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原价:35.00元
作者:凌志军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43887374
字数:230000
页码:2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 一部助你摆脱恐惧和绝望、叩开康复之门的生病智慧书
▲ 著名作家凌志军癌症亲历记,讲述癌症患者如何走上重生之路
▲ 毕淑敏、柴静、何裕民、于莺 感动推荐
▲ 揭秘癌症治疗的可怕真相:
美国肿瘤病人五年存活率达81%,而根据不同报告,我国肿瘤病人五年存活率仅为10%~30%。在我们国家每年死去的大约200万癌症患者中,有30万~100万人本来不至于死去。在死亡的癌症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大多数癌症晚期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着“过度治疗”……
▲中国肿瘤专家说: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同时,有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方案。
▲ 在现有医疗体制下,我们应该把性命托付给谁?
▲凌志军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癌症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机会。即使我们的肿瘤已经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长期与癌共存。
▲靠这些,我活了下来:值得信赖的医生九大特点、少犯错误的十条原则、规避导致治疗失败的八种思维模式、康复九策……
▲与癌细胞握手言和:人体免疫系统的和谐是促使癌细胞自然消退的主要原因。在危险丛生的康复期,他坚持用纯自然的方法恢复体能,让治疗成为享受。五年了,生命再次被阳光照亮。
▲ 面对医生的死亡判决,要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 看透各路“神医”,拒绝盲信,于娟 《此生未完成》的悲剧不要重演!
>★★★张德芬身心灵四部曲(《遇见未知的自己》(新版)《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
>★★★酒局应酬实用智慧--权威大师全方位解构酒局潜规则:《关系是喝出来的》
本书荣获:
> ▲ 《新京报》2012年度好书奖? 唯一年度生活书
> ▲ 《广州日报》第四届“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好书奖
> ▲ 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 ▲上海《中外书摘》“2012年人文?社科好书榜”第二名
内容提要
这是一个癌症患者从身陷绝境到逐步康复的亲历记,也是一位著名记者对当今中国癌症医疗体系种种利弊的观察和剖析,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乐观精神的人生励志书。
2007年,凌志军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即“肺癌晚期”。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活不过三个月。他和家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惧中。真的没有生路了吗?
外科、内科、中医、“太医”,分别给出了大相径庭的治疗方案。要不要手术?要不要做化疗?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医生?该不该使用特效药?该把性命托付给谁?
他调整心态,积极搜集诊疗信息,甄别真伪。他仔细观察医生的得失,也观察病友的成败,最终选择了最佳的治疗方案,走出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五年了,他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越来越健康。
他真切地认识到,癌症不是绝症,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癌症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机会。
目录
第一章 别让医生吓死人
死到临头的感觉
危险的陷阱
中国式的“专家门诊”
恐惧的由来
中外医生之对比
医生怎样对待不懂的东西
希望在我们自己手里
西医好还是中医好
开胃汤和牛筋汤
预知死期的一个好处
向读者告别
选择治疗方向比选择治疗方法更重要
第二章 癌症不是绝症
最好的灵丹妙药
倾听自己的身体
改变了对癌症的看法
水静心闲
路上的风景
*最想做的10件事
医疗领地上的“割据”与“门户”
医生也会犯错误
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我们的腰包救命
少犯错误的10条原则
前三个月里最容易犯的错误
我的生活回到正常轨道
第三章 做一个聪明的患者
新的威胁悄然降临
感觉不到的“敌人”才是最危险的
我们相信什么样的医生
“不要被那些表面的光环蒙蔽了”
走上手术台的前夜
假如这是我的“最后一天”
癌症病房
家人和友人
我为什么不化疗
别让医生治死你
最好的武器是自己的身体
第四章 康复九策
非医学意义的治疗
三项基本原则
*导致治疗失败的思维模式
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做好五件事:吃、喝、拉、撒、睡
每天步行五公里
日光浴
深呼吸
身心合一
重返雪山
后记
爱的力量
作者介绍
凌志军,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长在北京。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也是畅销书作家。
他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陆续出版9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007年,他罹患癌症,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思路应对治疗,逐步康复,并以亲身经历写下《重生手记》。
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2003年出版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原名《成长》),9年来先后7次再版,38次重印,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读者喜爱。
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我的,一种科技感和学术感交织的风格,书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及其应用”也直击我一直以来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研究方向。虽然我目前还没有开始仔细阅读,但仅凭这个书名,我就能联想到很多未来可能探讨到的技术和应用场景。数据融合,顾名思义,就是将来自不同传感器、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以期获得比单一传感器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这在很多领域都具有巨大的潜力,比如自动驾驶,就需要融合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的数据来感知周围环境;又比如智能制造,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控生产过程,实现更精细化的控制和故障预测;甚至在医疗健康领域,多源生物信号的融合也能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这本书的副标题“研究生系列教材”也暗示了其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深入的实践指导,帮助我理解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核心技术,例如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神经网络等,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有效地应用这些技术。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前沿的研究进展和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这样我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个领域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找到自己的研究切入点。
评分对于我来说,选择一本研究生教材,最重要的还是其理论的严谨性和内容的权威性。从书名和副标题推测,这本书应该涵盖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领域的核心理论知识,并且对这些理论有着深入的阐述。我期待它能清晰地解释各种融合方法的数学原理,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例如,对于卡尔曼滤波,它是否会详细讲解其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的建立,以及如何处理非线性系统?对于基于机器学习的融合,它是否会介绍特征提取、模型选择、训练优化等关键步骤?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应用”部分的阐述。它会选取哪些典型的应用领域进行详细介绍?是侧重于机器人导航、环境监测,还是目标跟踪、图像识别?书中是否会结合实际工程问题,给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思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箱”,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毕竟,作为研究生,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预示着将要探索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技术领域。我设想这本书会系统地梳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技术脉络,从早期的经典算法,如加权平均法、贝叶斯方法,到后来涌现的更复杂的算法,如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在融合中的应用。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类型传感器数据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例如数据的异质性(不同格式、不同精度)、时空配准问题、噪声和不确定性处理等。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有效的处理这些挑战的策略和技术。在应用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研究,深入剖析在这些案例中是如何运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如,在无人机侦察任务中,如何融合可见光、红外和激光雷达数据,以提高目标检测和识别的准确性?或者在工业过程监控中,如何融合温度、压力、流量等传感器数据,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优化和故障预警?这些具体的应用案例将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践价值。
评分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数据融合的零散资料,但总感觉不成体系,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这本书的书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及其应用”恰好能填补我这方面的空白。我预想它会从基础概念入手,比如什么是传感器、什么是数据,以及为什么需要数据融合,然后逐步引申到不同传感器数据的特点,例如时空特性、精度、可靠性等等。接下来,我推测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数据融合的层次,是从原始数据层融合,到特征层融合,再到决策层融合。我对不同层次的融合方法及其带来的效果差异很感兴趣,比如特征层融合是否能有效降低维度,同时保留更多有用的信息?书中会不会对这些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此外,我认为“应用”部分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一,它应该会展示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在各个领域的实际落地情况,例如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如何融合不同车辆和路侧单元的数据,以提升交通效率和安全性;或者在军事侦察中如何融合可见光、红外、雷达等信息,以实现对目标的精确识别和跟踪。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书页纸张厚实,触感舒适,字体清晰,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尽管还没有深入研究内容,但从目录的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它似乎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融合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最后再探讨实际应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我猜想,在介绍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基本原理之后,书中应该会详细介绍几种主流的融合技术,比如基于统计学的滤波方法(如卡尔曼滤波及其变种)、基于证据理论的方法、基于模糊逻辑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融合方法。我对深度学习在数据融合领域的应用尤为好奇,因为这涉及到如何设计合适的网络结构来处理异构数据,以及如何有效地训练模型来提升融合效果。书中会不会给出一些具体的算法实现示例,甚至是一些开源代码的参考,这将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效率和实践的可行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