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有韵味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那种暗沉的色彩搭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正好透过窗棂洒在书页上翻开的。那种油墨的香气,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让人一下子就从现实的喧嚣中抽离出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故事的古老书房里。里面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用心,字里行间留白得当,让人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便是面对相对严肃的学术内容,也不会感到压迫感。特别是那些插入的插图和版画,选材的眼光独到,每一张都像是精心挑选的文物照片,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一种侧面印证。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物”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尊重,这对于一个热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是极其难得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庄重的仪式。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厚度着实令人敬佩,它所覆盖的时间跨度之广、涉及的人物之繁复,简直是一部微缩的史学百科全书。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前面三分之一,但每一次合上书卷,都能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体系正在被重塑和夯实。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史学思想的演变时,展现了惊人的宏观把握能力。从先秦的史官传统,到汉代经学的渗透,再到魏晋玄学的碰撞,直至近现代学术范式的转型,每一个阶段的论述都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发展视为简单的线性递进,而是敏锐地指出了不同流派之间的张力与相互影响,揭示了史学思潮内部复杂微妙的辩证关系。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动态和矛盾的场域,而非教科书上那种整齐划一的结论集合。
评分我过去对某些史学流派的理解总是停留在教科书的表面,总觉得那些理论家的名字和他们的核心观点像是一道道冰冷的公式,难以真正走入内心。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在梳理历代史学家的思想脉络时,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体或者单纯的理论对比,而是非常擅长“讲故事”。他会细致地描绘出某位大学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彷徨与抉择,他如何受到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又是如何巧妙地在字里行间寄托自己的抱负与批判。这种“人”与“史”交织的写法,让原本抽象的学术流派变得鲜活起来,我仿佛能听到那位古代学者在案前低沉的叹息与激昂的辩驳。读到某些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会停下来,揣摩一下,如果是我处在那个时代,又会如何记录这段历史。这种代入感极强,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考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其实是关于“史家之笔”的伦理反思。在阅读过程中,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客观性”的理解。作者在探讨不同历史阶段的史家如何处理敏感事件和人物时,深入剖析了他们的写作动机——是出于政治立场,是出于儒家礼教的束缚,还是出于纯粹的学术探求?这种对史学研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文化规范的剖析,具有极强的当代意义。它促使我跳出书本本身,去思考我们现在所阅读的任何历史记录,背后可能隐藏着哪些未被言明的倾向和视角。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史学这门学科在追求真相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永恒的困境与责任,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开始用更审慎的态度对待所有“已成定论”的历史叙事。
评分坦白说,我对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是有限的,很多专业术语和典故经常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的知识阶梯。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史学著作引用时,作者总能提供恰到好处的注解和背景解释,那感觉就像是身边坐着一位博学且耐心的导师,随时准备为你点亮迷津。他不会用过于炫耀式的学问压倒读者,而是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进入更深的层次。比如,在讨论某部重要史书的体例演变时,作者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要如此组织材料,还形象地比喻了这种结构对后世的影响,让人茅塞顿开。这种对读者学习过程的细致关怀,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略有基础但非专业人士的读者,也能自信地跟进作者的思辨旅程,而不是被冷冰冰的专业术语淹没。
评分史以纪事为职不过掌书起草 史字之本义 中与贰之释义 周礼五史与左史右史 古代史官表 汉官有太史令 无太史公 古籍掌于百司之史即百家出于王官之所本 古人未尝以史名书
评分导言第一章 古代史官概述第二章 古代之史家与史籍第三章 司马迁与班固之史学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第五章 汉以后之史官制度第六章 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第七章 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第八章 刘知几与章学诚之史学第九章 清代史学之成就第十章 最近史学之趋势结论金毓黻先生学术年表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创始之作——重读金毓黻著《中国史学史》
评分导言第一章 古代史官概述第二章 古代之史家与史籍第三章 司马迁与班固之史学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第五章 汉以后之史官制度第六章 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第七章 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第八章 刘知几与章学诚之史学第九章 清代史学之成就第十章 最近史学之趋势结论金毓黻先生学术年表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创始之作——重读金毓黻著《中国史学史》
评分史记缺篇褚少孙补史记班彪史记后传班固因父作
评分荀悦汉纪史记、汉书皆属于撰述亦皆为私修之史纪
评分第五章 汉以后之史官制度
评分金毓黻的史学史非常好,等了很久终于有货了,封面稍微有点脏也没关系。
评分(二)纪传体之正史:旧唐书 新唐书 旧新两唐书之得失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辑本与原本 宋史 宋国史 辽史 金时所修之辽史 金史 刘祁与元
评分此书的眼光较为传统,又从中可以读出许多新意——这仅是指当下吾国学术进一步西化而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