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磨铸件制造技术

耐磨铸件制造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稑寒光,邢建东 著
图书标签:
  • 铸造
  • 耐磨材料
  • 金属材料工程
  • 机械工程
  • 制造技术
  • 铸件
  • 表面工程
  • 材料科学
  • 工艺技术
  • 金属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692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3395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6
字数:3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耐磨铸件制造技术》系统地介绍了改善耐磨铸件质量的先进制造技术。内容包括磨损与耐磨材料、耐磨铸件复合制造技术、耐磨铸件颗粒强化技术、耐磨铸件的悬浮铸造、耐磨铸件过滤处理、耐磨铸件变质处理、耐磨铸件热处理、典型耐磨铸件制造工艺。《耐磨铸件制造技术》内容全面,先进性、实用性强,可为我国耐磨铸件的生产、开发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耐磨铸件制造技术》主要供铸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从事摩擦磨损和耐磨材料工作的科技亡作人员、机械和材料专业的在校师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磨损与耐磨材料
1.1 磨损及其分类
1.2 材料磨损失效机理
l.2.1 磨料磨损机理
l.2.2 粘着磨损机理
1.2.3 腐蚀磨损机理
l.2.4 冲蚀磨损机理
I.2.5 接触疲劳磨损机理
l.2.6 微动磨损机理
1.3 研究磨损的意义
1.4 耐磨铸钢研究进展
1.4.1 耐磨锰钢研究进展
1.4.2 低合金耐磨钢研究进展
1.5 耐磨铸铁研究进展
1.5.1 镍硬铸铁研究进展
1.5.2 高铬铸铁研究进展
1.5.3 其他耐磨铸铁研究进展
1.6 其他耐磨材料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耐磨铸件复合制造技术
2.1 双金属复合铸造概述
2.2 耐磨铸件双液双金属复合制造
2.2.1 耐磨铸件双液无隔板水平浇注技术
2.2.2 耐磨铸件中间隔板平做立浇技术
2.2.3 耐磨铸件双液浇注变换铸型技术
2.3 耐磨铸件镶铸复合制造
2.3.1 高铬铸铁碳钢镶铸复合技术
2.3.2 硬质合金一铸钢(铁)镶铸复合技术
2.3.3 耐磨铸铁钢筋强化技术
2.4 耐磨铸件离心复合铸造
2.4.1 离心复合铸造的特点
2.4.2 离心复合铸造轧辊技术
2.4.3 离心复合铸造其他耐磨铸件
2.5 耐磨复合铸件电渣熔铸
2.5.1 电渣熔铸技术简介’
2.5.2 电渣熔铸复合轧辊’
2.5.3 电淤熔铸其他耐磨复合铸件
2.6 耐磨复合轧辊cPc成形
参考文献

第3章 耐磨铸件颗粒强化技术
3.1 耐磨铸件颗粒强化技术简介
3.2 耐磨铸件外加陶瓷颗粒强化技术
3.2.1 机械搅拌法外加陶瓷颗粒
3.2.2 渗透铸造法外加陶瓷颗粒’
3.2.3 离心铸造法外加陶瓷颗粒
3.2.4 其他铸造法外加陶瓷颗粒
3.3 耐磨铸件反应铸造法原位合成颗粒强化技术
3.3.1 反应铸造法原位合成原理’
3.3.2 反应铸造法原位合成颗粒强化耐磨铸钢
3.3.3 反应铸造法原位合成颗粒强化耐磨铸铁
3.3.4 反应铸造法原位合成颗粒强化有色合金
3.4 耐磨铸件SHS颗粒强化技术
3.4.1 SHS颗粒强化原理
3.4.2 SHS颗粒强化耐磨钢铁铸件
3.4.3 SHS颗粒强化有色合金
参考文献

第4章 耐磨铸件的悬浮铸造
4.1 悬浮铸造原理
4.1.1 悬浮铸造特征
4.1.2 悬浮剂分类与组成。
4.1.3 悬浮铸造方法的发展
4.2 悬浮铸造耐磨铸件的组织和性能
4.2.1 悬浮铸造耐磨铸钢的组织和性能
4.2.2 悬浮铸造耐磨铸铁的组织和性能
4.2.3 悬浮铸造有色铸件的组织和性能
4.3 固液混合铸造
4.3.1 固液混合铸造与相关铸造工艺的比较
4.3.2 固液混合铸造原理
4.3.3 固液混合铸造对铸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4 悬浮铸造耐磨铸件的制备与应用
4.4.1 悬浮铸造大型轧辊
4.4.2 悬浮铸造耐磨铸件
参考文献

第5章 耐磨铸件过滤处理
5.1 过滤技术发展概况
5.2 金属熔液过滤净化机理
5.2.1 普通过滤净化机理
5.2.2 整流效应
5.2.3 真空吸附机理
5.3 耐磨铸钢过滤处理
5.3.1 高锰钢过滤处理
5.3.2 高速钢过滤处理
5.3.3 铸钢和不锈钢过滤处理
5.4 耐磨铸铁过滤处理
5.4.1 铸铁过滤处理
5.4.2 合金铸铁过滤处理
5.4.3 高铬耐磨铸铁算条过滤处理
5.5 耐磨有色铸件过滤处理
5.5.1 铝合金铸件过滤处理
5.5.2 铜合金铸件过滤处理
5.5.3 锌合金铸件过滤处理
参考文献

第6章 耐磨铸件变质处理
6.1 变质处理技术特点”
6.2 耐磨铸钢变质处理
6.2.1 锰钢变质处理
6.2.2 铸造高速钢变质处理
6.2.3 其他耐磨铸钢变质处理
6.3 耐磨铸铁变质处理
6.3.1 低合金耐磨铸铁变质处理
6.3.2 高铬白口铸铁变质处理
6.3.3 其他合金白口铸铁变质处理
6.4 耐磨有色铸件变质处理
6.4.1 铝硅合金变质处理
6.4.2 锌铝合金变质处理
参考文献

第7章 耐磨铸件热处理
7.1 耐磨铸件等温淬火
7.1.1 自口铸铁等温淬火
7.1.2 高铬铸铁等温淬火
7.1.3 球墨铸铁等温淬火
7.1.4 耐磨铸钢等温淬火
7.2 耐磨铸件亚临界热处理
7.3 耐磨铸件深冷处理
7.3.1 高铬铸铁深冷处理
7.3.2 高速钢深冷处理
7.3.3 其他铸件深冷处理
7.4 耐磨铸件其他热处理工艺
7.4.1 耐磨铸件喷雾淬火
7.4.2 耐磨铸件淬火液处理
7.4.3 耐磨铸件淬火预处理
参考文献

第8章 典型耐磨铸件制造工艺
8.1 钢筋网强化高铬铸铁衬板制造工艺
8.1.1 高铬铸铁衬板特点和钢筋网强化技术
8.1.2 加钢筋网高铬铸铁衬板的制造
8.1.3 加钢筋网高铬铸铁衬板裂纹的形成与控制
8.1.4 加钢筋网高铬铸铁衬板的性能和应用
8.2 离心铸造高速钢复合轧辊工艺
8.2.1 离心铸造高速钢轧辊特点
8.2.2 离心铸造高速钢复合轧辊的制造
8.2.3 提高离心铸造高速钢复合轧辊质量的措施
8.3 硬质合金复合轧钢导卫板制造工艺
8.3.1 硬质合金制作导卫板的可行性分析
8.3.2 硬质合金复合导卫板的制造
8.3.3 复合铸造导卫板的性能检测和应用
8.4 变质高铬合金筛板制造工艺
8.4.1 筛板化学成分设计
8.4.2 变质高铬合金筛板的制造
8.4.3 变质高铬合金筛板的性能和应用
8.5 离心SHS陶瓷内衬复合钢管制造工艺
8.5.1 离心SHS陶瓷内衬复合钢管原理
8.5.2 离心SHS陶瓷内衬复合钢管的制造
8.5.3 离心SHS陶瓷内衬复合钢管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1章 磨损与耐磨材料
  1.1 磨损及其分类
  磨损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条简明的定律及确切统一的磨损定义。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所下的定义是:由于机械作用而造成的物体表面材料的逐渐消耗。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的标准关于磨损的定义是:由于一物体的表面与相接触的物质问的相对运动造成物体表面的损伤,还常伴有材料的逐渐损失。而欧洲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工程材料磨损研究小组编写的《摩擦学术语及定义汇编》一书给磨损下的定义为:由于表面相对运动而使物体工作表面上逐渐损失物质。前苏联的克拉盖尔斯基所下的定义为:由于摩擦结合力的反复扰动而造成的材料破坏。邵荷生则认为,磨损是由于机械、间或伴有化学或电的作用,导致物体工作表面材料在相对运动中不断损耗的现象。 由上述有关磨损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磨损的三要素是:材料的表面特性,与另一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接触特性(包括接触方式、力的传递、表面变形、相互作用等)以及相对运动。磨损是物体或零件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的系统中的一种现象,它普遍地存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它消耗机器运转的能量,使零部件使用寿命缩短,造成材料的消耗和能源的浪费。

前言/序言

  磨损普遍存在于冶金、矿山、电力、机械、建材、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等许多工业部门,造成了材料的极大浪费和能源的巨大消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每年消耗金属耐磨材料高达500万t以上,其中每年因磨损造成球磨机的磨球消耗达100多万t,球磨机和各种破碎机衬板消耗近40万t,轧辊消耗近70万t,各种工程挖掘机和装载机斗齿、耐磨输送管道、破碎机锤头、颚板、履带板和磨辊等消耗超过60万t,铁路道岔和车轮20多万t,各种模具钢消耗近150万to
  研究和开发新型耐磨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已受到国内外材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作者长期从事耐磨材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才强教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及国内众多企业横向合作项目的支持下,对耐磨铸件的制造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已成功开发了高速钢轧辊、高强度高铬铸铁衬板、破碎机锤头、振动筛筛板、挖掘机斗齿、耐磨复合导卫板、烧结机炉箅条及低破碎率铸铁磨球等系列耐磨铸件,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一系列耐磨铸件的应用促进了设备作业率的提高和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关成果已授权发明专利有15项,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有40多篇。
  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前期的研究成果,撰写了本书。全书共八章,首先简述了材料磨损失效机理与耐磨材料研究进展,然后详细介绍了耐磨铸件复合铸造、颗粒强化、悬浮铸造、过滤处理、变质处理和热处理技术,最后有针对性地对典型耐磨铸件的制造工艺进行了说明。
  作者衷心感谢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雷永平教授的热情支持和无私奉献。本书的顺利完成,还得到了西安交通大学铸造及耐磨材料研究所高义民教授、鲍崇高副教授、孙莉秋老师、李秀兵博士、皇志富博士、智小慧博士、成小乐博士、吴晓俊硕士、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加工技术研究所史耀武教授、李晓延教授、郭福教授、夏志东教授、杨晓军副教授、吴中伟博士、林健博士、李辉博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陈祥博士和宁波浙东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胡开华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书中参考了许多耐磨铸件制造技术方面的文献,在此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真挚的谢意!
《热处理工艺优化与性能提升》 本书专注于现代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的深入研究与创新实践,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广阔范畴,力求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探索更高效、更精准的热处理方法,以期显著提升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及使用寿命。 核心内容: 1. 基础理论与材料科学的融合: 相变动力学与微观结构演变: 详细阐述了不同金属材料(如钢、铝合金、钛合金等)在加热、保温、冷却过程中的相变机理,深入分析了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奥氏体等不同相结构的形成条件、组织特点及其对宏观性能的影响。本书将借助先进的显微组织观察技术(如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物相分析方法(如X射线衍射),直观展现热处理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 晶体学与位错理论在热处理中的应用: 探讨了晶粒尺寸、晶界结构、位错密度等微观缺陷如何受热处理工艺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对材料强度、韧性、塑性变形行为的作用机制。本书将介绍如何通过调控热处理参数来控制晶粒长大,减少位错聚集,从而优化材料的综合性能。 热力学原理在相图分析中的应用: 深入解读了二元、三元及复杂合金相图,引导读者理解相图如何预测合金在不同温度和成分下的相平衡状态。本书将结合实例,演示如何利用相图信息设计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实现目标相结构的获得。 2. 先进热处理工艺的技术解析: 渗碳、氮化与碳氮共渗技术: 全面介绍各种表面强化技术,包括气体渗碳、液体渗碳、辉光离子渗氮、气体氮化以及碳氮共渗等。本书将详述这些工艺的机理、操作要点、工艺参数的优化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渗层深度、硬度梯度和内应力来提高工件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 真空热处理与保护气氛热处理: 探讨了在真空或惰性气氛下进行热处理的优势,如避免氧化、脱碳,保持材料表面光洁度,以及适用于难熔金属和精密零件的特殊处理方法。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类真空炉、保护气氛炉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操作规程,并重点分析其在航空航天、电子器件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应用。 感应加热与激光热处理: 深入剖析了感应加热和激光热处理的技术特点,特别是其瞬时加热、精确控温以及局部处理的能力。本书将阐述感应加热线圈的设计、频率选择、功率控制等关键技术,以及激光热处理的功率密度、扫描速度、焦点控制等工艺参数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介绍其在轴类零件、工具、模具等局部强化方面的应用。 等温淬火与回火优化: 详细解析了等温淬火(如贝氏体等温淬火)与传统淬火-回火工艺的差异及优势。本书将重点研究不同回火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对材料力学性能(如强度、韧性、疲劳极限)的影响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多级回火、应力消除退火等方法来优化材料的综合性能。 3. 性能提升与应用导向: 疲劳性能与断裂韧性提升策略: 结合微观结构控制和残余应力调控,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热处理工艺来显著提高材料的疲劳寿命和断裂韧性。本书将介绍先进的疲劳性能评估方法,并给出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如承受高应力循环的结构件、关键受力部件)的工艺优化建议。 耐磨性与抗腐蚀性改善技术: 深入研究表面强化技术、合金元素设计与热处理工艺的协同作用,以期提高材料的表面硬度、耐磨损能力以及在特定介质中的抗腐蚀性能。本书将列举成功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定制化的热处理方案,使材料在恶劣工况下也能保持优异的性能。 智能化与数字化热处理: 展望了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前景,包括实时过程监控、工艺参数自适应调整、故障诊断与预测等,旨在实现热处理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4. 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 显微组织与物相分析: 详述了各种显微镜(金相显微镜、SEM、T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仪(EPMA)等分析设备的原理、操作方法及数据解读。 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价: 详细介绍了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冲击试验、硬度测试、疲劳试验、断裂韧性试验等常用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并探讨了如何根据材料的性能指标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测试项目和评价标准。 无损检测技术在热处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介绍了超声波探伤、涡流探伤、渗透探伤、磁粉探伤等无损检测技术在热处理后工件内部缺陷、表面裂纹等质量问题的检测中的应用。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语言精练,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高质量的参考资料,助力于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推动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材料科学略有涉猎的爱好者,《耐磨铸件制造技术》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的众多技术书籍中,无疑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以一种系统性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耐磨铸件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完整制造链条。我特别欣赏书中在材料层面所进行的细致研究,作者不仅介绍了常用的高锰钢、铬基合金等,还对不同合金成分对铸件耐磨性能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比如碳含量、合金元素(如钼、钒、钨等)的添加如何影响碳化物析出、晶粒细化以及相变行为,进而提升材料的硬度和韧性。书中对于各种先进铸造工艺的介绍,如真空感应熔炼、等离子弧熔炼等,也让我大开眼界,这些工艺不仅能够获得更高纯度的金属,还能精确控制合金成分,为制造高性能耐磨铸件提供了可能。书中对凝固过程的模拟和分析更是精彩绝伦,通过引入数值模拟技术,作者能够预测铸件内部的温度场、应力场和相分布,从而指导工艺优化,避免缩孔、裂纹等缺陷的产生。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晶粒细化”技术的讨论,书中详细介绍了通过加入晶粒细化剂,如钛、硼等,来抑制晶粒粗大,提高铸件的均匀性和力学性能,这在制造大型复杂铸件时尤为重要。此外,对铸件内部组织的显微观察和力学性能测试的详细描述,也让我对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教会读者如何从材料本身出发,结合先进的制造技术,最终实现卓越的产品性能。

评分

《耐磨铸件制造技术》这本书,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耐磨铸件的生产奥秘娓娓道来。我并非行业专家,但书中流畅的文字和详实的案例,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跃跃欲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新型耐磨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的介绍感到着迷。作者不仅介绍了传统的高锰钢、高铬铸铁等,还对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型耐磨合金,如镍基高温合金、钴基合金等,在耐磨铸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这些新型材料在极端高温、高压、强腐蚀等环境下,展现出了卓越的耐磨性能和优异的综合性能。书中对“铸件的表面处理技术”的详尽阐述,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介绍了多种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如激光熔覆、热喷涂、电火花沉积等,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在铸件表面形成一层高性能的耐磨层,显著提高其使用寿命。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铸件的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作者强调了在铸件生产过程中,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回收利用废弃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来实现铸件生产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这本书让我看到,中国在推动铸造行业向着更环保、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所做的努力。

评分

《耐磨铸件制造技术》这本书,如同一个详尽的工业百科全书,将耐磨铸件的制造过程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并非科班出身,但书中流畅的叙述和清晰的逻辑,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其精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材料选择与应用”的细致讨论。作者不仅列举了常见的耐磨材料,如高铬铸铁、合金钢等,还深入分析了不同材料在特定工况下的优劣势。例如,在处理具有强烈磨蚀性的物料时,高铬铸铁因其高硬度和优良的耐磨性而成为首选,但其韧性相对较差,在承受冲击载荷时容易断裂;而高锰钢则具备优异的加工硬化性能和一定的韧性,适合用于冲击磨损工况。书中还提到了复合材料在耐磨铸件领域的应用,比如在铸件表面堆焊耐磨合金层,或者采用双金属复合铸造技术,这让我看到了材料创新为提升铸件性能带来的无限可能。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铸件的寿命预测”的分析,作者从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以及实际使用环境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影响铸件寿命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寿命的策略,例如优化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精确的热处理以及采取有效的表面防护措施等。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件耐磨铸件的诞生,是材料科学、工程设计和制造工艺深度融合的产物。

评分

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技术读物,虽然我并非铸造行业的从业者,但《耐磨铸件制造技术》这本书却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对这个看似冰冷、却又支撑着无数工业运转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打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严谨而又生动的文字所折服。书中并没有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循序渐进地铺陈开来,从最基础的耐磨材料的选型,到各种复杂铸造工艺的详解,再到后期的热处理和表面强化技术,每一个环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耐磨铸件应用场景的案例分析,比如矿山机械、工程车辆、水泥设备等,通过这些真实的工业实践,我得以窥见耐磨铸件是如何在极端工况下发挥其关键作用的,其背后的技术含量和创新之处令人惊叹。作者在描述工艺流程时,常常配以详细的图示和表格,这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技术概念。比如,在介绍离心铸造时,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离心力的作用原理,还通过示意图展示了金属液在高速旋转中的分布状态,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转速和浇注温度来控制铸件的致密性和组织均匀性。此外,书中对于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的探讨也十分到位,从宏观的尺寸精度到微观的组织结构,再到内部缺陷的无损检测,都一一罗列,为确保铸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虽然我无法亲手去操作那些大型的设备,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座现代化的铸造车间,感受着熔炼、浇注、凝固、退火等一系列过程的精密与高效。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扇了解现代工业制造的窗口,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在高端铸造领域不断进步的实力和决心。

评分

读完《耐磨铸件制造技术》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金属材料与现代工业的奇妙旅程。作为一名对机械制造原理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一个原本充满专业壁垒的领域展现在我面前。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磨损”这一概念的详尽剖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耐磨性作为一个固定的指标,而是从摩擦、磨粒磨损、粘着磨损、疲劳磨损等多种磨损机理入手,深入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可能出现的磨损类型,并针对性地介绍了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和工艺控制来应对这些挑战。书中对于不同耐磨铸件设计原则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在设计破碎机锤头时,需要考虑冲击和磨损的综合作用,因此需要在材质上兼顾韧性和硬度,并通过特殊的表面处理工艺来提高其使用寿命。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热处理工艺,如淬火、回火、调质等,以及它们对耐磨铸件性能的影响,例如,如何通过优化淬火温度和时间来获得更细小的马氏体组织,或者通过回火来调整铸件的硬度和韧性平衡。令人惊叹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如渗碳、渗氮、 PVD/CVD 涂层等,这些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铸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使其在极端环境下也能保持出色的性能。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预硬化处理”的介绍,这使得铸件在出厂前就已经具备了优异的耐磨性能,大大缩短了现场的安装和调试时间。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件看似普通的铸件背后,蕴含着多少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心血与智慧。

评分

《耐磨铸件制造技术》这本书,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一个在工业领域至关重要的“幕后英雄”——耐磨铸件,呈现在了我的面前。作为一名热衷于探索技术革新的读者,这本书的内容让我为之震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先进熔炼技术”的介绍感到兴奋。作者不仅介绍了传统的感应炉、电弧炉,还深入探讨了如真空感应熔炼、电渣重熔等能够获得更高纯度和更均匀组织的先进熔炼技术。这些技术对于制造高性能耐磨铸件至关重要,因为金属中的杂质和非金属夹杂物会显著降低其耐磨性能和使用寿命。书中对“晶界工程”的讨论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解释了如何通过控制材料的成分和热处理工艺,来优化晶粒的尺寸、形态以及晶界处的析出相,从而提高铸件的韧性和抗断裂能力。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耐磨铸件的疲劳性能”的分析,书中详细介绍了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工艺优化和表面处理来提高铸件的抗疲劳寿命。例如,通过进行表面喷丸强化处理,可以在铸件表面引入残余压应力,有效抑制裂纹的扩展。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制造一件高性能的耐磨铸件,不仅仅是简单地熔化金属,而是对材料科学、工程学以及制造工艺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评分

《耐磨铸件制造技术》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位身处非专业领域、但对工业制造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富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清晰度和深度,揭示了耐磨铸件生产背后的复杂而又精密的科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关系的阐述感到着迷。作者用大量的实例和图示,生动地展示了例如晶界、位错、析出相、相界等微观特征如何直接影响铸件的硬度、强度、韧性以及最重要的耐磨性。在介绍奥氏体钢的耐磨性时,书中详细解释了其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的机理,以及这种相变如何在磨损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硬质相,从而达到越磨越硬的效果。此外,书中对铸造缺陷的成因分析和预防措施也十分到位,比如缩孔、气孔、夹渣等,这些缺陷不仅会降低铸件的力学性能,还会成为磨损的薄弱环节。作者通过介绍不同的凝固控制技术,如定向凝固、稀土变质等,来改善铸件的组织均匀性和致密性,从而有效避免这些缺陷的产生。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关于“铸件疲劳寿命”的探讨,书中详细介绍了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过程,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材料成分、热处理工艺和表面处理来提高铸件的抗疲劳性能,这对于在循环载荷下工作的耐磨铸件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看到,制造耐磨铸件不仅仅是简单的金属熔化和浇注,而是一门融合了材料学、冶金学、力学、热力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科学。

评分

作为一名对制造业发展充满关注的普通读者,《耐磨铸件制造技术》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深厚底蕴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以一种极其务实和严谨的态度,勾勒出了耐磨铸件从概念到成品的完整图景。书中对各种铸造方法的详细介绍,让我印象深刻。除了传统的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书中还重点介绍了如熔模铸造、压力铸造等更精密的工艺,并阐述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技术特点。例如,熔模铸造能够制造出形状复杂、尺寸精度高的铸件,非常适合用于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领域;而压力铸造则以其高生产效率和优良的表面光洁度,在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铸件的缺陷控制”这一章节。作者不仅详细列举了气孔、夹砂、缩松等常见缺陷的成因,还针对性地提出了多种预防和消除措施。例如,针对气孔问题,书中介绍了如何优化冒口设计、选择合适的砂芯材料、控制浇注速度等方法。这种详尽的分析和务实的建议,对于提高铸件的产品合格率至关重要。书中还对无损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如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磁粉探伤等,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发现铸件内部的隐患,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在精密铸造领域不断追赶和超越的实力。

评分

一本真正能“读进去”的技术书,《耐磨铸件制造技术》做到了。作为一名对工业创新颇为关注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耐磨铸件是工业界幕后英雄般的存在,而这本书则慷慨地揭开了它们神秘的面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于讲解各种先进的制造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例如,在介绍连续流铸造时,书中详细描述了设备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金属流速和温度来保证铸件的质量。此外,书中还对智能化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在铸件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这让我看到了中国铸造行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过程控制”的论点,作者强调了从原材料的进厂检验,到熔炼过程的成分控制、温度监控,再到浇注、冷却、热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参数优化,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书中通过大量的曲线图和数据分析,展示了不同工艺参数对铸件性能的影响,例如,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冷却速率来获得理想的晶粒尺寸和相组成。令人惊叹的是,书中还涉及了虚拟制造和仿真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来预测铸件的凝固行为和性能,从而提前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这极大地降低了研发成本和试错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推动铸造技术现代化、智能化方面的巨大努力和显著成就。

评分

一本能够让人欲罢不能的工业技术读物,《耐磨铸件制造技术》做到了。作为一名对机械制造原理有着浓厚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这本书以其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铸件的强度与韧性平衡”这一核心问题的探讨。作者详细分析了材料成分、热处理工艺以及微观组织对铸件强度和韧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多种优化策略。例如,通过调整碳含量和合金元素,可以提高铸件的硬度和强度;而通过适当的回火处理,则可以在保证一定强度的前提下,显著提高铸件的韧性,使其在承受冲击载荷时不易断裂。书中还对“铸件的抗氧化和抗腐蚀性能”进行了探讨,这对于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耐磨铸件尤为重要。作者介绍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合金元素,或者对铸件进行表面涂层处理,来提高其在高温或腐蚀性介质中的使用寿命。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铸件的尺寸稳定性和精度控制”的讲解。作者详细介绍了在铸造过程中,如何通过优化模具设计、控制冷却速率以及进行后期的精加工,来保证铸件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稳定性。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件看似简单的铸件,背后蕴含着多少严谨的科学计算和精密的工艺控制。

评分

作者衷心感谢北J京工业大学J材料学院雷永平教授的热情支持和无私奉献。本书K的顺利完成,还得到了西安交通大学铸造及耐磨材料研究所高义民教授、鲍崇高副教授、孙莉秋老师、李秀兵博M士、皇志富M博士、智小慧博士、成小乐博士、吴晓P俊硕士、北京工业大O学材料加工技术研究所史耀武教授、李晓延教授、郭福教授、夏志东教授、杨晓军副教授、吴中伟博士、林健博士Q、李辉博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陈祥博士和宁R波浙东精R密铸造有限公R司胡开华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书中参考了许多耐磨铸件制造技U术?

评分

7.1.1

评分

过滤技术发展概况

评分

108条

评分

v4.1

评分

(93%好评)

评分

v4.1

评分

耐磨铸件颗粒强化技术

评分

电渣熔铸复合轧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