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

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特雷尔·卡弗,姜海波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
  • 恩格斯
  • 学术思想
  • 哲学
  • 历史
  • 共产主义
  • 社会主义
  • 德国古典哲学
  • 黑格尔
  • 辩证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9198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49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页数:15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学术思想上相互影响的过程。作者认为,19世纪50年代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诚合作,恩格斯的思想稍稍领先。1859年恩格斯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分册》所写的短评中“发明”了辩证法,也由此开始背离了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以马克思的名义建构了一个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内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不但与马克思的思想不符,而且没有得到马克思的明确认可。人们所熟悉的马克思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恩格斯在晚年勾勒出来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来说,也就是后人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恩格斯才是“一小提琴手”。

作者简介

  特雷尔·卡弗(Terrell Carver)生于1946年,1974年在牛津大学贝列尔学院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1995年8月至今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卡弗教授代表性的著作还有:《卡尔·马克思:文本与方法“(1975年),《马克思的社会理论》(1982年),《弗里德里杀·恩格斯:他的生活及思想》(1989年),《后现代的马克思》(1998年),《政治理论中的人》(2004年)等。卡弗教授精通德语,是《MEGA研究》杂志的编委(自1995年以来),他首次将马克思的《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译成英文。

目录

导言
第1章 不顺利的开始
第2章 “从另一条道路”
第3章 “我们的见解”
第4章 辩证法的发明
第5章 “第二小提琴手”?
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年表
声明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1章 不顺利的开始
  1842年11月,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首次会面,当时,马克思24岁,恩格斯年仅22岁。虽然那次的会面并不成功,但是,他们之间伟大的思想合作还是在时隔一年多之后正式开始了。
  在考察任何一组思想关系时,我们必须慎重对待其中每一个成员在会面相识之前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以便理清:他们带给对方哪些思想资源、他们共同的经历和思想是什么以及之后他们一起完成了什么工作。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而言,很多事实还需要进一步阐明:他们不顺利的初次会晤,以及他们持续了39年的合作关系的基础:这一合作关系一直持续至马克思去世才结束。
  我们必须转向研究恩格斯的思想产生和发展状况以阐明马克思在1842-1844年间的思想转变。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早期恩格斯没有受到像马克思那么严厉的审查,因此,我们开展工作相对容易得多。虽然恩格斯当时已经是一个比马克思更为资深、发表作品流传更为广泛的作家,但是,他还是十分希望得到身为总编和辩论家的马克思瞩目:马克思是当时在莱茵地区倡导自由主义政治主张的首席人物。从他们第一次不顺利的会面到真正建立牢固的友谊前的这段时间里,恩格斯所作的相关工作受到马克思的关注和赞赏。正是爵为这样,所以,马克思后来毫不犹豫地辞了职,并投身到了与恩格斯充满激情的合作中,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也由此开始。
  在马克思24岁前,虽然他的政治路途很辉煌,但是,这实际上与他的家庭背景并不相称。他的父亲是一位开明律师,经济上独立自主,自给自足,但并不富裕;喜爱并崇尚传统艺术和科学并对之颇有见地;尽管他反感烦琐的宗教事务,却一直是位有神论者。马克思受到以传统经典和自由主义艺术为基础的正统教育。他的父亲希望他读大学,然后找一份工作。但是,马克思却没有如他父亲所愿,而是选择了哲学和历史。

前言/序言


《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熔炉与革命的火种》 在人类思想史上,很少有哪对思想家能够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磅礴的实践力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他们的名字,早已不仅仅是学术界的符号,更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脊梁,一种革命力量的象征。本书《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熔炉与革命的火种》并非简单地罗列他们的生平事迹,也非僵化地解读他们既有的理论体系,而是意图深入探寻两位伟大灵魂在思想碰撞中诞生的火花,追溯他们如何从各自的学术根基出发,在共同的理想驱动下,熔炼出既具有科学穿透力又饱含人文关怀的革命理论。 一、 思想的源流:时代风云与个体蜕变 要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形成,就必须将其置于19世纪中叶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之下。彼时,资本主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工业革命将生产力推向新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结构的剧烈动荡,贫富差距日益悬殊,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堪忧,旧有的哲学、经济和社会理论已不足以解释和应对这些深刻的矛盾。 马克思,这位出身于普鲁士的犹太裔学者,早年沉浸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之中。他在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潮中,看到了对现实批判的巨大能量,但也敏锐地察觉到其中主观唯心主义的局限。他对古典经济学的深刻研读,尤其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为他日后构建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然而,仅仅是学术的汲取,远不足以构成他颠覆性的思想。真正让他走向彻底的批判和革命,是他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革命”转向现实政治的失望,以及对被压迫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他开始思考,哲学如何能够改变世界,而不仅仅是解释世界。 恩格斯,这位出身于德国富裕商人家庭的青年,却选择了与家庭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在英国曼彻斯特的工厂生活中,亲眼目睹了工业资本主义的残酷现实,看到了工人阶级在血汗工厂中的挣扎与绝望。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以其无可辩驳的事实和饱含激情的笔触,成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经典之作。这种基于切身体验的社会观察,让他对旧有的社会秩序产生了深刻的质疑,并渴望找到一种能够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 两位思想家,在不同的道路上,却朝着相似的方向迈进。他们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二、 思想的熔炉:交织的路径与理论的共鸣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相遇,是19世纪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联姻”之一。他们的友谊,超越了单纯的学术合作,更是一种革命理想的生死相托。在共同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相互影响,犹如在高温的熔炉中,杂多的元素被融化、重塑,最终凝聚成坚固而闪耀的整体。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诞生,标志着他们思想的初步融合。在这部著作中,他们共同批判了当时德国哲学界的主流思潮,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明确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将哲学从纯粹的思辨领域拉回到现实社会经济关系中的理论突破,是他们思想体系的基石。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如《资本论》的写作,得到了恩格斯强大的支持。恩格斯不仅在经济上资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为马克思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补充和批判性的意见。恩格斯对自然科学,如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试图将辩证法的原理运用到自然科学领域,发展出“辩证唯物主义”。这种跨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宏大视野,使得他们的思想体系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整体性和普适性。 同时,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精深研究,也为恩格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使他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阐释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及其内在矛盾。他们之间的通信,充满了思想的交锋与灵感的迸发,每一次的讨论,都可能催生出新的理论视角。恩格斯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和传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承担起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重任,将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完整地呈现给世界。 他们的思想关系,并非单向的接受,而是双向的互动。马克思的深刻分析和逻辑建构,与恩格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跨学科的广博视野相结合,共同锻造了那个时代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三、 革命的火种:理论的召唤与实践的引领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绝非束之高阁的学术理论,它们是诞生于现实困境、指向现实变革的革命火种。他们的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所带来的不公的深刻控诉,更是对未来更美好社会形态的科学构想。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他们思想转化为革命行动的里程碑。这篇掷地有声的檄文,以简洁而激昂的语言,揭示了阶级斗争的历史规律,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呼唤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共产党宣言》不仅是一份政治纲领,更是一种思想的号角,它点燃了无数革命者的激情,为后续的工人运动提供了思想的指南。 他们的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剩余价值学说,从阶级斗争理论到无产阶级革命学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批判,也是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预测。他们并非空想家,而是试图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来指导革命实践,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 他们对工人运动的支持,对各国共产党组织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其理论的实践性。他们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沿,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激励和团结着被压迫者。恩格斯在晚年,更是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工作中,他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智慧,为各国工人政党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熔炉与革命的火种》这本书,旨在展现这种思想的产生、发展、融合以及它如何转化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变革力量。它不回避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体系中的复杂性与深刻性,而是力求以一种清晰、富有逻辑又不失温度的方式,展现两位伟大思想家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用思想点燃革命的火种,为人类的解放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深入解读他们的思想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进程,也更能洞察我们当下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这本书,是对两位巨匠思想遗产的一次诚挚致敬,也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次深刻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毕竟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个名字在人类思想史上简直就是一座座丰碑。我对他们的著作一直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有些艰深,难以窥探其精髓。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在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的带领下,穿越了他们思想的迷宫。作者没有直接照搬原著,而是巧妙地梳理了他们两人之间是如何相互启发、共同构建起宏大的理论体系的。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当年在咖啡馆里激烈的辩论,在书桌前彻夜的思考,那种学术上的碰撞和灵魂上的契合,跃然纸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将他们各自的早期思想,如何一点点地融合、发展,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那些概念的。这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对他们思想演进过程的细致描摹,让我对“合作”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思想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学术传统和真挚的合作之上。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的学者充满敬意,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无疑是其中的翘楚。但他们的思想体系如此庞大,我总担心自己难以完全理解。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心绘制的地图,为我指明了理解他们思想之间复杂联系的道路。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灌输结论,而是引导我一步步地去发现他们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他们两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社会现实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完善的。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不再将他们的思想视为静止的概念,而是看到了它们在实践中的生命力。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学习一种如何思考,如何建构理论的方法。这种启迪性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说实话,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一直抱有一种敬畏之情,总觉得那是一片深邃而难以企及的思想海洋。但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领航员,带我游历了这片海洋。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艰深的术语,而是从他们之间学术思想的“关系”入手,为我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景。我惊叹于他们两人之间在各自研究领域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性,更折服于他们如何能将这些独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更为强大的理论合力。特别是书中对他们思想演进过程中,如何相互借鉴、相互纠正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中真诚的交流和批判精神是多么重要。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思想,往往是在不断的碰撞和磨合中,才得以绽放。它不仅让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学术合作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概念上,比如“剩余价值”、“阶级斗斗争”等等。总觉得这些理论离我有些遥远,像是历史书里的古老故事。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惊奇地发现,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理论,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富有逻辑。他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哲学思辨,而是用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阐释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关于他们两人之间思想的相互作用,我之前很少关注,总以为是马克思一人主导。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恩格斯是如何在理论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学、哲学、自然科学等,为马克思提供支持和补充的。这种“珠联璧合”式的学术关系,让我对他们两人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他们思想宝库的大门,让我看到了理论发展背后那份难能可贵的智慧与协作。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传承和创新。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学术思想发展过程中那些微妙而关键的连接点。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学术的沙龙,听着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在思想的海洋中一同探险。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论证方式,而是通过生动的叙述,将他们之间的学术对话、观点碰撞,以及如何共同解决研究中的难题,都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他们早期思想的梳理,以及后期如何有机地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更为成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对思想“生长”过程的细致描摹,让我对“学术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这种伟大的合作精神充满了敬意。

评分

值得阅读

评分

《国富国穷》因其主旨宏大,思想精深,而被誉为《新国富论》。

评分

这套书都很好,人大出版的。

评分

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

评分

《国富国穷》因其主旨宏大,思想精深,而被誉为《新国富论》。

评分

应该是不错的,好好研究研究。

评分

《国富国穷》内容简介:世界上邦国林立,为什么富的这么富,穷的这么穷?五六百年前,地球上只有欧洲和中国两个最发达的经济文化中心,为什么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二者之间却拉开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在欧洲,为什么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能先后称霸全球,尔后又逐一衰落?为什么美国、日本能后来居上?

评分

值得阅读

评分

对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很有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