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译注

大学中庸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文锦译注 著
图书标签:
  • 儒学
  • 中庸
  • 四书
  • 注释
  • 经典
  • 哲学
  • 文化
  • 教育
  • 国学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ISBN:9787101063615
商品编码:10395012349
出版时间:2008-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王文锦 译注 定  价:29 出 版 社: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页  数:211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1063615 大学篇
中庸篇第二
儒行篇第三
礼运篇第四
大传篇第五
学记篇第六
乐记篇第七
经解篇第八
哀公问篇第九
仲尼燕居篇第十
孔子闲居篇第十一
坊记篇第十二
表记篇第十三
缁衣篇第十四

内容简介

《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它们与《论语》、《孟子》一起被称为“四书”。这本《大学中庸译注》是王文锦先生《礼记译解》的精选本,本书抛开了《礼记》中一些讲解具体礼制的章节,精选了一些阐述礼乐制度一般理论以及有关名儒言行等内容,旨在帮助更多读者扫除阅读障碍,了解《礼记》一书。
《大学》与《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文献,也是“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最初是《礼记》中的一篇,篇幅不长,但内容博大精深。《中庸》也出自《礼记》,篇幅比《大学》略长。这两部著作在儒家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格物致知的修身之道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应该发扬光明的德性,去亲近爱护民众,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大学》的论述并非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提出了一套系统而严谨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 开篇便强调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而是指“大人之学”,即圣贤之道,是人人都应当学习和践行的根本道理。 “明明德”指的是彰显、发挥人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这种善良的本性是先天的、普遍的,但却容易被后天的欲望、习气所蒙蔽。因此,发掘和显露这种本真之德,是个人修养的第一步。 “亲民”则进一步将个人的修养推向社会。这里的“亲民”并非狭义的“亲小人”,而是“新民”,意指革新民众,使民众也能沐浴德化,提升道德水平。《大学》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若不能普及于社会,便是不完整的。因此,有德之人应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引领社会向善。 “止于至善”是《大学》追求的最高目标。至善是一种完美、至高的道德境界,也是社会理想的最高体现。通过明明德和亲民的实践,最终达到人人崇尚、效仿的至善境界。 《大学》提出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修身步骤,即“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 这是整个修身过程的起点,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格物并非单纯的“研究事物”,而是指探究事物的原理、道理,从而认识到事物的真相。孔子在《大学》的序言中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恶,而不能改,是无以正其心也。所谓修身在知人者,以己之所不欲,焉施于人。所谓修身在亲贤者,右疏贤,则民弗与。所谓修身在录贤者,不贤而劝之,则民不服。” 这里的“格物”可以理解为对个人内心和外界事物的深入体察与认知,认识到哪些是应该追求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它要求我们摆脱主观偏见和片面认识,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致知: 在格物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探究和体悟,达到对事物真相的真正认识,即“致知”。致知是认识的升华,是通过格物获得的知识和智慧,能够清晰地分辨是非善恶,明白事理的曲折。它强调的是真知灼见,是能够指导行动的智慧。 诚意: 知道了事物的道理,明白了是非善恶,接下来就要做到“诚意”。诚意就是指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内心的想法与言行一致。它强调的是内心的真实和纯粹,是发自内心的善念和追求。如果意念不诚,即使有知识,也可能走向歧途。 正心: 意念真诚之后,就需要“正心”。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不被私欲、偏见所左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公正。它要求我们去除内心的杂念和不良情绪,使心境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 修身: 当心思端正之后,就可以“修身”了。修身是将内心的道德修养体现在个人的行为举止上,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这包括培养良好的品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仁、义、礼、智、信”等儒家基本道德准则。 齐家: 修身成功之后,才能“齐家”。齐家是指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家风淳正。一个有德行的个体,自然能够以身作则,影响和教育家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治国: 齐家成功之后,便能“治国”。治国是指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人民幸福。一个能够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也能将治家的经验和智慧运用到治理国家上,推己及人,为民谋福。 平天下: 最终,通过治国的实践,才能实现“平天下”的理想。平天下是指天下太平,万民安乐,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状态。这是《大学》所描绘的最高社会理想。 《大学》所提出的这套修身路径,强调了从内到外的实践过程,从个人内心的道德觉醒,到家庭的和谐,再到国家的安宁,最终实现天下太平。它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认为个体的修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社会和谐又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终归宿。 《中庸》:恰到好处的君子之道 《中庸》则侧重于探讨“中庸”这一概念,以及如何通过“中庸”之道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庸”并非“折中主义”或“平庸”,而是指一种恰到好处、不偏不倚、适度适时的状态。 《中庸》开篇便点明了其主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 “中”是指在情绪未发生之前的“不动心”状态,是一种内心的平静、虚静,是事物本来的状态。它代表着一种本然的、未经干扰的和谐。 和: “和”是指情绪虽然发生了,但都能符合适度和节制,即“发而皆中节”。它强调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表达,是一种合乎时宜、合乎情理的反应。 “中”是“和”的基础,“和”是“中”的体现。 “致中和”是《中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便能使天地运行有序,万物得以生长繁衍,达到一种至高的和谐状态。 《中庸》认为,“诚”是实现“中庸”的关键。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说,诚是上天运行的法则,而遵循诚的法则去行动,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诚”具有多重含义: 真实不虚: 真实地认识事物,真实地对待自己,真实地与人交往。 自我实现: 努力将自己内在的潜能和理想实现出来。 感应天地: 人的真诚能够与天地自然产生共鸣,发挥巨大的作用。 《中庸》强调了“君子”的修养之道。君子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典范,他们能够时刻保持中庸之道,不断完善自我。君子具备以下特点: 时中: 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对象,恰当地把握分寸,不偏不倚。 循理: 遵循事物的合理性和规律性,不强求,不妄为。 自律: 能够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 好学: 持续不断地学习,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 中庸: 贯穿始终的最高原则,是君子一切行为的准则。 《中庸》也阐述了“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学习和实践的五个重要环节。 博学: 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积累广博的学问。 审问: 虚心求教,认真地询问,不耻下问。 慎思: 谨慎地思考,深入地分析,不轻率地下结论。 明辨: 清晰地辨别是非曲直,不被迷惑。 笃行: 坚定地去实践,将所学所思付诸行动,持之以恒。 《中庸》还提到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根本论断。 天命之谓性: 人的天性是上天赋予的,是先天的、美好的。 率性之谓道: 遵循天性去生活,去行动,就是“道”。 修道之谓教: 修炼、完善“道”,就是教育。 这说明了儒家思想的根本是肯定人性本善,并强调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恢复和发扬这种善性,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大学》与《中庸》的相互辉映 《大学》与《中庸》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的核心思想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 《大学》更侧重于提供一套从个人到社会的系统性实践路径,强调“由近及远”、“由内及外”的修养方法。它为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理想提供了一份详细的“操作手册”。 《中庸》则更侧重于阐释“中庸”这一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核心原则,以及如何把握事物的恰当尺度。它回答了“为何要如此修养”以及“如何才能达到最高境界”的问题,指明了修养的最高境界和根本原则。 将两者结合起来理解,便能更深刻地把握儒家思想的精髓。《大学》的八条目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步骤,而《中庸》的“中庸”之道则为我们的每一步实践提供了智慧的指导,确保我们行在正途,不偏不倚。 这两部经典,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炼的语言,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人格理想,也对整个中华文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它们依然是我们反思人生、提升自我、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翻译和注释上的处理,展现了译者深厚的学养和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对比了市面上几本相关的译本,这一版在许多关键概念的诠释上,提供了更具洞察力的视角。译者似乎不仅仅是做字面上的转换,更是在努力重构古代先贤的思想脉络,力求在现代汉语中找到最贴切、最能传达原意的表达。例如,对于某些模糊不清、历代学者争论不休的词句,译者并没有简单地采纳某一种主流观点,而是清晰地梳理了不同的解释脉络,并给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判断,这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理解边界。注释部分详实而不冗余,它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在你感到困惑时及时伸出手拉你一把,但又不会过度干预你独立思考的过程。很多时候,我本来只是想查阅一个词的含义,结果却在注释的引导下,顺藤摸瓜地了解了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辨,这种“知识的串联感”让人非常满意,它让原本枯燥的研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性毋庸置疑。它不仅仅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的坚实基础。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旁证材料,这些材料的选取非常精到,涵盖了从先秦到近代的多个重要学派和思想家的观点,用以佐证或对比原文的精义。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得文本的立体感大大增强。对于那些希望写论文或者进行深入学术探讨的人来说,书中所提供的引注线索和概念辨析,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一些涉及伦理实践的段落时的论述,他的分析充满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教条主义窠臼。这表明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运用了现代的批判性思维工具,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思辨光芒。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着一股沉稳而典雅的气息。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的纸,而是带有细腻纹理的哑光纸,这对长时间阅读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也非常扎实,书脊处的处理很细致,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可以长久珍藏的典籍。特别是那些插图和注释的布局,完全没有那种拥挤感,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原本有些艰涩的文本内容在视觉上得到了极大的舒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字体选择上的用心,正文和译注部分采用了不同的字号和粗细,层次感分明,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如果你是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书籍爱好者,仅仅是把这本书摆在书架上,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它散发出的那种“有内涵”的气场,是很多快餐式出版物所不具备的,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应有的敬意。翻开书页,那股淡淡的书墨香气,瞬间将我带入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之中,这对于深入理解传统思想至关重要。

评分

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感受是,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当代读者的桥梁。现在的快节奏生活让人很难静下心来面对厚重的经典,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似乎考虑到了这一点。它没有采取一味堆砌原文和晦涩解说的做法,而是巧妙地将原文、白话译文、以及深入的评注进行了合理的分隔和组织。对于初次接触这方面内容的读者,可以先阅读译文,建立起对核心思想的初步认知,然后再逐句对照原文和注释进行细致的揣摩。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路径,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人感觉亲近感十足。我甚至发现,有些作者在对某些段落进行白话阐释时,其语言组织本身也带有某种现代美感,使得那些流传千年的道理听起来不再是遥远的教条,而是可以立刻应用到处理现实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中的指导原则。这种“即时相关性”是它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提供的“心法”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范畴,它更像是一套生活哲学的实践手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放慢思考的脚步,重新审视自己处理冲突和面对不如意时的心态。书中关于“修身”和“处世”的论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对人情世故的透彻洞察。特别是关于如何保持内在的平和与外在的得体之间的平衡,有很多非常精辟的见解。这些文字像一面镜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平日里那些不必要的焦虑和局促的根源。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古代经典,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和精神梳理。合上书本时,我感到内心有一种久违的清明与笃定,这种由内而外的平静感,是任何快餐娱乐都无法提供的,这份宁静,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