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伯芳等编著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第2版)》是对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全书共三十章节,内容包括绪论、混凝土的力学与热学性能、热传导方程与边值条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和水化热温升、混凝土的天然冷却等。本书可供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研究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朱伯芳等编著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第2版)》全面阐 述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的基本理论、工程理念和技术措施, 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是混凝土结构温度场和温度徐变应力的计算方法 ;第二部分是各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包括浇筑块、重力坝、支墩坝、拱坝 、嵌固板、自由墙、基础梁、混凝土杆件、隧洞和孔口的温度场和温度徐变 应力的变化规律和计算方法;第三部分是控制温度、防止裂缝的工程理念、 技术措施和实践经验,包括各种温差的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优选、混凝土 预冷、水管冷却、表面保温的计算方法和技术措施,国内外实际工程控制温 度防止裂缝的实践经验。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第2版)》可供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设计、施工、研究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章 绪论
第2章 混凝土的力学与热学性能
第3章 热传导方程与边值条件
第4章 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和水化热温升
第5章 混凝土的天然冷却
第6章 混凝土的应力一应变关系和弹性徐变应力分析
第7章 嵌固板与自由板的温度应力
第8章 计算温度场的有限单元法
第9章 计算温度应力的有限单元法
**0章 气温变化应力、混凝土表面保温和养护
第ll章 混凝土浇筑块的温度应力
**2章 混凝土重力坝与支墩坝的温度应力
**3章 混凝土拱坝温度应力
**4章 船坞、船闸和水闸的温度应力
**5章 混凝土坝仿真分析、动态温控、数字监控与温度应力模型试验
**6章 弹性地基上梁的温度应力
**7章 圆形隧洞运行期的温度应力
**8章 混凝土管道的温度应力
**9章 混凝土坝内孔口温度应力
第20章 混凝土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与徐变分析
第21章 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的干缩应力
第22章 混凝土的断裂
第23章 混凝土的水管冷却
第24章 混凝土的预冷和仓面冷却
第25章 氧化镁混凝土筑坝
第26章 大体积混凝土冬季施工
第27章 寒冷地区混凝土坝的温度控制
第28章 坝体分缝分块
第29章 混凝土的允许温差、制冷负荷及裂缝的检查与处理
第30章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控制要则
附录:单位换算
书中对于施工技术和设备的选择,也有着非常细致的指导。我关注到关于大体积混凝土运输、浇筑和振捣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混凝土泵的性能参数,以及在不同温度和环境条件下,如何选择合适的泵送速度和管路布置,以避免混凝土离析和早期强度过快发展。在振捣部分,书中强调了振捣的均匀性和深度,以及避免过度振捣导致粗骨料沉降和内部空隙增大的问题。我还学习了关于不同类型模板和支撑体系的安装要点,以及如何确保它们的稳定性,以应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的侧压力和振动。书中还对一些新型的施工设备,如自流平混凝土施工技术、无人机监测等,进行了介绍,这让我看到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评分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也是我非常重视的。它不仅为我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也让我看到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所参考的权威文献和最新成果。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知名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以及行业标准,这表明作者的研究是建立在扎实的学术基础之上的。我尝试着去查找了一些书中引用的关键文献,发现它们确实与书中的内容高度契合,并且在细节上提供了更详尽的信息。对于任何一本有深度的技术书籍来说,一个高质量的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它能够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并避免重复劳动。
评分我对书中关于混凝土材料性能耐久性与温度裂缝相互作用的讨论,印象尤为深刻。作者并没有孤立地看待温度裂缝,而是将其与混凝土的抗冻融性、抗侵蚀性以及长期强度发展等性能联系起来。我学习了当混凝土内部出现温度裂缝后,外部的有害介质(如水分、氯离子、硫酸盐等)更容易侵入,从而加速混凝土的劣化过程。书中还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骨料,如石灰石、花岗岩等,在热膨胀系数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混凝土的整体热稳定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碱-骨料反应(ASR)与温度裂缝的协同作用的分析,感到非常前沿。书中提出,一旦温度裂缝形成,ASR产生的膨胀性凝胶会进一步侵入裂缝,导致裂缝宽度增大,从而加速结构的破坏。
评分这本书在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的应用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作者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实测数据,还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统计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图表和结论。我学习了如何运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来评估不同因素对温度裂缝影响的显著性。书中还介绍了蒙特卡洛模拟等随机性方法,用于预测温度裂缝的发生概率和裂缝宽度分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的监测数据中发现潜在的规律和异常,以指导后续的施工和养护,感到非常受益。这些量化分析方法,让书中提出的理论和建议更具说服力,也更便于工程实践者进行决策。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详实程度,真的超乎我的想象。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混凝土原材料选择和配合比设计对温度裂缝影响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水泥品种、骨料性质、外加剂种类及其掺量对水泥水化热的贡献,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宏观地影响到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分布和最终的温度应力。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理解那几张关于不同配合比下温度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中的每一条线都承载着作者严谨的计算和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典型的工程案例分析,例如超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大体积桥梁墩柱等,通过这些实例,我能更直观地看到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际工程中落地,以及如何通过优化配合比来规避温度裂缝的发生。书中对于如何根据工程特点和气候条件来制定合适的配合比,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思路和方法,这对于我正在进行的某个项目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反复阅读了关于早强剂和减水剂在控制温度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平衡其对混凝土性能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十分扎实,沉甸甸的分量感,封面配色沉稳,压纹工艺的处理也恰到好处,透着一股严谨与专业的气息。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光面纸,而是带有细微纹理的哑光纸,印刷清晰,字迹饱满,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反光刺眼的感觉。封底的简介虽然简洁,但点出了本书的核心内容,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关注的是它的排版,段落之间的留白,章节标题的字号和粗细,甚至是公式和图表的呈现方式,都显得非常用心,整体视觉效果协调统一,阅读体验上就已经加分不少。我常常会花一些时间去欣赏一本好书的“外在美”,因为它往往是内容品质的初步体现。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封面上的“第2版”字样,也暗示着内容的更新与迭代,对于一本技术性强的书籍来说,这尤为重要,意味着它能反映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工程实践。我甚至会注意书脊的设计,在我的书架上,它应该会占据一个醒目的位置,既实用又赏心悦目。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工程实践指导和前沿技术探讨于一体的力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学习和工作的道路上提供了宝贵的指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方式上的严谨与清晰,即使是复杂的理论和计算,也能被条理分明地呈现出来,让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启发。这本书对于任何从事大体积混凝土工程设计、施工、科研的人员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已经多次翻阅,并且在我的工作台面上久久不留。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我的同行们,相信它会成为你们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得力助手。
评分书中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温度裂缝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一整套非常系统和细致的指导。我特别关注到关于模板的保温、蓄冷等措施的论述。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模板的传热性能差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差异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例如珍珠岩、聚苯乙烯泡沫板等,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用来估算不同保温措施下,混凝土内部温度衰减的速率。我还学习了关于内外温差控制的策略,书中强调了避免表面过快冷却的重要性,并介绍了通过覆盖保温材料、喷雾养护、甚至是设置冷却管等多种手段来实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错峰养护”的理念印象深刻,它提醒我们施工单位在制定养护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昼夜温差和气候变化,合理安排养护时间,避免在温差最大的时段进行强烈的降温。书中还提到了对施工环境温度的监测和预警系统,这对于大型工程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安全保障。
评分结构分析部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在讨论温度应力时,不仅仅局限于线弹性分析,而是引入了混凝土的徐变效应和收缩效应,这对于理解实际工程中裂缝的产生和发展至关重要。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理解那几部分关于混凝土非线性力学行为的数学模型,虽然有些公式看起来比较复杂,但作者都给了详细的推导过程和物理意义的解释,让人能够逐步掌握。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有限元分析在温度应力计算中的应用,并提供了一些实际的计算流程和结果分析的案例。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不同边界条件和荷载组合下,温度应力分布的讨论,这对于我进行结构设计和安全评估非常有启发。书中还对不同结构形式,如剪力墙、桥梁面板、大体积基础等,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我理解这些复杂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关于温度监测与反馈控制这部分,我感觉这本书真正体现了“智慧建造”的理念。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温度监测技术,从传统的测温棒到先进的光纤传感技术,并对它们的精度、可靠性、安装方式进行了比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设置合理的监测点位、监测频率以及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流程的介绍,感到非常实用。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的反馈控制系统,例如通过调整冷却水的流量、改变保温材料的厚度等,来实现对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动态控制。这套系统性的思路,对于我未来在复杂工程项目中实施智能化温控措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我理解了如何通过这些反馈机制,将理论计算与实际施工相结合,形成一个闭环的控制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温度裂缝的风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