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赖安·拉吉罗所著的《思考的艺术(原书**0版)》一书的特点是,每章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部分,每章都对所介绍的主题对思考的重要性先做一个阐述,对相关的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过程进行介绍,并且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释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本书每章都对思考过程中所进行的具体认知加工过程进行了一步步的说明和指导,让读者在明白思考的很多原理和心理机制之后还能够得到一些有效思考的引导。针对这些具体的指导步骤,每章还在*后设有与其对应的练习题,这些题目能够帮助读者很好地掌握该章所介绍的内容,并且能够在实际的思考过程中进行实际应用。而且本书并不是必须读完**个章节的内容才能去看下一个章节的内容,而是可以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随时调整,到相应的章节中去找对应的方法和练习。
你对思维这件事了解多少?以上这些问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 的? 文森特·赖安·拉吉罗所著的《思考的艺术(原书**0版)》这本独特 的书将帮你打破思考的局限、克服思考的障碍,让你学会创造性、批判性 地思考问题,并有效地沟通想法、说服别人。请不要错过《思考的艺术(原 书**0版)》中俯拾皆是的珍宝——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强调创意和积极的思维过程,深入浅出, 引人入胜,对于任何有兴趣探讨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读者,这无疑是一 本不折不扣的经典之作!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德里分校荣休教授,国际公认的“使思维成为教育重点”运动的先驱,在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方面具有深厚的实践和教学经验,拉吉罗教授共著有20多本书,多次登上电视荧屏,发表过大量文章和演讲,*具代表性的畅销之作《思考的艺术》被誉为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这是将创造性、批判性思考作为解决问题和争议唯—策略的*早读本之一。多年来,他创新性的思考技能训练法帮助人们建立起了思考的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批心理学家,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社会心理学分会会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委,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心理科学》《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学探新》等核心学术期刊编委及美国**心理健康研究院项目顾问等职。
推荐序(金盛华)
前言
**部分 你真了解思考吗
**章 发展你的思考 2
什么是思考 4
思考的重要性 5
运用大脑和心智 6
良好的思考是一种习惯 9
本书的结构 9
努力获得*大收益 10
利用感觉 12
学会全神贯注 13
应对挫折 14
让讨论有意义 14
思考的初级策略 17
第2章 建立基础 29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 30
什么是真理 31
什么是知道 33
知道的方式 35
记忆的问题 38
什么是意见 39
理解原因和结果 41
道德问题 47
道德判断的基础 49
应对困境 52
第3章 拓宽视野 60
如何变得有个性 63
阻碍思考的习惯 65
克服坏习惯 73
第4章 做一个批判者 80
批判性评价的界定 81
进行重要区分 83
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 88
评价范例 93
批判性倾听的策略 95
批判性观察的策略 97
第二部分 充满创造力
第5章 创新的过程 112
与创造力有关的重要真相 113
富有创造力的人所具有的特质 116
应用创造力解决问题和争议 118
创新过程的步骤 123
第6章 寻找挑战 131
好奇心的重要性 132
好奇心是如何丢失的 134
重拾你的好奇心 135
6种有帮助的技术 136
第7章 表达问题或者争议 149
如何区分问题和争议 150
如何表达问题 151
如何表达争议 152
当问题演变成争议 153
提出问题和表达争议的准则 154
精炼表达的益处 155
一个关于“问题”的例子 157
一个关于“争议”的例子 158
第8章 调查问题 165
我们该寻找什么 167
利用图书馆 173
使用互联网 175
保持批判精神 177
访问**人士 178
避免剽窃 179
建构你自己的研究 184
永葆你的创造力 185
第9章 产生新想法 192
激发你的想象力 194
追求创意 198
保留判断 199
扫除障碍 200
顿悟是怎样发生的 202
问题范例 203
争议范例 207
第三部分 保持批判性
**0章 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216
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217
关注你自己的想法 218
扫除进行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219
利用好奇心 219
避免先入为主 220
改善你解决问题的方案 221
一个关于问题的例子 222
细化你对于争议的立场 224
一个关于“争议”的例子 224
在争议上采取行动 225
**1章 改进问题的解决方法 232
改进的3个步骤 233
两个示例问题 238
**2章 评价你的问题论证 247
影响真实性的错误 248
影响有效性的错误 253
一个特殊的问题:隐藏的前提 255
识别复杂的论证 257
评价论证的步骤 258
家长反对电视节目的案例 259
智障女孩的案例 260
**3章 完善你的争议解决方案 268
**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269
第二步:识别和克服困难 270
儿童是否应该宣誓效忠 271
是否应该废除“米兰达法则” 272
第四部分 沟通想法
**4章 说服他人 280
认识到观点被拒*的原因 282
了解你的听众 283
预估听众的反驳意见 285
巧妙地表达你的观点 288
把握演说时机的重要性 291
**5章 让写作和演讲变得*有效率 297
有效写作的特点 298
写作的阶段渐进法 299
让模式引人入胜 303
写作范例 305
有效演讲的挑战 307
演讲的类型 308
组织你的材料 308
演讲大纲和演讲范例 310
锻炼信息传达能力 312
附录 实例问题的解决方案 320
注释 322
老实说,我是一个对“成功学”书籍向来敬而远之的人,总觉得它们大多空洞无物,华而不实。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偏见。它没有承诺任何快速致富或人生逆转的秘诀,它关注的是底层逻辑的优化。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影响,那就是“结构性重塑”。它让我开始审视我过去是如何学习和记忆的。过去我倾向于死记硬背或碎片化吸收信息,这本书则强调了“知识的联结”和“情境化理解”的重要性。作者在论证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历史上的思想家和科学发现的片段,这些故事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它们不仅仅是背景知识的填充,更是论点的有力佐证,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逻辑推理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叙事手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作者的思维框架,等你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已经发生微妙的偏移。我甚至开始尝试用书中提到的某些分析框架去拆解我正在阅读的其他书籍,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分析透镜”,让你能更清晰、更深入地观察这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上看,这本书的细节处理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内页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视觉上的舒适感,又为读者留出了足够的思考和批注空间。我发现这本书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那就是它对“模糊性”的处理。作者并不急于消除所有疑问,反而鼓励读者拥抱那些不确定性带来的张力。他似乎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真正的思考往往产生于矛盾和张力的交汇点。我记得有一章讨论了“理性与情感的博弈”,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探讨了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塑造我们的决策。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对我触动很大,因为它挑战了我过去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正在被缓慢而坚定地拓宽,那些过去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现在都蒙上了一层需要重新审视的灰尘。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个工具,需要反复使用,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因为它与我们自身心智的成熟程度是同步成长的。它提供的不是一时的快感,而是一种长远的思维投资回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有一种老派的学者风范,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语境。读起来有一种与一位非常睿智的长者对话的感觉,他既有深厚的学识积累,又不失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例如,书中对“确认偏误”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学定义上,还结合了社交媒体时代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使得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异常紧密。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论证时所展现的严谨性,他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词语,总是留有余地,用大量的“可能”、“倾向于”来描述,这正是一种高阶思维的表现——承认世界的不确定性。这种谦逊的态度反而让他的论述更具说服力。很多时候,我读到某个段落,会忍不住停下来,在空白处做大量的批注和自己的延伸思考,这已经超出了普通阅读的范畴,更像是一场双向的智力对话。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教会我如何质疑权威、如何搭建自己的判断体系,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任何一种既定的“真理”。对于那些厌倦了肤浅、追求思想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约而有力的字体,瞬间就抓住我的眼球。我当时在书店里随便翻看,很多书都大同小异,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它仿佛自带一种磁场,让人忍不住想把它带回家。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最喜欢的是它开篇的引言部分,作者用一种非常个人化、近乎倾诉的语气,阐述了自己对“思考”的理解,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个老朋友在分享他的心路历程。他没有直接给出什么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像一把钥匙,轻轻地打开了我心头对某些既定观念的束缚。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像你以为自己已经把某个问题看透了,结果作者一句话,让你猛然意识到自己可能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我常常在想,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太多了,大脑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机械地处理数据,而不是真正地去“思考”。这本书似乎就是在教我们如何慢下来,如何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如何构建一个更稳固、更具批判性的思维框架。初读时,我可能只能理解其中三四成的精髓,但那种被触动的内心感觉是实实在在的,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日常决策过程,那种被唤醒的好奇心,是阅读体验中最宝贵的部分之一。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第一遍,我合上书页时,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意犹未尽”感,但这种感觉并非源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源于思维的持续发酵。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线性推进的论述,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思维网络。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类比和隐喻,他会用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日常现象,来阐释一些非常抽象的哲学概念,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讲到“认知的盲点”,作者举了一个关于光学错觉的例子,清晰地说明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为了效率而进行“捷径化”处理的。这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那些沟通障碍,很多时候,我们都坚信自己看到的是事实,却忽略了环境和视角对事实本身的扭曲。整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冷静而克制的,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但每一个论点都像一块精准切割的钻石,折射出多面的光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关键转折点设置的小练习或反思提示,它们迫使读者必须将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接起来,完成了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化。对于那些追求深度自我提升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元认知”工具箱,它教你的不是具体知识,而是获取知识和构建世界观的方法论。
评分好!!!!!!!!!!!!!!!
评分看起来稍有一点吃力,慢慢看
评分书不错,包装还是有点磕碰,纸张可以
评分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
评分觉得书字不是很好 其他还可以吧
评分看介绍很感兴趣,但还没看,先备着。
评分看起来稍有一点吃力,慢慢看
评分好!!!!!!!!!!!!!!!
评分快递蛮快,很愉快的一次购书,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