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克平 丛书主编 张力 贾渝 毛俐慧 著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苔藓
  • 野外识别
  • 图鉴
  • 植物分类
  • 中国植物
  • 植物图谱
  • 生物多样性
  • 科普
  • 自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商务印书馆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8149
商品编码:10218271998
包装:平装
开本:小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页数:327

具体描述

专家推荐:

念及国人每每旅及欧美,常携一图文并茂的Field Guide(《野外工作手册》),甚是方便;而国人及外宾畅游华夏,却只能搬一块大部头的Flora(《植物志》),实乃吾辈之遗憾。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所长主持编撰的这套《中国常见野生植物识别手册》丛书的问世,当是填补空白之举,令人眼前一亮,颇觉欢喜,欣然为序。
——王文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
编辑推荐:
低矮的苔藓常生于阴湿的环境之中,在野外,相比美丽的野花很不起眼。近年来因其可爱的形象,逐渐成为盆栽和布景的新宠。然而除少数商品化较为成熟的或者非常习见的种之外,我们很难叫出苔藓的名字,更遑论在野外看到时试图去进行识别。长久以来植物爱好者们缺乏简明而便携的苔藓识别参考书,本系列手册除按地区分册之外,特地邀请三位研究人员编写的这本类群图鉴,可谓是植物爱好者的福音。
内容介绍:
本书精选中国南北各地苔藓植物代表种88科186属306种。可供国内大多数省市的自然爱好者和园艺工作者作参考。
当您在户外远足时,请带上一枚手执放大镜(放大倍数5~10倍即可,尽量自带光源,以便在光线弱的时候使用)、相机(连同三脚架)和一把小的喷壶,再连同这本书,您就可以尝试认识苔藓并欣赏其独特之美了。放大镜可以让您看清苔藓的体态和色泽、叶的排列样式和形状、中肋的有无和长短、孢蒴及蒴帽的形状等特征;三脚架主要用于提高照片的拍摄质量和清晰度;由于苔藓植物是变水性植物,在旱季或者连续天晴时,与湿润状态时相比,体态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这时,喷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用喷嘴对准苔藓喷一点点水,等候1分钟左右,奇迹便发生了,了无生气的苔藓便会恢复充满生机的状态,像被施了魔法一般,这时,您便可以观察了。如果照了相片,想确认是什么种类,可以发到“普兰塔”网站(http://www.planta.cn)的“苔藓、地衣和藻类植物学”板块,有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许多热心人士会提供帮助。
苔藓植物的准确鉴定主要依赖显微特征。对大多数的种类而言,单纯依靠野外原色照片,鉴定颇为不易。因此,除了每种均附有至少一张照片外,绝大多数的茎叶体苔类和藓类还提供了叶片和腹叶(具腹叶种类)的形态线条图,便于使用者借助放大镜或解剖镜加以鉴定。(因叶状体苔类和角苔类的外形线条图对于鉴定意义不大,所以本书不提供。)另外,本书的描述尽量避免过多地使用显微特征,而且尽可能标准化,便于使用者对相关种类进行对比。
作者简介:
张力,香港大学博士,2006年12月至今任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研究员,长期从事苔藓植物研究与科普教育工作,是我国优秀的苔藓植物领域研究专家之一。张力还兼任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命名法分会特别程序委员会委员(2012-2017)、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苔藓专家组委员(2013-2017)、中国植物学会苔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8年至今)。编辑出版了包括《植物王国的小矮人》(第一版、第二版及中英文版)、《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第一卷)》和《澳门苔藓植物志》等在内的十余部专著。其中,《植物王国的小矮人》被誉为zui好的苔藓植物科普读物之一。
贾渝,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1992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苔藓植物分类与区系的研究工作。苔藓植物区系的研究工作包括福建中部地区的陇西山、云南的西双版纳和滇东南地区、四川西部地区和青海玉树地区的藓类植物。
毛俐慧,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书的检索系统采用目录树形式的逐级查找方法。先按照植物的体态分为叶状体(即没有茎、叶的分化,形似海带)和茎叶体(有茎、叶的分化)两大类。叶状体再按孢子体是否为角状分为角苔类和叶状体苔类,叶状体苔类又按背面是否具气孔再加以划分。茎叶体先按叶的列数、体态、中肋有无、叶是否具裂瓣等分为茎叶体苔类和藓类;茎叶体苔类按是否具腹叶和侧叶的排列方式继续向下划分;藓类则根据叶细胞的层数、中肋是否具附属物、植物体是否扁平或辐射状、分枝方式和孢蒴的着生位置、中肋数量及长短再继续划分。
目录:
1.叶状体
1.1 孢子体为角状(角苔类)………………………………16~20
1.2 孢子体球形、椭球形或圆柱形(苔类)
1.2.1 叶状体背面无气孔………………………………20~32
1.2.2 叶状体背面具气孔………………………………34~44
2.茎叶体
2.1. 叶2~3列,扁平着生,不具中肋,多具裂瓣(苔类)
2.1.1 具肉质的根状茎和直立茎…………………………………46
2.1.2 叶缘具单列细胞长毛…………………………………46~48
2.1.3 侧叶无腹瓣
2.1.3.1 具腹叶……………………………………………48~64
2.1.3.2 无腹叶……………………………………………66~70
2.1.4 侧叶具腹瓣
2.1.4.1 侧叶蔽后式排列或横生…………………………70~76
2.1.4.2 侧叶蔽前式排列
2.1.4.2.1 腹瓣兜形、盔状或棍棒状…………………76~86
2.1.4.2.2 腹瓣不如上述………………………………86~96
2.2 叶多列,多轮生,具中肋,不具裂瓣(藓类)
2.2.1 叶肥厚,横切面多层细胞,多灰白色或橙红色 …98~108
2.2.2 叶单薄,横切面单层细胞,多绿色或黄绿色
2.2.2.1 中肋具附属物(栉片)………………………110~122
2.2.2.2 中肋不具附属物
2.2.2.2.1 植物体多直立,少分枝,孢蒴顶生
2.2.2.2.1.1 植物体扁平…………………………122~134
2.2.2.2.1.2 植物体非扁平,中肋短或长及叶尖…134~186
2.2.2.2.1.3 植物体非扁平,中肋突出叶尖……186~212
2.2.2.2.1.4 植物体非扁平,中肋缺失 ………………212
2.2.2.2.2 植物体多匍匐,多分枝,孢蒴侧生
2.2.2.2.2.1 中肋1条,不明显或长及叶尖 ……214~270
2.2.2.2.2.2 中肋1条,突出叶尖 ………………272~276
2.2.2.2.2.3 中肋2条 ……………………………276~302
2.2.2.2.2.4 中肋缺失……………………………302~318
2.2.3 配子体特别退化 …………………………………………320
中文名索引……………………………………………………322~323
学名(拉丁名)索引…………………………………………324~325
后记及图片版权声明…………………………………………326~327












自然之微,绿意盎然——探寻苔藓的隐秘世界 在中国广袤而多样的自然环境中,隐藏着无数生命的奇迹,其中,苔藓植物以其微小而顽强的姿态,构成了大地最古老、最深沉的绿色诗篇。它们或许不像参天大树那样引人注目,也不像绚烂花朵那样色彩斑斓,但正是这份静谧与朴实,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魅力。从高山之巅到幽深谷底,从湿润的林间空地到干燥的岩石表面,苔藓以其超乎想象的适应力,点缀着我们的星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生态角色。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并非一本描绘宏伟景观的书籍,它聚焦于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微小生命。这本书,旨在开启读者一扇通往苔藓奇妙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观察、理解并欣赏这些低等植物的生存智慧与生态价值。它是一份献给自然爱好者的实用指南,也是一份对植物学领域细微之处的温柔注视。 为何要关注苔藓?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要花费笔墨去描绘这些纤细的绿意?答案却藏在它们不起眼的外表之下。苔藓植物,作为陆地植物的先驱,它们的存在是地球生命演进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们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参与者,能够固定和改良土壤,为更复杂的植物生长奠定基础。同时,苔藓也是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奇迹,它们能够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净化空气,调节湿度,甚至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提供庇护。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苔藓构成了独特的微生境,为无数微小的无脊椎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它们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精巧而关键的一环,虽然微不足道,但一旦缺失,其影响将是深远的。此外,随着我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了解和保护这些基础性植物,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评估环境健康状况,以及探索新的生物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的核心内容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以一种详实、准确且易于理解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在中国野外环境中常见的苔藓植物。不同于其他更宏观的植物类书籍,本书将焦点精确地对准了苔藓这一类群,旨在帮助读者在野外识别和认识它们。 一、 基础认知:拨开苔藓的神秘面纱 在正式进入物种识别之前,本书首先会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苔藓植物的基础知识体系。这部分内容将深入浅出地解释苔藓的基本形态特征,例如它们的生长习性(直立型、匍匐型、垫状等)、假根(rhizoids)的功能、茎(stem)与叶(leaf)的结构(虽然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茎、叶,但为了便于理解,通常会使用这些类比词汇)。同时,本书也会介绍苔藓的繁殖方式,包括孢子繁殖和营养繁殖,以及它们的生存环境,例如对水分、光照、基质(岩石、土壤、树皮等)的要求。 形态描述的精确性: 这里将避免使用过于笼统的描述,而是会精准地区分不同类群的苔藓在叶片形状(卵形、披针形、线形等)、边缘(全缘、锯齿缘)、顶端(尖形、钝形)、脉(是否存在、形态)等方面的细微差异。 生态习性的深入解析: 针对不同的苔藓,会具体分析它们倾向于生长的环境,例如是喜阳还是喜阴,是偏爱潮湿还是能够耐旱,是附生在树皮上还是生长在石灰岩上,这些信息对于野外识别至关重要。 二、 核心内容:野外识别指南 本书的主体部分,将聚焦于中国境内的常见苔藓物种。每一物种的介绍都将遵循一套严谨且系统的框架,确保读者能够获得最实用、最准确的识别信息。 精美的实拍图片: 每一页的关键信息旁边,都会配有高质量、高清的实拍照片。 这些照片将展现苔藓在自然状态下的生长形态,以及放大观察下的关键微观结构。例如,可能包含整体植株的特写,叶片的放大图,甚至是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孢子囊(sporangia)或配子体(gametophyte)的形态。这些图片是野外识别最直观、最有力的辅助工具。 详尽的形态学描述: 对于每个物种,都将提供详细而专业的形态学描述。这包括但不限于: 植株高度与形态: 是高大的直立型,还是贴伏地面的匍匐型?是形成疏松的丛状,还是紧密的垫状? 茎的特征: 茎的颜色,是否存在分枝,分枝的疏密和方向。 叶片的特征: 叶片的大小、形状、排列方式(例如,是互生、对生还是螺旋状排列),叶片的边缘是否光滑或有锯齿,是否存在叶脉(并描述其形态),叶片细胞的形状和排列(如果需要)。 孢子体(sporophyte)的特征(若有): 孢子囊的形状、颜色、大小,蒴柄(seta)的长短和颜色,以及菌盖(calyptra)的形态。 关键识别特征的突出: 在每个物种的描述中,会特别强调那些最容易区分不同物种的形态学特征,或者最能体现该物种独特之处的细节。例如,某物种可能以其独特的叶缘锯齿而闻名,或者以其特殊的孢子囊形状而易于识别。这些“点睛之笔”将大大提高读者的识别效率。 生态与分布信息: 除了形态学特征,本书还会提供该物种的典型生境,例如它常生长在什么样的基质上(如腐木、石缝、土壤),以及在中国分布的大致区域。这有助于读者在野外环境中缩小搜索范围,提高识别的成功率。 近缘种的区分: 对于那些形态上非常相似、容易混淆的近缘物种,本书会特别列出它们的区别点,并辅以对比性的图片或文字描述,帮助读者避免误判。 三、 实用性与趣味性并存:让识别更有乐趣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图鉴,它更致力于让野外识别的过程充满乐趣和启发。 野外考察的实用建议: 本书可能会包含一些关于苔藓野外考察的实用建议,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采样季节,如何使用放大镜等简单的工具来观察细节,以及如何保护现场环境,进行可持续的采集(如果需要)。 微观世界的奇妙探索: 苔藓植物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微观世界。本书会适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的知识点,例如某些苔藓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或者是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苔藓。这有助于激发读者对这些微小生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图文并茂的阅读体验: 精美的排版设计和清晰的版式布局将使得阅读过程更加舒适。高质量的印刷将保证图片和文字信息的准确传达,让读者在野外能够轻松翻阅,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总结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是一本专注于中国常见苔藓植物的野外识别工具书。它通过详实的形态学描述、高质量的实拍图片、关键识别特征的突出以及实用的生态分布信息,帮助读者在野外环境中准确、高效地识别苔藓植物。本书不仅是一本实用的识别指南,更是一次深入微观世界,感受生命奇迹的探索之旅。它将带领读者重新认识这些被忽视的绿色精灵,发现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从而激发我们对自然更深层次的尊重与热爱。这本书,是每一个热爱自然、热爱探索的中国人的案头必备,是开启苔藓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沉浸其中。我的生活节奏很快,工作也比较忙碌,平时能静下心来阅读的时间本就不多,更何况是那些听起来就有点“硬核”的植物识别类书籍。我当时的想法是,先放在书架上,等有空了再翻翻看。然而,命运有时就是这么奇妙,没过多久,我参加了一个自然教育的活动,活动的主题就是“微观世界的探索”。在活动中,老师带领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土壤、落叶和岩石上的苔藓。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动了。我看到那些微小的“叶片”和“茎”,它们在放大镜下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细节和结构,有的像小小的珊瑚,有的则像迷你的蕨类植物。老师在讲解时,时不时会提到一些专业术语,比如“孢子体”、“配子体”、“蒴果”等等。我当时就觉得,如果我手里有一本能够帮助我对应这些形态、理解这些名称的书,那该多好啊!活动结束后,我立刻想起了那本放在书架上的《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被忽视的角落”充满好奇,而苔藓无疑是植物王国中最被忽视的角落之一。我从小就喜欢在野外玩耍,但我对植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停留在那些大型的、有明显花朵和果实的植物上。我总是想,那些趴在地上的、绿色的、没有太多“个性”的植物,它们究竟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它们是如何生存的?直到我开始接触到一些自然摄影或者微距摄影的作品,我才发现,原来苔藓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精巧别致。那些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的复杂结构,那些在微光中闪烁的生命力,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渴望拥有一本能够带我走进这个微观世界的“钥匙”,它能够帮助我识别那些形态各异的苔藓,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生态意义,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身边的自然。

评分

我一直对自然界的细微之处充满着一种探究的热情,就像孩童对待新奇的玩具一样。然而,在植物的世界里,我总是受限于那些视觉上比较“突出”的类群。我能认出公园里的各种观赏树木,也能对路边的野花野草略知一二,但对于那些默默无闻,却又无处不在的绿色生命,我总是感到一筹莫展。特别是在潮湿的阴影里,或者古老的墙垣边,那些形态各异,如同地毯般覆盖的植物,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书。我曾多次尝试在野外用手机拍照识别,但结果总是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我渴望拥有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让我能够看清它们,理解它们,并且记住它们的工具书,能够将我对这些“沉默的绿色”的困惑,转化为清晰的认知。

评分

我对于自然探索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隐藏在我们日常环境中的,不那么引人注目的生命形式。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识别鸟类、蝴蝶,甚至昆虫。但我总觉得,植物的世界,尤其是那些“草根”级的植物,对我来说仍然是一片迷雾。我能够辨认出一些花卉,能够区分针叶林和阔叶林,但一旦涉及到那些低矮的、匍匐的、没有明显花朵的植物,我就感到力不从心了。尤其是在湿润的林地、岩石缝隙或者潮湿的墙角,那些绿色的、形态各异的“垫子”或者“簇状物”,我总是无法准确地称呼它们。我隐约知道它们是苔藓,但具体的种类、区别,甚至它们是如何繁殖的,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我渴望拥有一本能够系统地、清晰地引导我去认识这些微小生命的工具书,让我在野外观察时,不再是“看热闹”,而是能够有所指,有所获。

评分

我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就像一棵不断生长的树,枝繁叶茂,总想向更远的地方延伸。在我的探索过程中,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识别各种鸟类,从羽毛的颜色到鸣叫的声音,我都乐此不疲。我也曾尝试过辨认蝴蝶,试图区分它们翅膀上那繁复的花纹。但当我把目光投向地面,投向那些潮湿的岩石和阴暗的角落时,我却常常感到一种无力感。那些成片的绿色,如同毛茸茸的地毯,却又有着细微的差别。我曾多次想了解它们,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工具。我希望能够有一本书,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走进这个充满未知的小世界,让我能够区分出它们各自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甚至欣赏它们在微观世界中展现出的独特生命力。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尝试着拓展自己对自然界的认知边界,从观鸟到辨识真菌,我总是在寻找新的学习领域。然而,在植物的范畴里,我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在面对那些非主流的、不那么显眼的类群时。我能够轻松地认出各种乔木灌木,也能大致区分一些常见的草本植物,但对于那些匍匐在地,形态微小,且没有明显花朵的植物,我总是感到无从下手。它们在潮湿的林地、岩壁、甚至城市墙角随处可见,如同沉默的绿色地衣,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生命力。我一直想知道,这些“沉默的绿”究竟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地指导我认识这些微小生命的书籍,让我的野外观察不再留下遗憾。

评分

我一直对自然充满着一种孩子般的好奇心,喜欢在户外探索,但我的知识储备,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一些比较“大众化”的植物。例如,那些在公园里随处可见的树木,或者野地里随季节变化的野花,我多少能说出个一二。然而,每当我走到一片潮湿的森林,或者看到一块被雨水浸润的岩石,那些附着其上,如同绿色绒毯般的植物,就成了我的“盲区”。我总是对它们很好奇,它们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的?它们的颜色、质感、形态,都有着微妙的差异,但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它们都只是“一片绿”。我迫切地需要一本能够帮助我区分这些“绿”,了解它们名字和特征的书,让我在野外的时候,不再只是欣赏它们带来的整体绿色景观,而是能够识别出其中每一个独特的生命。

评分

我对自然的热爱,很大程度上源于童年时期对“万物有灵”的朴素认知。那时候,我会在草丛中寻找蚂蚁,会观察蜗牛爬行,但对于那些趴在地上的、绿油油的植物,我总觉得它们是背景,是配角。我以为只有开花的植物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植物”。这种认知,一直持续到我成年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一个自然导师的讲课,老师在讲解森林生态系统时,提到了苔藓的作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不起眼的绿色生命,在保持土壤湿度、固碳、甚至为微小生物提供栖息地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顿时觉得,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狭隘。我迫切地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苔藓的知识,希望能有一本能够系统地介绍它们的书,让我在下次走进森林时,不再只是“看树”,而是能够“看懂”整个森林。

评分

我曾几何时,对那些“不起眼”的绿色生命,充满了不解和好奇。在我眼中,植物的世界,似乎就是那些高大的树木,鲜艳的花朵,以及可以食用的蔬菜。直到有一次,在一次户外徒步中,我被一块布满苔藓的古老石碑所吸引。那些附着在石碑上的绿色生命,形态各异,有的像微型的蕨类植物,有的则像柔软的丝绒,在晨光下散发出一种古朴而神秘的美感。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一直忽视了一个如此庞大且精妙的植物群体。我开始意识到,仅仅知道它们是“苔藓”,是远远不够的,我渴望了解它们的具体种类,它们的生长习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能够有一本工具书,能够带领我走进这个微观的植物世界,让我能够识别它们,欣赏它们,并从中获得知识。

评分

这本书,我其实是出于一种近乎“意外”的心情才购入的。我一直觉得,我对植物的认知,基本就停留在那些开花结果,色彩鲜艳的“大户”们身上。比如那些在公园里随处可见的月季、桂花,或者田野里星星点点的野花,这些都是我能叫得出名字,也能大致辨认的。至于那些不起眼的、绿油油的、趴在地上的小东西,我总觉得它们太“沉默”了,也太“单一”了,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深入了解的地方。直到有一次,我在一次郊游中,看到一块潮湿的岩石上,附着着一团团如同地毯般柔软的绿色植被,它们形态各异,有的细密如发,有的则像是微缩的树木,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在我的脚边,隐藏着一个我从未关注过的,充满生命力的微观世界。我当时就想,一定有什么工具,能帮助我解开这些“绿色谜团”。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输入了“植物识别”之类的关键词。在众多的结果中,我注意到了《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这个书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