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契约论:一种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视角

政府预算契约论:一种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视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瑜 著
图书标签:
  • 政府预算
  • 契约论
  • 委托代理
  • 公共财政
  • 政治经济学
  • 预算管理
  • 公共选择
  • 经济学
  • 法学
  • 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58743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33813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9
字数:2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现代社会经济交往中,契约作为市场交易的承载者,具有维护交易秩序、调整交易关系、稳定交易预期、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契约思想也为公共财政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启发和思路。政府预算是在总体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基于增进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或改善社会公平的目标,对可支配资源的安排、配置与调整。从法律角度看,它可被视为一个以公法为基础的综合性契约或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本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通过引入现代契约理论与分析方法,探讨控制政府预算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制度安排,研究如何有效解决政府预算中各个层级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及其契约机制设计问题,寻求政府预算有效活动的制度路径,创新中国的政府预算理论与制度,提高政府预算配置决策水平和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并以此为目标来构建研究体系和分析框架。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共l0章。第一部分为导论,包括引言和对现代契约理论的综述。主要阐述契约实施的制度基础以及非对称信息、委托一代理理论等,为此后的分析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并将政府预算置入非对称信息理论与现代契约理论之中,凝练出政府预算契约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基本命题。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以政府部门为界,分别分析研究了外部和内部各自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及其政府预算契约机制设计问题。第四部分为结语,通过现代契约理论的启示,研究中国政府预算理论与制度创新的路径。第一部分可视为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理论基础,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对政府预算契约架构的具体分析研究,第四部分落脚在中国政府预算理论及制度创新问题上,也是对全书的总结。
本书主要观点如下:
1.政府预算是一本以公法为基础、配置社会公众让渡的经济资源,并向其提供“一揽子”公共商品或公共服务的综合性契约。根据现代契约理论的观点,法制是社会公众就国家或政府存在的目的、政府权力的来源、公众权利的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讨价还价和协商而签订的一种政治契约。人们之所以选择进入这种契约,是因为由国家或政府来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所耗费的资源,相对而言比其他组织少,政府在保护公民权利、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等方面具有规模经济的效果,可以实现某种程度的帕累托改进。通过这种契约,在公众和政府之间就建立起了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公众以牺牲纳税为经济代价将公共权力让渡给政府,委托权力机关配置和使用这部分经济资源,政府通过对公众私有财产的“必要侵犯”筹集资金,为公众提供公共商品和服务,公众从其集体消费中获得收益。政府预算通过公共选择程序
对公共偏好和公共利益进行发现和选择。双方虽然不像市场交换过程那样以具体的协议条款等签署契约,但政府实际上是在代理公众进行预算选择,随着议会(人大)审议、批准程序的结束,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预算契约安排也随之形成。
2.政府预算制度的理论创新应以政府部门为界,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人手。从外部看,政府预算主要存在三种委托一代理契约关系:公众与立法机构、立法机构与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与消费者及其供应商之间的委托一代理契约关系。从内部看,政府预算也存在三种委托一代理契约关系: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政府部门与支出部门、政府部门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委托一代理契约关系。在各个层级的委托一代理链条中,除了初始委托人公众、最终代理人消费者和下级预算单位之外,其他预算参与者都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委托人的代理人,又是代理人的委托人。在每个层级的委托一代理契约中,都存在因内部信息或外部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行为问题,从而影响政府预算咨源配置效率。委托一代理链条越长,对初始委托人的目标偏差越大。
3.政府预算制度所确定的是各个预算契约参与者进行博弈的基本规则,政府预算博弈的结果即为达成某种均衡。政府预算的目标确立和分解过程即为各个预算契约参与者之间的博弈过程。这种博弈贯穿于政府契约关系的各个层级中,这是由参与各方的制度性身份或地位所决定的。在每一层次预算目标分解中,参与者分别扮演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角色,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目标函数的差异及信息不对称则成为预算博弈的基本动因。在预算目标分解过程中,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平衡的,在信息的搜寻和利用过程中,上报和下达预算目标的双方不仅要考虑由于环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而且要考虑对方的预期和决策,而预算目标的最终确定则是委托方与代理方讨价还价和利益相互协调的结果,从预算目标的各自提出到最终确定这一过程即表现为预算博弈。预算博弈的结果就是能够达成一种博弈各方都能够接受的某种结果,即达成一种均衡。
4.信息和激励约束是影响政府预算契约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委托一代理理论框架下,政府预算过程被看做一个信息交换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委托人与代理人订立契约的过程。作为政府通过编制的预算向纳税人提供有关公共活动的信息,纳税人通过预算了解资金的使用方向与程度,政府通过已审批的预算获得可以使用的财政资金,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地位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与利益目标差异所引起的委托一代理问题,导致政府预算未能按照设计的理想状态运作,而要想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在政府预算活动中侧重于委托一代理问题的解决,预算契约机制设计应形成激励相容约束,减少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实现“双赢”格局。
5.中国政府预算制度创新的核心问题是能否建立起有效的政府预算契约机制。政府预算制度是预算契约的当事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在这一规则下各参与方都会极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利益。然而,无论是理论上的推断还是实践中的案例都可以证明,政府预算各个层级的代理人并非完全代表委托人的利益。具有资金使用支配权的政府部门的动机及其行为难以受到预算契约的有效制约,更加难以受到人大乃至公众的直接控制,因而政府部门在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所选择的行为目标及其行为方式,可能有悖于公众的利益目标。中国政府预算的制度性缺陷主要表现为公共受托责任缺乏清晰界定、财政透明度低、信息传导机制不畅、法制约束和监督制度不完善、预算参与者的参与程度偏低。因此,中国政府预算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政府预算契约机制,主要包括有效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增强财政透明度、建立财政管理信息体系、完善政府预算契约法制建设和监督机制、健全公众参与和民主理财。

作者简介

程瑜女,l979年4月生,山东枣庄人,2007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
学位,现任职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受。主要研究方向:财政税收理
论与制度,政府预算等。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会项目及其
他课题项目的研究,参与专著《中国城市公共事业经营管制机制研究》的撰写,在
《经济学动态》、《财政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导论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对象与理论背景
1.2 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内容结构安排
第2章 现代契约理论与政府预算契约命题
2.1 现代契约理论概说
2.2 契约实施的制度基础
2.3 非对称信息与委托一代理理论
2.4 政府预算的契约命题
第3章 政府预算的契约结构
3.1 政府预算的参与要素
3.2 政府预算的契约性质
3.3 政府预算中的多层委托~代理契约关系
第二部分 外部委托一代理关系及政府预算契约机制设计
第4章 公众与立法机构的预算契约机制设计
4.1 公众对政治行动的需求
4.2 利益集团对政治行动的需求
4.3 立法者对政治行动的供给
4.4 三方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5 公众对立法机构的预算契约机制设计
第5章 立法机构与政府部门的预算契约机制设计
5.1 铁三角理论或次级政府
5.2 尼斯坎南的预算最大化理论
5.3 国会优势论
5.4 立法机构与政府部门间的博弈模型
5.5 公众与政府问的博弈模型
5.6 立法机构对政府部门的预算契约机制设计
第6章 政府部门与消费者及供应商的预算契约机制设计
6.1 政府部门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间的契约关系
6.2 政府部门作为采购主体与供应商间的契约关系
第三部分 内部委托一代理关系及政府预算契约机制设计
……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Ⅰ)——片片枫叶情
后记(Ⅱ)——梦回武大

精彩书摘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对象与理论背景
1.1.1 研究对象
由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既可能发生在市场,也可能发生在组织内部,还可能发生于政府规制之中,因此,任何市场经济都必然会面临以下激励约束机制设计问题:给定信息不对称,什么是防范机会主义的最优社会契约安排。
按照现代经济学的分类,把关于非对称信息情况下最优社会契约安排的理论称之为契约理论。无论是对于市场上的逆向选择,还是对于组织内的道德风险,或者是对于政府规制中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最优契约理论都是在一种委托一代理框架下研究与其相对应的契约设计问题。通常,契约理论将拥有私人信息的决策主体称为代理人,将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决策主体称为委托人,并假设委托人拥有选择代理人和安排契约的权利。在这一框架下,最优契约设计问题就可表述为:委托人如何设计一个最优契约以克服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前言/序言


论《契约、治理与市场失灵:现代国家面临的挑战》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政府运作的核心机制及其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尤其关注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复杂交织的治理关系。全书以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基石,辅以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的分析工具,旨在揭示政府干预的内在逻辑、效率边界及其潜在的负面后果。 第一部分:契约的基石与国家的起源 第一章 契约理论的演进与现代国家形态的奠定。本章追溯了从霍布斯、洛克到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在国家构建中的理论贡献。重点探讨了以奥尔森(Mancur Olson)的集体行动逻辑为代表的现代观点如何修正了古典契约论,并分析了“强制性契约”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独特角色。研究发现,国家作为一种垄断性的契约执行者,其合法性根源于对产权的有效保护,而非仅仅是对公共利益的抽象追求。 第二章 产权、交换与有限政府的界限。本章侧重于分析私有产权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对比不同法律传统下产权制度的差异,阐释了产权的清晰度、可转让性和可强制执行性如何影响投资决策和资源配置效率。特别地,本章引入了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的制度经济学视角,论证了在交易成本为零或极低的情况下,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会大幅下降。这为界定有效政府规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 第三章 市场失灵的结构性分析:不完全信息与外部性。本章系统梳理了传统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失灵的四类主要情形,但着重于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产生的制度根源进行剖析。例如,信息不对称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激励结构和信息搜集成本的制度体现。外部性问题的解决并非仅依赖税收或补贴,更依赖于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强调了谈判成本在解决环境或社会外部性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政府失灵的内在逻辑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从偏好聚合到利益集团的俘获。本章的核心是探讨民主决策过程的非效率性。通过对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等学者思想的深入解读,揭示了政治家、官僚和选民各自的理性自利行为如何导致资源错配。重点分析了“寻租行为”(Rent-Seeking)的经济学模型,论证了在缺乏有效制衡的体制下,寻租活动如何侵蚀经济效率,并将原本可用于生产性活动的机会成本转化为寻租成本。 第五章 官僚制的行为模型与行政效率的衰减。本章聚焦于政府内部的组织行为。官僚机构作为一种非市场化的组织,其激励机制与私营部门存在本质区别。本章构建了官僚行为模型,探讨了预算最大化、权力扩张倾向以及信息垄断如何导致行政成本的系统性膨胀和决策的僵化。同时,比较了不同类型的激励机制(如绩效评估、问责制)对改善官僚效率的实际效果。 第六章 政策制定的“搭便车”与“搭轿子”现象。本章探讨了政府干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社会互动。分析了选民在政策选择中的“搭便车”行为如何导致低成本、高可见度的福利政策倾向,而对高成本、长周期的基础设施或结构性改革政策支持不足。此外,对利益集团“搭轿子”——即少数具有高度集中利益的群体如何有效影响政策制定——进行了量化分析,揭示了政策倾斜的制度根源。 第三部分:治理的复杂性与制度创新 第七章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共治理中的应用与局限。本章将现代契约理论的精髓引入公共部门分析。将纳税人视为委托人,将政府官员视为代理人,详细分析了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契约设计成本和剩余损失)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体现。本章批判性地评估了“新公共管理”(NPM)改革中试图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公共部门代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实践中遇到的“公共性”障碍。 第八章 跨界治理:公私合作(PPP)的激励结构与风险分配。本章深入研究了在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领域日益普及的公私合作模式。通过对PPP项目的风险-回报矩阵进行细致解构,本章旨在评估不同风险分配方案对项目长期绩效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合同的动态调整机制,以及在面对突发性外部冲击时,如何设计具有柔性和适应性的合同条款以避免僵化的冲突。 第九章 治理的制度嵌入:信任、社会资本与规范的力量。本章超越了纯粹的契约或激励分析,探讨了非正式制度——社会信任和文化规范——在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治理效率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公共政策执行效率的案例比较,论证了在一个高度信任的社会中,正式的契约和监管成本可以显著降低。本章强调了制度设计必须考虑到目标社会的社会资本存量。 结论: 本书最后总结指出,现代国家治理的挑战并非简单的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二元对立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制度均衡过程。有效的治理要求制度设计者深刻理解人类行为的激励结构,并致力于设计出能够有效协调理性自利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并能动态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最优(或次优)契约安排”。未来的治理改革必须从关注短期政策效果转向关注制度的长期稳健性和适应性。 面向读者: 本书适合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及法学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对国家治理理论、制度设计和公共政策分析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和政策制定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政府的财政运作感到好奇,尤其是关于预算是如何制定和执行的。这本书的题目,《政府预算契约论:一种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视角》,恰好触及了我长久以来的疑问。我所理解的“契约”,在这里可能是一种无形但却深刻的关系,维系着政府与公民之间在公共财富使用上的某种约定。“委托代理理论”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它天然地适用于分析政府这样一种庞大且复杂的组织。我们作为公民,是将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税收)的权力“委托”给了政府。那么,政府的官员和部门,作为“代理人”,他们的行为是否总是符合我们的根本利益?是否存在信息不对称,使得我们难以全面了解预算的真实情况?是否存在利益冲突,导致代理人倾向于追求部门利益而非公共利益?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潜在问题,例如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并探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激励代理人更有效地履行职责,更审慎地使用公共资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严谨的理论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府预算的逻辑,并为改进公共财政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评分

作为一名对公共政策和经济学理论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对政府运作的内在逻辑和效率问题感到好奇。这本书的书名《政府预算契约论:一种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视角》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点出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政府的预算是如何形成的?谁是预算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类似于契约的关系?而“委托代理理论”这个视角,更是让我联想到现实中政府官员与纳税人之间的复杂互动。作为纳税人,我们似乎是将“管理公共财富”的权力委托给了政府,而政府则负有代理我们履行公共服务的责任。这种委托是否有效?代理人(政府)是否会出于自身利益而偏离委托人的意愿(公共利益)?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析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我非常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预算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委托代理问题,并探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优化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从而提升政府预算的效率和公平性。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挑战、各国政府都在审慎处理财政收支的背景下,对政府预算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更具理论深度的思考维度。

评分

作为一名对公共管理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总是希望能够找到那些能够深入剖析事物本质的书籍。《政府预算契约论:一种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视角》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的探索欲。它直接点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政府的预算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契约论”的视角,暗示了预算的形成过程并非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可能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协议和相互约束。“委托代理理论”更是让我兴奋,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工具来分析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公民视为“委托人”,将政府官员视为“代理人”。委托人希望代理人能够高效、公正地使用公共资源,实现公共利益。但是,代理人是否总是能够忠实地履行职责?是否存在信息不对称、目标不一致等问题,导致代理人行为偏离委托人意愿?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预算的各个环节,例如提案、审批、执行、监督中,代理人如何利用信息优势或权力地位来影响预算的结果?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们揭示政府预算运作的深层机制,并提供一个更清晰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和评估政府的财政行为,从而促进更负责任的公共财政管理。

评分

当我看到《政府预算契约论:一种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视角》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一本书愿意深入探讨政府预算的“幕后故事”了。我们常听到的是关于财政赤字、公共债务、政府投资等等宏观的数字和概念,但对于这些数字是如何被“创造”出来,以及背后的人为因素,我们往往知之甚少。书名中的“契约论”,让我联想到一种合作与约束的关系,而“委托代理理论”,则直接指向了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的可能性。想象一下,纳税人(委托人)将宝贵的税款“委托”给政府(代理人)来管理和使用,但政府内部可能存在着各种激励机制和权力结构,使得代理人未必会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这本书会不会详细探讨,在预算决策过程中,政治家、官员、利益集团等不同“代理人”之间是如何进行协商、博弈,甚至达成默契的?它是否会揭示,某些预算项目之所以能够获得通过,并非完全基于其公共效益,而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不为人知的运作逻辑,让我们作为纳税人,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政府的预算行为,并找到监督和制约的有效途径。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政府部门如何“花钱”的场景。从宏观的财政政策制定,到微观的各项公共支出,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驱动。这本书的书名《政府预算契约论:一种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视角》,点出了一个关键点:政府预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存在着一种“契约”关系。我想,这里的“契约”可能不仅仅是法律上的条文,更是一种基于利益、责任和信任的隐性协议。而“委托代理理论”,则为理解这种契约关系提供了理论武器。我们可以将纳税人视为“委托人”,将政府官员视为“代理人”。委托人希望代理人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公共资源,实现公共利益;但代理人可能会有自己的小算盘,比如追求个人权力、部门利益,甚至存在寻租行为。这本书,是否会像一把手术刀,剖析政府预算背后的“利益博弈”?它是否会揭示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的各个环节,代理人如何影响和扭曲预算的流向?我非常期待作者能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为我们描绘一幅清晰的政府预算运作图景,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让公共资金的每一分钱都能花在刀刃上,真正服务于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