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專傢齣版——中國法製齣版社,國務院法製辦公室直屬的中央級法律圖書專業齣版機構,法律、行政法規的專傢齣版機構
精選法規——收錄常用法律文件,為法律糾紛的解決提供密切、直接的條文規定
專業解讀——對重難點法條進行條文注釋,幫助讀者理解和把握法律規定的精髓
實川附求——提煉法律流程圖、訴訟文書、辦案常用數據等內容。大大提高處理法律糾紛的效率
法規提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
內容簡介
運用法律維護權利和利益,是讀者選購法律圖書的主要目的。法律文本單行本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據,但單純的法律文本中的有些概念、術語,讀者不易理解;法律釋義類圖書有助於讀者理解法律的本義,但又過於繁雜、冗長。“實用版”法律圖書至今已行銷多年,因其專傢、實用、易懂的優點,成為廣大讀者理解、掌握法律的選擇工具。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
第二條【經營原則】
[經營原則的內容]
[不正當競爭行為]
[商品經營]
第三條【政府管理】
第四條【社會監督】
第二章 不正當競爭行為
第五條【不正當競爭手段】
[不正當競爭的類型]
[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責任]
第六條【禁止壟斷經營】
[壟斷經營的構成要件]
第七條【禁止權力經營】
[禁止權力經營的構成要件]
第八條【迴扣和正當摺扣】
[商業賄賂]
第九條【禁止虛假宣傳】
[引人誤解的宣傳行為]
第十條【侵犯商業秘密】
[商業秘密的概念]
[商業秘密應具備的法律要件]
[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
[侵犯商業秘密的例外]
[侵犯商業秘密的舉證要求]
第十一條【禁止傾銷】
第十二條【禁止搭售】
第十三條【禁止有奬銷售】
[有奬銷售行為]
[不正當有奬銷售行為]
第十四條【不得損害商譽】
[商譽]
[商業誹謗行為]
第十五條【招投標之禁止】
第三章 監督檢查
第十六條【監督檢查主體】
第十七條【監督檢查主體職權】
第十八條【監督檢查程序】
第十九條【被檢查者義務】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條【民事賠償及範圍】
第二十一條【假冒標識的責任】
第二十二條【賄賂銷售或者購買商品的責任】
第二十三條【壟斷經營的責任】
[質次價高商品]
[濫用費用]
[違法所得]
第二十四條【虛假宣傳的責任】
第二十五條【侵犯商業秘密的責任】
第二十六條【違法有奬銷售的責任】
第二十七條【串通招投標的責任】
第二十八條【轉移、隱匿、銷毀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財物的責任】
第二十九條【被處罰者的救濟】
[被處罰者的救濟途徑]
第三十條【政府違法的責任】
第三十一條【檢查人員違法的責任】
第三十二條【包庇犯罪的責任】
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三條【實施日期】
實用核心法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乾問題的解釋(2007年1月12日)
關於禁止串通招標投標行為的暫行規定(1998年1月6日)
中央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暫行規定(2010年3月25日)
關於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乾規定(1998年12月3日)
關於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暫行規定(1996年11月15日)
國傢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乾規定(1995年7月6日)
關於禁止公用企業限製競爭行為的若乾規定(1993年12月24日)
關於禁止有奬銷售活動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乾規定(1993年12月24日)
國傢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抽奬式有奬銷售認定及國傢工商行政管理局對《反不正當競爭法》具體應用解釋權問題的答復(1998年7月14日)
國傢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關於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四)項所列舉的行為之外的虛假錶示行為如何定性處理問題的答復(2007年10月1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2007年8月30日)
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製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製競爭行為程序規定(2009年5月26日)
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查處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件程序規定(2009年5月26日)
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2009年6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1997年12月29日)
製止價格壟斷行為暫行規定(2003年6月1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節錄)(2009年8月27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商業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乾問題的意見(2008年11月20日)
精彩書摘
(3)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所謂保密措施,是指權利人為防止信息泄漏所采取的與其商業價值等具體情況相適應的閤理保護措施。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所涉信息載體的特性、權利人保密的意願、保密措施的可識另q程度、他人通過正當方式獲得的難易程度等因素,認定權利人是否采取瞭保密措施。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在正常情況下足以防止涉密信息泄漏的,應當認定權利人采取瞭保密措施:①限定涉密信息的知悉範圍,隻對必須知悉的相關人員告知其內容;②對於涉密信息載體采取加鎖等防範措施;③在涉密信息的載體上標有保密標誌;④對於涉密信息采用密碼或者代碼等;⑤簽訂保密協議;⑥對於涉密的機器、廠房、車間等場所限製來訪者或者提齣保密要求;⑦確保信息秘密的其他閤理措施。
[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
具體包括:
(1)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3)與權利人有業務關係的單位和個人違反閤同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4)權利人的職工違反閤同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5)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前述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
[侵犯商業秘密的例外]
如果其他經營者通過獨立研製或者反嚮工程等方式獲得的商業秘密,則不屬於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所謂“反嚮工程”,是指通過技術手段對從公開渠道取得的産品進行拆卸、測繪、分析等而獲得該産品的有關技術信息。但是,當事人以不正當手段知悉瞭他人的商業秘密之後,又以反嚮工程為由主張獲取行為閤法的,不予支持。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本圖書的詳細介紹,內容將圍繞其核心主題展開,並力求自然流暢,不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實用版)》的相關內容。 --- 圖書名稱: 《數字時代的商業倫理與閤規前沿》 書籍簡介 一、導論:科技洪流中的商業秩序重塑 本書深入剖析瞭數字技術,特彆是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計算等前沿技術,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現代商業的運作模式和競爭格局。在信息空前透明化的背景下,傳統的商業倫理邊界正在被模糊和挑戰。我們不再僅僅關注傳統的商業欺詐或地域性壟斷,而是需要麵對跨越國界的、基於算法和數據流動的全新競爭形態。 本書首先構建瞭一個理論框架,探討在“算法即權力”的時代,企業應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社會責任。我們摒棄瞭過時的、以傳統市場結構為基礎的分析方法,轉而聚焦於數據控製權、算法透明度以及數字生態係統內的權力製衡問題。讀者將瞭解到,在高速迭代的技術環境中,什麼是可持續的、負責任的商業行為。 二、數據治理與隱私保護的法律前沿 在數字經濟中,數據是新的石油,也是新的戰場。《數字時代的商業倫理與閤規前沿》將大量篇幅用於解析全球範圍內數據治理的最新進展,特彆是針對個人信息和商業秘密的保護。 我們詳盡分析瞭《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等國際標杆法規對企業全球化戰略的深遠影響。書中不僅概述瞭閤規要求,更側重於實操層麵:如何設計符閤“設計即隱私”(Privacy by Design)原則的産品架構;如何構建有效的跨部門數據生命周期管理體係;以及在數據跨境流動日益受限的背景下,企業應采取哪些技術和法律策略來確保業務連續性。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數據濫用”的界定進行瞭拓展性分析。這包括利用用戶畫像進行“殺熟”行為、通過算法歧視排除特定群體參與市場交易,以及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隱蔽的數據挖掘和商業轉化。我們提供瞭一係列風險評估模型,幫助企業識彆並主動規避潛在的倫理風險點。 三、平颱經濟的治理睏境與反壟斷新視角 平颱經濟的崛起,無疑是過去十年商業領域最顯著的變革之一。然而,大型數字平颱所擁有的“網絡效應”和“鎖定效應”,也使得市場集中度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書對平颱經濟的治理模式進行瞭深入的批判性審視。我們認為,傳統的基於市場份額的壟斷認定標準,已不足以應對“多邊市場”的復雜性。因此,我們引入瞭“關鍵接入點”(Gatekeeper)理論,詳細闡述瞭監管機構應如何識彆那些雖然不一定擁有最大市場份額,但卻掌握瞭關鍵基礎設施或標準製定權的超級平颱。 書中探討瞭平颱在連接供需兩端過程中可能産生的利益衝突:平颱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我們分析瞭自我優待(Self-Preferencing)、不公平的流量分配機製以及強製性的數據共享要求等行為的倫理與法律後果。本書旨在為企業提供應對平颱規則變化的戰略指導,強調在平颱生態內維護公平競爭和創新活力的重要性。 四、人工智能的倫理悖論與可信賴性建設 人工智能正從輔助工具轉變為決策主體。《數字時代的商業倫理與閤規前沿》將AI的倫理挑戰視為未來商業競爭的核心議題。 我們深入探討瞭AI決策過程中的“黑箱問題”。當企業依賴自動化係統做齣信貸審批、招聘篩選或産品定價時,如何保證決策的公正性、可解釋性和可問責性?本書提供瞭一套“可信賴AI”的實施框架,涵蓋瞭模型選擇、偏差檢測、對抗性攻擊防範以及事後審計的全流程管理。 書中也著重分析瞭AI生成內容(AIGC)帶來的知識産權和名譽風險。隨著深度僞造(Deepfake)技術的成熟,企業如何在其營銷、産品設計和客戶服務中使用AI工具,同時避免法律責任和聲譽損害,是本章節的重點。我們呼籲企業建立內部的AI倫理委員會,將倫理審查嵌入技術研發的早期階段。 五、全球供應鏈的透明化與可持續發展責任 在消費者日益關注企業社會責任(CSR)的今天,數字技術為供應鏈的透明化提供瞭可能,同時也暴露瞭隱藏的風險。 本書超越瞭傳統的産品質量控製,聚焦於供應鏈盡職調查的“數字足跡”。我們分析瞭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如何被應用於追蹤原材料的來源、勞工狀況和環境影響。企業不僅要對其直接供應商負責,還需麵對“二級、三級供應商”的閤規風險。 特彆是在“強製勞動”和“碳足跡”披露日益成為國際貿易壁壘的今天,企業必須建立端到端的數字可追溯係統。本書詳細介紹瞭國際標準組織(如ISO、SASB)對企業ESG(環境、社會和治理)信息披露的要求,並指導企業如何利用技術手段有效地進行閤規報告,將可持續發展轉化為競爭優勢。 六、結語:構建麵嚮未來的韌性組織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幫助企業從被動的“風險規避者”轉型為“價值創造者”。在數字化的浪潮中,閤規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創新和信任的基石。隻有那些積極擁抱倫理規範、提前布局數據治理、並緻力於構建透明、公平商業環境的企業,纔能在未來的商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數字時代的商業倫理與閤規前沿》是一本麵嚮企業高管、法務閤規專傢、技術負責人以及政策製定者的深度參考手冊,旨在提供前瞻性的洞察和可執行的戰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