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海洋开发装备和工程船的概念和使用用途。目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缺乏统一的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二是海洋工程装备标准呈现“零、乱、散”状况,标准之间往往存在重复制定、技术指标冲突、跨行交叉或缺失等现象。三是靠前关键技术标准严重缺失、滞后,基本上靠直接引用靠前或国外标准,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四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投入机制不科学、不完善,标准制定往往落后于项目研发和建设。五是标准制定行政干预过多。并介绍了国外海洋开发装备的发展情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海洋战略和资源潜力的科普读物,而非我期望的那种专注于“装备”和“工程船”的专业书籍。我原本希望能够详细了解各种海洋工程船的具体性能参数、设计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海洋工程项目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例如,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进行海底管道焊接的专业船舶很感兴趣,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在高压、低温的海底环境中进行精确焊接的,所使用的焊接技术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及如何保证焊接质量和安全性。我也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大型海洋平台建造和安装驳船的详细介绍,了解它们的承载能力、起重能力,以及在海上安装大型构件时的配合与协调。书中虽然提及了一些船只的类型,但对于其具体的工程能力、技术优势以及在复杂工程中的作用,描述得比较笼统,缺乏能够打动我的、具体的技术细节和案例分析,让我觉得有些意犹未尽。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知识的海洋,但实际翻开后,我发现它并没有我预期的那样深入探讨某个特定领域的海洋开发装备。例如,我本来对深海采矿设备非常感兴趣,期待能看到关于其工作原理、材料技术、以及实际应用案例的详细介绍,比如那些庞大的海底采矿机器人是如何在极端高压环境下工作的,使用的合金材料又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及在实际部署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然而,书中对这方面的论述却显得有些浅尝辄止,更像是泛泛而谈,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分类,但缺乏深入的技术细节和工程上的考量。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不同类型采矿设备(如多金属结核收集器、海底热液硫化物开采系统)的剖析,甚至是与一些知名矿业公司合作案例的深度解读,分析其设计理念、制造工艺以及对环境影响的控制措施。同时,对于采矿过程中的能源供应、数据传输、以及安全保障等关键环节,也希望能有更详尽的阐述。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宏观的导览,而我更倾向于一场具体的实地考察。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原本期望能看到大量关于海洋水产养殖装备的实物照片和技术图解,比如大型浮式养殖平台的设计理念,如何抵抗海浪和洋流的冲击,以及其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管理系统。我特别想了解不同种类的鱼类或贝类养殖所需要的具体设备,比如自动投饵系统、水质监测设备、病害防治装置等等,以及这些设备是如何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的养殖体系。此外,对于海洋牧场建设的相关技术,比如人工鱼礁的投放、管理,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监测,我也希望能有更深入的探讨。书中虽然提到了海洋养殖,但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层面,对于具体的装备选择、建造工艺、运营维护以及市场前景等方面的论述,显得不够具体和深入。我渴望看到更多关于行业内前沿技术和成功案例的介绍,比如一些先进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它们是如何克服地理限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有些意外,我原本以为它会详细介绍各种工程船的功能和设计,特别是那些用于海上风电安装的重型起重船,比如如何应对复杂的海洋环境,如何精确地将巨大的风力涡轮机部件吊装到指定位置。我特别想了解这些船只的稳定性控制系统,以及它们在恶劣天气下的作业能力,还有那些特殊的甲板设计和船体结构,是如何保证操作的安全和效率的。然而,书中对此的描述并不充分,更多的是泛泛地提及工程船的作用,而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工程案例和技术细节。我更期待看到一些关于海底电缆铺设船的详细介绍,比如它们如何进行海底地形勘测,如何规划最优铺设路径,以及电缆铺设过程中的张力控制和保护措施。另外,一些用于海洋地质勘探的特种船舶,如多波束测深仪船、侧扫声纳船等,它们的仪器设备配置、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以及在实际勘探项目中的应用,也希望能有更深入的阐述。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只观其形,未得其神”的感觉,对于那些我真正好奇的工程细节,它似乎并没有完全满足我的求知欲。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了解目前国际上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领域所使用的先进装备,特别是那些用于深海钻井平台和FPSO(浮式生产储油船)的关键技术。我一直对FPSO的系泊系统和动力定位系统非常感兴趣,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在复杂的海洋动力环境中保持稳定,并准确地对准井口进行作业的。我也希望能深入了解不同类型钻井设备的优缺点,比如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以及钻井船,它们各自适合什么样的作业深度和海况,以及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有哪些核心技术和考量。此外,关于海底油气输送管道的铺设、维护技术,以及水下生产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我也非常期待能有更详尽的介绍。可惜的是,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相对比较基础,更多的是对概念的引入,而对于一些具体的技术难点、创新解决方案,以及实际工程项目中的经验教训,则涉及得不够深入,让我觉得在关键的技术层面,这本书似乎留下了不少“空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