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茶座(2008年第3辑)(总第13辑)

历史学家茶座(2008年第3辑)(总第13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兆成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历史研究
  • 文化
  • 学术
  • 茶文化
  • 历史学家
  • 2008年
  • 期刊
  • 文集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451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193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对于时下流行的某些东抄西凑、胡编乱造甚至是搜奇猎艳、不堪入目的历史普及读物,史学家往往义形于色、激愤不已。但当出版社请他们写点雅俗共赏的普及读物时,他们又大多表现出几分矜持,婉言加以谢绝。史学家既然不屑为之,拱手相让,普通大众又有需求,有些门外汉便操起剪刀浆糊,加紧炮制,平庸粗劣的作品于是越来越多,造成恶性循环。
   我们的史学家对普及读物,显然存在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自己的职责是从事专门的研究,发掘新的史料,提出独到的创见,撰写高深的史学论著。不错,史学家肩负发展历史科学的重任,有重要价值的史学论著当然越多越好。但是,我们切莫忘记,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探明历史真相,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现实、开创未来。这里就有个把专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普及读物,让普通大众能够消化吸收,将学术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的问题。因此,普及历史知识同样是历史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认为撰写普及读物是一件简单的活计,不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普及读物不仅要写得生动活泼,具有可读性,而且要求有学术含量,体现出学科前沿的学术水平和新成就,能让读者汲取丰富的学术营养,受到深刻的历史启示。这不仅要求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精深的研究。
   由此我想,我们的史学家与其坐在那里愤愤不平,不如在从事研究之余,也动笔写些普及读物,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化为雅俗共赏的文字,传播一些真实可靠的历史知识。龙虫兼雕,既有功学林,又嘉惠大众,一举两得,岂不更好!
   《历史学家茶座》自出版第1辑以来,无论在学界还是在读者中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媒体做了大量报道,称《茶座》“叫好又叫座”。《茶座》属于通俗历史学读物,有的是轻松、休闲和高雅,有的是贴近生活和读者,有的是生动活泼。它既继承了图书的专业性强、有深度的优点,也具有杂志的文章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优点。本书为《茶座》的第13辑。

精彩书评

   一个老贫农悄悄对我说这个富农土改前就老实巴交,父子俩勤劳节俭.庄稼种得好.有了余钱就买地自己种不过来就雇长工.农忙时找短工。土改时算账他们家有剥削行为就成了富农。其实他本人并没过上什么好日子。我说不管他过没过好日子反正他以前剥削过人就是罪过斗他就对了。因为这个全村富农分子在我管的生产队张队长就要我组织三队贫下中农做重点发言.又要我找这个富农分子谈话要他老老实实接受贫下中农的批斗低头认罪.认真改造。张还说.这个大队就两个富农分子已经死了一个这个可别再死了

目录

卷首语
普及历史知识是史学家的责任
历史现场
忆1964-1965年的山东海阳“四清”
和夏承焘老师同在“运动”中
旧案重审
萧乾沦为右派的历史关节
人物春秋
司马光知谏院
伪楚“皇帝”张邦昌
君子不齿——落寞的古代医人
崇祯: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
生前身后乔冠华——“周公左近的秀才”系列之一
学坛述往
胡适与罗尔纲的师生情——为罗先生逝世10周年而写
“胖猫”与“小耗子”
渊源有自:“八马”的传承与流派
——“八马同槽”与20世纪中前期的学术生态(之二)
自此无从聆教诲——献给刚刚远去的业师王钟翰先生
书林琐记
记我买过的几部影印本古籍
掌故钩沉
归到玉堂清不寐——古代秘书值班撰文素描之三
20世纪30年代漫画杂说(续一)
公私档案
大清海军甲午遗事之殉国第一舰广乙(下)
“九一八”事变后清华师生的义举
封二: 中国古代体育图录——《投壶图》

精彩书摘

1950年下半年学期行将结束时,传来中共浙江省委意见,文科师生要关心社会,接触实际,当时嘉兴地区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土改运动,建议中文系师生前往参观,体验农民疾苦,关心阶级斗争。1950年12月2日,夏师在《日记》中记道:“午后中文系开系会,商下乡参观土改日期。”12月27日又记道:“理行装,预备明早赴嘉兴参观土改。”这两则日记都明白无误地写作“参观”,而《天风阁诗集》中有关嘉兴参观土改的诗作,则作“参加”,显然是误记,因为去嘉兴仅仅十余天,是不可能完成一期土改工作的(据此后去皖北五河参加土改的实际情况看,完成一期土改工作大约需要一个半月左右),《日记》中有记:“(1 2月28日到1月10日)在嘉兴真西乡参加土地改革,另有日记,已佚。”可见在嘉兴时日不多,不可能参加土改,只能参观土改。
1950年12月28日,由系主任郑奠先生率领,师生同赴嘉兴。由于二、三年级同学已在各地参加土改,此次赴嘉兴的同学全为一年级学生,加上夏承焘、沙孟海、蒋祖怡、王荣初等几位老师,总数不过十余人。下午抵达嘉兴后直奔县委机关而去。当时县委领导见到省委的介绍信,来者又是大学教授、学生,极其重视,主要领导正在主持会议,便命办公室同志安排好住处,我等便在机关院内闲走,见到厨房中杀鸡烹鱼,不知有什么宴请,岂知到了晚餐时,县委领导与几位老师重新见礼,将我们一齐邀进餐厅,才知道原来是招待我们的。当县委书记听说郑奠老师曾与鲁迅先生在女师大同事,而且郑老师当时还是系主任,鲁迅先生是兼任讲师,于是倍加敬重,频频敬酒,以致善饮的石君先生也酩酊大醉,不得不将他扶进卧室。

前言/序言

  
《历史学家茶座》2008年第3辑(总第13辑) 聚焦当下,回溯过往:思想的碰撞与学术的温度 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历史学的研究与讨论也在不断深化与拓展。《历史学家茶座》2008年第3辑,作为这一年刊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秉持其一贯的学术品格与人文关怀,以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专题与独立的学术文章,为读者呈现了一场思想的盛宴。本辑内容不仅回溯了历史的深邃,更直面当下的现实,力求在历史的镜鉴中,激荡出深刻的认知与前瞻性的思考。 专题策划:时代的回响与历史的审视 本辑的专题策划尤为引人注目,紧密围绕着时代的热点与重要的历史议题展开。其中,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是本辑的重中之重。历史学家们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或聚焦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或审视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变迁,或探讨思想文化的解放与演进。这些文章并非简单的年代记述,而是通过对历史进程的梳理,深入剖析了改革开放背后的逻辑、经验与教训,力图勾勒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复杂图景,为理解当下中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历史依据。 另一项重要专题聚焦于“全球化下的历史叙事”。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历史的解读与书写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辑的学者们探讨了如何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能够与世界对话的历史叙事,以及如何审视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观,重新发掘与确立具有全球意义的东方智慧。这一专题的设置,体现了历史学界在宏观视野下,对人类文明共同未来进行深层思考的努力。 此外,本辑还可能包含对某些“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再审视”。历史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地被重新解读与发现。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细节,被遗忘的角落,或被刻板印象固化的认知,都可能在本辑的精细梳理与批判性分析中焕发新的生命。学者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运用新的史料、新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还原,对历史人物进行更加立体化、人性化的刻画,力求呈现更加真实、更加 nuanced 的历史面貌。 学术视点:多元的探索与严谨的求证 除了专题文章,本辑还汇聚了多篇独立研究的学术力作。这些文章题材广泛,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以及世界史的诸多领域。从对某个地方史的精微考察,到对某一社会现象的宏观梳理;从对某一思想流派的深入剖析,到对某一文化现象的独到解读,每一篇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与智慧。 在研究方法上,本辑体现了历史学界方法论的多元与创新。学者们可能运用了包括但不限于文献分析、口述史、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视角与工具,力图从更广阔的维度理解历史。对于史料的运用,本辑的作者们秉持着严谨求证的态度,对一手史料进行细致的辨析与解读,力求还原历史真相,避免任何牵强的附会与臆断。 思想的交流:学术的温度与人文的关怀 《历史学家茶座》一直以来都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论文的集散地,更是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本辑的文章在提供扎实的学术内容的同时,也蕴含着作者们对现实的关切与人文的思考。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当下,启迪未来。本辑的学者们通过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不仅展现了学术的严谨与深度,也流露出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承的殷切期望。 “茶座”之名,寓意着一种轻松而又不失深度的交流氛围。本辑的作者们,不论是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还是初露锋芒的青年才俊,都以真诚的态度,敞开胸襟,与读者一同走进历史的殿堂,进行思想的碰撞。无论是对经典问题的重塑,还是对前沿议题的探索,都充满了学术的活力与人文的温度。 总结 《历史学家茶座》2008年第3辑(总第13辑),以其丰富的专题内容、多元的学术视点、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深厚的人文关怀,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入理解历史、反思当下、启迪未来的绝佳机会。它不仅仅是一本期刊,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看见历史的脉络,感受思想的跳动,也更能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历史学家茶座(2008年第3辑)(总第13辑)》的这次集结,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历史研究的多元化与前沿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篇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人类学相结合,对一些历史现象进行了更为精深的分析。例如,其中一篇关于某个政治运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就让我对那个时期的集体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理解了非理性因素在历史事件中的巨大作用。这种融合性的研究方法,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带来了更具启发性的观点。它让我看到,历史研究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而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也正不断刷新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我感受到了学术的活力与进步,也对未来的历史研究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评分

当翻开《历史学家茶座(2008年第3辑)(总第13辑)》的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与故事的静谧空间。书页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书香,夹杂着一丝丝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每一篇文字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这次的选辑,我感受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探索,不再是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将历史的脉络以一种更为生动、更具人情味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们以茶座的闲适姿态,却剖析着宏大叙事中的微观细节,让那些曾经遥远的事件,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某个被忽略的民间史料的挖掘,它打破了我以往对那个时代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官方记载之下的另一番景象,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那种在细节中发现真相,在碎片中拼凑历史的乐趣,着实令人着迷。感觉作者们就像是历史的侦探,耐心地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最终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历史画卷。这种探索精神,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更点燃了我对历史更深层次的好奇心。

评分

这次《历史学家茶座》的更新,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不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堆砌,而是更像是一次深入历史现场的灵魂对话。我尤其被其中一篇关于某个古代王朝文化交流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商品和技术的传播,而是深入探讨了文化观念、审美情趣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视角让我看到了历史进程中,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共通之处,也让我更加理解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章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听到当年不同民族间交流的驼铃声,闻到异域香料的味道。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博弈,更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交织。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关系时付出的心血,以及他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书本上的简单线条,而是充满了色彩和温度的立体画面。

评分

这次的《历史学家茶座》选辑,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情感共鸣。其中有几篇关于特定历史时期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描述,让我感同身受。作者们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种极为平实的语言,勾勒出那个时代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无奈,他们的希望与绝望。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战火中奔波的家庭,那些在饥荒中挣扎的民众,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选择,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却又无比真实。这种对“大历史”中“小人物”的关注,让我更加理解了历史的残酷性,也更加珍视和平与安宁的来之不易。它提醒我,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每一个个体都曾鲜活地存在过,他们的命运,也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肌理。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止一次地湿了眼眶。

评分

《历史学家茶座(2008年第3辑)(总第13辑)》所呈现的内容,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思考的启迪。我尤其被其中对某个历史人物的重新解读所打动。以往我们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往往是经过符号化、脸谱化的形象,而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个体。作者通过考证大量的原始文献,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将这位人物还原到了真实的语境中,展现了他决策背后的无奈、情感的纠葛以及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这种解构性的历史叙事,让我不再盲从既定的结论,而是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历史事件和人物。它鼓励我独立思考,质疑权威,去寻找历史真相的更多可能性。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并非是寻找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修正的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