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经济头足类资源

东海经济头足类资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海棠,丁天明,徐开达 著
图书标签:
  • 东海
  • 经济
  • 头足类
  • 海洋生物
  • 渔业资源
  • 海洋资源
  • 生物资源
  • 海洋经济
  • 水产养殖
  • 海洋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763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32676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0
字数:1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海经济头足类资源》介绍了东海大陆架头足类的资源状况,包括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渔场渔期,区系特点和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等。介绍了主要经济种和其他种共59种,隶属于15科24属。对各种的学名、中外文名称、地方名、形态特征、分布、生态习性、生物学特征、资源和渔业等做了简要叙述,并附有各种原色照片。《东海经济头足类资源》把形态学、生态学、资源和渔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简明扼要,形象直观,适合水产加工、外贸企业、水产院校、水产科技和渔业工作者阅读参考。

目录

东海头足类资源概况
种类和组成
数量分布和渔场渔期
区系特点
资源开发现状和可持续利用
主要经济种
剑尖枪乌贼
太平洋褶柔鱼
鸢乌贼
菲律宾双柔鱼
火枪乌贼
中国枪乌贼
日本枪乌贼
长枪乌贼
杜氏枪乌贼
尤氏枪乌贼
神户枪乌贼
莱氏拟乌贼
曼氏无针乌贼
金乌贼
虎斑乌贼
白斑乌贼
目乌贼
神户乌贼
拟目乌贼
罗氏乌贼
朴氏乌贼
珠乌贼
针乌贼
椭乌贼
细腕乌贼
亚细腕乌贼
长腕乌贼
鹦鹉乌贼
直线豹纹乌贼
叶状腕乌贼
曲针乌贼
金斑乌贼
菱鳍乌贼
短蛸
长蛸
真蛸
条纹蛸
卵蛸
东蛸
砂蛸
小管蛸
其他种
多钩钩腕乌贼
安达曼钩腕乌贼
图氏后乌贼
双喙耳乌贼
柏氏四盘耳乌贼
四盘耳乌贼
后耳乌贼
玄妙微鳍乌贼
手乌贼
小头乌贼
船蛸
锦葵船蛸
扁面蛸
快蛸
紫水孔蛸
远洋捕捞主要经济种
柔鱼
阿根廷滑柔鱼
北方拟滕乌贼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头足类和上层鱼类一样,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开发潜力的渔业资源之一,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5年世界头足类总产量已达到400×104t。东海历史上盛产曼氏无针乌贼(8epiellamaindroni),也称日本无针乌贼(5epiellajaponica),是舟山渔场四大渔产之一,东海区高的年产量为7×104t(1979年),其中浙江省为6×104t。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强化捕捞的结果,致使曼氏无针乌贼于80年代末资源急剧衰退,鱼讯消失。自90年代初以来,沿海市县发展单拖、鱿钓等作业,开发利用东海外海和远洋新的头足类资源,如柔鱼、枪乌贼、有针乌贼类、蛸类(章鱼)等,使东海区头足类产量明显上升。至2004年,东海区三省一市头足类产量已达到48.2×104t,其中东海为26.0×104t,远洋为22.2×104t,头足类已成为东海区海洋捕捞重要的渔获对象,对发展海洋捕捞业,发展头足类加工产业,满足市场供应和出口创汇起重要的作用。
著者1994-1997年曾承担浙江省科委下达的重点攻关课题《浙江渔场及邻近海域头足类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952171A),以后又进行多年头足类资源动态监测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本书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项目研究的成果,拍摄了头足类的原色照片。全书对东海头足类资源,包括种类组成、数量分布、渔场渔期、区系特点,主要种类的生物学特征,资源状况和可持续利用等进行扼要的叙述,并对新开发的种类,尤其是群体数量大,经济价值高的种类做重点介绍,对一些常见种和远洋捕捞的经济种也做了介绍。同时还收集了东海外海、大陆坡的一些种类,引用了奥国乔司等(1987)的图片。近年来,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开展拖虾和底拖网调查时,收集到部分少见种,也一并做了介绍。全书共介绍头足类59种,隶属于15科24属。
《瑰丽的远洋:深海的奇遇与未知的邀约》 内容梗概: 这是一部关于海洋探索、生物奇观与人类探知精神的史诗。本书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物种或区域的资源分析,而是将目光投向广袤无垠的深海,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那片人类尚未完全揭示的神秘领域,以及其中孕育的生命多样性与生态演化。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脚步,潜入那片寂静而瑰丽的蓝色世界,一同见证那些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 详细介绍: 《瑰丽的远洋:深海的奇遇与未知的邀约》是一次跨越海平线的思想漫游,一次对生命本源的深邃凝望。它并非一本聚焦于某一特定海域经济价值的枯燥报告,而是一曲献给海洋的颂歌,一幅描绘深海生命万象的壮丽画卷。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海洋的敬畏之心,唤醒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望,并深刻理解人类在地球生命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章:蓝色星球的脉搏——海洋的宏观视角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审视地球这颗“蓝色星球”。海洋,占据了地表绝大部分的面积,是地球生命得以繁衍的摇篮,也是气候调节、物质循环的枢纽。我们从地球的形成谈起,追溯海洋的起源,感受那涌动的亿万年时光。作者将带领我们认识海洋的物理特性——潮汐的律动、洋流的脉动、深海的压力与黑暗,这些构成了海洋生命生存的基础环境。同时,也将探讨海洋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它如何影响着陆地气候,如何通过光合作用输送氧气,如何成为地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这一章,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对海洋整体的认知框架,为后续深入的探索奠定基础。 第二章:深渊的低语——生命在极端环境中的绽放 海洋最令人着迷的部分,莫过于那深不见底的黑暗深渊。这里的环境严酷至极:阳光无法穿透,巨大的水压足以压垮一切陆地生物,温度接近零度,食物匮乏。然而,正是这样极端的环境,孕育出了最令人惊叹的生命形式。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这片“不毛之地”,探寻那些挑战想象的生命奇迹。我们将认识那些依靠化学能生存的深海热泉生态系统,它们是地球生命起源的可能线索;我们将惊叹于发光生物的奇幻世界,它们在永恒的黑暗中用光芒交流、捕食、求偶;我们将审视那些形态怪异、适应了巨大压力的生物,它们如何突破生物学的极限,在深海中繁衍生息。这不是对特定物种的生物学分类,而是对生命顽强生命力与适应性的赞歌。 第三章:跃动的斑斓——海洋生物的非凡艺术 离开了最黑暗的深渊,我们将进入海洋中那些更为“日常”却同样充满奇迹的区域。本书将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审视海洋生物的形态、色彩与行为。我们将邂逅那些如同移动的宝石般闪耀的珊瑚礁,它们是无数生命的家园;我们将观察那些在海水中优雅舞动的鱼类,它们或色彩斑斓,或拥有令人惊叹的伪装能力;我们将探索那些形态各异的软体动物,它们用柔软的身体创造出惊人的结构与色彩。这一章,将着重展现海洋生物的“美学”——它们是如何通过进化的力量,将生存的智慧融入到身体的构造与生存的策略之中。从微观的浮游生物到宏观的巨鲸,每一个生命都是一幅精美的画作。 第四章:无形的联系——海洋生态的错综网络 生命并非孤立存在,海洋的生物多样性,正是由无数错综复杂的联系构成的。本章将深入探讨海洋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我们将了解食物链与食物网如何维系着海洋的平衡,微小的浮游生物如何支撑起庞大的生态系统;我们将认识共生、寄生等关系,它们如何塑造着物种的演化;我们将探讨海洋中的“工程师”,如珊瑚、海草等,它们如何改变环境,为其他生物创造生存空间。作者将引导读者理解,海洋中的每一个生命,无论大小,都在这个庞大的网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的命运紧密相连。 第五章:潜藏的宝藏——人类与海洋的互动与认知 本书并非全然沉浸于对海洋的浪漫想象,它也反思了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从古老的航海时代,人类对海洋的敬畏与探索,到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化。本章将回顾人类探索海洋的历史,从最早的观测量测,到如今的深海潜水器、卫星遥感。同时,也将探讨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从过度捕捞到海洋污染,再到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冲击。但这并非一本充斥着悲观论调的书籍,作者更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呈现,激发读者对海洋保护的思考,认识到人类与海洋的命运息息相关,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第六章:未来的回响——深海的未知与人类的使命 海洋,尤其是深海,仍然是地球上最神秘的领域。尽管科技不断进步,我们对深海的了解依然微乎其微。本章将展望未来,探讨深海探索的意义与挑战。我们将思考深海可能蕴藏的科学突破,例如新的生物活性物质、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我们将讨论深海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以及我们保护这些未知世界的责任。作者将以一种充满希望的笔触,邀请读者一同思考,在未来的征途中,人类将如何以更加尊重、更加智慧的方式,与这片瑰丽的远洋和谐共存,继续我们的未知邀约。 总结: 《瑰丽的远洋:深海的奇遇与未知的邀约》是一场关于海洋的深度对话。它用丰富的想象力、诗意的语言和科学的视角,带您潜入蓝色星球最深邃的心脏。它不讲述资源的枯竭与开发,而是讲述生命的顽强与壮丽,讲述自然的奥秘与和谐,以及人类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肩负的使命。这是一本唤醒您对海洋的敬畏之心,激发您对未知世界探索之情的旅行指南,一次关于生命、关于地球、关于未来的深刻思考。读罢此书,您将不再仅仅是海洋的眺望者,而是成为一名真正理解并珍视这片蓝色瑰宝的探索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光是书名就充满了深邃的海洋气息,让人联想到那广袤无垠的东海,以及其中那些神秘莫测的生物世界。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严谨的排版和丰富的插图所吸引,那些精美的图谱和详尽的描述,简直就像是一堂生动的海洋生物学课程。作者显然对该领域有着极其深入的钻研,从头足类动物的分类学基础到它们在复杂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研究船上,亲眼目睹科研人员如何进行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那种求真的态度非常具有感染力。尤其是一些关于特定物种生理结构和行为模式的章节,写得极其详尽,即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自然界运作的精妙。整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宏观的生态背景介绍,也有微观的个体生命史观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出色的表达能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扇通往深海奥秘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内页的留白处理得当,使得厚厚的篇幅读起来并不会产生压迫感。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是循着一条精心规划的河流在探索知识的源头。从生物形态的细微差别到分布区域的地理变迁,作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让读者能够系统地、有层次地吸收信息。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不同季节、不同水域中头足类集群行为的对比分析特别感兴趣,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数据,揭示了环境变化对这些群体行为的微妙影响,这种时间维度上的深度挖掘,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海洋生物行为学的认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学术考察,而非枯燥的文本阅读,让人爱不释手,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很多同类书籍往往止步于物种描述,而这部作品则更进一步,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活动对这些宝贵海洋资源的影响。书中关于捕捞强度评估和种群动态模型的讨论部分,逻辑推演严密,数据支撑充分,让人不得不重视海洋资源保护的紧迫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提出问题后,能够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建议,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纯粹的学术研究范畴,更像是一份面向决策者的行动指南。无论是海洋渔业管理者,还是关注环境保护的普通市民,都能从中找到引发思考的切入点。阅读这些章节时,我经常停下来思考我们当代人与海洋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数据和鲜活的生态问题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平实而有力,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术语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显示出作者对表达精确性的极致追求。我尤其欣赏其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用的清晰脉络,总能先给出背景,再展开细节,让读者即便在面对复杂的生物学或统计学模型时,也不会感到迷失。对于一些关键的实验方法论的介绍,作者也处理得十分得当,既保证了科学的严谨性,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描述了操作流程,这对于希望了解科研过程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设计。可以说,这是一部将高深知识大众化的典范之作,它尊重读者的智力,同时也体贴读者的理解能力。翻阅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作者对细节的执着所折服,每一个图表、每一张照片,都像是精心挑选并融入整体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绝无冗余之感。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作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自然观察家和叙事者。他对东海这片海域的历史变迁和生态演替的描述,充满了人文关怀。书中不乏对渔民生计和传统捕捞智慧的尊重与记录,这使得原本可能偏向纯科学的论述,增添了一层鲜活的社会维度。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全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它不再仅仅关注“是什么”,更探讨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共存”。作者在探讨未来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审慎乐观态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整本书的论述基调是沉稳而充满希望的,它提醒我们,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这份责任感贯穿始终,令人动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