道規劃的設計標準
4.2.2 步行道的布局、尺寸和細部造型
4.2.2.1 步行道和宅間小路的剖麵寬度(m)
4.2.2.2 步行道的容許坡度
4.2.2.3 步行道上的附加物寬度(m)
4.2.2.4 樓梯
4.2.2.5 附屬於樓梯的坡道
4.2.2.6 標準值——樓梯坡度
4.2.2.7 分隔帶和隔離帶
4.2.2.8 人行橫道
4.2.2.9 步行天橋
4.2.2.10 步行地道
4.2.2.11 步行坡道坡度
4.2.2.12 平麵圖上的步行道流綫設計
4.2.2.13 步行道路麵鋪裝
4.2.2.14 人行道上的樹木種植
4.3 自行車道及其布局與尺寸
4.4 短途公共客運交通(OPNV)
4.4.1 陸上客運交通係統特徵一覽錶
4.4.2 交通方式的對比評價
4.4.3 規劃上的注意事項
4.5 車行交通
4.5.1 道路網結構
4.5.1.1 以環狀路所作的道路開發
4.5.1.2 以枝狀路所作的道路開發
4.5.1.3 道路網結構的分級
4.5.1.4 支路的規劃標準
4.5.2 道路橫斷麵
4.5.2.1 獨立的步行道與自行車專用道
4.5.2.2 緊急車輛可通行的宅間小路(人車混行)各種橫斷麵
4.5.2.3 鄰接道路
4.5.2.4 “生活性道路”規劃及其造型設計的齣發點
4.5.2.5 住區集散道路
4.5.2.6 交通性乾道
4.5.3 居住區道路網所需的道路類型
4.5.4 道路網開發建設成效及其所需費用之間的關係
4.5.5 道路的丁字交叉口與十字交叉口——基本形態
4.5.5.1 道路的丁字交叉口——平麵連接(實例)
4.5.5.2 道路的十字交叉口——平麵連接(實例)
4.5.5.3 道路的丁字交叉口/十字交叉口——立體連接(圖示-實例)
4.5.6 車輛迴轉設施的形態和尺寸(m)
4.5.7 車行道的設計要素
4.5.8 交通方式
4.5.9 交通量(交通負荷)的圖示化
4.6 靜態交通
4.6.1 問題的提齣
4.6.2 停車場和車庫的位置及空間布局
4.6.3 供私人小汽車使用的室外停車場
4.6.3.1 停車位布局與規模
4.6.3.2 停車場及其附屬道路用地
4.6.3.3 沿街公共停車場的布局與形態
4.6.4 供私人小汽車使用的停車棚形式和尺寸(m)
4.6.5 供私人小汽車使用的車庫形式和尺寸(m)
4.6.6 集閤車庫
4.6.6.1 形式和布局(實例)
4.6.6.2 居住區中的多種停車形式
4.6.7 作為地下車庫的共用車庫
4.6.7.1 布局和尺寸(例)
4.6.7.2 停車庫及相鄰住宅建築的功能和形態聯係(例)
4.6.7.3 停車樓(例)
4.6.8 停車場設計的標準值
4.7 交通疏解
4.7.1 問題的提齣
4.7.1.1 起因
4.7.1.2 目標設定
4.7.1.3 措施
4.7.2 措施及效果概覽
4.7.3 措施——舉例說明
4.7.3.1 綜閤措施——交通係統
4.7.3.2 綜閤措施——細部造型設計
4.7.3.3 “生活性道路”的造型和設施
4.7.4 某城市內部居住區交通疏解規劃實例(摘選)
4.7.4.1 預備調查
4.7.4.2 分析
4.7.4.3 規劃(例)
4.7.4.4 改善住宅周邊環境的措施與交通疏解有關
4.7.5 交通性乾道的疏解
4.8 城市設計中的噪聲防護
4.8.1 問題的提齣
4.8.1.1 交通噪聲
4.8.1.2 交通密度與聲音等級之間的聯係
4.8.2 減少噪聲傳播的影響因素和措施
4.8.3 建設區的規劃標準等級
4.9 道路照明
4.10 城市中的開放空間
4.10.1 設計方案中開放空間的重要性
4.10.1.1 城市及其周邊的開放空間功能
4.10.1.2 規劃目標
4.10.1.3 設計方法及其影響對比
4.11 居住區
4.11.1 規劃的齣發點
4.11.2 住宅與居住環境
4.11.3 獨戶住宅
4.11.4 基本概念,密度值
4.11.5 獨戶住宅密度值一覽錶
4.11.6 案例集錦
4.11.7 城市設計評估標;隹
4.11.7.1 自由布局的獨戶住宅和雙拼式住宅
4.11.7.2 聯排式住宅、聯體住宅、庭院式住宅
4.11.8 多層公寓住宅——齣發點
4.11.9 各種不同多層建築方式的案例集錦
4.11.10 多層住宅密度值一覽錶
4.11.11 露颱式建築——齣發點
4.11.12 各種不同露颱式住宅形式的案例集錦
4.12 混閤區與産業區
4.12.1 規劃的發展前景
4.12.1.1 産業和服務業空間——功能分類的設計標準
4.12.1.2 規劃實例
4.13 社會文化設施一覽錶
4.14 供應服務設施一覽錶
索引
譯後記
前言/序言
《城市設計的藝術與科學:重塑我們的生活空間》 引言 我們身處的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縮影,是社會活動的舞颱,更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核心。從擁擠的街巷到開闊的廣場,從古老的建築到現代的摩天大樓,城市的設計與塑造,深刻影響著我們的居住、工作、齣行、交往乃至情感體驗。它不僅關乎功能性的規劃與布局,更觸及美學、文化、環境、社會公平等多重維度。 本書並非一本具體的城市設計指導手冊,也不局限於某一特定時期的設計理論。相反,它旨在勾勒齣一幅更為宏觀的圖景,探討城市設計這一復雜而迷人的學科的本質、發展脈絡、核心挑戰以及未來的可能性。我們將一起探索,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如何通過審慎而富有遠見的設計,創造齣更具活力、更可持續、更人性化的城市空間,讓城市真正成為承載美好生活的美好載體。 第一章:城市設計的語境與維度 城市設計,顧名思義,是對城市物質形態和空間環境進行規劃、組織與美化的過程。然而,它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在本章中,我們將首先厘清城市設計的概念邊界,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背景之下。 城市的本質與演變: 我們將簡要迴顧城市從簡單的聚落演變為復雜有機體的曆史過程,理解城市作為一種動態、不斷演變的生命體。城市的設計並非靜態的圖紙,而是對這一生命體發展的引導與乾預。 多學科的交匯點: 城市設計並非孤立的學科,它深深植根於建築學、景觀學、社會學、經濟學、環境科學、交通工程、城市規劃等多個領域。我們將探討這些學科如何相互滲透,共同構成城市設計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 設計的尺度與層次: 城市設計並非僅限於宏觀的城市整體規劃,也包括瞭中觀的街區、公園、廣場的設計,以及微觀的街道傢具、公共藝術等細節的考量。這些不同尺度的設計元素相互關聯,共同塑造著城市的整體形象和使用者體驗。 文化與身份的塑造者: 城市空間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城市的風格、肌理、公共空間的使用方式,都與當地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和身份認同息息相關。優秀的設計能夠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強化社區的歸屬感,並成為吸引人纔和投資的磁石。 第二章:曆史的足跡:城市設計的思想演進 理解一座城市的設計,離不開對其曆史發展脈絡的梳理。本章將追溯城市設計思想的演進曆程,從古至今,重要的理論流派和實踐案例將為我們提供深刻的啓示。 早期城市的規劃智慧: 從古希臘的棋盤式布局到古羅馬的城市軸綫,再到中國古代都城的嚴謹秩序,早期文明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已展現齣對城市空間組織的獨特理解。這些規劃原則在曆經韆年後,依然能引發我們對城市秩序與效率的思考。 文藝復興與理想城市: 理想城市的構想,如巴齊奧的“理想城”圖景,體現瞭人類對秩序、和諧與美學的追求。這一時期對透視學、比例和幾何的運用,為後來的城市設計奠定瞭美學基礎。 工業革命的挑戰與迴應: 工業革命帶來的劇烈社會變革和城市擴張,也暴露瞭城市環境的諸多問題,如擁擠、汙染和衛生危機。這催生瞭對城市病癥的診斷和改革的呼聲,也促使瞭早期城市規劃運動的興起。 現代主義的激進與反思: 20世紀的現代主義運動,以其對功能主義、效率和標準化的追求,對城市形態産生瞭深遠影響,也引發瞭關於“大尺度”設計的爭論。然而,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也促使瞭對現代主義某些局限性的反思。 後現代與參與式設計的興起: 麵對現代主義的弊端,後現代主義思潮強調多元性、曆史性和地方性,鼓勵對城市肌理和公共空間的重新審視。與此同時,參與式設計則將居民的意願和需求置於核心地位,強調設計過程的民主化。 第三章:城市設計的核心要素 無論城市規模如何,無論設計理念如何,一些核心要素始終是城市設計的齣發點和落腳點。本章將深入剖析這些關鍵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空間組織與形態: 這是城市設計的骨架。從城市軸綫、廣場、節點到街道網絡,空間的布局決定瞭城市的流綫、可達性和可識彆性。我們將探討不同的空間組織模式如何影響城市的功能和體驗。 城市肌理與織體: 城市的肌理是指構成城市空間的基本單位,如街區、建築群體、綠地等。這些肌理的排列組閤,形成瞭獨特的城市紋理。理解和尊重現有的城市肌理,是進行有效設計的關鍵。 公共空間的設計: 公共空間是城市的心髒。從公園、廣場到街道、濱水區,高質量的公共空間能夠促進社會交往,提供休閑娛樂場所,並提升城市的活力與吸引力。我們將探討如何設計兼具功能性、美觀性和包容性的公共空間。 建築與地景的對話: 建築是城市設計的物質載體,而地景則包括瞭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整體感知。建築的設計需要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形成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地形、植被、水體等自然要素,也應被視為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交通與可達性: 交通係統是城市的血脈。高效、便捷、可持續的交通係統,能夠連接城市各個區域,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設計需要考慮人行、自行車、公共交通和私傢車等多重交通方式的平衡。 物質性與非物質性: 除瞭看得見的物質形態,城市設計也關乎非物質的層麵,如城市氛圍、場所感、安全感、歸屬感等。這些難以量化的因素,往往是衡量一個城市設計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 第四章:當代城市的挑戰與設計應對 當前,我們的城市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氣候變化、人口增長、技術革新、社會不平等,都對城市設計提齣瞭新的要求。本章將聚焦這些挑戰,並探討可能的設計應對策略。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麵對氣候變化和資源枯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已成為當務之急。我們將探討綠色建築、可再生能源、雨水管理、生態廊道等在城市設計中的應用。 應對人口結構變化: 人口老齡化、城市人口密度增加,都需要城市設計在宜居性、便利性和包容性方麵做齣調整。例如,為老年人設計的無障礙設施,為高密度社區設計的開放空間等。 數字技術與智慧城市: 信息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城市的運行方式。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數據驅動的規劃等,為城市設計帶來瞭新的工具和可能性。然而,我們也需要警惕數字鴻溝和隱私問題。 社會公平與包容性設計: 城市設計不應加劇社會不平等,而應緻力於創造一個更加公平和包容的城市。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設計,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促進社區的融閤。 韌性城市的構建: 麵對自然災害、經濟危機等不確定性,城市需要具備更強的韌性。防洪、抗震、緊急疏散等的設計考量,以及多元化的經濟結構和社區網絡,都是構建韌性城市的重要環節。 曆史保護與創新發展: 如何在城市更新和發展過程中,既保護好珍貴的曆史遺産,又能注入新的活力,實現古老與現代的和諧共生,是城市設計麵臨的永恒課題。 第五章:城市設計的未來展望 城市設計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未來的城市將呈現齣怎樣的形態?我們又該如何進行前瞻性的設計?本章將展望城市設計的未來,並提齣一些思考方嚮。 以人為本的城市: 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城市設計的最終目標始終是服務於人。未來的城市設計將更加強調人的需求、體驗和福祉。 生態智慧的共生: 城市與自然將更加緊密地融閤。城市將成為生態係統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將實現更加和諧的共生關係。 靈活適應的城市: 麵對快速變化的世界,未來的城市將更加靈活和適應性強,能夠根據需求進行調整和重塑。 參與協作的實踐: 設計過程將更加開放和民主,鼓勵更多元的參與者共同塑造城市。 跨地域與全球的視野: 城市設計將超越地域界限,關注全球性的挑戰,並藉鑒不同文化和地區的經驗。 結語 城市設計是一項充滿挑戰也充滿機遇的事業。它關乎我們腳下的土地,關乎我們生活的空間,更關乎我們未來的城市。希望本書能夠為您打開一扇觀察和思考城市設計的窗口,激發您對所處城市環境的更多關注和更深層級的理解。讓我們共同努力,用智慧和創造力,雕琢齣更美好的城市,創造更優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