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技术

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俊发,贺俊崎 著
图书标签:
  • 细胞信号转导
  • 信号通路
  • 分子生物学
  • 生物化学
  • 研究方法
  • 实验技术
  • 细胞生物学
  • 生命科学
  • 医学研究
  • 生物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360370
版次:1
商品编码:1025231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生物医学研究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们期望《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技术》能够成为适合我国综合性大学和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科书,成为我国从事生命科学、基础或临床医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突飞猛进,继20世纪遗传密码、基因转录、翻译和蛋白质修饰等基本规律的研究获得突破之后,如何控制细胞的基因表达、增殖、分化和发育等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将成为本世纪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大挑战。细胞信号转导主要以细胞感受、转导机体内外环境信息的分子通路、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调节基因表达和代谢生理反应等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它不仅涉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领域,而且与临床医学中的一些重大疾病的发病和治疗密不可分。因此,近年来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生命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论文大量地出现在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期刊中。
  细胞信号转导几乎涉及细胞内所有的生理活动。独立的生物体,如酵母和细菌,在温度、渗透压和营养成分发生变化时,通过合成所需蛋白质,来提高自身在一定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有活动能力的细胞在遇到趋化因子时,向源头移动;对于动物,肾上腺素加强细胞的新陈代谢,生长素促进细胞进行基因复制与分裂;生物在多变,甚至于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惊人的适应能力。对于这些生命现象内在的分子机制,即细胞识别刺激并把这种识别转变为反应的过程的了解,都依赖于我们对细胞信号转导知识的积累。

作者简介

  李俊发,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系副主任、分子生物学实验测试室主任,兼中国生理学会理事、北京生理科学会秘书长、《生理通讯》主编、《基础医学与临床》常务编委和《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等学术职务。2006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做访问学者;2005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医学部(uTMB)做访问研究员。从事细胞信号转导、蛋白质化学修饰,以及脑缺血/低氧性损伤和适应形成的细胞分子机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5年获得国家、部和市级科研和人才基金等14项课题资助,其中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目前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在J Biolchem和Proc Natl Acad Sci USA等SCI杂志上发表论文29篇。
  贺俊崎,男,博士,北京市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博士生导师。1998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2003年在美国Emoryuniversity学习;2003~2004年在Emory university任职。贺俊崎教授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为细胞信号转导与蛋白质组学,目前着重研究PDZ蛋白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及PDZ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工作获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北京市教委重点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奖励计划以及北京市优秀人才奖励计划等多种基金资助。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J Biol Chem、Oncogene等多种国际著名期刊上。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细胞信号转导基本理论
第1章 配体与受体简述
第2章 G蛋白及其偶联的效应酶
第3章 蛋白激酶与蛋白磷酸酶
第4章 蛋白激酶C与细胞信号转导
第5章 蛋白结构域与细胞信号转导
第6章 钙离子与细胞信号转导
第7章 受体酪氨酸激酶与细胞信号转导
第8章 非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与细胞信号传导
第9章 受体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与细胞信号转导
第10章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与细胞信号转导
第二部分 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技术
第11章 生物样品采集、贮存及预处理技术
第12章 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
第13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第14章 蛋白质染色技术
第15章 蛋白质印迹技术
第16章 双向电泳技术
第17章 蛋白质免疫沉淀技术
第18章 染色体免疫共沉淀技术
第19章 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技术
第20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第21章 哺乳动物细胞中基因瞬时表达技术
第22章 RT-PCR技术
第23章 RNA干扰技术
第24章 DNA点突变及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技术
第25章 蛋白质半衰期检测技术
第26章 B-0连接N-乙酰葡萄糖胺糖基化位点检测技术
第27章 蛋白质甲基化研究技术
第28章 生物质谱技术

精彩书摘

  第1章 配体与受体简述
  生物体由多种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组成,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需要通过信号转导系统来传递,从而调控机体内的特定功能,以保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细胞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是指细胞外信号通过与细胞表面或细胞内受体的结合,引发胞内级联反应,进而调节胞内特定蛋白酶的活性或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使细胞发生应答反应的过程。生物体细胞之间信息的传递,除了可依靠直接接触或缝隙连接外,更主要的是通过配体与受体结合所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反应来实现的。作为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本章主要从概念、分类及功能等方面,对配体与受体作一简要介绍。
  1 配体
  配体(ligand)是生物体内能特异结合并激活受体的小分子化合物或多肽,也称为第一信使,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淋巴因子、生长因子和化学诱导剂等物质。按其来源和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胺类信使、肽类激素、生长因子和脂肪酸衍生物等(表1.1)。按其特点和作用机制,第一信使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1 激素
  激素通常由远离靶器官的内分泌细胞分泌,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生物体各部位而发挥作用。一旦进入血液循环,它们被大量稀释或被相应的酶降解。在循环中,它们大多与特异的结合蛋白形成复合物。靶细胞周围的激素浓度十分低,所以细胞的受体必须对激素有很高的亲和力。尽管一个靶细胞可以在几毫秒之内与激素相结合,但总的反应时间跨度在几秒到几小时不等。按激素的化学组成可分为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和脂肪酸衍生物等。

前言/序言

  信号转导原本为物理学专用名词,1977年Hildebrand第一次使用该术语,用于描述生物体细胞外信号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转变为胞内信号并在细胞内传递的过程。随后“信号转导”被Springer、Koman和Kenny等人相继使用。然而,直到1980年,Martin Rodbell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一篇有关“信号转导”的综述后,该术语才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同时,Martin Rodbell本人也由于开创了细胞信号转导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于1994年和Alfred G Gilman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突飞猛进,继20世纪遗传密码、基因转录、翻译和蛋白质修饰等基本规律的研究获得突破之后,如何控制细胞的基因表达、增殖、分化和发育等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将成为本世纪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大挑战。细胞信号转导主要以细胞感受、转导机体内外环境信息的分子通路、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调节基因表达和代谢生理反应等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它不仅涉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领域,而且与临床医学中的一些重大疾病的发病和治疗密不可分。因此,近年来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生命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论文大量地出现在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期刊中。
  细胞信号转导几乎涉及细胞内所有的生理活动。独立的生物体,如酵母和细菌,在温度、渗透压和营养成分发生变化时,通过合成所需蛋白质,来提高自身在一定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有活动能力的细胞在遇到趋化因子时,向源头移动;对于动物,肾上腺素加强细胞的新陈代谢,生长素促进细胞进行基因复制与分裂;生物在多变,甚至于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惊人的适应能力。对于这些生命现象内在的分子机制,即细胞识别刺激并把这种识别转变为反应的过程的了解,都依赖于我们对细胞信号转导知识的积累。
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技术:一部跨学科的深度探索 本书聚焦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前沿交叉领域,旨在为生命科学研究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操作性的技术指南。它并非探讨细胞信号转导的理论模型,而是聚焦于如何实现、检测和量化这些复杂过程的实验方法学。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覆盖了从基础的分子工具构建到高通量、动态成像分析的各个层面,力求构建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实验技术知识体系。 --- 第一部分:基础分子工具与蛋白质检测技术 本部分是理解和操纵信号通路的基础,重点在于如何精确地识别和量化通路中的关键参与者。 1. 蛋白质的提取、纯化与定量 章节详细阐述了细胞和组织裂解液的配制策略,区分了温和裂解(用于保留蛋白间相互作用)与强力裂解(用于提取膜蛋白或核蛋白)的技术要点。重点讲解了不同类型色谱技术(离子交换、疏水作用、亲和层析)在目标蛋白纯化中的应用,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树脂和洗脱梯度以达到高纯度。此外,还深入讨论了基于Bradford、BCA和荧光法的蛋白质浓度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在不同背景下的适用性。 2. 免疫化学检测的精细化操作 本部分是信号转导研究的基石。Western Blotting (WB) 的内容远超标准流程,它细致分析了电泳条件(SDS-PAGE、非变性胶)对特定蛋白亚型和复合物分离的影响。在抗体选择上,强调了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的适用场景,以及二抗的交叉反应性控制。针对磷酸化蛋白的检测,详细介绍了抗体孵育的优化策略,包括变性条件、去磷酸化的预防措施以及如何利用磷酸酶抑制剂组合精确反映细胞的瞬时状态。 免疫沉淀 (IP) 和共免疫沉淀 (Co-IP) 的章节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的蛋白质相互作用验证,还引入了“Pull-Down”实验(如GST/His-tag Pull-Down),用于体外筛选和验证直接的物理接触。针对Co-IP中常见的非特异性背景问题,本书提供了使用“洗涤缓冲液渗透性梯度”的精细化洗涤方案,以区分弱结合与强结合的相互作用。 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的应用与优化 本部分侧重于可定量检测细胞因子、内源性信号分子(如cAMP, IP3)的构建。详细对比了间接ELISA、夹心ELISA和竞争性ELISA在不同分析物浓度范围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特别探讨了高通量筛选(HTS)中Plate Reader(酶标仪)的参数设置,包括光路校准和背景扣除的标准化流程。 --- 第二部分:基因工程与信号分子调控 本部分关注如何通过遗传操作手段,精确地“扰动”信号通路,以探究特定组分的因果关系。 4. 瞬时转染与稳定细胞系的构建 对于信号转导研究而言,准确表达外源基因至关重要。本书详细对比了脂质体法、电穿孔法和病毒载体法的效率与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在稳定细胞系构建中,重点讨论了筛选标记的选择(如嘌呤霉素、G418抗性)以及如何通过克隆选择来排除低表达或非特异性整合的细胞株,确保后续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5. 报告基因系统在通路激活检测中的应用 本书深入介绍了如何利用报告基因系统(如Luciferase, GFP)来监测特定的转录因子活性或通路事件。针对NF-$kappa$B、CREB或AP-1等通路,详细说明了如何设计包含特定顺式作用元件的报告质粒。讨论了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在标准化转染效率中的关键作用,并提供了用于校准和数据归一化的具体算法。 6. 基因沉默技术:siRNA/shRNA 的设计与验证 本部分聚焦于“敲低”技术的精确性。在siRNA设计方面,不仅仅停留在软件推荐序列,而是深入分析了脱靶效应的预测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多个独立靶向序列的“鸡尾酒”组合来增强特异性。对于shRNA,强调了其在慢病毒包装后的滴度测定和转导效率评估,确保在稳定细胞系中实现持续的、高效的基因表达下调。 --- 第三部分:动态成像与时空分辨率分析 传统的终点检测方法难以捕捉信号转导的动态变化。本部分旨在提供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解析信号流动的先进技术。 7. 荧光蛋白的生物学应用与优化 本章详细剖析了FRET (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 技术在检测蛋白质-蛋白质近距离相互作用(<10 nm)中的应用,包括双向 FRET 策略用于区分磷酸化依赖性和非依赖性结合。此外,对于BRET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探讨了其在活细胞和体内研究中的优势,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底物(如荧光素衍生物)以最小化光毒性。 8. 活细胞成像与高内涵筛选 (HCS) 本书侧重于延时摄影(Time-Lapse Imaging) 的实验设计,特别是针对细胞迁移、内吞或胞吐等涉及信号重塑的过程。详细介绍了用于构建活细胞成像缓冲液的配方,以及如何控制环境参数(温度、CO2浓度)的稳定性。在高内涵筛选部分,重点讲解了如何利用自动化显微镜平台进行多参数(形态、核染色、蛋白定位)的定量分析,以及图像去噪和特征提取的生物信息学流程。 9. 膜电位与离子流动的测量技术 针对涉及离子通道和G蛋白偶联受体(GPCRs)的信号通路,本部分介绍了膜片钳技术(Patch-Clamp) 的基础操作流程(从形成吉尔松-瓦茨连接到内向记录模式)。同时,对于更侧重于群体效应的检测,详细阐述了荧光钙指示剂(如Fura-2, Fluo-4) 的使用方法,包括其最佳激发/发射波长、细胞内预加载的优化以及如何进行荧光比率成像以消除背景干扰。 --- 第四部分:系统生物学与定量分析方法 本部分超越了单个组分的分析,转向对整个信号网络的理解。 10.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前处理与质谱分析准备 针对高通量地识别磷酸化位点,本章详述了蛋白质组学样本制备的关键步骤:如何通过金属离子亲和层析(如TiO2或IMAC)对磷酸化肽段进行富集,以应对磷酸化信号的低丰度问题。随后,对酶解策略(胰酶/赖氨酸酶的选择)和肽段纯化技术进行了深入比较。 11. 生物信息学工具在信号通路解析中的应用 本部分指导研究者如何处理和解释复杂的实验数据。内容包括:如何使用网络分析工具(如Cytoscape) 来可视化和注释相互作用数据;如何利用统计学模型(如T检验、ANOVA)对多组别间的信号强度差异进行可靠性评估;以及如何结合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简单动力学模型的拟合,以估算信号转导的半衰期和反应速率。 通过这四大模块的系统性覆盖,本书旨在为实验室提供一套从概念提出到数据验证的完整技术框架,确保研究人员能够以最高的标准和效率,深入解析细胞内错综复杂的信号转导机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毕业多年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多年来一直从事着基础的生物样本处理和常规的生化检测工作。虽然工作稳定,但我内心始终对更深层次的细胞功能调控机制充满着好奇,尤其是当我的日常工作中偶尔会接触到一些关于细胞信号转导的实验数据时。这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技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研究世界。书中对于各种先进技术的介绍,虽然有些我目前还无法直接操作,但其原理的阐述以及在科研中的应用前景,都让我大开眼界。例如,书中关于活细胞成像技术和单分子追踪的章节,描述了如何在动态过程中观察细胞内的信号分子行为,这简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细胞信号转导的理解,已经从静态的“快照”走向了动态的“电影”。书中还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来构建实验模型,例如过表达或敲低特定信号分子,以及如何利用荧光蛋白标记来追踪信号分子的定位和动态变化,这些都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虽然我可能不会立即进行相关的实验,但这本书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的认知边界,让我对未来可能参与的研究项目充满了期待。

评分

作为一名博士后研究员,我的研究方向与细胞信号转导密切相关,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该领域研究技术,并且能够提供实用指导的参考书。《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技术》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大大减轻了我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以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压力。书中对不同信号通路的研究策略进行了清晰的分类和阐述,例如,针对激酶信号通路、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等,都分别介绍了其核心的调控机制和常用的研究技术。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技术选择与优化”部分的详细论述,它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名称,而是深入分析了每种技术在特定情况下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研究目标、样本类型和可用资源来做出最佳选择。书中提供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案例分析,对我来说是宝贵的财富。例如,在研究某个新发现的信号分子时,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验证步骤,从初步的基因表达分析,到蛋白质互作研究,再到功能性实验验证,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此外,书中还对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帮助我避免了一些常见的误区。这本书无疑成为了我实验室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对生命科学领域,尤其是细胞层面的奥秘充满好奇的研究者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一直深陷于传统实验方法的束缚,那些繁琐的步骤和漫长的等待,总让我觉得前进的速度赶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当我在书架上翻阅到《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技术》时,一种强烈的预感告诉我,这可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迫不及待地翻开,我首先被书中对各种前沿技术的详细阐述所吸引。从基础的免疫荧光标记,到复杂的流式细胞术,再到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CRISPR技术在信号通路调控中的应用,书中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仅是原理的介绍,作者更是以一种实践者的视角,详细描述了每种技术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案例、潜在的挑战以及如何规避这些挑战的实用建议。例如,在讲解信号通路激活检测时,书中提供了一系列优化实验条件、选择合适抗体以及数据解读的图表和流程图,这对于正在开展相关研究的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技术组合使用的讨论,它让我意识到,单一技术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巧妙的组合来克服,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细胞信号转导信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更多可能性和新研究方向的探索欲望。

评分

我是一名生物学本科四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我选择了细胞信号转导作为研究方向,但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我时常感到迷茫。正当我为此苦恼时,我发现并阅读了《细胞信号信号转导研究技术》。这本书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将那些我曾经认为枯燥晦涩的生物学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知识链接”和“实验技巧小贴士”的部分,它们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学习助手。例如,在讲解细胞周期调控时,书中不仅解释了细胞周期蛋白和CDK的相互作用,还巧妙地将这些知识与检测细胞周期进展的流式细胞术联系起来,让我能够理解理论与实验的紧密结合。书中对各种关键技术,例如Western Blot、PCR、免疫沉淀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图文讲解,不仅有操作步骤,还有对结果的预期和异常情况的分析。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初次接触实验的研究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这本书让我对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充满了信心,也为我的毕业论文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清晰的研究思路。我深深感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科学研究的大门。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助理,我曾几何时被浩瀚的文献和纷繁复杂的概念弄得晕头转向,尤其是在面对“信号转导”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时。庆幸的是,《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技术》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这一重要空白。它并非一本充斥着理论推导的枯燥教材,而是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分子事件具象化。我非常喜欢书中通过大量精美的细胞图像和清晰的机制图来解释复杂的信号通路。例如,在介绍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转导时,书中不仅列出了参与其中的关键蛋白,还配以动态的示意图,生动地展示了配体结合、受体激活、G蛋白解离再结合以及下游效应激活的完整过程。这比我之前阅读的任何文献都更能帮助我建立起对整个通路的直观理解。此外,书中还非常细致地介绍了各种检测通路激活状态的实验方法,包括Western Blot、ELISA以及各种激酶活性检测方法,并针对每种方法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技术的介绍,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选择最合适的技术,以及如何将多种技术结合起来,从不同的维度验证信号通路的激活和调控。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印刷质量不好,书的内容无亮点,很多感觉抄自教科书

评分

下次还会在京东购买书

评分

内容写了很多大家都懂的,浪费版面,浪费钱

评分

内容还没咋看,不妄加评价。

评分

下次还会在京东购买书

评分

快递送货快,书也很好

评分

快递送货快,书也很好

评分

内容还没咋看,不妄加评价。

评分

快递送货快,书也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