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上古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五百多幅明清手繪動物、人物圖,二十餘幅《山經》《海經》方位考古地圖,與文字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給讀者帶來身臨其境般的真實感受
帶領讀者進入中國 古老經典中記載的陸離世界
內容簡介
《山海經》是先秦典籍中包含瞭曆史、神話、宗教、天文、地理、民俗、民族、物産、醫藥等多種資料的小百科全書,也可以說是 古老的地理人物誌。
它自古以來就被視為一部奇書, 瞭時空的限製,記敘神奇的人物、靈異的禽獸、域內園林、海外仙山,還有奇珍異寶……形象地展現瞭一幅幅神奇的的遠古生活圖捲。
《彩繪全注全譯全解 山海經(超值全彩珍藏版)》將正確的原文、詳細的注釋和準確明白的譯文互相對照排列,使讀者輕鬆愉快地讀懂曆來被認為深奧的《山海經》。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讀
第1捲南山經
一、南山一經
二、南次二經
三、南次三經
第二捲西山經
一、西山一經
二、西次二經
三、西次三經
四、西次四經
第三捲北山經
一、北山一經
二、北次二經
三、北次三經
第四捲東山經
一、東山一經
二、東次二經
三、東次三經
四、東次四經
第五捲中山經
一、中山一經
二、中次二經
三、中次三經
四、中次四經
五、中次五經
六、中次六經
七、中次七經
八、中次八經
九、中次九經
十、中次十經
十一、中次十一經
十二、中次十二經
第六捲海外南經
第七捲海外西經
第八捲海外北經
第九捲海外東經
第十捲海內南經
第十一捲海內西經
第十二捲海內北經
第十三捲海內東經
第十四捲大荒東經
第十五捲大荒南經
第十六捲大荒西經
第十七捲大荒北經
第十八捲海內經
精彩書摘
一、南山一經
【導讀】
《南山一經》記載瞭招搖山、猿翼山、基山等九座山和憲翼水、英水、汸水等七個水係,以及生長在其中的各種珍稀奇特的草木植物。這些山巒水係大體分布在廣西、廣東和福建境內,但幾乎所有山的具體位置都難以考證。
【原文】
1.1南山經之首a,曰鵲山b。其首曰招搖之山c,臨於西海之上d,多桂e,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f,其名曰祝餘g,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h,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i,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j,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k,食之善走。麗之水齣焉l,而西流注於海m,其中多育沛n,佩之無瘕疾o。
【導讀】
《南山一經》記載瞭招搖山、猿翼山、基山等九座山和憲翼水、英水、汸水等七個水係,以及生長在其中的各種珍稀奇特的草木植物。這些山巒水係大體分布在廣西、廣東和福建境內,但幾乎所有山的具體位置都難以考證。
白猿
迷榖
狌狌
蝮蟲
怪蛇
【注釋】
a經:指經典或某些學科的專門性著作。一說指經曆;一說是衍文。b鵲山:上古時期山係名。一說指南嶺山脈;一說是今廣西灕江上遊的貓兒山。c招搖之山:招搖山。此山大緻在今廣西或廣東境內。d西海:水名,在今廣西境內。e桂:桂花樹。f華:同“花”。g祝餘:一說指山韭菜;一說指天門鼕。h榖(ɡǔ):構樹。理:紋理。i迷穀:一說指穀樹;一說特指雌性榖樹。j禺:猴類,似獼猴而較大。k狌狌(xīnɡ):猩猩。l麗(jǐ)之水:麗水。一說指今廣東的連江;一說指灕江;一說指位於廣西的欽江。m海:一說指西海;一說指南海。n育沛:一說指琥珀;一說指一種外形像龜的爬行動物。o瘕(jiǎ):腹中結塊的病。
【譯文】
南山經中的第1列山係,名叫鵲山。鵲山的首座山,名叫招搖山。它緊靠西海,山上長有許多桂樹,還有許多金和玉。山中有一種草,形狀像韭菜,開青色的花,名字叫祝餘,人吃瞭它,就不會感到飢餓。山中還長有一種樹,它的形狀像構樹,樹上有黑色的紋理,開的花能發光,可以照亮四周,它的名字叫迷榖,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會迷路。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獼猴,但耳朵是白色的,趴著身子走路,還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它的名字叫狌狌,人吃瞭它的肉,能跑得更快。麗水發源於招搖山,嚮西流入大海,水中有很多育沛,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會患上由寄生蟲引起的病。
【原文】
1.2又東三百裏,曰堂庭之山a,多棪木b,多白猿,多水玉c,多黃金。【注釋】
a堂庭之山:指堂庭山,大體在湘粵交界處。b棪(yǎn):果木名,果實像蘋果。c水玉:水晶。
【譯文】
再嚮東三百裏有座山,名叫堂庭山,山中生長著很多棪木,生活著很多白猿,還有很多水晶和黃金。
……
前言/序言
《山海經》是先秦典籍中包含瞭曆史、神話、宗教、天文、地理、民俗、民族、物産、醫藥等多種資料的小百科全書,也可以說是 古老的地理人文誌。它自古以來就被視為一部奇書,它 瞭時空的限製,記敘神奇的人物、靈異的禽獸、域內園林、海外仙山,還有奇珍異寶……形象地展現瞭一幅幅神奇的遠古生活圖捲。《山海經》 重要的價值之一在於它保存瞭大量的神話傳說,除瞭我們所熟知的“大禹治水”、“誇父逐日”、“精衛填海”以外,還有很多大傢不熟悉的內容,如祭山的儀式、黃帝大戰蚩尤的傳說。這些傳說為我們研究古代的宗教和部落之間的戰爭提供瞭極其珍貴的曆史材料;書中記載各種奇思妙想、世界奇觀,是後世乃至於的文學傢、藝術傢獲得創作靈感的寶庫。一韆多年前的陶淵明,就把閱讀《山海經》當做一種精神享受,他說在春夏之交,靜坐南窗下,“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是人生樂事。
《山海經》全書18捲,約31000字。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捲和海外經4捲作為一組,海內經4捲作為一組,而大荒經4捲以及書末海內經1捲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綱目分明。山經以山為綱,分南、西、北、東、中五個山係,以道路和方嚮互為經緯,有條不紊地敘述瞭每座山的地理位置、走嚮及山中樹木和物産,詳細記載瞭礦産的分布,並對其顔色、光澤、硬度等詳細說明,還記載瞭各種動植物的形態及藥用價值。在敘述河流時,說明瞭其發源、流嚮以及主要水係和支流的分布情況。該書按照地區記錄事物,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嚮西,再嚮北, 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是東海、西海、南海和北海。
古人一直把《山海經》當做真實的曆史來看待,這本書是中國曆代史傢的必備參考書。但由於該書成書年代久遠,很多記載無法考證,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現代科學的發展使得我們對於遠古的曆史有瞭比古人更清晰的認識,我們知道許多動物的曆史可以遠溯到幾萬年以前或是幾十萬年以前,現代科學知識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山海經》。
《山海經》在很長的曆史時間裏是藏於深宮、王府的,在民間則成為瞭巫師和方士珍藏的秘籍。我們現在看《山海經》完全是穿越時空遊曆古代知識寶庫。在空間上,從海內展現到海外;從時間上,從當世追溯到遠古。題山經為“藏”,其含義是寶藏,即詳述各山各水蘊藏的寶藏;而海經、荒經記載瞭很多上古、遠方的神話傳說、神奇巫術、神秘信仰,這其實也是一種寶藏,是人文曆史的寶藏,在這裏我們可以追尋到許多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
這部古老而神秘的奇書不斷吸引著現代學者的關注、研究,地理學傢、人類學傢和古代史專傢用現代的觀念、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去深入挖掘寶藏,在地理、神話、民俗等珍貴資料之外還不斷有新的發現。可以說,《山海經》是一部有很大開發、研究空間的知識寶庫。
為瞭使廣大讀者讀懂這樣一部反映瞭我們祖先偉大想象力、創造力,蘊藏瞭巨大智慧的典籍,我們對《山海經》的原文做瞭係統的、全麵的整理,選擇 好的古代版本互相參照,並參考瞭袁柯、張步天等多位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以使本書能體現《山海經》的 新研究水平。本書將正確的原文、詳細的注釋和準確明白的譯文互相對照排列,使讀者輕鬆愉快地讀懂曆來被認為深奧的《山海經》。《山海經》嚮來以圖的奇妙聞名於世,但是現存版本中的圖大多齣於明清以後,刻本優劣不等,本書延聘當代美術傢在古本圖基礎上精心繪製瞭寫真風格的圖畫,讀者展捲閱讀就能遊覽《山海經》無比神奇美妙的世界。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通鑒》 本書旨在為廣大讀者係統梳理和深入解讀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體係,力求構建一個宏大而詳盡的知識圖譜,涵蓋從上古洪荒至秦漢大一統前,神話觀念的起源、演變及其在古代社會文化中的深層意蘊。我們聚焦於文本的考證、意象的辨析以及文化傳承的脈絡梳理,而非僅僅停留在故事的復述層麵。 第一捲:太初混沌與創世神祇 本捲溯源至中國神話的肇始階段,探討“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的宇宙觀如何在早期神話敘事中具象化。重點分析瞭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模型,並將其置於與其他東方文明創世神話的比較視野中,揭示其獨特的東方哲學底色。詳細闡述瞭女媧補天、摶土造人的神話原型及其在母係社會嚮父權社會過渡時期的文化意義。我們引入瞭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對早期神祇如伏羲、炎帝、黃帝等部落聯盟象徵的演變軌跡進行瞭細緻的剖析,區分瞭曆史人物的“神化”過程與純粹的自然崇拜原型。 第二捲:洪荒部族與神聖戰爭 本捲聚焦於上古時代部落間的衝突與融閤,這些衝突往往被神話化為神祇之間的戰爭。重點解析瞭“涿鹿之戰”的神性內涵,蚩尤形象的多重解讀,以及黃帝作為“人文初祖”的確立過程。詳細考察瞭共工怒觸不周山、鯀治水與大禹治水的對比,揭示瞭不同治水觀念背後所反映的社會治理思想的變遷。此外,對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等追求極緻意誌的英雄敘事進行瞭深度解讀,探討它們所承載的古代民眾對自然力的抗爭精神與對理想社會的執著嚮往。 第三捲:天界結構與仙境描摹 本捲著重描繪瞭古代中國人對“彼岸世界”的想象構建。係統梳理瞭“天”與“地”的地理學和形而上學概念的交織。詳細論述瞭昆侖山作為“天地之樞”的地位,其神聖性如何與西王母的形象相互滲透、共同構建齣一個神秘的仙境體係。探討瞭周代“天命觀”的形成及其對神祇體係的重塑,以及楚地神話體係中獨特的浪漫主義色彩,如巫鹹、靈氛等形象的齣現,以及對通天之梯、升天術的早期探索。 第四捲:山川靈異與精怪譜係 本捲將視角轉嚮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萬物的泛靈論理解。不側重於對具體異獸的簡單羅列,而是著重於對這些“靈異”生物在古代社會功能性的研究。例如,龍的形象如何從早期水神演變為帝王的象徵;鳳鳥作為祥瑞的齣現,標誌著權力閤法性的神聖化。深入辨析瞭山林湖海中的精怪、祟魅的分類學意義,它們是古代人類對未知恐懼的投射,還是具有特定的祭祀功能?本捲通過分析先秦古籍中對這些異類的記載,勾勒齣古代民眾感知世界的復雜圖景。 第五捲:神話在思想文化中的滲透與轉型 本捲旨在探討神話如何被儒傢、道傢等諸子百傢所吸收、改造和利用。重點分析瞭《易經》中的神聖符號與神話母題的關聯性,以及道傢思想(如莊子的逍遙遊)對神話中自由精神的繼承與升華。同時,考察瞭神話在古代禮儀、祭祀製度中的實際應用,以及它們如何服務於政治倫理的建構。在秦漢帝國確立後,神話體係如何被納入官方意識形態的框架,以及民間信仰如何與其並行發展,形成多元共存的局麵。 學術特色與研究方法: 本書堅持多學科交叉的綜閤研究方法。我們廣泛藉鑒瞭曆史學、人類學、宗教學及文學批評的理論工具。在文本解讀上,嚴格遵循“義理考證”的傳統,結閤齣土文獻(如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進行旁證,力求還原神話敘事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原始麵貌。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注釋詳盡,旨在成為一部具備學術深度和閱讀廣度的古代神話研究工具書。 本書適閤於中國古代史研究者、文化人類學者、神話學愛好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思想源流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係統地把握中國神話的精神脈絡,理解其作為中華文明基因庫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