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心理学丛书: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

德育心理学丛书: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万增奎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23656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24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8
字数:34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德育心理学丛书: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从当代道德认同的危机的时代背景,道德同一性的人性论思考的理论背景等讲起,对道德同一性的理论进行了回溯与展望,进而介绍了道德同一性的概念、结构与成分,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实证研究。

内容简介

   自我认同已经成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道德同一性,即道德自我同一性,或称道德自我认同感。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道德同一性是影响青少年道德行为目标、道德选择的重要因素。在西方,道德同一性经过道德教育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短短二十年的探索,其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一些可供借鉴的实验范式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德育心理学丛书: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当代道德同一性的时代背景,并系统梳理了道德同一性的相关理论及研究脉络;第二部分系统阐明了道德同一性的概念、结构与成分以及道德同一性的形成背景:第三部分为道德同一性的机制分析与实证研究;第四部分是有关道德同一性的建构。本书适合从事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学校德育心理学的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万增奎,男,1967年8月出生,江苏淮安人,江苏省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现为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德育心理、心理教育与西方心理学流派研究。1997-1999年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1999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获教育硕士学位。2005年考取南京师范大学攻读德育心理学博士,并于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个人曾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网络社会’的道德与学校调控策略研究”,参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超大项目子项目“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道德多元、多变、多样的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个人在2000年曾获得朱敬文研究生奖,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时代背景:当代道德认同的危机
一、认同的两个向度
二、自我认同与深层危机
三、社会认同与表层危机
第二节 理论背景:道德同一性的人性论思考
一、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思考
二、道德心理中的知行观与因素论
三、人的本体属性:人性的占有
四、道德同一性的人性观
第三节 国内外道德同一性的研究现状
一、道德同一性的思想来源
二、国外的主要研究成果
三、国内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国外关于社区服务与道德同一性发展的研究
一、社区服务及其与道德同一性领域的关系
二、社区服务的路径
三、社区服务对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道德同一性的相关研究与质疑
一、哈特的道德同一性思想
二、尤尼斯等人的研究
三、道德同一性的研究存疑
第二章 道德同一性的理论回溯与展望
第一节 道德同一性思想的理论探源
一、哲学语境中的道德同一性探索
二、伦理学语境中的道德同一性探索
三、社会学语境中的道德同一性探索
第二节 道德自我研究的回顾
一、西方的道德自我研究
二、国内的道德自我研究
三、道德自我的相关理论
四、有关道德信仰、良心的发展研究
第三节 道德同一性:当代道德动机的视角
一、传统道德动机观的理论与实证思考
二、道德同一性:当代道德动机的整合观
三、简要启示
第三章 道德同一性的概念、结构与成分
第一节 同一性的考察与道德同一性
一、“同一性”的考察
二、“认同”的考察
三、“道德自我”的考察
四、道德同一性的含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释义与界定
一、自我同一性与道德同一性
二、社会同一性与道德同一性
三、良心与道德同一性
第三节 道德同一性的结构
一、自我同一性
二、道德责任判断
三、自我一致性
第四节 道德同一性的表现成分
一、道德同一性的两个维度
二、道德同一性的表现形式
第四章 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二、自我同一性形成中的危机
第二节 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一、来自文化心理学的思考
二、来自传统道德自我发展理论的思考
三、布拉西的道德同一性
四、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章 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道德同一性形成的模型
一、影响道德自我发展的传统因素观
二、哈特的道德同一性形成模型
三、哈特模型的启发
第二节 内环境的影响
一、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二、人格与自尊的影响
三、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第三节 外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机构与背景
二、道德同一性的重要过渡客体
三、道德机会的影响
第六章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问卷修订
一、关于道德同一性的操作性定义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二节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趋势
二、道德同一性的性别差异与年级差异
三、父母文化与父母职业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四、结论
第三节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二、自尊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三、自我和谐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四、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
第四节 道德同一性的实证研究
一、基于青少年献血者的榜样研究
二、基于青少年道德特质认同的分析
三、青少年道德多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调查分析
第七章 道德同一性的建构与培育
第一节 道德同一性的建构
一、传统道德教育及其路径的选择
二、建构主义的观点
三、道德同一性的个体建构观
四、道德同一性的社会建构观
第二节 “社会服务学习”:道德同一性的行动研究
一、“社会服务学习”的理论渊源与含义
二、“社会服务学习”对道德同一性建构的启示
第三节 道德同一性建构的德育路径选择
一、当前的道德信仰教育
二、自我同一性的辅导
三、提供道德上的指南针
四、树立道德同一性获得范型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引论
人生旅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寻找道德和精神方向的历程。
——威廉·贝内特
第一节 时代背景:当代道德认同的危机
在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快速多变、视域宽广的时代特点使青少年的生活空问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许多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被他们打破,他们的许多新道德价值观念却又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包括家庭、同伴、网络传媒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青少年而言,生活在今天复杂的多元文化环境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经常会产生变化,在道德和自我同一性方面的问题常常纠缠不清,使青少年在道德上陷入危机之中。因此,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中的道德自我认同危机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的社会中越发突出,对青少年建构道德自我意识和自我同一性提出了特别重要的挑战。笔者认为,在这种复杂的文化环境下如何超越传统的道德教育,关注自我同一性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在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研究中,人们关注最多的是德育体制改革及德育理论的探讨,但却常常忽视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八章 家庭、学校、社区的道德教育一体化

评分

第四节 道德同一性的表现成分

评分

这本书对朋友的毕业论文有很大的帮助呢.京东的书还蛮齐全的.

评分

第二节 中国近代道德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及其特点

评分

三、初中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评分

第七章 女性主义道德心理学

评分

第一节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评分

值值值书籍是我们生活的导航它教会我们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每当茶余饭后咀嚼着书籍中优美的文字欣赏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都会让有所感悟自从读了该书之后我是收益颇丰 西方道德心理学观点纷呈理论众多近年来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心理学研究大量涌现《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是作者借助国外道德心理学专家学者的帮助对近十几年来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所做的深入系统的理论评析既有对价值澄清学派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这些传统观点的最新发展的理论思考如道德判断测验和确定问题测验也有对最近出现的亲社会行为领域理论品格教育道德同一性女性主义道德观所做的最新理论探讨还从家庭道德心理学的视角论述了父母效能训练这种风靡世界的实用道德心理学从国家和社会的视角展现了英国个人社会健康教育PSHE的历史发展本书内容新颖视角独特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对有志于研究道德教育和心理学的学者们对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能引发深刻的理论思考,写得不错打开一本好书迎面扑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气息仿佛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发出馨香在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中我可以随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蓝天一望无际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静美丽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读小说我会随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或喜或悲读抒情的散文诗歌我会在作者淡淡的忧郁中品味他们对生命生活自然的态度翻阅轻松诙谐的书我可以尽情地放声大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书名: 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原价: 49.00元作者: 杨韶刚 著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7-10-01ISBN: 9787544412476页码: 468版次: 1装帧: 平装开本: 其他商品标识: 10262338  编辑推荐 其他  内容提要  西方道德心理学观点纷呈理论众多近年来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心理学研究大量涌现《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是作者借助国外道德心理学专家学者的帮助对近十几年来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所做的深入系统的理论评析既有对价值澄清学派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这些传统观点的最新发展的理论思考如道德判断测验和确定问题测验也有对最近出现的亲社会行为领域理论品格教育道德同一性女性主义道德观所做的最新理论探讨还从家庭道德心理学的视角论述了父母效能训练这种风靡世界的实用道德心理学从国家和社会的视角展现了英国个人社会健康教育PSHE的历史发展本书内容新颖视角独特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对有志于研究道德教育和心理学的学者们对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能引发深刻的理论思考 目 录 导言第一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价值澄清学派第一节 价值澄清学派的产生及其思想一价值澄清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二价值澄清学派的道德心理学思想第二节 价值澄清的策略及其特点一价值澄清的主要策略二价值澄清策略的特点第三节 价值澄清学派的贡献衰落与转向一价值澄清学派的理论贡献二价值澄清学派的衰落三价值澄清学派的道德转向第四节 价值澄清学派的反思与启示一重新认识道德教育中的灌输二道德教育是否需要价值中立三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四借鉴价值澄清模式中的积极因素五正确对待历史传统四借鉴价值澄清模式中的积极因素五正确对待历史传统第二章亲社会行为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第一节亲社会道德推理理论及相关研究一亲社会道德推理研究的发展概述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三艾森伯格的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理论四儿童的利他动机研究第二节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研究一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及其发展的研究二观点采择能力的功能分析第三节亲社会行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一20世纪70年代关于亲社会行为单一因素的研究二20世纪80年代注重认知情感和人格特征等内部多因素的研究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趋势第四节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研究一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早期研究二我们的实验研究及其理论启示三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和意义第三章道德判断测验的理论与研究第一节传统的道德及其评价研究中出现的困境第四章 确定问题测验的最新发展第五章 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新建构第六章 回归传统的品格教育第七章 女性主义道德心理学第八章 道德与同一性第九章 父母效能训练第十章 英国PSHE的新进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介绍 杨韶刚1955年生山东济南市人曾任山东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副主任主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西方心理学史道德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尤其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西方道德心理学思潮的研究方面多有建树著有《寻找存在的真谛》《精神追求神秘的荣格》《超个人心理学》等学术专著至今已出版专著12部译著15部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科研成果多次获省部级一等奖和三等奖先后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余人目前主要从事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文摘 其他 媒体推荐其他 读书是一件乐事趣事让人变得深沉达观\N\N任何物体都有承载它的器皿唯有知识无垠无度人们的大脑虽无法装入所有的知识但可以尽量摄取而唯一的途径即为读书论及书籍托尔斯泰曾坦言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恰恰罗素罗兰又说智慧友谊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倘若没有钥匙如何打开智慧之门又何谈放射光芒可见书籍使人类告别愚昧混沌读书看似平凡实际上是人们心灵与古今中外一切民族优秀文化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她不但能改变人的气质还能使人树立更为健康人生观度做一个忠于祖国尊老爱幼之人成为一个有仁德有智慧之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为人处世不辜负苍天赋予的生命成为沧海中不可缺少的一粟这对于人生的回答对于国家的培养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无疑读书是回报她们的最好方式之一\N\N读书是一种陶冶是一种享受领悟是心灵净化的快慰\N\N在茫茫人生芸芸众生中不以荣辱待己不论成败待人不热衷追名逐利使自己超凡脱俗你会仰头看天蓝天澄清白云悠悠释怀心里的郁结面对现实笑对人生在物欲横流的日子里品味古人谈的知足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教诲会注入一般清醒剂快乐地生活着当我因辛勤工作而收获甚微感到牢骚满腹时书会告诉我要笑对生活这时我会浑身充满工作的激情当我遇到困难想打退鼓堂时百折不挠的居里夫人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激励我鼓起勇气继续努力当我抱怨自己一无是处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名言会告诫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我志得意满时一杯水的容量会提醒我看似满满的一杯水还能容纳100多个回形针自己还有许多能量可挖掘当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时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会在我耳畔响起\N\N曾经书中体会过怦然心跳曾经在书中有一种莫名感动曾经在书中进行自我审视也曾经在书中看到人生百态我只愿心情伴书平和而宁静灵魂伴书纯洁而超然读书不是一种消遣的行为而是提高自己的学识我想带着目的去读书的效果会好一些想想自己缺的是什么就学习什么自己少的在别人那里也许就有所以宽容多理解就多\N\N

评分

第一节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问卷修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