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让父母有勇气何时该说“不可以”,有智慧教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跟孩子立界线,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建构孩子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由地留心行为的后果;负责任地在爱中成长。
作者系心理医师,也是美国广受欢迎的“新生命”广播节目主持人,用生动实例,简易原则,经验分享,把教养孩子的观念及帮助孩子设定适当的界线,倾囊相授。本书可帮助众多父母发现教养上的盲点。
本书适用于从事婴幼儿到青少年教育的工作人员、教师、教练、托幼保姆、青少年辅导员及父母们。
内容简介
《为孩子立界线》由三篇组成。一篇,“孩子为何需要界线”——综览帮助孩子学习负责任的重要性。它描绘出有界线的成熟孩子看起来像什么样子;也描绘了有界线的父母本身,会有什么样的举止及相关的事情。第二篇,“孩子需要知道的界线十律”——讨论这十条界线法则。你可从中学习到,不仅要“教导”孩子界线,更要自己“成为”界线并承担后果,来帮助孩子认识到他的生活是他自己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第三篇,“与孩子立界线的实践”——以六个步骤来实践与孩子所定的明确而实际的界线,作为《为孩子立界线》的总结。
作者简介
亨利·克劳德博士(Dr.Henry Cloud),约翰·汤森德博士(Dr.JohnTowmsend),他们合著金章奖百万畅销书《过犹不及》,家有两位正值青春期的小孩。他是全国性广播电台节目“新生命”(New Life Live!)的主持人之一,“克劳德和汤森德资源中心”(Cloud-Towsend Resources)的创始者之一,也是许多畅销书的作者,包括:《为婚姻立界线》(Boundaries in Marriage)《为孩子立界线》(Boundaries with Kids)《界线对谈——Face to Face》(How to Have That Difficult Vonveersation Youve been Avoiding)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尊重界线
问题不是问题
议序 在地如同在天
导言 为何要与孩子立界线
第一篇 孩子为何需要界线
第一章 未来就在今天
第二章 品格看起来像什么
第三章 孩子需要有界线的父母
第二篇 孩子需要知道的界线十律
第四章 这样做会有何结果
第五章 拉自己的推车
第六章 非全能也非无助
第七章 我并非唯我独尊
第八章 超越“因为我是妈妈”
第九章 痛苦可以成为礼物
第十章 不必永远发脾气
第十一章 懂得感恩更快乐
第十二章 立刻启动我的引擎
第十三章 诚实乃为上策
第三篇 与孩子立界线的实践
第十四章 卷起你的袖子
跟孩子实行界线的六个步骤
精彩书摘
那是个很平常的日子,但发生了一件事,从此改变了我的朋友为人父母的心态。
那天我(亨利·克劳德博士)到朋友艾丽森和她先生布鲁斯家拜访,吃完晚饭,艾丽森离开饭桌去做一些杂事,布鲁斯和我继续聊天。有一通电话进来,他起身去接,我便到艾丽森那里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我听到她在十四岁儿子卡米隆的房间。当我走进去时,看到一幅令我震惊的景象——她正高高兴兴地替儿子把衣服和运动器材收到一边,又把他的床铺好。当她开口说:“我等不及要让你看看我们旅行的照片,那是多么……”的时候,好像她在替儿子做这些事是很稀松平常的。
我问她:“你在做什么?”
“我在整理卡米隆的房间啊!”她说,“你以为我在做什么?”
“你说你在做什么?”
“我说,我在整理儿子的房间。你干吗那样看着我?”
我所能做的,就是和她分享我脑海中的画面:
“我只是替卡米隆未来的妻子感到很难过。”
艾丽森直起身来,愣了一下,然后匆匆地走出房间。我走到客厅,看到她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我因为不知道要说什么,便保持缄默。过了一会儿,她看着我说:“我从来没有那样想过。”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这样想过,现在做父母的从没想过未来,我们总是在处理手边的问题;如果能安然度过一个下午,孩子不会令我们烦到想送他们去阿拉斯加参加青少年营会,就很了不起了!但为人父母的目标,就是要留意孩子的未来,因为我们是在养育孩子成为负责任的成人。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方式,是本着天性而来的。例如,艾丽森天生就喜欢帮助人,而她也很高兴帮她的儿子。别的父母有不同的作风,有的比较放松,不去管那么多,也不理会儿子的房间杂乱与否;而严厉的父母,则只要铺床方式稍微不合规定,就严厉处罚孩子。
的确,养育孩子需要许多不同层面的介入,有时候要帮忙,有时候不必干涉,有时候则要严格。但真正的问题是:你现在所做的,是有意这样做的吗?还是,你这样做,是基于连你自己都没想过的理由:可能是出于自己的个性使然;可能是因为童年的印象;可能那时候正好有需要;或是因为害怕而去做?
请记住,为人父母不只是要关心现在,更要预备孩子的将来。一个人的“品格”,就是他的命运。
品格可大致决定人的一生会怎么过。在爱情和事业上能否得心应手,取决于内在拥有的能力。在这个人人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各种借口的世界,大家反而奇怪为什么人生那么不顺利。我们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出于性格上的弱点。通常,无论是否处于困境,只要拥有内在的力量,就会成功,没有内在的力量,要不就是停滞不前,要不就是失败。
如果在一个关系里需要谅解和宽恕,而我们没有那种品格能力,就无法建立关系,如果工作上遇到困难,需要耐心等候延迟的报酬,而我们却未拥有这些特质,就会失败。品格几乎是一切。
“品格”这个字眼对不同的人,代表不同的意义。有些人用品格代表发挥道德的力量,或诚信正直。我们用这个字眼来描写一个人的全部——即他是怎样的人。品格涉及一个人的能力和无能之处、他的道德架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做事。他在特定的情况下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当他需要表现时,是如何达到要求的?他懂得爱人吗?他能负责任吗?他对人有同情心吗?他能够发挥才干吗?他会解决问题吗?他能处理失败吗?——这些都是界定品格的要点。
如果一个人品格的组成决定他的未来,则养育孩子最主要的,就是帮助他们培养会使其终生安全、稳固、丰富、快乐的品格。做父母的,以及参与儿童工作的每一位,都应当将下面这句话牢记在心:养育孩子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帮助他培养出会使他未来人生美好顺利的品格。
艾丽森看到这个未来的真实性,才改变了她以前为人父母的态度。她喜欢帮助卡米隆,但是在许多方面,她的帮忙不是在“帮助”他,反而让他发展出一种模式,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帮他的忙,而这种“认为”,影响了他在学校及教会里的人际关系。艾丽森一直误以为,帮卡米隆清理他所制造的混乱、帮助他处理没有完成的事,就是让她有机会表示对儿子的爱。
艾丽森不只是个母亲,也是个成熟的妇人和妻子。当她面向未来,看到卡米隆把责任留给别人去承担时,就为他担心起来了。她发现,做母亲的她不介意去做的事,别人却觉得很不应该。她瞥见了品格与命运的真实性之后,就改变了与卡米隆的互动关系。她帮助他培养责任感,让他想到他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以及别人是否愿意成为他未来的一部分。
前言/序言
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
第一次读到《为孩子立界线》是在2005年5月,当时的想法很激动:这么有用的书,我怎么才读到啊?我要将这本书赶紧推荐给家长。我们幼教机构有学生近3000人,于是我就向出版社买了1000本,当年的毕业生我每位送了一本。这一次的再版,已确实感到它在家长和教师中的广泛影响。是的,这本书不仅仅让我们学习教育孩子的原则,它更是一本工具书,让我们知道如何向孩子表达“是”或“否”,“可以”或“不可以”。同时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也帮助孩子要为自己的生活做主。在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这本书给了我们帮助、正确的方法和盼望。
其实,教育孩子是要从我们自己开始的,我们总是要求孩子要有责任心、荣誉感、能自理、会学习等等,但孩子往往看不到这些品德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因为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界线和分寸在哪里?所以就会与子女产生很多的矛盾。当你认真从头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多问题是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来解决的。比如:冲动、反叛、被动、消极、抱怨、仇恨、没有信仰、是非观念、坏习惯、不愿学习、不尊重父母等等问题。
好了,让我们从今天起着手于改善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和应对孩子的技巧,这是我们无法躲开,也是孩子无法逃避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和孩子们一起面对。如果你还是不能把为孩子立界线的事情认真审度,那为孩子带来的将不是温暖,而是灾难。其实,风雨过后的天晴,比一直风平浪静来得更让人心存感激。
我们要给孩子自由的心境,让孩子可以有想象力、有创造力和开放的思想,但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孩子学会什么是原则?什么是正确价值观?
有这样一个笑话,讲的是一位聪明有才干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总是抱怨:那个著名的苹果为什么不是掉在我的头上?那只硕大的钻石为什么在巴拉旺出产而不是我常去游泳的海湾?拿破仑为什么就能遇上约瑟芬而我英俊潇洒却没有人问津?于是有位善者想成全这位焦虑的年轻人,先是照样给他掉下一个苹果,结果被他吃掉了。后来,这位善者又在他行走的路上放了一颗大钻石,结果年轻人绊倒了,一气之下将它踢到了阴沟里。善者又让他成为拿破仑,先将他抓进监狱,撤掉官职,赶出军队,然后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抛在了塞纳河边。就在善者催促约瑟芬架着马车匆匆赶到河边时,远远地听到“扑通”一声,年轻人投河自尽了。
这位年轻人错过的仅仅是机会吗?我们的孩子生命成长的旅程中,是谁扮演善者、智者、勇者的角色呢?我们不能保证,但我们能承诺的是——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你的评估。
智慧的养育,从理解孩子的内心开始 在育儿的广袤海洋中,每一个家长都渴望为孩子扬起最坚实的风帆,引领他们驶向健康、快乐、独立的人生彼岸。然而,我们常常发现,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挑战与困惑如影随形。有时,我们会为孩子的任性而头疼;有时,我们会因为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而感到无力;有时,我们会担心自己的管教方式是否过于严苛或过于放纵。这些都是我们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最真实的挣扎与探索。 我们深知,教育并非简单的指令与服从,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刻板教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情感和需求。真正的养育之道,在于深入理解这个世界,在于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更在于与他们建立一种基于信任与理解的健康关系。这是一种需要智慧、耐心和方法的艺术,它要求我们不仅仅是孩子的保护者,更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是他们心灵成长的支持者。 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关于“理解”与“引导”的深度旅程。我们将从最根本的层面出发,探索孩子的成长规律,揭示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如何管教”的手册,而是一份致力于帮助您成为更具洞察力、更有同理心、更有效能的父母的宝贵指南。 洞悉孩子的心灵密码: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孩子们的行为,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惑。他们的哭闹、他们的反抗、他们的固执,究竟源于何处?本书将深入剖析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从婴儿期的需求表达,到幼儿期的探索与独立,再到学龄期的社会性发展,逐一解读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常见行为模式及其深层原因。 婴儿期: 啼哭是他们唯一的语言,是表达饥饿、不适、不安甚至寻求连接的信号。理解这些信号的含义,并及时、有爱地回应,是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基石。我们将探讨如何区分不同的哭闹声,以及如何通过非语言的关怀,让婴儿感受到被全然接纳。 幼儿期: 这是“我”的意识开始萌发,是“不”的力量初显的阶段。“为什么”成为他们探索世界最常用的疑问句,而“我自己来”则是他们争取自主权的宣言。我们会分析幼儿期孩子为何会表现出固执、反抗,以及如何在这种独立意识萌发之际,引导他们学会选择与合作,而非压制。 学龄期: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开始理解规则,也开始在意同伴的看法。他们渴望被认可,渴望融入集体。我们会探讨学龄期孩子可能出现的规则意识模糊、社交难题、情绪波动等问题,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超越“控制”的智慧: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时,习惯于采取“控制”或“惩罚”的方式。然而,这种外在的强制力往往只能带来暂时的顺从,却难以培养孩子内在的责任感和自律性。本书将引导您走出“控制”的误区,探索更具智慧的引导方式,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理解行为背后的需求: 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良行为”只是他们表达某种未被满足的需求的信号。例如,孩子打人,可能是因为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满;孩子撒谎,可能是因为他们害怕惩罚或渴望得到关注。本书将教您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并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 相比于外部奖励或惩罚,内在动机更能驱动孩子长期、积极的行为。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提供选择、激发好奇心、强调过程而非结果、鼓励自主探索等方式,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解决问题的热情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塑造积极的自我认知: 孩子的自我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评价的影响。本书将强调如何通过真诚的鼓励、具体的赞美和建设性的反馈,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有价值、有能力的。 构建健康的亲子关系:连接与沟通的艺术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这种关系并非建立在绝对的顺从之上,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情感连接的基础之上。本书将为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策略,帮助您与孩子建立更深入、更和谐的连接。 倾听的力量: 真正的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孩子说的话,更是用心去感受他们话语背后的情感和意图。我们将分享积极倾听的技巧,包括保持眼神接触、适时回应、不打断、不评判,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 有效表达: 如何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情况下,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期望和规则?本书将为您提供“我”句式(I-statements)等沟通工具,帮助您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避免指责和推卸责任。 处理冲突的智慧: 冲突在亲子关系中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我们将探讨如何引导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如何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如何将冲突转化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一个充满爱、支持和尊重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也是他们学习社交技能的起点。本书将引导您关注家庭中的积极互动,创造温馨和谐的亲子时光,让家成为孩子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独立性:让他们学会自己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出独立、有责任感的个体,让他们能够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本书将为您提供实用的方法,帮助您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赋予孩子自主权,并引导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 从小事做起,赋予选择权: 从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餐,到选择读什么书、玩什么玩具,在安全和合理的范围内,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这不仅能增强他们的自主感,也能让他们学习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设定清晰的界限: 界限的意义在于保护,而不是束缚。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设定清晰、合理、可执行的界限,并以一致性的方式执行。这些界限不仅能帮助孩子理解行为的后果,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安全和稳定。 鼓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避免立刻代劳,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解决办法。本书将提供一系列问题引导技巧,帮助孩子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责任感,而非惩罚: 责任感是内在的驱动,而非外在的惩罚。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任务分配、结果导向的引导,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联系,从而主动承担责任。 不止于理论,更在于实践 本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理解之上,并结合了大量真实的育儿案例。我们不提倡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鼓励您将书中的理念与自己的育儿实践相结合,找到最适合您家庭的养育方式。 在这个充满挑战却也充满希望的育儿旅程中,愿本书成为您手中温暖的灯盏,照亮您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一起,用爱与智慧,陪伴孩子一同成长,见证他们成为独立、自信、快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