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庐文化(套装2册):好用的哲学+简单的哲学 朱利安巴吉尼 著 哲学经典书籍哲学入门基础

湛庐文化(套装2册):好用的哲学+简单的哲学 朱利安巴吉尼 著 哲学经典书籍哲学入门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朱利安·巴吉尼,彼得·福斯 著,崔圆圆 编,陶涛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哲学入门
  • 西方哲学
  • 朱利安·巴吉尼
  • 湛庐文化
  • 思维方式
  • 人生思考
  • 工具书
  • 普及读物
  • 经典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67237
商品编码:103651119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心视界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3大高校哲学教授倾情推荐
英国《哲学家杂志》主编、特兰西瓦尼亚大学杰出教授联袂奉献
哲学推理方法及原则指南丛书,《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作者经典著作
湛庐文化出品

名人推荐

[各方赞誉]
在日趋公共化、俗世化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思想的权利以及知识和文化的普及越发显得重要。哲学这门曾被视为“皇冠之学”和“科学之科学”的爱智之学,现已成为普罗大众致思、运思的日常生活工具。作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简明可读、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思想工具书,可谓学哲学和用哲学的 “百宝箱” 。此书在手,你便可在思想的世界里昂首阔步。
——万俊人
清华大学哲学系长江特聘教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要想善哲学之“事”,首先要以完备的概念工具为“器”。《简单的哲学》和《好用的哲学》,从入门的“基本工具”到“高级工具”,再到“概念的区别工具”乃至“大师级的工具”,读来丝丝入扣、生动有趣,可谓探究哲学世界不可或缺的“进阶宝典”。
——王露璐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论证的“兵器谱”。自媒体时代,人们之所以常常深陷“谈论彼此”而不是“彼此谈论”的泥沼,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养成说理和论证的习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阅读这本书认识到论证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美德和义务。
——周濂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正义的可能》作者
这本书是现有哲学入门书籍的有益补充。它以简明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介绍了哲学家们常用的核心概念及其区别,可以很好地帮助初学者理解这门学科。
——大卫?奥德伯格
英国雷丁大学
对于那些热衷于论证和逻辑推理,但是却缺乏相应哲学背景的人来说,这本书将会非常有用。而对于传授论证、逻辑和推理知识的老师而言,这本书同样有助于哲学的基础课程教学,因为它能够使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都获益匪浅。
——about.com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朱利安? 巴吉尼
《哲学家杂志》共同创办人、主编,英国知名哲学普及畅销图书作家。
哲学博士,定期为《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新政治家》等报刊撰稿,并且固定在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上发声。
《卫报》称:“他拥有一颗清明的心智,这让他在哲学普及书籍的领域中格外杰出。” 他的书总是能切中当代人的思想和伦理困惑,以生动的故事或语言作为思想实验场景,为人们提供多种哲学选择的可能性。他的书总是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另辟险峰。
彼得?福斯
美国特兰西瓦尼亚大学哲学系杰出教授。
常为《哲学家杂志》撰稿,与朱利安?巴吉尼曾合著过《伦理学工具箱》(The Ethics Toolkit),另著有《英国哲学家》(British Philosophers)。
研究领域涉及怀疑主义、伦理学、宗教哲学及哲学史等。

目录

[目录]
第1章概念的区别工具
事物多具有两面性,哲学对概念的划分方法亦是两两相对。清晰地区分辩论双方各自所持的观点,有助于我们辩证地思考事物的本质属性、形式与范畴、发展逻辑关系,对认识人类的思想意志、行为动机,构建社会伦理道德及完善日常语言逻辑也大有裨益。
案例:
谁是先验,谁是后验
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时间是同一个“时间”吗
“ 7+5=12”心理学、逻辑学解读大不同
“ 杀人是错的”会阻止你杀人吗
上帝存在还是不存在
哲学家如何照单点菜

1.1 先验与后验 / 002
1.2 绝对与相对 / 008
1.3 分析与综合 / 014
1.4 直言与模态 / 020
1.5 条件与双条件 / 023
1.6 从物与从言 / 027
1.7 可撤销与不可撤销 / 032
1.8 蕴含与蕴涵 / 036
1.9 本质与偶性 / 042
1.10 内在论与外在论 / 049
1.11 亲知的知识与描述的知识 / 055
1.12 必然性与偶然性 / 061
1.13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 066
1.14 客观与主观 / 073
1.15 实在论与非实在论 / 078
1.16 含义与指称 / 083
1.17 句法与语义 / 087
1.18 厚的概念与薄的概念 / 092
1.19 类型与个例 / 096
第2章大师级的工具
休谟之叉、奥卡姆剃刀、罗素悖论是怎么回事?
哲学里还有哥白尼革命?哲学是精妙、简练、准确而深刻的语言真理,且看尼采、柏拉图、康德、笛卡儿、亚里士多德及黑格尔这些大师,是如何雄辩形而上学、存在与同一性这些宇.宙.级别命题的!让你也有机会具备哲学家的思考能力!
案例:
哲学家们的微博体
“会笑”并不决定人之为人
克尔凯郭尔的“间接沟通”
真人火星乾坤大挪移

2.1 格言、片段、短评 / 104
2.2 范畴和种差 / 110
2.3 诘难和绝境 / 116
2.4 休谟之叉 / 121
2.5 间接话语 / 127
2.6 莱布尼茨的同一律 / 133
2.7 奥卡姆剃刀 / 141
2.8 现象学方法 / 147
2.9 符号和能指 / 154
2.10 先验论证 / 161
第3章激进的批判工具
哲学追问的是对世界上一切事物深层的反思与批判,在历史的长河中鲜有自成理论体系的不朽学说传世,它们事关政治、道德、权利、法律等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们是伟大的思想家留给后人的无价财富。
案例:
权力的微观物理学
如何用拉康的方法消解男权主义
“世界灵魂”在哪里,请出示证据
如何用好尼采这把剑
如何用实用主义批判或评价其他思想
如何指责别人在否定自身的自由

3.1 阶级批判 / 170
3.2 解构主义对“在场”的批判 / 175
3.3 经验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 180
3.4 女性主义的批判 / 184
3.5 福柯对权力的批判 / 188
3.6 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 193
3.7 拉康的批判 / 198
3.8 对自然主义的批判 / 202
3.9 尼采对基督教- 柏拉图主义文化的批判 / 207
3.10 实用主义者的批判 / 212
3.11 萨特的“自欺”批判 / 217
第4章工具的局限性
一些人长久地在哲学的小径上踽踽独行,能将其心灵汇集为这些工具表达出来已弥足珍贵,且文本所能够承载的思想亦是寥寥。而哲学是人的学问,要受到哲学家所处时代及人类自身的局限,而他们所遗留的问题,也正是哲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案例:
如何应用不完全性定理
哪些哲学家信奉“神秘主义”
与集合相悖的“罗素悖论”
如何分解“善”的概念
“ 我思,故我在”是自明的吗
如何证明“太阳围绕地球转”
4.1 基本信念 / 224
4.2 哥德尔和不完全性定理 / 229
4.3 哲学与艺术和作为艺术的哲学 / 233
4.4 神秘的经验和启示 / 238
4.5 悖论 / 243
4.6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 249
4.7 初始概念 / 254
4.8 自明真理 / 259
4.9 怀疑主义 / 264
4.10 非充分决定性 / 270

译者后记/ 274

序言

[中文版序]
搭一座通向西方哲学的桥
《简单的哲学》与《好用的哲学》这套书能够在中国与读者见面,我深感荣幸。这是一套介绍哲学推理方法和原则的指南丛书,但它体现的是西方传统。那么,对于自身已拥有丰饶哲学历史文化的中国读者来说,它为何同样具有吸引力呢?
这个问题有多种答案。简单的回答是:无论要将什么事情做到,都要尽可能地掌握更多不同的工具和技巧。例如,画家要通过长期的游历、发明完全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绘画技巧,长达几个世纪才发展了绘画技术。思想家同样如此。实际上,即便一种哲学传统已经具有自己的高质量工具,但也不足以说明其自身已经完备,无须学习其他传统。因此,中国读者有充分的理由去探索西方哲学,而西方读者同样不得不阅读中国典籍。无论我们在何种传统中接受教育,异域知识都能丰满我们的智识。
在哲学领域里,经验的扩充尤为重要。哲学家们渴望看到事物的本质,他们追求客观性,追求观察视角不受自身所处的时间和地点的局限。然而在实践中,他们所读所写的论证或观点,却通常只是那个时代和环境中流行的观点。追求客观性则要求具备更广阔的视域,因此研究其他传统特别重要。
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非常适合于逻辑分析。西方哲学非常有利于把容易被忽视的概念差异区分出来,并极其关心或专注于将论证的涵义探究到底。
但是,这些方法亦有其缺点。坏的是,西方哲学太过于关注概念间的细微差别,而忘却了这些概念本要用于阐明真实的世界。有时,研究西方哲学感觉就像是在透过显微镜观察,而你真正想做的却是观看整个人类发展的全景。
这可以联系到中西哲学比较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有人认为,大师们,如孔子、孟子、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都关心的是相同的问题,只是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而已。这种理解极具迷惑性,但却是错误的。显著的是,在中国的传统中,大多哲学辩论的核心问题是阐明什么是正确的生活方式。然而,在西方,这种伦理问题通常要排除在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之外。于是,我们绝不能认为西方哲学工具的使用目的与中国哲学完全相同。
因此,我希望生活在其他文化传统中的人,也能使用西方的方法,为自己关切的问题和兴趣服务,并利用它们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
假若忽视两者之间的差异,便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样,夸大两者之间的差异亦有风险。例如,直到近,还常听到有的西方哲学家声称中国人对逻辑一无所知,纵使中国传统典籍中显然具有许多极端的逻辑争论,却不能仅仅因为在中国古典时期没有形成正式的逻辑学,就认为中国人完全不懂逻辑。
我认为,不同的文化传统之所以可以相通,源于我们对理性的信奉。我对这个话题越来越感兴趣,并正在从事相关研究。孔子和康德、老子和亚里士多德的相通点便是:他们都希望证明自己信念的合理性,并给出推论或理由,以便每个人都能理解或作出评价。虽然在不同的传统中,推理论证或评价的方式并不相同,但这都不足以让我们忽视它们相同的根本目的。这意味着,通过研究西方哲学,中国思想家可以掌握并随心所欲地使用更多的分析、评价或论证方法;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化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家也能同样如此。
哲学看似毫不关心现实世界,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日常生活或实践的意义上,哲学是训练思维清晰度的一种工具,而这在任何领域都至关重要,包括科技和商业。我们或许可以永远不去考虑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个人抑或社会?但哲学却要追问我们所行之事的目的和价值,避免我们执着于那些毫无目的或目标错误的事情。
但学习哲学并不能保证获得此种智慧。如同所有的工具一样,思维方式的工具可以用于许多不同或善或恶的目的。我们能够看到,无论过去或现在,优秀的哲学家不仅能极尽专注且富有技巧地运用哲学工具,并且同样关切它们用于何处。我希望你们也能如此使用这套书中的工具。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3大高校哲学教授倾情推荐
英国《哲学家杂志》主编、特兰西瓦尼亚大学杰出教授联袂奉献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作者经典著作
湛庐文化出品

名人推荐

[各方赞誉]
在日趋公共化、俗世化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思想的权利以及知识和文化的普及越发显得重要。哲学这门曾被视为“皇冠之学”和“科学之科学”的爱智之学,现已成为普罗大众致思、运思的日常生活工具。作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简明可读、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思想工具书,可谓学哲学和用哲学的 “百宝箱” 。此书在手,你便可在思想的世界里昂首阔步。
——万俊人
清华大学哲学系长江特聘教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要想善哲学之“事”,首先要以完备的概念工具为“器”。《简单的哲学》和《好用的哲学》,从入门的“基本工具”到“高级工具”,再到“概念的区别工具”乃至“大师级的工具”,读来丝丝入扣、生动有趣,可谓探究哲学世界不可或缺的“进阶宝典”。
——王露璐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论证的“兵器谱”。自媒体时代,人们之所以常常深陷“谈论彼此”而不是“彼此谈论”的泥沼,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养成说理和论证的习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阅读这本书认识到论证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美德和义务。
——周濂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正义的可能》作者
这本书是现有哲学入门书籍的有益补充。它以简明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介绍了哲学家们常用的核心概念及其区别,可以很好地帮助初学者理解这门学科。
——大卫?奥德伯格
英国雷丁大学
对于那些热衷于论证和逻辑推理,但是却缺乏相应哲学背景的人来说,这本书将会非常有用。而对于传授论证、逻辑和推理知识的老师而言,这本书同样有助于哲学的基础课程教学,因为它能够使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都获益匪浅。
——about.com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朱利安? 巴吉尼
《哲学家杂志》共同创办人、主编,英国知名哲学普及畅销图书作家。
哲学博士,定期为《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新政治家》等报刊撰稿,并且固定在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上发声。
《卫报》称:“他拥有一颗清明的心智,这让他在哲学普及书籍的领域中格外杰出。” 他的书总是能切中当代人的思想和伦理困惑,以生动的故事或语言作为思想实验场景,为人们提供多种哲学选择的可能性。他的书总是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另辟险峰。
彼得?福斯
美国特兰西瓦尼亚大学哲学系杰出教授。
常为《哲学家杂志》撰稿,与朱利安?巴吉尼曾合著过《伦理学工具箱》(The Ethics Toolkit),另著有《英国哲学家》(British Philosophers)。
研究领域涉及怀疑主义、伦理学、宗教哲学及哲学史等。

目录

[目录]
第1章论证的基本工具
哲学是理性的推理,更是思辨的论证。而论证就像个
生产三明治的机器,放入前提这种原料,经过演绎或
归纳的构建加工,就会得到或真或假的结论三明治。
其论证生产过程环环相扣,属性稍异,便是公理与谬误
两重天。完整的逻辑思维构建,基本工具来铺路。
案例:
凶手一定是三文鱼博士吗
太阳明天会不会升起呢
诗意的、宗教的、哲学的真理
“赌徒谬误”名字的“谬误”
别说自由贸易公不公平
任何一种理论都可能是错误的,即便它看起来正确
1.1 论证、前提和结论
1.2 演绎
1.3 归纳
1.4 有效性和可靠性
1.5 无效性
1.6 一致性
1.7 谬误
1.8 反驳
1.9 公理
1.10 定义
1.11 确定性和可能性
1.12 重言式、自相矛盾和矛盾律
第2章论证的高级工具
推理的形式与论证的方法过程,是促使哲学前进的发动机。
辩证法旨在认识人类自我和世界的本质,揭示其深层的真理;
而还原则要求我们透过复杂的现象,去寻求那个为根本、简
单的现象,进而解释它,这便是哲学的追求;虚构的思想实验散
发着哲学的独特魅力,它运用想象进行推理来检验我们的直觉,
可谓论证高级工具的奇思妙想。
案例:
一道数列难题 1、2、3、4、5、6、__?
乌鸦悖论
迸发的直觉可不可靠
桌子是不是一种逻辑建构
“多”和“一”
可能世界和孪生地球
2.1 不明推论
2.2 假说演绎法
2.3 辩证法
2.4 类比法
2.5 特例与例外证明规则
2.6 直觉泵
2.7 逻辑建构
2.8 还原
2.9 思想实验
2.10 有用的虚构
第3章评价的工具
日常生活里种种滑稽戏谑的事例都充满了哲学思辨的色彩,
而如何评判一个论证的好坏,却众说纷纭。有效地运用哲学
来理性地思考事件的因果、自然规律、伦理道德,与人类自
身及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案例:
我们有自由意志吗
“所有事物”的“一个”起因
瘦了一克又一克的胖子
心灵的本质是什么
钱给“倪脑”还是“倪身”
3.1 替代性解释
3.2 歧义谬误
3.3 二值律和排中律
3.4 范畴谬误
3.5 其他条件不变
3.6 循环论证
3.7 概念的不连贯性
3.8 反例
3.9 标准
3.10 误差理论
3.11 虚假二分法
3.12 虚假因果
3.13 起源谬误
3.14 两难困境
3.15 “是”与“应该”的区分
3.16 蒙面人谬误
3.17 同样有罪
3.18 宽容原则
3.19 乞题
3.20 归谬法
3.21 冗余
3.22 无穷倒退
3.23 拯救现象
3.24 自我击败论证
3.25 充足理由律
3.26 可检验性

序言

[中文版序]
搭一座通向西方哲学的桥
《简单的哲学》与《好用的哲学》这套书能够在中国与读者见面,我深感荣幸。这是一套介绍哲学推理方法和原则的指南丛书,但它体现的是西方传统。那么,对于自身已拥有丰饶哲学历史文化的中国读者来说,它为何同样具有吸引力呢?
这个问题有多种答案。简单的回答是:无论要将什么事情做到,都要尽可能地掌握更多不同的工具和技巧。例如,画家要通过长期的游历、发明完全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绘画技巧,长达几个世纪才发展了绘画技术。思想家同样如此。实际上,即便一种哲学传统已经具有自己的高质量工具,但也不足以说明其自身已经完备,无须学习其他传统。因此,中国读者有充分的理由去探索西方哲学,而西方读者同样不得不阅读中国典籍。无论我们在何种传统中接受教育,异域知识都能丰满我们的智识。
在哲学领域里,经验的扩充尤为重要。哲学家们渴望看到事物的本质,他们追求客观性,追求观察视角不受自身所处的时间和地点的局限。然而在实践中,他们所读所写的论证或观点,却通常只是那个时代和环境中流行的观点。追求客观性则要求具备更广阔的视域,因此研究其他传统特别重要。
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非常适合于逻辑分析。西方哲学非常有利于把容易被忽视的概念差异区分出来,并极其关心或专注于将论证的涵义探究到底。
但是,这些方法亦有其缺点。坏的是,西方哲学太过于关注概念间的细微差别,而忘却了这些概念本要用于阐明真实的世界。有时,研究西方哲学感觉就像是在透过显微镜观察,而你真正想做的却是观看整个人类发展的全景。
这可以联系到中西哲学比较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有人认为,大师们,如孔子、孟子、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都关心的是相同的问题,只是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而已。这种理解极具迷惑性,但却是错误的。显著的是,在中国的传统中,大多哲学辩论的核心问题是阐明什么是正确的生活方式。然而,在西方,这种伦理问题通常要排除在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之外。于是,我们绝不能认为西方哲学工具的使用目的与中国哲学完全相同。
因此,我希望生活在其他文化传统中的人,也能使用西方的方法,为自己关切的问题和兴趣服务,并利用它们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
假若忽视两者之间的差异,便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样,夸大两者之间的差异亦有风险。例如,直到近,还常听到有的西方哲学家声称中国人对逻辑一无所知,纵使中国传统典籍中显然具有许多极端的逻辑争论,却不能仅仅因为在中国古典时期没有形成正式的逻辑学,就认为中国人完全不懂逻辑。
我认为,不同的文化传统之所以可以相通,源于我们对理性的信奉。我对这个话题越来越感兴趣,并正在从事相关研究。孔子和康德、老子和亚里士多德的相通点便是:他们都希望证明自己信念的合理性,并给出推论或理由,以便每个人都能理解或作出评价。虽然在不同的传统中,推理论证或评价的方式并不相同,但这都不足以让我们忽视它们相同的根本目的。这意味着,通过研究西方哲学,中国思想家可以掌握并随心所欲地使用更多的分析、评价或论证方法;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化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家也能同样如此。
哲学看似毫不关心现实世界,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日常生活或实践的意义上,哲学是训练思维清晰度的一种工具,而这在任何领域都至关重要,包括科技和商业。我们或许可以永远不去考虑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个人抑或社会?但哲学却要追问我们所行之事的目的和价值,避免我们执着于那些毫无目的或目标错误的事情。
但学习哲学并不能保证获得此种智慧。如同所有的工具一样,思维方式的工具可以用于许多不同或善或恶的目的。我们能够看到,无论过去或现在,优秀的哲学家不仅能极尽专注且富有技巧地运用哲学工具,并且同样关切它们用于何处。我希望你们也能如此使用这套书中的工具。

文摘

[精彩样章]
1.1论证、前提和结论
哲学适合爱挑刺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追求的是细枝末节。哲学专注的是那些关乎人类生存的自我追问。哲学家们喜欢吹毛求疵的原因在于:他们关心人们对世界的信念能否得到理性论证的支持。由于哲学家关注的问题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强调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细节上。人们会利用许多技巧,并以各种方式进行推理论证,其中有些符合逻辑,有些则不尽然。通常情况下,一个人要想分辨优劣论证之间的差异,就必须尽心竭力地审视论证的内容和结构。
论证
那么,论证是什么?对大多数人而言,论证就是争论,指两个或更多的人意见相左时,他们之间出现的辩驳或争执。在这个意义上,论证或许意味着大呼小叫、指名道姓,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拉拉扯扯。这种论证可能(但其实并不需要)包含理性的推理。
相较而言,哲学家只在非常精确或有限的意义上使用“论证”这一术语。他们认为,论证是理性推理基本的构成单位或原子。论证是由一个或多个起点出发到达终点,即由“前提”到“结论”的一个推论过程。
论证vs.解释
“论证”不同于“解释”。对于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的区分标准:论证试图证明某一事物为真,而解释则试图说明某一事物如何成真。例如:假设你遇到一个显然已经死去的女人。那么,对其死亡的“解释”就意味着要说明死亡是如何发生的(肺中存留的水可以解释她的死因)。而对其死亡的“论证”则意味着要证明这个人确确实实已经死了(她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并且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她确实死了)。或者说,论证是比解释更好的一种解释:其头部伤口没有流血,以及肺中存留的水表明这个女人死于溺水而非失血。
理性推理在哲学中的地位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哲学的大部分内容其实都是由理性推理构成的。有种说法是,哲学的本质是研究世界的本性以及人类在世界中所处地位及意义的观点或理论。毫无疑问,哲学家们的确会提出类似的观点或理论,但通常情况下,他们的能力与视野皆源于从有效前提出发的理性论证。当然,人们生活中的许多其他领域也会涉及理性推理,有时候这些领域与哲学也很难明确区分开来(实际上,“能否区分”这一事情本身就引起了非常激烈的哲学争论)。
例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属于理性研究的领域,它们时常挑战哲学的边界,尤其在对心灵与大脑、理论物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面。但是,这些科学理论一般由规范化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所决定,相较而言,哲学则很少这样做。此外,宗教思想有时也要“征用”理性,并且它与哲学之间的界线也常常引起争议。然而,宗教思想凭借启示、信条或宗教仪式的方式,与神性或超验性的内容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相较而言,哲学通常不是这样。
当然,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的确出现过一些非理性,甚至是反理性的杰出思想家,例如赫拉克利特、克尔凯郭尔、尼采、海德格尔和德里达。此外,包括亚洲(儒家、道家、神道教)、非洲、美洲(土著)的许多思想家的观点似乎很少运用论证,却也冠以哲学之名。
然而,无论那些作者出于何种意图,甚至是不合格的思想家,普遍都会在作品中运用理性和精妙的论证方式去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多数情况下,作为一种被普遍认可的工具,理性推理始终都会出现。
因此,哲学并不是承认理性重要的思想领域,许多冠以哲学之名的思想也未必都重视论证。但可以肯定地说,假若一个人不知道怎么使用理性这个工具,那么他只能站在浩渺的哲学思想大门之外了。所以,在开始储备我们的哲学工具时,要将理性作为基本的构成部分,或以理性推理的“亚原子粒子”——“前提”与“结论”作为出发点,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了。
前提与结论
对多数人而言,哲学中的“结论”概念简单易懂。顾名思义,结论就是由论证得出的总结,是经过一个推论或一系列推论得到的终结果。它需要得到理性的辩护和支持。
那么“前提”呢?首先,若要成为前提,一个命题必须具有以下本质属性:它要提出一个或真或假的断言。在我们的语言中,命题有很多作用,但不是每个命题都有这个特性。比如:有些命题陈述命令(前进吧,士兵们!)、有些命题提出问题(这条路通往爱丁堡吗?)、有些命题则表达惊叹(我的天!),它们既非真又非假。因此,它们无法成为推论的“前提”。
讲到这里,一切还很好理解,但这些概念会逐渐变得越来越棘手的。
就前提而言,令人苦恼的一个问题就是“未明确陈述的命题”。指的是,在很多论证之中,有些关键性的前提没有明确表述出来,它们暗含或掩盖在其他命题中。我们举个例子,“苏格拉底是一个人,所以苏格拉底终究会死。”这个命题背后暗含的前提是“每一个人终究会死”。这种不曾表述出来的前提称为“省略的前提”,含有这种前提的论证则称为“省略三段论”。
要想准确地找到论证的前提,你首先要问自己,这个论证到底在试图证明什么结论。其次,你还要问自己,如果要得出这个结论,论证还需要依赖哪些其他的命题(明确的或隐含的)。有时,一些特定的单词或短语可以指示前提和结论,如“综上所述”、“由此断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和“由此可见”等短语通常都指示结论。(例如,DNA、指纹、目击证人都指向史密斯,由此断定她一定是凶手。)“因为”、“由于”等单词,“由于这个理由”、“以此为根据”等短语通常指示前提。(例如,由于DNA、指纹、目击证人都指向史密斯,所以她一定是凶手。)
总之,前提由一系列命题构成,我们能够由此得出结论。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将解释,怎样证明从前提到结论的推论过程是合理的(参见1.4 和1.7),但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追问的是:“一个理性的人初应该如何合理地选择前提?”
前提的根基是什么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