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

中国古代都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松弟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都城史
  • 城市规划
  • 历史地理
  • 考古学
  • 文化遗产
  • 古代文明
  • 建筑史
  • 历史研究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320
商品编码:104213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页数:15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所有的古都中,最著名的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故称为我国的五大古都,加上杭州和安阳,被称为我国的七大古都从历史上看,都城建立在此七大古都上的历代王朝,经历的年代最为悠久。

作者简介

吴松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多个海外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长期研究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和中国人口史,关注的时代从唐宋直到近代。出版《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多卷本《中国移民史》的第三卷和第四卷、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的第三卷、《两唐书地理志汇释》、《南宋人口史》、《“上帝”让温州人发财——温州创业文化启示录》等个人专著,并主编《港口一腹地与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日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等著作,发表论文一百二十篇。学术著作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和上海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文明之光
——早期的都城
第二章 “秦中自古帝王都
——统一王朝的都城
第三章 一方之胜,区域中心
——分裂时期的都城
第四章 一方之胜。区域中心
——边疆民族政权的都城
第五章 首都之外的都城
——陪都
第六章 何处是天下之中
——统一王朝都城转移的原因
第七章 京华一瞥
——都城的选址
第八章 京华一瞥
——都城的布局
一 城与郭
二 街道与建筑物
三 居民区和商业区
四 绿化与苑圃
五 宫殿和坛庙
第九章 京华一瞥
——都城的经济
第十章 京华一瞥
——都城的文化
结束语

精彩书摘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都城发展的重要阶段,后世城市的一般功能和规划布局在这时都显露了雏形。这些都城,尤其是东周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都城,不仅在当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里选择几个主要的都城做一介绍,以便于我们对当时都城盛况的了解。
洛邑:本作雒邑,三国魏时改名为洛阳。在我国七大古都中,洛阳的建都时间之早仅次于西安。早在灭殷以后,周武王就看中了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认为这是周朝建都的好地方。但是周武王第二年就死了,未能迁都洛阳。此后,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更加意识到洛邑对周朝控制东方的重要性,于是把象征王权的传国之宝九鼎迁到洛邑。在经过仔细勘测后,开始在此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从此,西周有了两座都城,西方的镐京称为宗周,东方的洛邑称为成周。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成周城内小城方1720丈,即大约4.5里,大城“郭”方70里。平王东迁后,这里就成为东周首都。春秋时,诸侯都要尊周天子为共主,洛邑受四方贡,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多富商巨贾,与临淄、咸阳和郢并称天下首富。洛邑文化发达,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曾长期在此任史官。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佩过六国相印的合纵家苏秦,亦是洛邑人。

前言/序言


《星汉遗韵: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与城市形态演变》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著作《中国古代都城》的内容,而是以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探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理论精髓、技术手段以及由此塑造出的宏大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我们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重现那些曾经辉煌的都城,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宇宙观、政治哲学、社会结构以及人居理想,勾勒出一幅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 第一章:天命所归与方寸之间——早期都城的选址与布局 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绝非偶然,而是承载着深刻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考量。本章将回溯夏商周时期,探究“天命”观念如何指导统治者选择都城所在,从殷墟的“择地必依山林”到周人的“王城在上,诸侯城在下”,勾勒出早期都城从军事堡垒向政治中心演变的轨迹。我们将重点分析“择水而居”的原则,阐释河流在交通、灌溉、防御以及象征意义上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将深入研究“营建方”和“宫阙制”等早期都城规划理念,通过对二里头、殷墟等遗址的考古发现,复原那些 proto-urban 的城市肌理,理解早期都城是如何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初步构建起等级森严、功能明确的城市空间。我们将重点解析“明堂”、“太庙”等象征性建筑在早期都城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与宇宙观相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理想。 第二章:承唐启宋——中轴对称的恢弘秩序与城市功能的精细划分 秦汉时期,长安城的营建开启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黄金时代。本章将重点分析汉长安城的“井”字形道路网、宫阙居所与官署市场的布局,探讨其如何服务于强大的中央集权。我们将进一步聚焦于隋唐长安城,这不仅是中国古代都城的巅峰之作,更是世界古代城市史上的奇迹。我们将详细解析其棋盘式格局、坊市制度,以及“紫禁城”作为国家权力象征的巍峨矗立。我们将深入探究“皇城”、“内城”、“郭城”的多重城垣体系,理解其在防御、行政以及社会隔离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唐代坊里制度下,居民生活的空间组织,以及寺庙、商业街区等公共空间的演变。 紧随其后,宋代都城如汴京,虽然在城市格局上有所突破,如“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如何重塑了城市的面貌。我们将对比唐宋都城的差异,分析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化变迁对城市规划和形态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重点关注汴京的“街巷”系统,以及商业店铺如何直接临街而设,体现出更为活跃的市民生活。 第三章:内外兼修——都城防御体系与城市防御工事的演变 都城,作为国家的心脏,其防御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本章将系统梳理中国古代都城防御工事的演变历程。从早期夯土城的简单结构,到秦汉时期砖石城垣的初步发展,再到隋唐时期高大坚固的城墙、城门、角楼、马面等防御设施的完善,我们将层层递进,分析不同时期防御工事的特点与技术进步。我们将重点分析长安城、洛阳城等著名都城的城墙结构、规模以及防御功能,理解它们在抵御外敌入侵中扮演的角色。 本书还将关注都城内部的防御布局,如内城与外郭城的界限,以及宫殿、官署等重要区域的独立防御体系。我们将探讨“子城”的出现及其在分层防御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城市的水系在防御中的应用,如护城河的挖掘与利用,以及城内水道的军事价值。我们将通过对文献记载与考古证据的结合,力求还原古代都城坚固的城防体系,理解其在维护国家稳定与政权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礼制与宇宙——都城的象征意义与精神空间 都城不仅仅是物质的集合体,更是统治者意识形态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与精神追求。本章将深入挖掘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礼制思想。我们将重点分析“九经九纬”的街道布局如何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社稷坛”、“宗庙”等建筑如何确立统治者的合法性与祖先崇拜。我们将解析“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经典布局的文化内涵,理解这些空间安排如何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与政治伦理。 本书还将探讨都城在营造精神空间方面的独特之处。从宫殿的宏伟壮丽,到寺庙的清幽庄严,再到园林的曲径通幽,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建筑如何共同构建起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我们将以唐代长安的兴庆宫、大明宫为例,分析皇家园林在政治活动与休闲娱乐中的双重功能,以及它们如何体现了皇帝的威仪与生活情趣。同时,我们也将关注都城中的文人雅士活动空间,如书院、画坊等,探讨它们如何在城市中扮演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色。 第五章:流转千年——都城形态的变迁与现代回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都城形态也在不断变迁。本章将梳理中国古代都城从兴盛走向衰落,或转型为现代城市的复杂过程。我们将分析导致都城衰落的原因,包括政治中心的转移、经济重心的变动、战乱的破坏以及城市内部矛盾的激化。我们将以洛阳、南京、北京等历代都城的兴衰史为例,展现不同历史时期都城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本书还将探讨古代都城规划理念与技术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启示。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如何借鉴古代都城在空间秩序、功能分区、文化传承以及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智慧?我们将反思过度扩张、功能单一、文化缺失等现代城市病,并试图从古代都城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思考如何构建更具人性化、更富文化底蕴的现代城市。我们将关注现代城市规划中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再利用,以及如何将古代都城的空间智慧融入现代城市的设计之中,让历史的韵味在现代都市的肌理中得以延续。 结论: 《星汉遗韵: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与城市形态演变》并非仅仅是对历史遗迹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理论、技术、形态以及象征意义的深入研究,揭示中国古代城市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深邃智慧。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曾经辉煌的都城,去感受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以期更好地审视与建设我们自己的现代城市。我们将通过严谨的学术探究,生动的语言描述,力求为读者呈现一部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中国古代都城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会比较枯燥的学术专著,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中国古代都城》的叙述方式简直可以用“引人入胜”来形容。作者仿佛是一位资深的导游,用他渊博的知识和风趣的语言,带着我们一一“游览”了那些令人神往的古代都城。他不仅仅是介绍城市本身,还会穿插介绍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甚至是饮食习惯,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和画面感。例如,在描述汉代的长安时,书中不仅提到了宫殿的宏伟,还生动地描绘了市民在街头巷尾的日常,让我仿佛闻到了肉脯的香味,听到了说书人的吆喝声。而且,作者的逻辑非常清晰,每一章的过渡自然流畅,即使是对于历史不太熟悉的我,也能够轻松跟上他的思路。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城市文明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故事的鲜活存在。我甚至开始对一些曾经不太了解的朝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深入去了解它们背后的都城故事。

评分

我不得不说,《中国古代都城》这本书的设计真的是太有心了!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丰富,连装帧和排版都透着一股子古朴的韵味,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文化感。翻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盒。作者在梳理各个都城的历史脉络时,并没有拘泥于单一的叙事角度,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鲜活的史料和生动的细节。比如,在讲到南京时,书中不仅描绘了六朝古都的繁华,还深入探讨了明朝时期都城规划的独到之处,甚至连当时的城市排水系统和公共卫生状况都做了提及,这实在是太细致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都城衰落的原因时,不仅仅归结于战乱或政治变迁,还常常联系到经济结构、社会矛盾等更深层次的因素,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读到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和作者一起,共同探寻那些被时间淹没的城市故事。它让我明白了,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汗水与泪水。

评分

《中国古代都城》这本书,真的是让我爱不释手,甚至有点欲罢不能的感觉。作者的叙述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家的浪漫。在讲述每一个都城的故事时,他都能够抓住最核心的特质,并且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读到书中关于北京作为都城的章节时,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它作为中华文明中心之一的独特地位。书中对紫禁城的布局、皇家园林的意境,甚至是城墙的防御功能,都有着极为细致入微的描绘。而且,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介绍城市的物理形态,更深入地挖掘了都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社会功能,以及它们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一条历史的长河中,而每一座都城,都是河岸边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珍珠,串联起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中国历史认知的新维度!作为一个对历史一直有些浅尝辄止的读者,我一直觉得那些朝代更迭、帝王将相的故事虽然精彩,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我翻开了《中国古代都城》,我才意识到,一座座都城的兴衰,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史!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城市的名字和年代,而是如同穿越时空般,带领我们走进那些曾经辉煌或默默无闻的城池。我尤其喜欢他对都城选址的分析,从风水地理到政治军事考量,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智慧。读到长安时,我仿佛能听到盛唐万国来朝的喧嚣,感受到丝绸之路的脉动;而看到洛阳,又能体会到它作为千年帝都的厚重与沧桑。书中的插图和地图也做得极为精美,让我即使身处书桌前,也能身临其境地想象那些宫殿庙宇、街市坊巷的模样。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而不失严谨,学术性与可读性完美结合,让我这个历史小白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能和身边懂历史的朋友聊上几句,显得颇有见地。如果说以前的历史书是点状的珍珠,那么这本书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评分

读完《中国古代都城》,我感觉我的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古代中国都城地图,每一座城市都在地图上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中国古代都城》的作者在研究方法上非常独特,他不仅仅依赖于文献记载,还结合了考古发现、地质地貌分析,甚至是相关的古代绘画和传说,力求还原最真实、最立体的都城面貌。在谈到某个都城的建筑特色时,书中会详细分析其建造材料、工艺水平,以及建筑风格如何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让我看到了古人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特别是书中对一些已经消失的都城的追溯,更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作者就像一位侦探,通过蛛丝马迹,一点点拼凑出当年的城市原貌。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进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元。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但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深深敬意和热爱。

评分

挺好的书就是薄了点啊!要是能写的再深入专注一点就好了!但是原题命名还是值得借鉴的!

评分

研究城市文化的重要参考

评分

介绍中国古代都城,很简明

评分

送书速度快,书保管好,不错的书

评分

送书速度快,书保管好,不错的书

评分

这本书一般,并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书,而且装帧比较差

评分

内容简单,有点像上中小学时的某地方史简介。

评分

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讲述蒙古崛起、铁木真称汗、蒙古扩张和元朝建立、统一中国时期的战事。起于蒙古崛起前东亚高原之一般形势,迄于元统一后平定内部之争各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讲述朱元璋开国至李自成败死一段时期的战事。起于明代全般大势之概要,迄于明灭流寇之乱诸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

评分

内容凑合,有点小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