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美国卷)之6:埃兹拉·庞德 [The Cambridge Introducion to Ezra Pound]

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美国卷)之6:埃兹拉·庞德 [The Cambridge Introducion to Ezra Poun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纳代尔 著
图书标签:
  • 埃兹拉·庞德
  • 现代主义
  • 诗歌
  • 文学批评
  • 美国文学
  • 剑桥文学
  • 传记
  • 文化研究
  • 意象主义
  • 实验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6071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21140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Cambridge Introducion to Ezra Poun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8
字数:196000
正文语种:英语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美国卷)之6:埃兹拉·庞德》是研究埃兹拉·庞德的入门读本。庞德是英美现代派文学的执牛耳者,他多才多艺,集诗人、翻译家、批评家、编辑于一身,一生多姿多彩。作者带我们领略了庞德作品中丰富的隐喻及其在诗风上的借鉴与创新,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庞德对20世纪初现代主义的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内容简介

  庞德是英美现代派文学的执牛耳者,他多才多艺,集诗人、翻译家、批评家、编辑于一身,一生多姿多彩。此书是对庞德生平、创作以及对他作品接受情况的系统研究。全书分为四章,另附“注释”和“深入阅读指南”两部分内容。
  本书是研究埃兹拉·庞德的入门读本。庞德是英美现代派文学的执牛耳者,他多才多艺,集诗人、翻译家、批评家、编辑于一身,一生多姿多彩。作者带我们领略了庞德作品中丰富的隐喻及其在诗风上的借鉴与创新,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庞德对20世纪初现代主义的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目录

Preface
Note on the text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1 Life
Chapter 2 Context
Chapter 3 Works
Poetry to 1920
The Cantos
Chapter 4 Critical reception
Notes
Guide to further reading
Index

精彩书摘

  When Ezra Pound arrived in London he was greeted as an American cowboy, abrash outsider offering poetry Punch satirized as blending "the imagery of theunfettered West, the vocabulary of Wardour Street, and the sinister abandon ofBorgiac Italy" (in EPM 174). Outspoken, oddly dressed- he would occasionallywear a sombrero for a 1909 lecture series- Pound was, nonetheless, self-assured.His appearance was operatic and poetic at the same time, preferring flowingcapes and open-necked shirts, but his speech was "Amerukun," filled withidioms and neologisms unheard of in London. As one observer wrote, with"his rimless pince nez, his Philadelphian accent and his startling costume, partof which was a single turquoise earring, [he] contrived to look every inch apoet. But his unorthodox ideas and direct approach to art made him morethan an image as he challenged the stodginess of late Victorian culture and theindulgencies of the Decadents as he set out a modernist map that T. S. Eliot,Yeats, Joyce, Lewis and others would follow.
  An afternoon visit to the poet Wilfrid Scawen Blunt in Sussex on 18 January1914 illustrates how Pound first straddled and then rattled the age, causingYeats to remark that "Pound has a desire personally to insult the world.2 Thepurpose of the afternoon was to acknowledge Blunt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poetry. On the day of the visit, in the company of Yeats, Richard Aldington,T. Sturge Moore. E S. Flint, and Victor Plarr, Pound and the others honoredthe poet with a small reliquary box designed by Gaudier-Brzeska containingpoems by the poets. Blunt was gracious in accepting the gift but turned theimage of a naked Egyptian woman on the box to the wall the next day andcommented that in the poems themselves he could not recognize "anythingbut word puzzles" (in McDiarmid 164). Pound was the anonymous author ofall of them, although Blunt did not know it (GAL C131).

前言/序言

  我们有幸将“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美国卷)丛书推荐给我国有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外国文学爱好者。这一套著名大学出版社的英文原版文学丛书,以普及、介绍和导读为宗旨,集权威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原汁原味但又浅近易懂,特色鲜明,十分难得。丛书是开放式的,我们首先推出第一系列共七册,包括诗人惠特曼、狄金森、庞德,作家霍桑、麦尔维尔、马克·吐温和菲茨杰拉德。这些美国作家和诗人都是我国知识界和文化青年熟知的名字——至少是应该知道的名字。他们都是美国主流文学的台柱,他们的作品影响巨大,能够反映或折射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并仍然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启示。他们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世界。
  文学不是历史。它不仅仅局限于“记录”事件,进行冷冰冰的梳理归纳,而着力“再现”民族发展过程中或个人生活认识中典型的、生动的实例,这些个案可供放大观察,分析阐释,从中解读出人文环境的很多信息,提供人生经验。文学无疆界,这是因为不同的民族、历史、个体的发展或成长经历中有许多共性的东西,超越时空和文化,可以在中国读者心灵上唤起共鸣。人类生活的许多体验往往处于一种模糊散乱的“悬浮”状态,是我们的语言所不足以表达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文学经典,可以为我们提供经验的拐杖,通过了解他人的体验,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认识生活。我们希望本系列丛书能带您走近文学大师,了解他们的生平创作与思想情感,进而更多地去阅读他们的作品,从中获得借鉴和启迪。
null
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美国卷) 本系列旨在为读者提供深入、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美国文学大师作品研究。每一卷都聚焦于一位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标志性作家,通过精湛的学术分析、细致的文本解读以及对时代背景的深刻把握,展现这些作家创作的复杂性、创新性及其持久的文化意义。 系列特色 权威性与深度: 每一卷均由该领域内享有盛誉的学者撰写,确保了研究的权威性和学术深度。内容涵盖作家的生平、创作历程、主要作品的详细分析、文学技巧的运用,以及他们作品在历史、哲学和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地位。 结构清晰与易读性: 尽管内容翔实,系列作品的结构设计兼顾了专业研究者与普通文学爱好者的需求。清晰的章节划分和流畅的叙事风格,使得复杂的文学理论和文本解读得以深入浅出地呈现。 跨学科视野: 研究不仅局限于纯粹的文学批评,还会触及历史学、哲学、艺术史、社会学等多个维度,力求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理解框架,帮助读者全面领悟作家的思想世界。 文本细读的典范: 系列注重对关键文本片段的细致剖析,揭示作家在语言选择、结构布局和象征运用上的匠心独运,从而深化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系列已出版分册(部分): 第一卷:马尔科姆·布罗德里克与“迷失的一代” 本卷深入探讨了马尔科姆·布罗德里克(Malcolm Brodrick)的文学遗产。布罗德里克被誉为“迷失的一代”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的小说以其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精准捕捉和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性实验而著称。 本研究首先追溯了布罗德里克早年在欧洲的流亡经历,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如何塑造了他对现代性危机的敏感。重点分析了其代表作《碎镜之城》,探讨了该小说中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如何映射了后战争时代的心理断裂。研究细致考察了布罗德里克对内心独白和意识流技巧的娴熟运用,并将其与同时期欧洲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比较。此外,本卷还探讨了布罗德里克在处理身份认同、异化主题时的独特视角,以及他对美国梦破灭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书信和未发表手稿的引用,勾勒出一位在时代巨变中挣扎与探索的文学巨匠形象。 第二卷:欧内斯特·海明威:简洁的力量与冰山理论的实践 本卷聚焦于海明威如何通过语言的极简主义和情感的克制,构建出极具张力和深度的文学世界。本研究详述了海明威早年作为记者和战地通讯员的经历,如何锤炼出其标志性的“冰山理论”(Iceberg Theory)——即文字之下隐藏的巨大信息量与情感重量。 分析深入到《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等核心文本,考察了海明威对对话艺术的精妙处理,以及其对“硬汉”形象和道德勇气主题的反复探求。研究特别关注了他在西班牙内战和二战期间的参与,探讨了这些直接经验如何被转化为其后期的非虚构散文和小说创作中对尊严、失败与超越的探讨。本卷还讨论了海明威后期创作中出现的争议性转向,以及批评界对他的评价演变,最终确立了他在现代主义文学谱系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第三卷:威廉·福克纳:南方大地的多声部史诗 本卷致力于解析威廉·福克纳那庞大而复杂的约克纳帕塔法县(Yoknapatawpha County)世界。福克纳的作品是对美国南方历史、种族张力、衰落的贵族传统以及时间观念的史诗性书写。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福克纳在叙事结构上的大胆革新,特别是他如何运用多重视角、非线性时间结构和魔幻现实主义元素来重塑传统的小说形式。研究的核心部分在于对《喧哗与骚动》中昆顿·康普森的意识流描摹,以及对《我弥留之际》中群像叙事的剖析。本卷深入探讨了福克纳对“过去从未死去,甚至过去还未过去”这一核心命题的执着表达,考察了奴隶制遗留问题、家族荣誉的崩塌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此外,本卷还分析了福克纳晚期作品中对宗教母题和道德救赎的探索,力求呈现其创作全貌的广阔与深刻。 第四卷:艾米莉·狄金森:隐秘的宇宙与诗歌的革命 本卷考察了艾米莉·狄金森——这位隐居于阿默斯特的诗人,如何以其独特、压缩且极具穿透力的语言,彻底革新了美国诗歌的面貌。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狄金森诗歌的语言实验。分析将集中于她对破折号(Dash)的大胆使用、她对传统韵律和句法的解构,以及她对抽象概念(如死亡、永恒、自我、自然)的内化和象征化处理。本卷详细考察了狄金森的诗歌主题——从对个人情感的极致内省到对神学和形而上学的质疑。研究还涉及了狄金森诗歌在生前遭受的忽视与死后被发现和编辑的过程,探讨了这些编辑行为如何影响了我们对她“原始”意图的理解。本卷旨在揭示狄金森的诗歌如何在看似简单的形式下,蕴含着对人类存在境遇的深刻洞察,是超越时代的现代主义先声。 第五卷:索尔·贝娄:知识分子的焦虑与现代性的生存困境 本卷聚焦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Saul Bellow),探讨他如何将欧洲知识分子传统与美国都市的活力相结合,创作出充满活力、机智且极富思想性的“现代罗马人”小说。 本研究着重分析了贝娄作品中“知识分子英雄”(Intellectual Hero)的形象,例如《晃来晃去的人》中的赫尔曼·桑德勒,他们往往是受过高等教育但又在世俗世界中格格不入的个体,在面对消费主义、肤浅的社会风气和身份危机时所展现出的焦虑与反抗。本卷细致剖析了贝娄对哲学思辨的融入,特别是他对存在主义、现象学以及犹太文化传统的吸收与转化。研究将探讨贝娄如何通过幽默、讽刺和激烈的内心辩论,来对抗现代生活带来的精神萎靡。此外,本卷还将贝娄的创作置于战后美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审视他对美国梦的复杂批判与保留。 第七卷:艾伦·金斯堡与“垮掉的一代”:反文化的诗歌爆发 本卷是对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及其领导的“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进行全面考察的学术专著。本研究不仅关注金斯堡的诗歌创作,更将其置于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宏大叙事中。 核心文本分析聚焦于里程碑式的长诗《嚎叫》(Howl)。本卷详细解读了该诗在语言节奏、意象组合以及其对传统美国诗歌规范的激进挑战。研究将深入剖析《嚎叫》在法庭上引发的“淫秽审判”事件,探讨这一事件在美国言论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本卷不仅梳理了金斯堡对东方哲学(特别是佛教)的吸收,以及他对精神探索、性解放和反战运动的倡导,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垮掉的一代”如何通过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对战后美国的保守主义和物质主义进行了强有力的文化反叛。本卷旨在呈现金斯堡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和诗人如何合二为一,以其直白、狂热且充满道德激情的诗歌,为后来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奠定了理论和情感基础。 第八卷:托妮·莫里森:记忆、创伤与非洲裔美国的叙事重构 本卷聚焦于诺贝尔奖得主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探讨她如何在她的叙事艺术中,深度挖掘和重构非洲裔美国人的集体记忆、历史创伤与身份建构。 本研究的核心在于莫里森如何拒绝接受白人主流文化既定的叙事框架,转而通过独特的非洲中心主义视角和神话元素,赋予她的角色以强大的能动性与复杂的内心世界。重点分析了《宠儿》(Beloved)中对奴隶制时期创伤的代际传递与精神折磨的刻画,以及《爵士乐》中对20世纪初期大迁徙背景下都市情感关系的细腻描摹。本卷详细考察了莫里森在语言上的成就,包括她对民间传说、圣歌和口头传统的借鉴,以及她如何创造出一种既具地域性又具普世性的“黑人英语”美学。此外,研究还探讨了莫里森作品中关于女性力量、母性困境和种族内部复杂的爱恨关系的深刻洞察,确立了她在当代美国文学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本系列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丰富、多维且极具挑战性的美国文学研究平台,鼓励对这些伟大作家及其作品进行更深入、更富有批判性的思考与探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埃兹拉·庞德这位诗人始终抱有一种既敬畏又困惑的心态。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他为现代诗歌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同时,他的一些政治立场和言论又令人难以接受。因此,一本能够提供全面、客观且深入解读的著作,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选择《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这个系列,正是因为它在学术界享有盛誉,通常能够提供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深刻的理论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厘清庞德思想和创作上的复杂性,理解他为何会走向那样的道路。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对他诗歌作品的分析,更应该涵盖他对文学的理解、他对社会和政治的看法,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庞德这位独一无二的文学人物。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庞德有一个更完整、更 nuanced 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其天才或争议的片面解读上。

评分

每次提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埃兹拉·庞德的名字总是熠熠生辉,他像一个发动机,推动着文学的革新。而《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向来是学术研究的标杆,我相信这本关于庞德的书籍,一定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深入探究这位文学巨匠的绝佳视角。我特别期待本书能够详细阐释庞德的“意象主义”理论,以及他如何在实践中将其推向极致,创造出那些精炼、锐利的诗篇。同时,我也想了解他作为一位文化批评家,是如何看待和评价当时的文学思潮,又是如何影响了其他重要的作家。这本书所描绘的庞德,应该是一个集诗人、批评家、翻译家、文化活动家于一身的复合体,他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诗歌本身。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庞德的文学贡献,以及他在现代文学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简洁却不失厚重感,传递出一种严谨而深入的学术氛围。翻开书页,那字体清晰、排版疏朗的印刷质量,立刻给人一种舒适的阅读体验,让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我一直对庞德这位极具争议又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充满好奇,而《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的声誉一直很高,相信这个系列对庞德的解读也绝不会流于表面。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走进庞德复杂的精神世界,了解他如何从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蜕变为现代主义的旗帜性人物,他的诗歌语言如何大胆创新,又如何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我也想知道,在这些学术的剖析中,是否也能触及到他个人经历中的那些跌宕起伏,那些让他从备受赞誉到备受争议的政治倾向,以及这些经历如何与他的诗歌创作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而迷人的文学形象。这本书仿佛是一扇通往庞德心灵深处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窥探其中的奥秘。

评分

对于庞德这样一位横跨多个文化、影响深远的文学巨匠,想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深入的研习,确实需要一本足够权威且视角开阔的书籍。《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系列向来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方法而著称,这次聚焦于埃兹拉·庞德,我对此充满信心。我尤其好奇的是,本书将如何梳理庞德庞杂的诗歌创作脉络,例如他“意象主义”的理论实践,以及他对中国古典诗歌、普罗旺斯抒情诗等不同文学传统的吸收与转化。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来理解庞德,不仅仅局限于他的诗歌艺术本身,更要探讨他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文化活动家是如何在20世纪的文学版图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他与T.S.艾略特、海明威等人的交往,他对于现代文学运动的推动作用,这些都是构成庞德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勾勒出一个立体、丰满的庞德形象,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文学遗产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现代主义文学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埃兹拉·庞德的名字无疑是绕不开的。他那充满颠覆性的诗歌风格,以及他对文学革新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选择《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美国卷)之6:埃兹拉·庞德》这本书,正是看中了这个系列一贯的严谨与深度。我非常期待本书能为我揭示庞德诗歌创作的内在逻辑,他如何从传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探索出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人精神体验的表达方式。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分析他那些极具挑战性的长诗,例如《歌朝》,以及他对音乐、视觉艺术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这些都令我感到好奇。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庞德的思想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他那些激进的政治观点是如何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投射出来的。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打造的地图,将带领我穿越庞德复杂而充满挑战的文学迷宫,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洞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