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雙麵人物誌:生死的節奏海頓莫紮特畫傳》主要介紹海頓和莫紮特的畫傳。莫紮特畫傳簡介: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紮特,奧地利作麯傢,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錶人物,與海頓、貝多芬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麯傢”。1756年生於奧地利薩爾茨堡城的一個宮廷樂師之傢。從小就顯露齣極高的音樂天賦,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音樂。5歲開始登颱演齣,1763年起在父親的帶領下開始瞭漫遊整個歐洲大陸的旅行演齣。到過巴黎、倫敦、意大利、慕尼黑、維也納等許多地方,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巨大的轟動。1781年定居維也納,走上艱難的自由音樂傢創作道路。1791年貧睏交加的莫紮特在維也納逝世,享年35歲。
《雙麵人物誌:生死的節奏莫紮特畫傳》描述瞭莫紮特從齣生到辭世的一生,再現瞭他的成長曆程,奮鬥精神,音樂成就和傢庭、社會、時代對他的影響。書中配有大量珍貴的圖片,以及一些手稿和樂譜片段,既是一部音樂奇纔的成長史,也是一部18世紀歐洲的風情史。
海頓畫傳簡介:
約瑟夫·海頓,奧地利作麯傢,1732年4月1日生於奧匈邊境下奧地利的洛勞村。6歲起接受音樂啓濛教育。7歲成為教堂唱詩班歌童,並學習文化、音樂知識。1791年、1794年兩次赴英國,指揮管弦樂隊並創作樂麯。l792年被牛津大學授予音樂博士學位。1804年被封為維也納“榮譽公民”。1809年5月逝世於維也納。在海頓近60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嘗試過當時所有的音樂形式,是世界上勤奮的音樂傢之一。
《雙麵人物誌:生死的節奏海頓畫傳》講述瞭海頓從齣生到辭世的一生,再現瞭他的成長曆程,奮鬥精神,音樂成就和傢庭、社會、時代對他的影響。書中配有大量珍貴的圖片,以及一些手稿和樂譜片段,既是一部音樂奇纔的成長史,也是一部18世紀歐洲的風情史。
作者簡介
王海峰,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江蘇省音樂教育委員會理事,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音樂係主任、副教授。1986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音樂係,獲文學學士學位。2007年赴美國奧剋拉荷馬州立大學進行音樂教育學術交流,被奧剋拉荷馬杜蘭特市授予榮譽市民。注重學術研究,在《人民音樂》、《藝術百傢》、《音樂創作》等專業類核心期刊發錶論文10餘篇,並參編瞭多部高師音樂教材。
張律,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淮安市音樂舞蹈傢協會副主席,淮陰師範學院音樂係副主任,副教授。1988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音樂係,多次參加國內外教育學術交流,注重學術研究,在《藝術百傢》、《音樂教育》、《人民音樂》等專業類核心期刊發錶論文10餘篇,並參編瞭多部高師音樂教材。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愛莫紮特,視他為音樂的基督……
——柴可夫斯基
身為天纔的莫紮特,擁有雅緻的品位。
——德彪西
在音樂曆史中有這樣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麵都一緻瞭,所有的緊張關係都消除瞭。莫紮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
——約瑟夫·馬剋利斯
他是交響樂創作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沒有他,也就沒有莫紮特、貝多芬……
——柴科夫斯基
從海頓那裏我纔一次學會瞭寫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
——莫紮特
目錄
海頓畫傳
引子/7
1.音樂啓濛/8
2.海因堡/11
3.唱詩班歌手/13
4.又用功又調皮的男孩子/14
5.險些成為男閹歌手/17
6.接連遇上好心人/19
7.初齣茅廬/22
8.善交朋友的海頓/24
9.弦樂四重奏之父/29
10.婚姻/31
11.埃斯特哈齊樂隊的副樂長/33
12.韋爾納/36
13.埃斯特哈齊宮殿裏的“海頓老爹”/37
14.《告彆交響麯》/41
15.魯姬亞·波爾切利/43
16.海頓作品韆奇百怪的標題/44
17.《十架七言》/45
18.認識莫紮特/50
19.托斯托/53
20.喜從天降/54
21.旗開得勝/58
22.海頓在倫敦的幾則逸事/61
23.普列耶爾/66
24.“亨德爾是我們一切人的先師!”/67
25.海頓與貝多芬的交往/69
26.最後六部交響麯/72
27.故鄉行/76
28.六部彌撒麯/77
29.《創世記》/79
30.《神佑吾王弗蘭茲》/82
31.《四季》/86
32.生命的最後幾年/88
33.彌留之際/90
34.成就與貢獻/94
海頓年錶/96
莫紮特畫傳
引子/4
1.傢有神童/6
2.一鳴驚人/10
3.富有想象力的計劃/14
4.巴黎/15
5.倫敦/17
6.荷蘭/19
7.返迴薩爾茨堡/21
8.天花與歌劇/23
9.初訪意大利/25
10.脾氣暴躁的新雇主/28
11.年輕的囚徒/30
12.暫時的自由/33
13.曼海姆/35
14.阿蘿西婭/37
15.傷心的巴黎/39
16.自投羅網/44
17.鋒芒初露/46
18.衝齣牢籠/48
19.《後宮誘逃》/51
20.結婚/53
21.共濟會會員莫紮特/59
22.敗傢夫妻/61
23.“海頓老爹”/63
24.《費加羅的婚禮》/66
25.音樂頑童/69
26.《唐璜》/71
27.宮廷樂長/73
28.《女人心》/75
29.永彆海頓/80
30.《魔笛》/82
31.《安魂麯》/86
32.簡陋的葬禮/90
莫紮特年錶/92
前言/序言
有人說, “音樂是上帝的語言”,那麼,欣賞音樂則是一種同上帝對話的審美活動過程。美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階級和階層的審美趣味是不同的。高爾基說過: “照天性來說,人都是藝術傢,他無論在什麼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的生活中去。”
欣賞音樂通常分為:官能的欣賞、感情的欣賞和理智的欣賞三個階段。要運用官能、感情與理智三方麵全麵地欣賞一部作品就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麵的知識。
1.瞭解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
一部作品,總是錶現瞭作麯傢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所以要比較深刻地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就須瞭解作品産生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特點。作麯傢由於生活環境、文化素養、個人性格方麵的差異,即使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下,創造同樣的題材也會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點。莫紮特由於長年的畸形的演藝生涯,使他格外呼喚人性。因此,他的音樂清澈透明,富有錶情。貝多芬一生磨難多多且處於社會的重大變革時期,所以他的音樂多具有史詩性特點,如《英雄》、 《命運》、《閤唱》等交響麯,他以充滿強烈生命欲望的音符,用英雄勝利凱鏇錶達瞭對祖國、對人生、對世界美好未來的嚮往。
2.掌握各民族音樂語言的特徵
一切藝術創作都根植於民族。不同民族的音樂語言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作麯傢在創作時運用各種各樣的音樂語言,有的精練,有的誇張,有的細緻人微,有的狂放不羈……俄國作麯傢格林卡說: “創作音樂的是人民,作麯傢不過是把它們編成麯子而已。”熟悉各民族的音樂語言,對於把握音樂的風格及寫作特點是至關重要的。
3.注意作品的標題
器樂作品有“標題音樂”和“非標題音樂”之分,欣賞標題音樂必須瞭解作品的標題內容,如《田園》交響麯,貝多芬稱它為: “對農村生活的迴憶。”貝多芬用標題注解瞭這部作品的主旨: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小提琴協奏麯《梁祝》用它那優美動聽、如泣如訴的音樂語言講述瞭一個傢喻戶曉的愛情悲劇。“非標題音樂”在歐洲叫“純音樂”,這種音樂的標題本身,沒有體現齣標題屬性,如《G大調奏鳴麯》。也就是說,標題中的文字沒有說明音樂將要錶達的內容、形象及情感特徵。
探尋文明深處的哲思:一部關於人類命運與宇宙奧秘的宏大敘事 引言:曆史的洪流與個體的抉擇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猶如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其中時而湧現齣波瀾壯闊的時代篇章,時而又暗流湧動著個體生命與宏大敘事的張力。我們試圖通過梳理那些塑造瞭人類精神麵貌的關鍵曆史節點,來理解“生”與“死”這對永恒命題在不同文化、不同時代語境下的深刻內涵。 本書並非聚焦於音樂巨匠的生平軼事,亦非對特定藝術流派的風格解析。它是一部關於人類“存在”本身的深層探討,試圖在曆史的宏大敘事中,捕捉那些關於人性、道德、技術革新與自然規律的交匯點。我們將跨越地理與時間的界限,探究不同文明如何處理其內部的矛盾,如何應對外部環境的挑戰,以及最終,如何理解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部分:文明的奠基與原初的秩序 本部分著眼於人類社會結構形成的初期階段,重點剖析早期神話、宗教信仰體係如何構建起社會賴以生存的道德準則與宇宙觀。 一、泥土與星辰:早期人類對“秩序”的構建 農耕社會的誕生與時間觀念的演變: 深入分析農業革命如何改變瞭人類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從遊獵采集的即時性需求到定居生活的季節循環,這種轉變如何催生瞭早期的曆法係統和對“永恒”的初步想象。我們探討瞭尼羅河、兩河流域等早期文明中,對水文規律的模仿如何延伸至對神權和王權的閤法性論證。 神諭與律法:約束人性的最初嘗試: 考察美索不達米亞的《漢謨拉比法典》與古埃及的“瑪阿特”(Ma'at)概念。它們是人類試圖用外在力量規範內部衝動的首次大規模嘗試。這種規範是基於對“天道”的敬畏,還是對社群生存的實用主義考量?我們在字裏行間追溯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權力邊界。 生命周期的原型敘事: 分析早期文化中對齣生、成人禮、死亡的儀式化處理。這些儀式不僅是社會身份的標記,更是對生命有限性的一種集體心理調適。例如,古希臘悲劇對命運(Moira)的強調,如何預示瞭人類對“不可抗力”的深刻認知。 二、哲學的覺醒:從“他律”到“自律”的過渡 當城邦興起,個體意識開始萌芽,人類開始質疑既定的神話框架。 軸心時代的迴響: 重點研究公元前數百年間,歐亞大陸主要文明中哲學思想的集中爆發。蘇格拉底對“未經審視的生活”的批判,佛陀對“苦”的根源的探尋,以及儒傢對“仁”與“禮”的實踐性要求,揭示瞭人類精神從依賴外部權威轉嚮內部反思的巨大轉摺。這種內省,是現代個體意識的真正起點。 辯證法的萌芽與對立統一的思考: 分析古希臘的泰勒斯、赫拉剋利特等人如何通過觀察自然現象,試圖理解世界萬物的變動不居。這不僅僅是科學的開端,更是對“變化即是永恒”這一深刻哲理的早期捕捉。 第二部分:世界的重構與認知的邊界拓展 本部分關注技術、地理大發現與科學革命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人類感知自身與世界的模式,特彆是對“有限性”的衝擊。 一、地理的擴張與視角的傾斜 航海時代的衝擊: 詳述大航海時代如何打破瞭傳統世界地圖的中心性結構。當歐洲探險傢踏足新大陸,舊有的地理知識體係隨之崩潰。這種“發現”與其說是對新土地的占有,不如說是對自身世界觀邊界的強行拓寬。對未知疆域的探索,映射齣對人類認知局限性的挑戰。 新物種與舊分類學的衝突: 新發現的動植物物種,對當時基於亞裏士多德式的自然分類法構成瞭嚴峻考驗。我們探討瞭這種知識體係的危機如何間接推動瞭後來的係統生物學和分類學的發展,是人類試圖將“混亂”重新納入“可理解範圍”的努力。 二、科學的勝利與新的“神話” 牛頓體係的建立與決定論的興盛: 分析牛頓力學如何提供瞭一個高度精確、可預測的宇宙模型。這在一定程度上“祛魅”瞭傳統宗教對自然現象的解釋權,但同時也帶來瞭一種新的、技術化的宿命論——如果宇宙是一颱巨大的機器,那麼人類的自由意誌在哪裏? 工業革命對生命節奏的加速: 工業化進程對傳統農耕節奏的顛覆是劇烈的。蒸汽機、工廠的轟鳴聲取代瞭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節律。本書分析瞭這種人造加速如何改變瞭人與勞動的關係,以及對“效率”的盲目崇拜如何成為新的時代精神。我們審視瞭早期工廠工人的生活狀態,他們是如何在這種高強度的、非自然的時間結構中努力維持個體生命完整性的。 第三部分:現代性的睏境與存在主義的迴響 進入近現代,隨著社會結構日益復雜,對個體價值和意義的追問變得尤為迫切。 一、理性的反噬與人性的幽暗麵 技術的異化與權力的集中: 考察兩次世界大戰及其背後的技術邏輯。當工業化的效率被用於大規模殺戮時,人類開始深刻反思啓濛運動以來的理性至上主義。科技的“中立性”被證明是僞命題,技術本身攜帶的倫理傾嚮,決定瞭其使用者的目的。 弗洛伊德與潛意識的深淵: 探討心理學對人類心智的“革命性”揭示。如果意識隻是冰山一角,那麼驅動人類行為的,往往是那些我們無法直接感知和控製的“非理性”力量。這徹底顛覆瞭古典哲學中將“理性人”視為行為主體的觀念。 二、個體在“無意義”中的建構 薩特與加繆的追問: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存在主義哲學對“目的性缺失”的迴應。當宏大的宗教敘事和綫性曆史觀崩潰後,個體如何為自己的存在賦予價值?我們並非探討他們的個人經曆,而是聚焦於“荒謬感”的哲學處理:是選擇反抗、接受還是逃避?這種對“自由的重負”的承受,構成瞭現代人精神圖景的核心。 後現代的解構與多重現實: 分析信息爆炸時代對“真實”概念的侵蝕。當符號和圖像的生産速度遠超其所指涉的實體時,我們所處的現實變得支離破碎。這種多重現實的景觀,對我們理解“生”的確定性和“死”的終結性,帶來瞭新的挑戰。 結論:在有限性中尋找無限的共鳴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提供一個超越具體人物傳記的框架,用以審視人類曆史中關於“生命節奏”的深刻主題。我們看到,無論是古代祭司對星辰運行的模仿,還是現代物理學傢對基本粒子的探索,人類的終極努力始終在於試圖理解並掌控那股驅動一切、最終也必然將一切帶走的“節奏”——那個既是自然規律的鐵律,也是個體生命獨特脈搏的體現。理解這種節奏,就是理解我們從何處來,又將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