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药用植物典:第三册(2010年获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

当代药用植物典:第三册(2010年获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中振,肖培根 编
图书标签:
  • 药用植物
  • 中药
  • 植物学
  • 医学
  • 本草
  • 植物图鉴
  • 中医药
  • 传统医学
  • 植物化学
  • 药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062890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1758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当代药用植物典》,收集常用药用植物800种,融汇古今、荟萃中西,有利于促进中西医药学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对于从事中医药研究、教学、临床、生产、检验、贸易的人员都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陈可冀
  《当代药用植物典》,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完美的结合,书中精美的植物与药材图片源自作者多年积累的第一手资料。评注中发表有作者对每种植物药的应用的独到见解,这对于中药资源的永续利用,产品开发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药科大学教授
  姚新生
  《当代药用植物典》,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提纲挈领。书中在记述传统药效的同时,还收集有现代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资料,这对于阐明传统药物的作用机理,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与指导临床安全用药都提供了参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李连达

内容简介

  踏入21世纪,回归大自然的潮流席卷全球,人们对中国传统药物都趋之若鹜。随着人口老化以及人们对健康生活的热切追求,天然植物药和中国传统药物的防病治病、预防保健的特质及优势也为人们所认同,这从国际间的研究开发、生产以至销售使用都可见一斑。中国传统药物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数千年的临床应用当中累积了大量宝贵经验,与西方医药一同在人类的医疗保健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进一步认识及开发这一宝库,加强国际间对东西方天然植物药的了解及认识,是大多数人的期望,也是市场的需求及学术发展的必然。
  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资讯发达是香港的一大优势。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全面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并将中医药资讯交流列为发展重点之一。
  2003年下半年,在香港赛马会慈善基金的资助以及研究院董事局的支持下,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筹备编纂一套《当代药用植物典》以加强中医药资讯交流。2004年,《当代药用植物典》的编纂工作正式开始。此项目由研究院负责统筹,并由赵中振教授与肖培根院士共同主编,联同众多中医药专家、学者合力完成。
  《当代药用植物典:第三册(2010年获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的主要特色在于:
  1.融汇中西:全书分为3篇共4册,分别为东方篇(一及二册)、西方篇(第三册)与岭南篇(第四册)。内容包括不同传统医学体系的传统用药,也涉及新兴的药用植物产品、天然健康产品、天然化妆品、天然色素等。
  2.与时俱进:作者除对海内外药用植物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外,对浩瀚的传统药物学文献资料也进行了系统整理、归纳与分析,同时力求展示每种药用植物化学、药理学、临床医学等海内外研究的新进展。全书完成后,还将是一套不断更新的资料库。
  3.图文并茂:本书照片大多为编著者长年跋山涉水、深入药材产区与生长地所获得的第一手珍贵资料,科学地记录了药用植物的鉴别特征,生动地展现了药用植物生长的自然风貌。书中收录的对号标本已完好保存于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标本中心。
  4.温故知新:《当代药用植物典》的编纂,不是简单的文献堆砌,每篇专论后均附有评注,对于植物药的开发与持续利用,阐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书中还对部分中药安全性用药的问题给予提示。
  5.中英双语:全书将分为中、英文版先后出版,以便国际交流。
  综观全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本书可供从事医药教育、科研、生产、检验、管理、临床、贸易等方面的人士参考。
  编辑及统筹委员会在此谨向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董事局备成员致意,感谢其于本书编纂、统筹工作当中的指导和支援,使本书的编写工作能顺利开展和完成。
  由于本书的篇幅繁多,所涉及的药用植物及其相关文献资料也非常广泛,此外在相关学科领域上的研究及发展8新月异,因此本书若有不足或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简介

  赵中振教授,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课程主任,兼任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中药组委员,香港卫生署中药标准科学委员会委员,世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药顾问,美国草药典委员会顾问,长期从事药用植物资源、中药鉴定与质量研究。
  198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学士;198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药学硕士;1992年,东京药科大学 药学博士。

目录

前言
主编介绍
编辑及统筹委员会
《当代药用植物典》编写说明
当代药用植物典·第三册
Achillea milleJ:olium L.蓍
Aesculus hippocastanum L.欧洲七叶树
Agrimonia eupatoria L.欧洲龙芽草
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臭椿
Allium cepa L.洋葱.
Allium sativum L.蒜
Aloe vera L.库拉索芦荟
Anethum graveolens L.莳萝
Angelica archangelica L.圆当归
Arctostaphylos uva—ursi(L.)Spren9.熊果
Armoracia rusticana(Lain.)Gaertn.,8.Mey.et Scherb.辣根
Arnica montana L.山金车
Artemisia absinthium L.中亚苦蒿
Atropa belladonna L.颠茄
Borago officinalis L.琉璃苣
Boswellia carterii Birdw.卡氏乳香树
Calendula officinalis L.金盏花
Calluna vulgaris(L.)Hull帚石楠
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荠
……
索引
拉西学名索引
中文笔画索引
拼音索引
英文名称索引

















前言/序言


当代药用植物典:第三册 内容概述: 《当代药用植物典:第三册》是中国传统医药学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巨著,汇集了当下医药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最具代表性和实用价值的药用植物资源。本书在2010年荣获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这充分肯定了其在学术价值、科学严谨性、实用性以及装帧设计等方面的卓越成就。第三册作为该系列的重点篇章,深入剖析了大量现代医药学界关注的、在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的植物资源。本书不仅是对现有药用植物知识体系的梳理与升华,更是为科研人员、医药从业者、以及对天然药物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权威、翔实、前沿的参考指南。 编纂理念与特色: 本书编纂的宗旨在于系统、科学、全面地呈现当代药用植物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其核心特色在于: 1. 科学严谨的分类与阐释: 本书遵循国际通行的植物学分类体系,并结合药用植物学、植物化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对每一种收录的植物进行详细描述。从植物的科属、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到其药用部位、采收加工方法,都进行了精确的界定。 2. 深入的化学成分分析: 深入挖掘每种植物所含的活性化学成分,并对其化学结构、含量、药效团等进行科学阐释。本书详尽列举了主要的化学成分类别,如生物碱、黄酮类、酚类、皂苷、多糖等,并重点介绍其中具有显著药理活性的代表性化合物,为理解植物的药理作用机制提供坚实的基础。 3. 权威的药理药效研究: 集中收录了近年来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经过严格科学验证的药理药效研究成果。这包括植物或其有效成分在体外和体内的药理活性,如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心血管保护、神经系统保护、抗菌、抗病毒等。本书特别关注植物作用的靶点、信号通路以及分子机制,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数据。 4. 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 结合传统医学经验与现代临床试验数据,系统阐述了每种药用植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适应症、用量、用法以及配伍禁忌。本书重点关注那些在治疗疑难杂症、慢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方面表现出显著疗效的植物,并引用了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和病例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用药依据。 5. 安全性与毒理学评估: 科学评估每种药用植物的潜在毒副作用,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等。本书引用最新的毒理学研究结果,并对常见的不良反应、中毒表现及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确保读者能够安全、合理地使用这些天然药物。 6. 前沿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紧密跟踪国际天然药物研究的前沿动态,积极收录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如新的药用植物资源发现、活性成分的挖掘与分离、复方制剂的开发、以及纳米技术在天然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等。本书不仅展现了当代药用植物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更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启示。 7. 精美的插图与详实的附录: 本书配有大量高清、写实的植物彩色图片,直观展示了植物的形态特征,便于读者识别。同时,还附有详细的术语解释、索引、以及参考文献列表,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查阅工具和进一步研究的路径。 具体内容板块(以第三册为代表): 《当代药用植物典:第三册》重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药用植物资源深度解析 精选植物种类: 本册精选了数百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和重要研究意义的药用植物,涵盖了植物界中具有代表性的科属。这些植物可能包括: 抗肿瘤植物: 例如,在现代肿瘤治疗中备受关注的紫杉醇来源植物(如红豆杉属)、喜树碱来源植物(如喜树)、长春花碱来源植物(如长春花)等,以及其他新兴的抗癌植物及其活性成分的最新研究进展。 免疫调节植物: 如人参、黄芪、灵芝、冬虫夏草等,对其皂苷、多糖、三萜类等活性成分在免疫增强、免疫抑制等方面的作用进行详尽阐述,并结合现代免疫学理论进行解读。 心脑血管保护植物: 例如,丹参、红花、山楂、银杏叶等,着重分析其所含的二萜、黄酮、酚酸类化合物对血栓、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的作用机制。 神经系统保护与改善植物: 包括淫羊藿、巴戟天、远志、酸枣仁等,探讨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抑郁症、失眠、记忆力减退等方面的治疗潜力。 抗炎与镇痛植物: 姜黄、乳香、没药、川乌(需谨慎使用)等,深入研究其所含的姜黄素、树脂酸、生物碱等成分的抗炎和镇痛机理。 抗感染与抗菌植物: 如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大蒜等,重点关注其对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的抑制作用以及作用机制。 代谢性疾病调控植物: 例如,用于降血糖的苦瓜、桑叶、绞股蓝等,以及调节血脂的何首乌、决明子等,分析其调控糖脂代谢的科学依据。 植物学描述: 对每种植物提供详细的形态学特征描述,包括根、茎、叶、花、果、种子等各个部分的形态结构,以及其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 地理分布与生境: 详细说明植物的野生分布区域、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以及其在不同地区栽培的历史与现状。 药用部位与采集炮制: 明确指出植物的哪一部分可作为药用,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皮、全草等,并介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采收季节、方法,以及必要的炮制工艺(如蒸、煮、炒、晒、发酵等),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或改变药性。 第二部分: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详细列举每种植物中已知的、具有代表性的化学成分,并对其化学结构、分类进行科学阐释。例如,人参中的人参皂苷(Rg1, Re, Rb1, Rc, Rd, etc.),黄芪中的黄芪多糖、黄酮类化合物。 活性成分研究: 重点介绍从植物中分离、鉴定出的具有显著药理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或活性成分群,并阐述其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例如,紫杉醇通过稳定微管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姜黄素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药理实验研究: 汇总植物或其提取物、有效成分在动物模型和细胞水平上的药理实验数据,涵盖抗炎、镇痛、抗氧化、免疫调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方面。 作用靶点与信号通路: 深入探讨植物活性成分作用的生物学靶点、信号转导通路、酶活性、基因表达等,为理解其药理作用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 第三部分:临床应用与安全性评估 临床应用: 传统应用: 梳理和总结该植物在历代本草典籍中的记载与传统临床经验。 现代临床研究: 引用近年来的临床试验数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s)、观察性研究等,评价植物在治疗特定疾病时的疗效、安全性、有效性。 适应症与用法: 明确列出每种植物的临床适应症,并提供推荐的用法用量、给药途径(如煎剂、胶囊、注射剂等)。 配伍与禁忌: 阐述与该植物配伍使用的其他药物(尤其是中药复方)的原则,以及使用时的禁忌人群、注意事项。 毒理学评价: 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使用该植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常见的不良反应和罕见但严重的反应。 毒性研究: 引用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致突变、致癌等方面的研究数据。 中毒诊断与治疗: 提供出现中毒症状时的识别方法、诊断依据及紧急处理措施。 第四部分:新兴研究方向与发展展望 新资源发掘: 介绍在偏远地区、特殊生境中发现的新型药用植物资源,以及对其潜在药用价值的初步评估。 创新技术应用: 探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细胞培养、发酵工程、天然产物合成等在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应用。 复方制剂研究: 关注基于药用植物的现代复方制剂的研发进展,以及其在治疗复杂疾病方面的优势。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讨论如何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对药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质量评价与标准化,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国际合作与发展: 展望全球范围内的药用植物研究合作,以及中医药在国际医药舞台上的发展前景。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当代药用植物典:第三册》的出版,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科研人员提供权威参考: 本书汇聚了大量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是药学、植物学、中医学、药理学等领域研究人员进行科学探索、创新研发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为医药从业者提供实践指导: 帮助医生、药师、保健品开发者等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天然药物,提高临床疗效,保证用药安全。 为大众普及健康知识: 提升公众对天然药物的科学认知,引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人们的健康保健提供科学依据。 传承与弘扬中华医药文化: 在系统整理和科学阐释传统医药资源的基础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总之,《当代药用植物典:第三册》以其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实用性,以及精良的制作,成为当代药用植物学领域一部极具价值的巨著,必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长远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当代药用植物典:第三册》后,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上的厚重。它所承载的,是中国传统医药的智慧结晶,是无数药学家和植物学家辛勤探索的成果。我一直对中医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这本书无疑是连接现代科学与传统中医药的一座重要桥梁。它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视角,解读了那些古老的方剂和验方背后的道理,让我对中医药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神秘的层面,而是能够用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书中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也体现了现代科学的严谨性,这对于提升我对中医药的信心,起到了关键作用。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自然、健康与智慧的百科全书,它的价值,远超我最初的想象。

评分

哇,终于把《当代药用植物典:第三册》捧在手心里了!我可是等了好久,毕竟这是2010年荣获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的作品,光是这个荣誉就让我充满了期待。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感觉沉甸甸的,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印刷的精美程度,都透着一股专业和用心。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大气,药用植物的插画色彩鲜艳,仿佛带着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的触感非常棒,翻阅起来不会有廉价感。作为一名业余的植物爱好者,我对药用植物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了解到这本书是中国政府出版奖的获奖作品后,更是确信它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药用植物的书籍,但总觉得要么过于学术化,普通读者难以理解,要么内容不够全面。所以,当得知《当代药用植物典》系列的存在,并且已经出了好几册,我真的非常兴奋。这次终于入手了第三册,光是目录我就看得眼花缭乱,感觉里面包含了太多我渴望了解的知识,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植物世界。

评分

作为一名对健康养生颇为关注的普通读者,《当代药用植物典:第三册》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角。我一直相信,大自然是最好的药箱,而这本书恰恰是解读这份宝藏的金钥匙。它用详实的数据和科学的论证,解释了各种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人体内发挥疗效的。这一点对于我理解如何科学地运用这些植物,避免盲目跟风或者误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案的介绍,它提供了基于药用植物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实用且安全的补充疗法。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让我对药用植物的临床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让我明白,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并且在现代科学的支持下,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它的奖项头衔。当我真正沉浸在阅读中时,才发现它真正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鉴,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既严谨又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药用植物知识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它在内容上的细致和深入。每一种植物的介绍,都涵盖了从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到药用部位、功效主治,乃至炮制方法和临床应用等方方面面。那些精美的彩色插图,简直是栩栩如生,让我即使身处都市,也能清晰地辨认出各种植物的模样,仿佛亲身走进药草园一般。而且,它在术语的使用上也恰到好处,既保持了科学的严谨性,又尽量避免了过于生僻的词汇,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一些传统经验和现代研究成果的融合,既尊重了古老的智慧,又吸收了最新的科学发现,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让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和完整。

评分

我之所以对《当代药用植物典:第三册》情有独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给我的学习过程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乐趣。之前我学习药用植物,常常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而且不同来源的信息有时还会相互矛盾,令人无所适从。但这本书就像是一个集大成者,把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都收录其中。我常常会带着它去野外考察,或者在家里对照着书籍研究我收集到的植物样本,准确率非常高。而且,书中对每一种植物的药用价值的阐述,不仅仅是简单列举,还会有一些关于其历史渊源、文化传说的小故事,这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激发我的求知欲。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平凡的植物,原来都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利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