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规范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工作,确保学位授予的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决定对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增设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自1999年9月1日起,参加相应学科的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并达到合格分数线者,方可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
进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旨在加强国家对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的宏观质量控制、规范管理,是国家组织的对申请硕士学位的同等学力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结构与水平认定的重要环节。1998年,我们组织专家编写并出版了《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2003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修订。六年来,根据广大考生和有关专家的建议,在总结统一考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进行了第二次修订。经过修订的新大纲(第三版)将是今后几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统一命题的依据,是各院校进行有关教学和辅导的参考,也可作为应试者复习和备考的参考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数学基础课程
离散数学与组合数学
第二部分 专业知识课程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网络
软件工程
人工智能原理
计算机图形学
考试样卷
精彩书摘
6.理解范式的概念和范式定理,深入理解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的构成,能够熟练地将命题公式化成相应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7.理解推理公式的基本结构,熟悉基本的推理公式,掌握推理公式的不同证明方法。
8.理解基本的推理规则,掌握使用推理规则进行推理演算的方法。
9.理解归结推理规则,掌握用归结推理法证明的方法。
10.了解命题逻辑的公理系统的概念和基本构成,进行定理推演的过程和方法。
(二)谓词逻辑的等值演算和推理演算
1.理解谓词、个体词、函数和量词的概念,重点解决使用谓词逻辑描述自然语句的表达问题,能够熟练地将一些复杂的自然语句进行形式化描述。
2.了解有限域下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表示法,理解它在谓词逻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普遍有效公式、可满足式和不可满足式的概念和划分方法,知道一阶谓词逻辑的判定问题的基本内容以及有关的主要结论。
4.理解谓词逻辑公式等值的概念,掌握否定型等值式的不同形式及其证明方法。
5.了解量词对不同联结词的分配律,掌握量词分配等值式的证明方法。
6.理解范式的概念,掌握前束范式的定义以及skolem标准形的构成,会求谓词逻辑公式的前束范式和仅保留全称量词的前束范式。
7.熟悉谓词逻辑的基本推理公式,能够给出解释性的证明和其他推理公式正确性的判断。
8.理解谓词逻辑有关量词的四条推理规则,掌握使用推理规则进行推理演算的方法。
9.理解谓词逻辑的归结推理法的证明过程,掌握用归结法证明推理公式的方法。
前言/序言
为规范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工作,确保学位授予的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决定对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增设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自1999年9月1日起,参加相应学科的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并达到合格分数线者,方可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
进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旨在加强国家对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的宏观质量控制、规范管理,是国家组织的对申请硕士学位的同等学力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结构与水平认定的重要环节。1998年,我们组织专家编写并出版了《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2003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修订。六年来,根据广大考生和有关专家的建议,在总结统一考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本书进行了第二次修订。经过修订的新大纲(第三版)将是今后几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统一命题的依据,是各院校进行有关教学和辅导的参考,也可作为应试者复习和备考的参考资料。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内容概览 本书旨在为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权威的学习指导。内容紧密围绕考试大纲,深入剖析各知识点,并辅以丰富的例题和详尽的解析,帮助考生高效备考,顺利通过考试。 全书结构清晰,覆盖考试核心内容: 本书共分为九章,每一章都针对考试大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展开。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结构 本章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重点阐述了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包括指令周期的执行流程、指令流水线、超标量技术等提高CPU性能的方法。同时,深入探讨了存储器层次结构,包括寄存器、缓存(Cache)、主存储器(RAM)和辅助存储器(如硬盘)的工作原理、容量、速度及它们之间的协调机制。此外,本章还讲解了总线结构,包括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的功能,以及不同类型的总线(如PCI、USB)及其发展。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深入理解,考生将能更好地把握计算机的整体运行机制。 第二章:计算机网络 本章聚焦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技术。首先,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以及互联网。接着,深入讲解了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族,详细分析了每一层的功能、协议以及它们之间的通信过程,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特别强调了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网络配置概念,以及TCP和UDP协议在传输层的重要作用,包括它们的特点、应用场景以及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过程。本章还涵盖了路由选择、拥塞控制等网络层和传输层的关键技术,并介绍了常见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的工作原理。同时,对DNS、HTTP、FTP等应用层协议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帮助考生理解网络应用的底层机制。 第三章:操作系统 本章系统地介绍了操作系统的核心概念和功能。首先,对操作系统的定义、作用和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重点讲解了进程管理,包括进程的概念、状态转换、PCB(进程控制块)的作用,以及进程调度的策略(如FCFS、SJF、RR等)和线程的概念。其次,深入阐述了内存管理,包括内存分配的方式(如连续分配、非连续分配)、分页、分段以及虚拟内存技术。本章还详细讲解了文件管理,包括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文件目录结构、文件存储介质的组织方式以及文件操作(如创建、删除、读写)。此外,对I/O管理进行了介绍,包括I/O设备的类型、I/O控制方式、缓冲技术以及磁盘调度算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将能够理解操作系统如何管理和协调计算机硬件资源,为上层应用程序提供服务。 第四章:数据库系统 本章着重讲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首先,介绍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及其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数据模型,重点讲解了关系模型,包括关系、属性、元组、码等基本概念,以及关系代数和SQL语言(包括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定义等)。本章还深入探讨了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分析了第一、第二、第三范式以及BC范式,帮助考生理解如何设计高质量的数据库模式。此外,对数据库的并发控制和恢复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锁机制、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以及事务的ACID属性。最后,简要介绍了NoSQL数据库的兴起和特点。 第五章:计算机组成原理 本章作为计算机系统结构部分的补充和深化,将更详细地探讨计算机硬件的设计与实现。内容涵盖了指令集体系结构(ISA)的设计原则,包括指令的格式、寻址方式、数据类型和指令的执行流程。对CPU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包括ALU(算术逻辑单元)、寄存器堆、指令译码器、控制器等部件的功能和工作方式。详细讲解了存储器系统中缓存的工作原理,包括缓存的映射方式(直接映射、全关联映射、组相联映射)、替换算法(LRU、FIFO)和写策略(写回、写通),以及其对程序性能的影响。同时,对I/O设备与CPU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了阐述,包括程序控制I/O、中断I/O和DMA(直接内存访问)。本章将帮助考生深入理解指令如何在硬件层面被执行,以及硬件设计如何影响计算机的整体性能。 第六章:程序设计语言及其编译 本章主要介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编译器的基本原理。首先,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包括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等,并简要介绍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重点讲解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结构,包括词法结构(如关键字、标识符、常量、运算符)和语法结构(如表达式、语句、程序块)。接着,深入阐述了编译器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各个阶段的功能和主要任务。本章还将介绍语法分析的常用方法,如递归下降分析和LL、LR分析。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将能够理解高级语言代码是如何被转化为机器可执行代码的。 第七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本章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数据结构和算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讲解。首先,介绍了各种基本数据结构,包括线性表(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栈、队列、树(二叉树、平衡二叉树、B树)、图(邻接矩阵和邻接表表示)等,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存储方式和基本操作。接着,重点讲解了各种重要的算法,包括排序算法(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堆排序)、查找算法(顺序查找、二分查找、散列查找)以及图的遍历算法(深度优先搜索DFS、广度优先搜索BFS)、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算法、Floyd算法)等。本章还详细介绍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概念,并引导考生如何分析和评价算法的效率。通过对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学习,考生将能掌握解决复杂计算问题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第八章:软件工程 本章关注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和管理方法。首先,介绍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目标和重要性。接着,详细阐述了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包括瀑布模型、螺旋模型、敏捷开发模型等,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本章还重点讲解了软件需求分析,包括需求获取、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编写以及需求验证。然后,深入探讨了软件设计,包括结构化设计和面向对象设计方法,以及设计模式的应用。此外,对软件测试的策略和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以及测试用例的设计。最后,简要介绍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维护和软件质量保证等内容。 第九章:附录与历年真题解析 本章提供了考试大纲的官方原文,供考生对照查阅,确保学习内容与考试要求完全一致。同时,收录了近年来的历年真题,并对每一道题目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解析不仅给出了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分析了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易错点。通过对历年真题的深入研究,考生可以了解考试的命题趋势、题型特点和难度分布,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复习策略,提高应试能力。 增值服务卡说明: 本书附带的增值服务卡,为考生提供了额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具体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在线题库、模拟考试、名师在线答疑、最新考试资讯更新等。这些增值服务将进一步巩固考生的学习效果,解答学习中的困惑,帮助考生更全面地掌握考试相关知识。 总结: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紧密贴合考试大纲,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的理想备考教材。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考生将能够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深入理解核心概念,熟练掌握解题技巧,为顺利通过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