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常,兰宝森等主编的这本《中华影像医学(头颈部卷第2版)》是在**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再版编写中对内容做了相应调整,增加了新的一章神经眼科影像学,还增加了头颈部手术后影像学评估等内容,删减了普通X线检查内容,增加了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组和三维重建及高场强磁共振图片。
**章 眼部影像学
**节 检查方法
第2节 眼部影像解剖
第3节 眼部外伤
第4节 眼部先天发育性病变
第5节 眼部炎性病变
第6节 淋巴增生性病变
第7节 眼球内病变
第8节 眼部脉管性病变
第9节 眼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0节 眼部术后影像学
第2章 神经眼科影像学
笫1节 视路和视皮质解剖及影像定位
第2节 视觉症状相关视路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第3节 眼球运动系统解剖及影像定位
第4节 眼球运动异常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第5节 自主神经系统与神经眼科
第6节 三又神经和面神经与神经眼科
第3章 耳部影像学
**节 检查方法
第2节 耳部影像解剖
第3节 发育与遗传性病变
第4节 外伤
第5节 炎性病变
第6节 颞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第7节 耳硬化症
第8节 面神经非肿瘤性病变
第9节 耳部常见病手术后影像学
第4章 鼻和鼻窦的影像学
**节 影像学检查方法
第2节 鼻和鼻窦影像解剖
第3节 发育与遗传性病变
第4节 外伤
第5节 炎性病变
第6节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第7节 恶性肿瘤
第8节 鼻内镜术后影像学
第5章 咽部影像学
**节 影像学检查方法
第2节 咽部影像解剖
第3节 咽部异物
第4节 咽部感染
第5节 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第6节 茎突综合征
第7节 吞咽障碍
第8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第9节 咽部常见手术术后影像学
第6章 喉部影像学
**节 影像学检查方法
第2节 喉部影像解剖
第3节 喉外伤
第4节 喉部炎性病变
第5节 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第6节 喉部病变术后影像学
第7章 口腔颌面部影像学
**节 影像检查方法
第2节 口腔颌面部影像解剖
第3节 颌面骨骨折
第4节 颌面骨病变
第5节 涎腺疾病
第6节 颞下颌关节 疾病
第8章 颈部影像学
**节 影像学检查方法
第2节 颈部影像解剖
第3节 颈部淋巴结病变
第4节 颈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第5节 甲状腺疾病
第6节 甲状旁腺疾病
第9章 颅底影像学
**节 影像学检查方法
第2节 颅底影像解剖
第3节 颅底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中英文对照索引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工作的医生,我深知头颈部疾病诊断的复杂性,而影像学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往,我可能更侧重于解读CT和MRI图像,但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中华影像医学(头颈部卷第2版)》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视野。《中华影像医学(头颈部卷第2版)》在对传统影像学内容进行深化拓展的同时,更是积极拥抱了新的影像技术和理念。书中对于一些高难度、复杂性的头颈部病变,如肿瘤的早期诊断、良恶性鉴别、侵犯范围评估,以及一些罕见感染性、炎症性疾病的影像学特征,都进行了非常细致和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对一些新型影像技术,例如功能磁共振(fMRI)、化学位移成像(CEST)等在头颈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前瞻性的介绍和讨论,这对我开拓思路、提升诊疗水平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同时,书中提供的丰富、高质量的影像例证,以及清晰的文字解读,使得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影像学信息,并将其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做出更精准的判断。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需要跨学科知识的应用型医生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影像报告,也能让我更有底气地与影像科医生进行有效沟通,最终造福于患者。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购买《中华影像医学(头颈部卷第2版)》是抱着一种“试一试”的心态。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的影像大夫,我深知医学影像学,尤其是头颈部影像,更新换代的脚步从未停歇。过去的知识体系,如果没有持续的迭代更新,很快就会显得陈旧。这本书的第二版,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它不仅仅是第一版的简单修订,而是根据最新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成果,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新技术的介绍和应用,比如在脑肿瘤的诊断中,除了传统的解剖学描述,还加入了对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功能性、定量性影像技术的深入探讨,以及它们在肿瘤分级、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中的价值。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这些前沿技术至关重要。另外,书中对一些疑难少见病的影像表现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给出了清晰的鉴别诊断思路,这对于提高我们对罕见病的诊断率非常有帮助。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图文结合做得非常到位,大量的精美、高清的影像图片,配合精准的文字解释,使得抽象的影像征象变得直观易懂。对于头颈部影像学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文献。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中华影像医学(头颈部卷第2版)》,我其实是带着一种略微忐忑的心情。毕竟,医学影像这个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着实惊人,而头颈部又是人体极为复杂精密的区域,涉及到神经、血管、骨骼、软组织等多种结构,其影像表现更是千变万化。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阅读那些详实的文字,对照着清晰生动的影像图片时,我的疑虑便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衷的赞叹。本书的编撰者们显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们不仅梳理了头颈部影像诊断的金标准,更将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进展有机地融入其中,使得整本书既有经典理论的坚实根基,又不失前沿研究的时代气息。例如,在颅脑疾病的影像学部分,对于一些罕见病变,作者们不仅列举了典型影像征象,还详细分析了鉴别诊断的关键点,甚至提及了最新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指导。再者,本书在组织结构上也颇具匠心,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内容过渡自然,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不会感到信息过载或迷失方向。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学术高度与临床实用价值的优秀著作,对于致力于头颈部影像诊断的同行们,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
评分我是一名影像科的年轻医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头颈部病例,尤其是那些影像表现不典型或者需要多模态影像融合分析的疑难杂症。翻阅了市面上不少同类书籍,但总觉得要么过于理论化,与实际操作脱节,要么内容更新不够及时。直到接触到《中华影像医学(头颈部卷第2版)》,我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如获至宝”。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非常注重临床实践,几乎每一个重要的疾病单元,都会从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包括CT、MRI、超声、PET-CT等多种模态)、鉴别诊断、治疗后随访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分辨率和清晰度都非常出色,并且配有详尽的文字标注,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识别和理解影像征象。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结构,如鼻窦、咽喉、口腔、甲状腺等区域的影像诊断,给出了非常系统化的思路,从解剖结构出发,到常见的病变类型,再到鉴别要点,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这些区域影像判读的信心和能力。虽然作为一本医学专著,其深度和广度自然毋庸置疑,但其详实而又条理清晰的论述方式,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专业人士的引导下,逐步掌握头颈部影像诊断的精髓。
评分我是一名从事医学影像教育的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教材和参考书时,我总是非常谨慎。我需要一本既有科学严谨性,又有良好的可读性,同时又能反映学科最新发展趋势的书籍。《中华影像医学(头颈部卷第2版)》无疑是一本符合我所有要求的优秀教材。首先,其内容组织结构十分合理,从基础解剖到各个系统的疾病影像学表现,再到鉴别诊断和新技术应用,脉络清晰,逻辑性强,非常适合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参考。其次,本书在细节上的处理也十分到位。例如,对于同一疾病,在不同影像模态下的表现,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这有助于学生建立全面的影像学思维。书中对于一些复杂影像征象的解释,也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了过度使用晦涩的专业术语,降低了学习难度。再者,本书在案例的选取上也颇具代表性,包含了大量临床上常见的以及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病例,通过这些真实的影像资料,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秀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