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保健按摩师:技师 高级技师(第2版)》适用于对保健按摩师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训,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推荐辅导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保健按摩师技师/1
第一章 接待与咨询/1
第一节 接待/2
第二节 咨询/7
第二章 保健按摩与常见病的康复按摩/9
第一节 保健按摩/10
第二节 常见病的康复按摩/12
第三章 运动按摩/37
第一节 运动前保健按摩/38
第二节 运动间歇保健按摩/41
第三节 运动后恢复保健按摩/43
第四节 软组织损伤康复按摩/46
第四章 常见物理疗法/51
第一节 刮痧疗法/52
第二节 拔罐疗法/54
第五章 培训与指导/59
第一节 保健按摩教学的特点/60
第二节 职业培训的基本方法/61
第六章 管理/65
第一节 员工管理的基础知识/66
第二节 市场分析与市场预测/70
第二部分 保健按摩师高级技师/73
第七章 亚健康按摩/73
第一节 亚健康概述/74
第二节 亚健康按摩操作/78
第八章 芳香精油按摩/85
第一节 芳香精油基础知识/86
第二节 精油按摩操作/99
第九章 疑难病康复按摩/111
第一节 高血压康复按摩/112
第二节 心绞痛康复按摩/113
第三节 调节内分泌紊乱的按摩/115
第四节 糖尿病康复按摩/116
第五节 中风后遗症康复按摩/118
第六节 术后肠粘连康复按摩/120
第十章 培训与指导/123
第一节 培训讲义的编写方法/124
第二节 论文撰写方法/127
第十一章 管理/135
第一节 现代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136
第二节 企业注册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138
第三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140
精彩书摘
(4)被按摩者取仰卧位,双腿屈膝屈髋,按摩者以一只手扶持其踝部,另一只手按其膝部做顺时针、逆时针旋转运动数次,以活动腰椎关节和放松腰部肌肉,如图2-23所示。
3.注意事项
(1)治疗恢复期间,被按摩者要卧硬板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
(2)按摩治疗前要排除腰椎骨质病变,切不可盲目按摩。六、膝骨性关节炎
膝骨性关节炎是指损伤、劳损所致膝关节软骨面变性,软骨下骨板反应性增生,骨刺形成,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一种病症。
1.临床表现
疼痛经常出现在活动之后,上下楼梯或突然站起时疼痛加剧,休息后感觉关节僵硬,不活动时无自发性疼痛,部分患者在行走时有膝关节滑脱感。
膝关节肿胀,股四头肌萎缩。膝关节周围压痛,关节活动受限。活动髌骨,关节有疼痛感,个别患者可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
2.按摩方法
(1)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其旁,双手抱揉膝关节以膝部有热感为佳,如图2-24所示。
(2)拿揉股四头肌,按压疼痛点各1分钟,如图2-25所示。
(3)屈伸膝关节。一只手握住被按摩者患肢踝关节,另一只手扶着膝关节做膝关节屈伸被动运动1分钟,如图2-26所示。
(4)按揉膝眼、梁丘、足三里、昆仑穴各半分钟,如图2-27所示。
前言/序言
为推动保健按摩师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在保健按摩从业人员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在完成《国家职业标准:保健按摩师(2006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制定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参加《标准》编写和审定的专家及其他有关专家,编写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保健按摩师(第2版)》(以下简称《教程》)。
《教程》紧贴《标准》,内容上,力求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培训特色;结构上,针对职业活动的领域,按照模块化的方式,分级别进行编写。《教程》的基础知识部分内容涵盖《标准》的“基本要求”;技能部分的章对应于《标准》的“职业功能”,节对应于《标准》的“工作内容”,节中阐述的内容对应于《标准》的“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保健按摩师(第2版)(技师高级技师)》适用于对保健按摩师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训,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推荐辅导用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成人按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湖南颐尔康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中医推拿疗法原理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医推拿疗法的基本理论、操作技术、临床应用及相关知识,旨在为推拿从业者、爱好者以及对中医保健养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全面、深入的学习指南。本书内容严谨,图文并茂,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实践操作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帮助读者掌握推拿的精髓,提升临床疗效。 第一部分:中医推拿理论基础 第一章:中医推拿概述 1. 推拿的起源与发展: 追溯推拿在中国古代的起源,历经各个朝代的演变与发展,直至现代的传承与创新。介绍推拿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贡献。 2. 推拿的定义与特点: 明确推拿作为一种独立的中医外治法,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调整气血、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突出推拿的非侵入性、操作简便、适应症广、副作用少等特点。 3. 推拿与中医基本理论的关系: 深入阐述推拿如何根植于中医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核心理论。强调推拿的辨证施治原则,即根据人体不同体质、不同病症,采用不同的手法和部位进行治疗。 4. 推拿的临床意义与价值: 探讨推拿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以及保健养生等方面的多重价值。分析推拿在改善亚健康状态、缓解慢性疼痛、促进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经络学说与推拿 1.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详细介绍经络、经穴、经筋、奇经八脉等基本概念。阐述经络作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如何沟通表里、联系脏腑、通行气血、主治病症。 2. 经络与推拿的相互关系: 深入解析推拿手法如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释“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道理,以及推拿如何达到“离经叛道”的治疗效果。 3. 常用经络的推拿要点: 选取与推拿治疗关系最密切的十二正经、任脉、督脉,以及部分奇经八脉,介绍其循行路线、主要穴位及其临床意义。重点讲解如何在推拿中针对这些经络进行操作,以达到特定的治疗目的。 4. 穴位选择与推拿: 介绍腧穴的定位方法、分类及主治。重点讲解常用穴位,如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以及它们在推拿治疗中的应用。强调穴位配伍的原则,以及根据不同病症选择适宜穴位的重要性。 第三章:气血津液学说与推拿 1. 气、血、津液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 阐述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运行全身、濡养脏腑的物质基础,津液是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分析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与功能。 2. 气血津液的失调与病变: 探讨气虚、气滞、血虚、血瘀、津液不足、痰饮等病理状态如何影响人体健康。 3. 推拿对气血津液的调节作用: 阐释推拿如何通过调和气机,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充养津液。例如,适当的按揉可以舒缓气滞,活血化瘀手法可以改善血循环,而某些手法又能帮助津液生成与输布。 4. 推拿在治疗气血津液失调病症中的应用: 结合具体病症,如贫血、月经不调、水肿、消渴等,讲解推拿的治疗机理和常用手法。 第四章:病因病机学说与推拿 1. 中医的致病因素: 介绍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等常见致病因素。 2. 病机学说概述: 解释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包括虚实、寒热、表里、升降等。 3. 推拿在病因病机中的调控作用: 分析推拿如何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例如,祛风散寒的手法可以应对风寒感冒,调理脾胃的手法可以改善饮食劳倦导致的消化不良。 4. 针对不同病机的推拿策略: 探讨如何根据疾病的虚实、寒热、表里等病机,选择相应的推拿方向、力度和手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第二部分:中医推拿操作技术 第五章:推拿基本手法 1. 推拿手法的分类与特点: 详细介绍推拿的常用基本手法,包括: 触摸类: 摩法、擦法、拍法、叩法。 按压类: 揉法、按法、点法、捏法。 舒展类: 拿法、推法、扳法、屈伸法。 其他: 抖法、震法。 对每种手法进行详细的动作要领、作用特点、适应症和禁忌症的阐述。 2. 手法作用的力学原理: 从物理学角度解析推拿手法如何通过压力、摩擦、振动等作用于人体组织,产生机械刺激,从而引发生理效应。 3. 手法用力的原则与要求: 强调手法用力的均匀性、持久性、渗透性以及变化性。讲解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承受能力以及部位特点,调整手法的轻重缓急。 4. 手法操作的节奏与配合: 阐述推拿手法操作的快慢、深浅、方向等需要遵循一定的节奏和规律,与其他手法、穴位、经络的配合至关重要。 第六章:常用推拿部位与手法 1. 头部推拿: 介绍头部穴位(如太阳、风池、百会、印堂等)的定位和主治。讲解头部推拿的手法(如抹法、揉法、叩击法),以及其对缓解头痛、头晕、失眠、眼部疲劳等的疗效。 2. 颈部推拿: 介绍颈部重要穴位(如风池、天柱、大椎、肩井等)的定位和主治。讲解颈部推拿的手法(如拿法、揉法、推法、扳法),以及其对颈椎病、落枕、颈部僵硬、肩背酸痛等的疗效。 3. 肩部推拿: 介绍肩部穴位(如肩井、肩髃、曲池、手三里等)的定位和主治。讲解肩部推拿的手法(如拿法、揉法、推法、擦法),以及其对肩周炎、肩部肌肉劳损、手臂麻木等的疗效。 4. 背部推拿: 介绍背部重要穴位(如背俞穴、夹脊穴、肺俞、胃俞、肾俞等)的定位和主治。讲解背部推拿的手法(如按法、揉法、推法、叩击法),以及其对腰背疼痛、感冒、消化系统疾病、脏腑功能失调等的疗效。 5. 腹部推拿: 介绍腹部重要穴位(如神阙、气海、关元、中脘、天枢等)的定位和主治。讲解腹部推拿的手法(如摩法、揉法、推法),以及其对消化不良、腹胀、便秘、腹泻、月经不调等的疗效,并强调腹部推拿的操作禁忌。 6. 四肢推拿: 分别介绍上肢(如肘部、腕部、手部)和下肢(如膝关节、踝关节、足部)的常用穴位和推拿手法。讲解其对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水肿等病症的疗效。 第七章:特定病症的推拿疗法 1. 内科常见病症的推拿: 感冒: 针对风寒、风热感冒,选取相应穴位和手法,如推拿颈部、背部,揉肺俞、合谷等。 咳嗽: 揉肺俞、定喘、孔最等,配合摩腹、擦背等。 腹泻/便秘: 摩腹、推腹、揉中脘、天枢等。 失眠: 推拿头部、颈部,揉心俞、神门、三阴交等。 头痛: 推拿头部,点揉太阳、风池、合谷等。 2. 妇科常见病症的推拿: 痛经: 揉八髎、关元、血海、三阴交等,配合摩腹。 月经不调: 调理气血,选取相应穴位。 乳腺增生: 疏通肝经,揉肩井、渊腋、期门等。 3. 儿科常见病症的推拿: 感冒/咳嗽: 推拿小儿肺经、心经,揉定喘、丰隆等。 腹泻/便秘: 推拿小儿腹部,揉天枢、大横等。 厌食/疳积: 推拿小儿脾经、胃经,揉四缝等。 4. 骨伤科常见病症的推拿: 颈椎病: 推拿颈部、肩部,重点放松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等,点揉颈椎夹脊穴。 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 推拿腰部,放松腰背肌群,点揉腰椎相关穴位。 肩周炎: 推拿肩部,放松肩关节周围肌肉,活动肩关节。 运动损伤(扭伤、拉伤): 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选择相应手法,如揉、按、推、扳等。 第八章:推拿操作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1. 操作前的准备: 包括推拿环境、操作者自身准备(卫生、情绪、体力)、患者准备(体位、心理)。 2.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注患者反应,适时调整手法,避免损伤。例如,手法力度要循序渐进,避免暴力操作。 3. 推拿的禁忌症: 详细列举绝对禁忌症(如急性传染病、高热、恶性肿瘤、皮肤溃疡、骨折未愈合、严重出血倾向等)和相对禁忌症(如妊娠期、月经期、醉酒、饥饱等)。 4. 特殊人群的推拿: 如孕妇、儿童、老年人、体弱者、有严重慢性疾病者等,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采取特殊的推拿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部分:中医推拿的拓展与发展 第九章:推拿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1. 推拿的现代科学研究: 介绍现代科学对推拿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如神经内分泌调节、免疫调节、生物力学效应等。 2. 推拿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探讨推拿在脑卒中康复、骨科术后康复、慢性疼痛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3. 推拿与其他疗法的配合: 分析推拿与针灸、拔罐、艾灸、中药、理疗等疗法协同作用的优势。 第十章:推拿保健与养生 1. 推拿的保健作用: 阐述推拿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调节情绪等方面的作用。 2. 日常保健推拿: 介绍简单易学的自我保健推拿方法,如腹部保健推拿、头部保健推拿、肩颈保健推拿等,指导读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调理。 3. 亚健康状态的推拿干预: 分析亚健康的主要表现,以及推拿如何针对性地改善这些症状,促进身心健康。 4. 老年人、办公室人群等特定人群的推拿养生: 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推拿保健建议。 附录 常用穴位图解 推拿手法示意图 常见病症推拿处方举例 推拿常用术语解释 本书内容力求全面、系统、实用,不仅为初学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导,也为有一定基础的从业者提供了深入学习和拓展视野的机会。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推拿的精髓,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和日常保健,为促进人民健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