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时尚百科全书揭秘千年流行密码;
★一百则词条,涉及历史、艺术、文化、时尚、旅行、美食……词条故事化,网罗各种逸闻趣事,可读性强;
★词典式体例,赋予每一种流行元素鲜活的生命,述说它们的缘起、逸事,以及流传……
★覆盖上千年的社会审美进化史 ;
★陆智昌担纲设计,突出优雅经典之气质,精装呈现,收藏价值高
海报:
时尚专栏作家杰西卡悉心精选100则古典流行文化的词条,以诙谐的笔触、富有想象力的描绘,以及有据可依的历史考证,撰成一部时尚小百科全书。其中收录了优雅、稀奇、平凡、有趣之事,勾勒格调为何物,成功融合古怪与实用,将艺术、时尚、饮食、旅游、居家、园林等领域的流风变化分以条目介绍,是一本目光独具的导览之书。所收条目以数则轶事贯串,烘托历久弥新的美感泉源和妙趣横生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时尚演变的古典风情画卷。
杰西卡·克尔文·詹金斯(Jessica Kerwin Jenkins),杂志编辑、专栏作家。自纽约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曾任著名时尚杂志W欧洲版、《女装时尚日报》(Women's Wear Daily)资深编辑,现为Vogue杂志专栏作家。
任职W杂志期间,因工作的需要,她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欧洲:从马德里到哥本哈根,从雅典到威尼斯……走访古老的别墅、城堡、宫殿、庄园,切实体味了传承近千年的古典文明,促成她对古典时尚文化的浓厚兴趣。
妙不可言的讴歌,颂赞日常的优雅,一则又一则的轶事,指点世人再不显眼的平凡之处,也找得到非凡的美。全书蕴涵无限的可能,将我们的生活妆点得更为有趣。读完之后,放眼身边的一切,全都有了崭新的美感。
──莎拉·杰西卡·帕克(Sarah Jessica Parker,美国热门剧集《欲望城市》女主角)
富含美感的奇书。每一则故事──不论是羽毛球的起源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助兴开胃菜──一概逸趣横生,读来兴味盎然。一经翻阅,便不忍放手。
──托瑞·勃奇(Tory Burch,著名时尚设计师)
詹金斯机敏地选中了那些稀有而又很少有人想到的珍藏,又带有一丝朱莉·安德鲁斯在《我所钟爱之物》(音乐之声里的插曲)里敏锐的感性……《古典时尚考》中的奇思妙想能够填满你一整座城堡,值得珍藏。
——《纽约时报》
这是不同寻常、俏皮、怪诞之物的展柜,展示者投入满腔热情进行调查,又兴致勃勃地展示于此……书里有很多乐趣可以取悦哪怕是非常厌世的人,尤其是以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一些我们已熟知的艺术品。
——《华尔街日报》
詹金斯带领读者踏上了一次异想天开的旅程……她的目标是完成一套能表现万物之美的收藏,有趣、买得起,并且如通常的杂物志那样:古怪。在这里她做到了,这本书不仅仅吸引人,还会让人上瘾。……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因此如果对书中提到的无数话题中的哪一个感兴趣,本书也可以作为研究路上的一个不错的起点。
——《丹佛邮报》
本书是一本流行索引,关于你应该知道却从不知道的100件生活中美好的事——从花边内衣和香槟到野餐到荡秋千。
——Glamour(英国高端女性时尚周刊)
这本精美、雅致的书完全就是一部关于时尚的微型百科全书,书中探究了几乎所有的东西,从羽毛球的起源到折纸艺术到路易十四对巴氏梨的喜爱。
——《娱乐周刊》
飞行
露天餐会
小爱神,小天使
摆姿势
黑色
奶冻
蘑菇头,鲍伯头
西洋梨
香闺
旋转木马
香槟
克劳德镜
五彩纸花
卡斯提格里雍涅伯爵夫人
卡斯提格里雍涅夫人:身后篇
蟋蟀
积雨云
大丽花和唐菖蒲
黑塔夜总会
贵妃椅
象楼
狂热
鼓号齐鸣
发懒
仿宝石
猫科
烟花
白日梦建筑
花哨内衣
水舞
手套
高跟鞋
哈啰
斜体字
弄臣
和服
童女神
为艺术而艺术
搞笑串场
闪电
爱的短笺
惊奇
化装舞会
牛奶浴
奇迹
求主垂怜
盛付
人工美人痣
芭蕾舞剧糖粉公主奈波拉
琼浆玉液
方尖碑
黑曜石
和扇
煎蛋卷
折纸
扮妆缪斯
漫无章法
原画再现
香水
《枕草子》
高景髻
古代版马球、印度版羽毛球
镂空绣
《金玉良言》
天然方块舞
灵
红色唇膏
玫瑰雅士
车轮领和男士领巾
番红花
亮片
寒士风雅
抢戏
沉默
助兴开胃菜
绳花
水中世界
秋千
清谈
流苏
茶
暴风雨
留影盘
大礼帽
光明衣
高空秋千
松露
包头巾
暮光
伞
独角兽
速度
绿意
漫游旅人
周末
吹口哨
白漆
好客
《西国记法》
对
飞行
早上6 点,巴黎往马赛的大路马车壅塞。时为1783 年9 月清晨,城堡大院却火光熊熊。黑烟冉冉朝一具飞行器推送,飞行器不住鼓动,跃跃欲升,金色的涡卷纹占满大半为天蓝的底色。这一具飞行器于今名为“热气球”,斯时正缓缓膨胀,从瘫软中苏醒。
法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 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1755—1793)就站在热气球旁,御驾亲临盛典。街边簇拥大批人群,抬头仰望天空。附近的屋顶也有不少人爬了上去。城堡的每一扇窗,一样有围观的人群探头出来。侍从将三名乘客送进大气球下面的吊篮—一只鸭子,一只绵羊,一只公鸡;史上第一批气球驾驶员是也。热气球终于升空,飘飘忽忽飞了八分钟,便坠入树林。抢救小组立即跃上马背,疾速驰援。三名飞天旅者摔得七荤八素,却毫发无伤;呈献到法王御驾跟前,法王龙心大悦,立即下旨,将三只家禽、家畜宰来当晚上的盘中飧。
发明该气球者,是一对胆识过人的法国兄弟发明家,约瑟夫— 米榭· 孟格菲(Joseph-Michel Montgolfier,1740—1810)、雅各布— 艾蒂安· 孟格菲(Jacques-étienne Montgolfier,1745—1799)。依约瑟夫自述,该发明的灵感,起自太太衬裙搭在火炉附近烘干的时候,不住鼓动翻拍。此次升空处女航过后一个月,人类首度搭乘新发明,航向天际大海。由年方26 岁、胆大包天的彼拉特· 德· 侯齐尔(Pilatre de Rozier,1754—1785),搭乘孟格菲的气球升空,zui高达80 英尺,但有绳子在地上拴着气球。
只不过,这时尚未有人真的挣开束缚,翱翔天际。法王下过命令,唯有定罪入监之人,方才得以自由升空,了无拘束,以之交换特赦。不过,德· 侯齐尔靠他在宫中的人脉使力,还是说服法王路易十六:热气球飞行安全无虞。因此,德· 侯齐尔终于和贵族同好阿兰德伯爵(Marquis d’Arlandes,1742—1809),当着法王路易十六的面,于布隆森林(Bois de Boulogne)公园,爬进他们搭乘的飞行器。
热气球终于升空,众人无不屏息,鸦雀无声。伯爵写道:“吓我一跳,没想到观众看我们升空会那么安静,全都动也不敢动。”伯爵显然不是当驾驶的料儿。“我还在看得目不转睛,没回过神来,就听到侯齐尔先生朝我大喊—‘你没动啊!气球一寸也没升上去啊!’”两人这才赶紧抓起耙子,把干草送进火舌,燃起热气,注入气球,气球便又往上飘升。却只限一时片刻。因为,伯爵又停下来俯瞰脚底壮丽的塞纳河风光。“你再这样子看河景,没多久就要栽进河里去了!”侯齐尔又再大喊,“火要大一点!好兄弟,火要大一点!”气球又朝下方巴黎街区的屋顶沉落,差一点撞上圣叙尔比斯教堂的钟塔。
本杰明· 富兰克林有一个朋友,疑心病重一点,觉得这样的热气球没什么用。但是,富兰克林当天也在布隆森林公园亲眼见证热气球升空,呛声反击,“你说刚出生的小婴儿又有什么用?”说实在的,热气球谈不上什么驾驭不驾驭的,很可爱就是了。热气球热,马上如野火燎原,四处蔓烧。“目前啊,我们脑子里啥也没有,只想飞上青天。”有时人写道,“热气球占去了大家的心思。”
十一天过后,又有多达四十万的人潮群集,争相亲睹法国物理学家雅各布· 夏勒斯(Jacques Charles,1746—1823)偕同助手诺埃尔· 罗伯特(No.l Robert),从杜伊勒里宫(Tuileries)的广场升空。两人当时站在藤条编的船形吊篮里,挂在高速的氢气动力热气球下方,飘过乡间野地,还手执旗帜朝下方惊愕的人群大喊大叫。夏勒斯写过,“我们喊,‘国王万岁!’下方的人群也有响应,‘好兄弟啊, 你们不会怕吗?不会头晕吗?真美妙!老天保佑你们!再会了,兄弟啊!’”两名驾驶两小时后降落,飘了27 英里,沿路不忘朝一栋教堂圆顶扔下一条毯子—好玩嘛。
夏勒斯觉得有幸飞向青天,简直是无上的乐事。“我们真是上天的宠儿!”夏勒斯跟罗伯特说,“我才不管地面怎样;现在啊,天际,才是我的世界!”
黑色
黑,chaoyue时间的哀悼之色、含蓄优雅之色,另也是反叛之色。17世纪的宗教改革派从头到脚一身黑,1960 年代的革命派一样从头到脚一身黑。17 世纪欧洲贵胄仿效谨守天主教教规的西班牙王室,衣柜全换上了朴实的全黑装束。荷兰商人和英格兰的清教徒,同样一体信守庄重肃穆,矢志不移。新教徒便认为活泼鲜艳是忤逆上帝的色彩,任谁穿成这样,也“不过是吹得鼓鼓的臭皮囊,涂得五颜六色,吹得全是骄气和妒意。”
几百年过后,维多利亚时代崇尚清苦自制,黑便又成了代表色。佼佼者, 当然首推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1819—1901)。女王于42 岁便开始服丧, 该年, 丈夫艾伯特亲王(PrinceAlbert,1819—1861)逝世;而且,此后迄至驾崩,女王始终未卸黑色的丧服。“妇女时值深切悼亡之际,若有陌生路人不巧一派欢欣,丧服便恰如堡垒。”有礼仪专家于1884 年为女王作解,“丧服形同高墙,避难的斗室。”有女王以身作则,维多利亚时代谨守礼教的寡妇当然也自丧夫的那一刻起,便一概从头黑到脚,一黑两年半。黑的衣着,黑的手套,黑的首饰—黑玉材质,就是拿黑煤刻出来的宝石—加了皱纹纸带的黑色小帽,黑色的面纱。连衬裙也加上一条黑色丝带。信笺镶上黑边。有人连床铺也是黑的。寡妇一般以深居简出为宜,以免丧家撞进宴会,活生生扼杀他人的生趣。
然于1860 年代,丧服开始跟上流行,黑色也跃上舞台,展现前所未有的新锋芒。法国女伶莎拉· 贝恩哈特(Sarah Bernhardt,1848—1923)甚至在卧室里摆了一具黑檀棺材,躺在里面“入戏”。她也爱以黑色天鹅绒长袍,上台演出。默片的头号狐狸精,希妲· 芭拉(ThedaBara,1885—1955),也以一身黑,诠释祸水红颜,掀起黑色电影(filmnoir)中危险而放荡的女性跟风。有此前仆后继的先人,可可· 香奈儿(Coco Chanel,1883—1971)方才有大好的舞台,于1920 年代推出“黑色小礼服”,蔚为经典,流传至今。
不过,黑色上身,惊世骇俗的效果还是以1960 年代的“黑豹党”(Black Panthers)为个中之翘楚。一个个身穿黑得发亮的短裙加过膝长靴,黑人爆炸头拢得半天高,诚乃“黑便是美”的jizhi。凯瑟琳· 克里佛2 加入“ 学生非暴力联盟”(Student Nonviolent CoordinatingCommittee) 一年后, 下嫁创建“ 黑豹党” 的艾尔德瑞奇· 克里佛黑色(Eldrige Cleaver,1935—1998)。“那时,我们才不是到处乱跑,乱嚷嚷‘看我们有多酷!’”凯瑟琳· 克里佛回忆当年,“我们脑袋里才没有这些东西。”克里佛耍酷,不得不然耳,因为,她的衣服寥寥可数,不过一件黑色连身裙,一件黑夹克,再加一件黑短裙。
《无敌女金刚》(Cl eopatra Jones,1973)、《黑街神探》(Shaft,1971)、《黑帮大逃杀》(Super fly,1972)等几部风格强烈的电影问世,“黑豹党”的叛逆形象跟着掀起流行,几乎盖过“黑豹党”的政治主张。但这时名副其实的革命党,却也先走一步。艾尔德瑞奇· 克里佛遭加州警察枪杀。“黑豹党”黑得发亮、离经叛道的装束,拿来当靶子练枪还不容易?“大家都接到命令,一律改作普通的穿着。”克里佛说,“我们可不想因为独树一帜而去招惹警方关照。所以,我们就不再穿成那样了。”
……
每次翻开《古典时尚考》,都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感。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像是在撰写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更像是在与一位知心朋友娓娓道来,分享他对古典时尚的热爱与感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细节的关注,比如某个时代流行的发型、妆容,甚至是配饰的选择,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这些微小的点缀,往往能勾勒出那个时代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例如,书中对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描绘,那种粉嫩的色彩、精致的蕾丝、夸张的蓬裙,以及同样繁复的发髻,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贵族阶层沉迷于享乐和精致生活的氛围。作者通过这些具体的视觉元素,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时代。而且,他不会止步于此,还会进一步探讨这些时尚元素是如何受到当时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影响的。这种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分析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遥远的古典时尚,变得生动而富有人情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穿越,对那个时代的风情有了更加感同身受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是关于服饰本身的知识。我更欣赏的是作者在解读这些“衣裳”背后的“灵魂”时所展现出的深厚学养和独到见解。他并没有将古典时尚仅仅视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而是将其上升到了文化符号的高度。比如,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作者对意大利城邦之间不同城市在服饰风格上的细微差异进行了精彩的分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特色,更是当时政治格局、经济实力乃至人文主义思潮在服装上的具体体现。他谈到巴洛克时期的奢华与戏剧性,如何呼应了那个时代的宏大叙事和对权力、荣耀的崇拜。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权力游戏”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君主的冕服到贵族的礼仪性着装,服装不仅仅是遮蔽身体的工具,更是彰显权威、维护秩序、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作者用严谨的考证和流畅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很多时尚规则,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如此久远的年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深层次的方式去理解历史和文化。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我对“时尚”这个词语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时尚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概念,是转瞬即逝的潮流。但《古典时尚考》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作者用大量生动的例子证明,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关于“美”与“风格”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他详细阐述了从古代文明的服饰,到中世纪骑士的盔甲,再到近代的维多利亚时代的长裙,每一个时期的服装都承载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社会功能以及哲学思考。比如,书中关于古埃及和古希腊服饰的讲解,就展现了不同文明如何通过服装来体现对神灵的崇拜、对自然的模仿以及对秩序的追求。而到了中国古代,作者也对不同朝代的服饰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汉代的庄重典雅,到唐代的雍容华贵,再到宋代的简洁素雅,都展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所谓的“时尚”其实是一种贯穿古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衣物,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
评分读《古典时尚考》这本书,真的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曾经风靡一时、如今却只存在于历史画卷中的服饰,重新赋予了生命。我尤其被书中对欧洲不同时期贵族女性服饰演变的描述所吸引,从古希腊雅典娜女神身上垂坠的希顿,到罗马时期华丽的长袍,再到中世纪繁复的裙摆和精美的刺绣,每一个时代的风貌都栩栩如生。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服饰的样式,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服饰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以及阶级差异。比如,在中世纪,女性服饰的层层叠叠,不仅仅是为了保暖,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的面料、色彩和装饰,都精准地传递着穿着者的等级和财富。书中对宫廷舞会、盛大庆典等场合着装的细节描写,更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种奢华与精致。同时,作者也巧妙地将这些古典服饰与当时的社会思潮、艺术风格联系起来,展现了时尚是如何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的。读完之后,我对那个遥远而迷人的时代,对那些曾经在历史舞台上闪耀过的女性形象,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古典时尚考》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与“灵动”。作者在梳理古典时尚的演变脉络时,展现出了极强的史学功底,对各个时期服饰的细节、材质、工艺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这部分内容严谨扎实,堪称一本小型史书。然而,他的叙述方式却又非常灵动,没有丝毫的枯燥感。他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鲜活的例子,将那些遥远的历史画面拉近到我们眼前。例如,在讲述某个特定时期的服装时,他会描绘出穿着这件衣服的人可能的生活场景,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社交活动,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饰差异时,展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介绍各国各地的服饰,更是分析这些服饰如何在与外界的交流中相互影响,又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美”的理解也更加开阔了,不再局限于当下流行的元素,而是能够看到更广阔、更深邃的审美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