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5日,批准的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点正式启动。
三江源,这里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和上游区域,这里有着巴颜喀拉、阿尼玛卿、昆仑、唐古拉等雄伟大山、有着无数星星点点的雪山冰川湖泊湿地、有着藏羚羊、雪豹等大量珍惜的野生动物、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这里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地,被称为“亚洲水塔”,对于中国。
三江源国家公园不仅总面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并且是世界第三极“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海拔很高的巨型国家公园。还在于它跟国内外的其他国家公园不同,开启了一种崭新的自然保护模式,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之际,由《中国国家地理》编辑出版2016增刊《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辑》,邀请相关科学家、学者、摄影师、探险家、动物保护工作者等组成撰稿团队、讲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在中国的里程碑意义,介绍公园本身的历史发展、环境保护状况、景观资源、动植物资源等。专辑包括大量精美的风景图片,展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jizhi之美,尤其是大量航拍图片,从新的视角展现了三江源的雄浑壮阔。
《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辑》为164P(含封面封底),定价38元。
《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辑》目录如下:
封面报道——
不同寻常的中国极地公园 撰文/范晓 摄影/蔡征 等
中国的青海,世界的三江源,作为中国实质意义上具备独立保护和管理属性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区域规划范围,涵盖了海拔多极、地貌多极、景观多极,是名副其实的极地公园和景观区域。
三江源国家公园:写给青藏高原的情书 撰文/唐涓 摄影/马宏杰 等
从2005年开始实施三江源保护和建设工程,至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探索与成绩,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这个国家公园不一样 撰文/罗鹏 摄影/马宏杰 等
三江源国家公园与我们现有的其他“公园“有很大的不同。这不仅是因为它的总面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并且是世界第三极“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海拔很高的巨型国家公园。还在于它跟国内外的其他国家公园不同,开启了一种崭新的自然保护模式,
地理视点:
如何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 撰文/江源
为了明天的三江源 撰文/王光谦
国家公园要用“体制”来建设 撰文/王涛
三江源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资源资产 撰文/舒俭民
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成为代表中国的国家公园 撰文/雷光春
背景资料:
构建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
三江源生态保护这些年
极地之水——
江源颂歌:只有一个中华水塔 撰文/杨勇 摄影/李晓南 等
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雪峰、冰川、湖泊、湿地、峡谷、河流遍布,是我国和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和淡水供给地,也饱受自然生态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除了保护她、珍视她,我们别无选择。
长江三源:大河从高山冰泉中走来 撰文/杨勇 摄影/杨勇 等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杨勇已经无数次进入长江三源。在2006年到2015年间,他累计用了近200天时间,总行程过4万公里,跑遍了长江三源的每一条河流。见证了源头复杂的地貌和自然环境,也见证了雪山之水是如何汩汩流淌并*终汇集成波涛汹涌的大江。
黄河问源:是地理探险、也是人文追问 撰文/萧春雷 摄影/沈传立 等
追溯黄河之源,仿佛探寻华夏文明的根底,既是一种地理探险:哪里才是黄河真正的源头?同时,也是一种人文追问:黄河是如何串起不同的地域、是如何承载中华文明的传承?本文作者梳理了历史和现代关于黄河源头的种种探寻,更从文化角度思索黄河的渊源。
澜沧寻源:那是一方魔幻世界 撰文/税晓洁摄影/彭建生 等
关于澜沧江的源头,数年来,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科学家持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无论如何,都影响不了这条世界性河流源头精彩和魔幻的色彩。
极地之山——
三江源的脊梁 撰文/龙仁青 摄影/李晓南 等
被巴颜喀拉、阿尼玛卿、昆仑、唐古拉等几条庞大山系自然分割的三江源区,也因而被划分成不同的地理单元。在每一个单元之间,地貌、气候、文化类型都不相同,但它们始终是和整个青藏高原维系在一起的。
极地风景——
三江源:这里是千湖之地和湿地王国 撰文/左凌仁摄影/青林 等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规划范围内,不仅涵盖了更高海拔的山地、更多的地貌类型、更多的冰川和湖泊,还涵盖了更丰富多彩的故事。它们承载着整个三江源区域的过往,像是在广袤无垠的自然之间,矗立起一座座精妙绝伦的景观博物馆。
天上玉树:生长美丽风物的空气稀薄地带 撰文/萧春雷摄影/索多 等
像脊椎一样纵贯高原的山脉、如血管一样密布山谷的溪流、冰川雪峰、湖泊与湿地、草原在季节里枯荣、林相随海拔幻变、经幡飘飞、牛羊被野、兔起鹘落……在作者萧春雷眼里,这些都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玉树高原的美妙景观。
极地生灵
高原动植物的诺亚方舟 撰文/左凌仁 摄影/影像生物调查所(IBE)等
对于三江源这片辽阔的土地而言,它的意义远非一个“国家公园”所能囊括,这只是人类与这片已经出现诸多问题的荒野新一轮“和谈”的开始。但是对于那些栖息在此千万年的野生动植物而言,这场谈话它们并不知晓,更不知这艘庇护着它们的“诺亚方舟”将驶向何方。
地理视点:三江源的雪豹 撰文/吕植
极地之人
无人区*后的牧人 撰文/梅卓 摄影/贺大明 等
如今全世界大约仅存野牦牛15000头,生存在青藏高原腹心区域。它们的体格比家养牦牛大两三倍,具有适应高寒缺氧的非凡能力。与野生牦牛交配后生养的家养牦牛,抵御高寒气候、抗御疾病能力、生存能力都极其顽强,当地人自豪地称其为“野血”。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边缘,留守着驯养牦牛“野血”的一家人。
黄金、羔皮和鹰一样的舞步 撰文/梅卓 摄影/马福江 等
在三江源头,有这么一些人仍然沉醉在发现美、追求美、呈现美的过程中,并在实践中把这种精神产品转化为物质的、可见的,使之成为文化多样性的载体,从而传递着历史的记忆、传统的认同、族群的精神、审美的流变。他们带着自然界的灵感,带着天赋,带着口耳相传、父业子承的自觉,连接起一条条民族文化的链条,而闪现在这些链条上的光点,正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这本《中国国家地理》增刊,绝对是我近期读到过的最令人振奋的刊物之一。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辑”为主题,它所呈现的内容之丰富,深度之广阔,让我叹为观止。人文地理的视角,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风俗介绍,更是深入挖掘了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的情感连接,读来让人动容。而地质旅游导向,则让这份期刊具备了探索的实践性。那些关于地理奇观的解读,结合了科学的严谨性和艺术的描绘,让我对三江源的地质演变过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喜欢其中对冰川、高原湖泊、以及独特地貌的详细分析,文字与图片的完美结合,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遥远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世界。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更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神圣与壮美。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作者们用充满激情和敬畏的笔触,描绘了三江源的独特魅力,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向往。书中提供的详细路线和观赏点,更是为我的未来出行埋下了伏笔,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身去体验那份震撼。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中国国家地理》的增刊,是一次对三江源的深度探索。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辑”为名,它以一种极其全面和深入的方式,展现了这片高原的独特魅力。人文地理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类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的文化、信仰,以及与这片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连接。我被书中关于当地民族的故事所打动,那些关于他们古老的传说、淳朴的民风,以及对土地的深深眷恋,都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地质旅游导向的特质,则让这份期刊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不仅仅展示了壮丽的风景,更教会我如何去欣赏和解读这些风景背后的地质故事。从高原的隆升到冰川的痕迹,再到河流的脉络,每一个地质现象都充满了科学的奥秘。我喜欢其中对当地独特生态系统的介绍,那些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生存的动植物,都充满了生命的奇迹。这本期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对生命力的赞歌,它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这片土地。
评分在我眼中,这本《中国国家地理》增刊,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三江源的特辑,更像是一扇通往这片神秘土地的窗口。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辑”为名,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深刻的方式,展现了这片高原的独特魅力。人文地理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类是如何生存和繁衍的,他们的文化、信仰,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我被书中关于当地民族的故事所打动,那些关于他们古老的传说、淳朴的民风,以及对土地的深深眷恋,都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地质旅游导向的特质,则让这份期刊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不仅仅展示了壮丽的风景,更教会我如何去欣赏和解读这些风景背后的地质故事。从高原的隆升到冰川的痕迹,再到河流的脉络,每一个地质现象都充满了科学的奥秘。我喜欢其中对当地独特生态系统的介绍,那些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生存的动植物,都充满了生命的奇迹。这本期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对生命力的赞歌。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期《中国国家地理》的增刊,让我对“国家公园”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辑”为切入点,它所展现的内容,远不止于风景的介绍。人文地理的维度,让这本期刊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我被书中关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描绘深深吸引,那些关于牧民迁徙、传统节日、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细节,让我感受到了不同于都市生活的另一种生命哲学。地质旅游导向的特质,更是让这本期刊的价值倍增。它不仅提供了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教会我如何去欣赏和解读这些景观背后的地质故事。那些关于高原构造、水系形成、以及生物演化的科学解读,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让我对三江源的地理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地质奇观的详细讲解,例如那些形态各异的山峦、深邃的峡谷、以及碧蓝的湖泊,它们都承载着地球亿万年的历史。这本期刊不仅仅是一份阅读材料,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得以窥见地球的脉搏。
评分这本《中国国家地理》增刊,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本。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辑”为主题,它巧妙地将人文地理的深度、地质科学的严谨以及旅游的导向性融为一体。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当地居民的描述所吸引,那些关于他们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习俗,以及与这片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羁绊,都让我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和敬意。同时,期刊对三江源地质地貌的细致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从高原的形成到冰川的作用,再到水系的演变,每一个地质过程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我喜欢其中对一些标志性地质景观的介绍,例如那些形态各异的山脉、广袤的草原、以及晶莹的湖泊,它们都见证了地球亿万年的变迁。这本期刊不仅仅是一份阅读材料,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让我对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它所提供的旅游信息,也让我对未来的三江源之行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增刊,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辑”为主题,简直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我当初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角落里瞥见的,封面那摄人心魄的高原风光瞬间吸引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粗犷而又细腻的美。每一页的图片都仿佛拥有生命,将三江源地区壮丽的地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当地居民淳朴的生活方式,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三江源作为“中华水塔”的解读,那些图文并茂的讲解,让我对这片神圣土地的生态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而神秘的世界。作者们对地质地貌的细致描绘,从冰川的痕迹到河流的脉络,再到高原湖泊的宁静,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灵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风在草原上呼啸,看到雪山在阳光下闪耀,感受到高原特有的寂静与辽阔。这本增刊不仅仅满足了我对地理知识的好奇,更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我感觉自己像是踏上了一场虚拟的旅行,虽然身未动,心已远,在文字和图片的带领下,我穿越了高原,感受了生命的顽强,也体会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珍藏的佳作。
评分这本《中国国家地理》的增刊,简直是一部关于三江源的百科全书,充满了惊喜和启发。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辑”为核心,它将人文地理、地质科学、以及旅游导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当地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那些关于他们的传说、习俗、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最淳朴的情感连接。同时,期刊对三江源地质地貌的详细解读,也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形成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从冰川的侵蚀到河流的塑造,再到高原的隆升,每一个地质过程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地质旅游导向的内容,更是让这份期刊具备了实践意义。它不仅提供了壮丽的景观,更指导我如何去探索和欣赏这些自然奇迹。我喜欢其中关于不同季节的旅游建议,以及对当地特色动植物的介绍,这些都让我的三江源之行充满期待。这本期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对生活方式的启发,让我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期《中国国家地理》关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特辑,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期刊,但事实证明,我完全错了。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三江源的方方面面展现在我面前。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出发,它深入挖掘了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民族的故事,他们的习俗、信仰、以及与这片土地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牧民生活的描写,那些朴实而又不失尊严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与智慧。同时,地质旅游导向的特质也让这本期刊充满了实用价值。那些关于最佳观赏点、徒步路线、以及注意事项的详细介绍,让我这个地理爱好者对未来的旅行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甚至能够想象到自己置身于那片辽阔的草原,呼吸着清冽的空气,仰望着璀璨的星空。它不仅仅是一份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旅行攻略,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无限的魅力。其中对地质形成的详细阐述,结合实际的景观图片,让我对高原的形成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枯燥的地理概念,而是生动的景象。文字的流畅和图片的精美,配合得天衣无缝,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心。
评分我必须承认,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增刊时,就被它的内容深深吸引了。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辑”为主题,这本期刊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风景,而是以一种极其丰富和多元的方式,呈现了这片神秘土地的魅力。人文地理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在这片高原上,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以及与这片土地的情感纽带。我被书中那些关于牧民的故事所打动,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让我感受到了最纯粹的力量。地质旅游导向的特质,则为我提供了一个探索三江源的全新视角。我不仅仅是在欣赏风景,更是在学习如何去理解和解读这片土地的地质演变。从高原的隆升到冰川的侵蚀,再到河流的蜿蜒,每一个地质现象都充满了科学的魅力。我喜欢其中对当地独特动植物的详细介绍,它们在这片严酷的环境中顽强生存,充满了生命的张力。这本期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赞美。
评分这期《中国国家地理》的增刊,对我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辑”为题,它将人文地理的深度、地质科学的严谨、以及旅游导向的实用性完美地融合。我被书中关于当地居民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与这片土地之间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都让我感受到了生命最本真的力量。同时,期刊对三江源地质地貌的细致讲解,也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形成有了更科学和直观的认识。从高原的隆升到冰川的侵蚀,再到河流的蜿蜒,每一个地质过程都充满了科学的魅力。我喜欢其中对一些标志性地质景观的详细介绍,例如那些雄伟的山脉、辽阔的草原、以及碧蓝的湖泊,它们都见证了地球亿万年的变迁。这本期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它激起了我对这片土地的无限向往。
评分很好
评分不错
评分帮同事买的,同事很满意,物流很快。
评分很不错,
评分质量过关,速度快。
评分这个书是好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
评分内容不错,就是薄了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