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推荐 | |
| 安意如十年美诗词赏析精选珍藏版套装,限量发售。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聊将锦瑟记流年”,随安意如一起品读美好的古典诗词,走进诗词微缩篇幅中的无限意境,发掘字里行间才子佳人真情真美,享受中国2000年诗文化悠远宁静。 |
| 内容简介 | |
|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讵有青乌諴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数以万计的古典诗词佳作历经时光磨砺,流传至今。安意如专注其中,坚持写作十 年,遴选其中精华、去芜存真,通过“诗中之情”“诗中之意”“诗中之人”为本建构起的独到古典美学视角,细腻深入地呈现中国2000多年诗文化、古典审美 及传统人文精神。
《世有桃花》 精装珍藏版 纵览诗词3000年,中国人为何独爱桃花? 《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增订版)》 《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增订版)》是畅销书作家安意如的成名作,她对古典诗词的精粹进行了优美而细腻的赏析。 她逃离刻板严肃的面孔,以丰富的情感融化时间的悠远,以自由的姿态激扬文字,以优雅飘逸的笔调倾诉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在她笔下,那江山美人的至真哀怨,那才子佳人的离情悲欢,那一幕幕凄美欢欣的旷世绝恋,浪漫而清新,纯真而唯美。 《思无邪:追忆前生的记忆(新订版)》 虽然我无法完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可是,此刻如潮水般侵袭我脑海的全是属于你,一个人的记忆。我如此清晰地记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拉着你 的手,对你许诺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本书作者安意如带领我们一起去追译前生的记忆。 《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词的情意写真(新订版)》 “纳兰容若”,只这四个字便是一阕绝妙好词。唇齿之间流转,芳香馥郁所以,从一开始命运就埋下伏笔,安静蛰伏在人生里静候结果开花的一天——他被人记取,不因他是权榴之子,不因他是康熙的宠臣近侍,而因他是横绝一代的词人。 《观音》 这一年,是迷茫,挫折,欣悦的交集。那些怎么也不会老去的旋律,它们让我心醉神驰我企图把我所感知的美和人分享,它们是我年少至今的珍藏。如同小女孩的私物,在合适的时候,总想拿出来和人分享,即使它很有可能不值一晒。 |
| 作者简介 | |
| 安意如,作家,以细腻深入的古典诗词赏析独树一帜,影响广泛。因《人生若只如初见》,为众熟知。 私家标签:文字修行、避世之心、无常远游、隐居自在、诗茶相契、西藏云南。 过往作品: 《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 《思无邪》 《观音》 《陌上花开》 《美人何处》 《世有桃花》 《日月》 《惜春纪》 《再见故宫》 《聊将锦瑟记流年》 |
| 媒体评论 | |
| 精彩文摘 | |
| 《聊将锦瑟记流年》 桂堂寂寂漏声迟,一种秋怀两地知。 羡尔女牛逢隔岁,为谁风露立多时? 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 判逐幽兰共颓化,此生无分了相思。 --《秋夕》 像黄钟大吕中突然响起了一阵丝竹清悦,他的深情就这样破空而来。 这首诗,如果隐去作者名,不用心分辨,我会觉得像李商隐的《无题》。毋庸讳言,黄仲则诗集中关于恋情的诗作,十足十地承继了李义山扑朔迷离的情味。 有一点非常奇妙,我想是仲则诗作的特色吧!他的诗,我总能读出似曾相识的感觉,却又总能品出别具一格的情味,不会厌烦、腻味,这是难得的。 作为清代人,乃至于近代人(现代人的陈词滥调不提也罢),面对着古典诗歌,仰视着前人构建的文学高度,难以回避的尴尬是,主题的重复,技巧的僵化,语境 的丧失,诗意的减损,深度的匮乏……越来越多出现的是充满匠气的作品,现代的创作者热衷于炫技,徒具形式,自命深刻,实则缺乏直抵人心的灵性。 令人愉悦的是,在仲则的笔下,这些令人纠结、败兴的问题都不存在。他的诗文、字句之间弥漫着熟悉的气息,游走着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形象。可以看出传承的影响,却不曾局限他的创造力,即便基调是悲怆的、低落的,诗歌本身的活力亦不负所望。 写秋夜怀人,甚至点明时间是秋夕(七夕),这类题材的诗作在古典诗词中实在是不胜枚举。 仲则这首七律的意境似足了李义山的名作《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几乎可以将这首《秋夕》,看作是《无题》的延续,情境、意旨,连背景环境都相似,诗中的主角也是在华堂喧宴的间隙,偷偷思念不能相见的情人。宴会上觥筹 交错,与人应酬;心中辗转,外表却要波澜不惊。耳中听着丝竹管弦,眼望着歌姬轻歌曼舞,心中想的是难以亲近、不能谋面的情人。 这一番相思刻骨,辗转难安,不是亲历,谁能了知?纵然亲历,又岂能奢望一言道尽?一旦情深,便连诉说的欲望也泯灭了。 李义山的“无题诗”中弥漫着一种温雅的伤心,你能看见的似乎是一个人在抚琴,一弦一柱轻轻抚过自己的心事,这种忧伤是成人式的、收敛的情态。而仲则在这个桂子飘香的秋夜,所呈现的幽怨却是少年式的,开放、明确,唯恐言之不尽,语不及情。 与李义山“无题诗”以言情为表象,内具政治寄托不同的是,黄仲则描写恋情的诗,意在追忆昔年逝去的一段感情,并无太隐晦的政治寄托。 年轻时总容易为情所累,为情所困,“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他此时深心眷恋的女子,碍于种种情由,不能与他在一起,致使他在七夕这样情人团 聚的夜晚,独立终宵,风露染衣,发出了“判逐幽兰共颓化,此生无分了相思”的喟叹--这是多么偏执的诉说,却饱含了感人的悲哀。 要多深的幽憾,才能让人在无意识间穿透岁月织成的华美盔甲,触碰到命中情爱的惨淡荒芜? 那时还是少年的他,即使霎时间对将来的结局真相有所感知,亦不能全心相信,真正领悟。所谓“此生无分了相思”,看似心灰意冷,然这自怜自伤的背后,仍是热切不息的期盼。 这首诗名为《秋夕》,即已点明是在七夕之夜所作。七夕乞巧是从汉代就兴起的古俗,当此日,人们祭拜织女、牛郎双星。女子乞巧,儿童求慧,世间男女祈愿感情顺遂。这一天,是年轻男女们盛大热闹的情日。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汴梁的七夕节俗,云:“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 与孟元老之文相应,宋赵师侠有《鹊桥仙》一阕,细撰此日风情习俗:“明河风细,鹊桥云淡,秋入庭梧先坠。摩罗荷叶伞儿轻,总排列,双双对对。花瓜应节,蛛丝卜巧,望月穿针楼外。不知谁见女牛忙,谩多少,人间欢会。” 一边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边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世间事总是悲喜交织,难分难断。从汉乐府开始,人们大多习惯以牛女双星比喻相爱不得相守的男女,语意不离怜悯。如杜牧的《七夕》即叹道:“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离恨多。” 偶尔亦有作反语者,如李义山的《七夕》诗云:“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是李义山擅用的题材,为人传颂的是七律《马嵬》中的一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以其用事属对之工整,尤为人称道。其中物是人非之感,尤为叫人唏嘘。 李义山以“七夕”为题材的诗作中,我爱这首《七夕》,尤赏那句“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脱离了前人旧意--是这般广大的悲心。 诗人的思维由传说发散开去,想到的是人世间比织女、牵牛的际遇更值得同情和祝福的情人们。 一期一会,虽然漫长难熬,亦算是心有指望,总好过永无相见之期的绝望别离。唯有情深不见底,才能说得如此决绝甘愿,一年一度,相见总胜过不见,仲则诗“羡尔女牛逢隔岁”亦同此意。 七夕之夜,遥拜双星,思念情人。“相思”是如此俗常的意旨,只因仲则巧妙地运用了一个“立”字,意境便破空而出,隽然脱俗。 我想诗文之精妙迷人莫过于此,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没有什么绝对是前人没有说过的话,用过的词,引过的典,跋涉在相同的道路上,看着差不多的风景,只看这看风景的人,如何生发出微妙的心绪,营造出不一样的文字情境。 仲则作诗擅用“立”字,按照时序来算,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此处是他的诗集中次出现这样的炼字。从“羡尔女牛逢隔岁,为谁风露立多时”,到后面的 “不见故人闻旧曲,水西楼下立多时”(《湖上杂感》其一)、“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癸巳除夕偶成》)和“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 宵”(《绮怀》十五),都是读来让人心神荡漾、难以忘怀的句子。这样的画面在他的诗作中屡见不鲜,斯人之深衷渊怀、飘零孤独的形象也历历如在眼前了。 “风露”、“立”、“多时”、“中宵”,这些词组合在一起,意境全出,叫人回味再三。良宵独立听更漏,偏又在本应与众同乐的时候,以乐境写哀--少年之心有所属,难共人言的曲婉心意便不言而喻了。 我在清冷秋夜对月徘徊,你在冷暖人间渐行渐远。尽管事情早已过去多年,那创痛却像晨露一样新鲜。 我读他的诗,总觉得在看一部电影,从《秋夜曲》到《秋夕》,再到日后的《感旧》和《绮怀》,仲则不会意识到,他是一位成功编剧,通过一个个诗意的画面,精心陈述着感情的发展、生命的演变,推进着自己的人生剧情,当内心日渐清晰的时候,结局,也日趋分明。 据许隽超《黄仲则年谱考略》(后文略称“许谱”)考证,此诗系乾隆三十三年所作,黄仲则时年二十岁。诗为怀念女子之作,但不知确指何人。 近代学人林昌彝先生所著的《射鹰楼诗话》卷五,指此女为仲则借读宜兴姑母家时,姑母的婢女,为仲则所恋,可备一说;也有说是他的表妹,若如此,倒和容若不谋而合。 另有一说是,他少年时深恋的女子是一位歌姬,或者叫“船娘”。无论此女的身份如何,两人难成眷属,终成事实。 这桩难谐的情事,令他久久不能释怀。 有时候阻碍人的,是感情之中内心的摇摆犹疑,有时候,却是现实中真实难以撼动的障碍。 如水的静夜,迷离的夜晚,我独立中宵,不能入眠,心底的你,是如此可望而不可即。 红尘千念,一念一劫。 思念是一种难以直言、不能细述的感受,它潜伏在我心里,翻云覆雨。它是如此不可捉摸,当我费力描述,当我试图说出的时候,它已悄悄变了行藏,又一次消弭于无形。 我走过迢迢山水去看你,我隔着重重时光来爱你。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那些深藏在心中的爱意和秘密……那约定的相守早已散失,不知是否还有人,在时光深处痴痴地、痴痴地等…… 桂花年年开放,心迹岁岁不同。 我还不曾年轻,就已经苍老。 是不是错过了什么?是什么在愚弄着我们? |
坦白说,我一开始以为这会是一套偏向“小资情调”的读物,但深入阅读后,发现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相处”的指南,只不过是以最优雅、最不动声色的方式呈现。书中的那些关于“错过”、“等待”、“放下”的主题,反复叩问着每一个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的人。她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展示了无数种可能性和面对困境时的优雅姿态。我尤其喜欢那种“向内求索”的精神,她引导读者从外部世界的纷扰中抽离出来,审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渴望。这种深刻的自省能力,是很多畅销书所缺乏的“重量”。读完一套下来,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长途的精神漫步,虽然身体没有移动,但灵魂似乎被带到了一个更开阔、更宁静的地方。非常值得细细品读,反复翻阅。
评分这套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有点犹豫。毕竟安意如的书名气挺大,但现代人嘛,总对这种“才女”作家的作品带着一丝审慎。可一旦翻开第一页,那种细腻入骨的情感描写,一下子就把我拉进去了。她笔下的人物,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完美形象,而是带着人世间的烟火气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比如《陌上花开》里,那种对逝去时光的追忆,那种“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痛彻心扉,简直能让人在深夜里默默流泪。文字本身就像精心打磨过的玉石,温润却又锋利,能轻轻划开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特别欣赏她对古典意象的运用,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信手拈来,像是血液里流淌着的文化基因,让整个故事的格调一下子就提升了。读她的文字,就像是进行了一场与古人、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对话,让你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安静沉思的角落。对于那些渴望在快节奏中寻找一丝诗意和情感慰藉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一个宝藏。
评分我是一个对散文随笔比较挑剔的人,很多作家的文字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真诚,或者说,总是带着一种刻意的“矫情”。但安意如的文字,神奇地避开了这些雷区。她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总是能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带着淡淡哀愁的美。举个例子,她写某一种花开,写某一片落叶,写某个转瞬即逝的眼神,都能延展出一段关于人生、关于爱情的哲学思考,但又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带着一种女性特有的敏感和韧性。这种“韧性”尤其打动我,她不回避痛苦,但也不会沉溺于悲伤,总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坚韧的赞美。阅读的过程像是一场与一位知心好友的交谈,她不评判你,只是静静地陪伴着你,用她精妙的笔触,帮你梳理那些盘根错节的情绪。我读完后常常会放下书本,对着窗外发呆许久,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比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还要满足。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套书的装帧和整体设计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就觉得很有分量。不过,抛开外在的包装,内容上最吸引我的是她对“情”的描摹,那种复杂微妙、难以言喻的女性情感。她没有用大开大合的戏剧冲突来堆砌故事,而是专注于细微的心理变化和那些潜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很多情节,初读时觉得平淡无奇,但细细回味,却发现作者在不动声色间埋下了多重的隐喻。特别是涉及到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情感片段,她的解读既尊重了历史的厚重,又注入了现代女性的理解和共鸣,让人读后对那些“故人”有了全新的、更具人性的认识。这让我意识到,真正优秀的作品,不是教你如何去爱,而是让你更深刻地理解“爱”本身是如何复杂、美丽又带着遗憾的。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提供了一种审美上的愉悦,更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共振。
评分我习惯在通勤的地铁上阅读,很多书在这个环境下读起来都会被打断思绪,但安意如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瞬间隔绝周围的嘈杂。她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清泉潺潺,轻柔地拂过心间;时而又如山洪暴发,将你卷入情感的漩涡。我特别欣赏她对于语言韵律的把握,很多句子读起来,不需要刻意去记,它们自然而然地就在脑海里形成了回响,有着一种近乎古典诗词的音乐性。这种文字带来的沉浸感,是我很少在当代作家作品中找到的。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鸡汤”,而是深植于文化土壤中开出的花朵,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历史的沉淀。如果你是一个追求文字质感,并且对东方古典美学有一定偏好的读者,这套书无疑是你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