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
编辑推荐
《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带领读者,拨开思维中的谜雾,学习中医经典智慧,领会经典所传载的天地之道,学习*直接有效的六经脉证与《灵枢》针刺,找到天地智慧所带来的如大醉初醒般目明心开的感觉,找到至简至真的天地之道。
内容简介
中医治病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天地间四时五运流转的规律,在人体就是六经阴阳传变规律,这个规律古人称之为“道”。《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作者根据自己读经典的体会,带领读者,拨开思维中的谜雾,重归古人的中医经典思维,领会经典所传的“天地之道”。“道”的本体与“道”在针刺上的应用详细记录于《黄帝内经》的各篇章里,《神农本草经》则详细记述了“道”在中药上的应用,张仲景《伤寒论》详细讲述了“道”在汤液治病上的应用。
《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从六经脉证、《神农本草经》药物谈、张仲景常用中药分析及《灵枢》针刺,一步一步引领读者,深入体会古人的思维模式,并在每章末设有同学提问,解答同学在学习经典过程中的疑惑。《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为作者读经典所得,所讲道理深入浅出,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熟读经典很重要
为什么要强调读经典
读经典医书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返本还源学经典
读经典要坚守的方法
理、法、方、药贯穿的看病模式
淳于意读经典三年大成
同学提问
第二章 回归古人的思维模式
《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
古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阴阳之道
五行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两种思维体系:脏器系统与藏象系统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
同学提问
第三章 观天地,法阴阳
中西方医学思维的差异
天地阴阳的运行规律
人体阴阳的运行规律
阳明之为病,胃中寒是也
将人体状态进一步细分
重视那些被忽视的望诊资料
找找“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的感觉
同学提问
第四章 六经脉证
经典真正的灵魂——天地思维
人体中风与中寒之机理
六经病的产生与传变原理
每一经病的正治大法
六经病误治举要
痰饮病脉证论治
“属”病的治法
判断病人病情轻重与预测死期
方不贵大而贵偏
简单实用的八纲辨证
理法方药一以贯之
以指指月,指非月
同学提问
第五章 《神农本草经》药物谈
中药治病之理——以偏纠偏
《神农本草经》难懂之谜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三品的道理
古人对中药的认识——通过药物的生长判断药物气味
再看许胤宗不著书之因
附:也谈中医养生
同学提问
第六章 张仲景常用中药分析
附子的气味分析
麻黄气味苦温考
张仲景常用苦味药分析
张仲景常用辛味药分析
张仲景常用甘味药分析
叶天士用药物气味指导临床思维初探
失理而后法、失法而后方、失方而后药
同学提问
第七章 略谈《灵枢经》中的针刺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灵枢经》的精华篇章《终始》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如何诊断人体邪气所在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精确判断该补泻的经络
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精确判断该补泻的穴位
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详细的补泻手法
补则益实,泻则益虚——判断补泻手法是否成功
经气已至,候其自护——如何保持而不反弹
之守形,上之守神
同学提问
第八章 拨开迷雾学中医
中医理论的迷雾
学得越多,离道越远
分析出现迷雾的原因
拨开迷雾的方法
中医的传承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同学提问
后记
在线试读
第二章 回归古人的思维模式
希望大家在阅读这一章之前,一定要按照我前一章所言,忘掉所学知识,重新读几遍《黄帝内经》,以便于继续一起探讨经典。很多人已经习惯于戴上有色的眼镜来看经典,以及这个世界,这时候如果摘掉眼镜,看到丰富的经典知识和炫彩的世界会很不适应,这时内心会有很强烈的诱惑重新戴上眼镜,并且会有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戴上那个眼镜,回到原先已经根深蒂固的思维里,这是一个考验,需要你有坚定的信心。如果你已坚定地放弃眼镜,请和我一起将自己融入经典。如果读者经典基础不很牢靠,读这一章可能会有些眩晕,但请你依然试着读下去,同时多翻看经典,回头再看就不会难懂了。
《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
《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从文字上看有的很古朴,有的相对华丽一些。《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有《黄帝内经》九卷,古人将竹简用牛皮绳串起来卷成一个卷为一卷,一卷*多只能写三千字,九卷*多也就三万字,现在流传的《灵枢经》《素问》字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内经》并非上古经典《黄帝内经》。现在流传的《内经》从内容上看前后联系,虽有部分矛盾,但主要思想和基本概念还是比较统一,不是一堆汉代各家学说的大杂烩。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现在流传的《内经》是由*早的《黄帝内经》作为原始框架,经过后人不停地注解而成为现在流传的《内经》。在《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灵枢经外揣》言“九针九篇”逐渐增加到《灵枢经禁服》言“通于九针六十篇”,*后成为现在所见到的《内经》,这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经典的文字之所以越来越多,是由于*早的经典用很简单的语言记叙了医道,只要拥有上古之人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就可以领悟医道,可是到了中古或末世,人们的领悟力和心境不如古人,看不懂经典,如果不与时俱进,对经典做些解释,将会“散于后世,绝于子孙”(《灵枢经禁服》)。为了使医道传承下去,很多得道的前辈在经典的基础上加了一些作为注解的篇章,这样经典文字便增加到现在这么多。好在《内经》成书较早,大部分注解《内经》的前辈均为“得道高人”,因此现在的《内经》还是谈论医道的经典。
古人写书“述而不作”,古人著书均是如此。孔子几近圣人之才亦不敢著书立说,只是对上古经典进行整理注解,学生我亦不敢著书立说,只是将自己领悟到的经典医道再用更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终目的还是希望更多的中医同道学习中医经典,并传承中医经典智慧。
古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读《内经》要先回到古人的思维里。古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宇宙的缩影,每个事物都包含有宇宙的全部信息,大到天地,小到一粒粟米,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规律运行,这个规律古人用“道”来命名。每个行业都必须遵循这个“道”,“道”从细小的事物中很难发现,天地是*大的事物,对“道”彰显得*清楚,因此每个行业都是将重点放在对天地的认识上,而对行业的具体操作细节放于末位。《内经》所写内容也遵循这个规律,先谈天地,再谈人体,并且在谈论人体的时候也处处联系着天地,不会离开天地空谈人体。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在末节与表述上区分很大,我个人认为核心并无本质差异。西方认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即人与造物主本质没有区别。中国人则认为人是天地之气所生,天地之道与人之道同,人就是小的天地。这是同样的道理用不同的语言表述而已。
上古之人通过观察,将天地之道的运行规律用河图和洛书表示,两图如下:
河图相传为伏羲所画,以表天象,并创八个卦象,以此推演万事万物的规律。洛书相传为大禹所画,以表地理,并依此画天下为九州,依此治理天下。事实上这里的伏羲与大禹都是托名,战国时期的每个学派都会选几个上古之人托名为本学派的祖师,如墨家首推大禹,道家首推黄帝,儒家首推尧、舜。这两个图分别托名伏羲与大禹,当为反映两个学派的思想,分别为阴阳学派与五行学派。阴阳学派主要偏重于对阴阳平衡的探讨,讲究时时处于中和之道,不可偏阳也不可偏阴。五行学派的主要思想为五行的传变,讲究生活在天地之间要顺应五行传变规律,行事不可逆天运。所有的中国古代文化都源自于古人对天地的观察,都用阴阳和五行说理,也就都离不开这两个图,都离不开这两套理。这两套理起源虽为二,然所言之理为一,故后人将两套理论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将两套理论分别作为先天与后天,即河图所传达的为先天八卦,洛书所传达的是后天八卦,一个言道,一个言器。《易经系辞》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的思想很难用语言来记录,也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出古人的思想。下面我勉强用文字描述一下这两个门派在认识上的异同。
阴阳之道
阴阳学派认为世界的生成过程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交感万物化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起初是一个大混沌,混沌分而为阴阳,阴气下降,阳气上升,就是说阴气与阳气本是一气,这一气中轻灵的部分上升而为天,重浊的部分下降而成形为地。这就产生了两极,一个是极阳的天,一个是极阴的地。如果只是一分为二则天地间只有一个属阳的象和一个属阴的象,不会有任何的生机,也就不会有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只有“二生为三”之后才有“三生万物”,这个二生为三就是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天气下为雨,地气上为云”,这便是阴阳二气的交感,在这个交感过程中产生了万事万物。如果要继续理解阴阳,还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忘掉教科书所教的阴阳的定义,阴阳并非哲学中定义的矛盾,也并非热水属阳、冷水属阴的刻板二分法,阴阳本是天地之道。放下以前的认知之后,我们继续沿着古人的思路来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我们生活的世界如此缤纷美丽,究其本质为三生万物的结果,即阳气下降与阴气上升的过程中阴阳二气相互交织而呈现的各种景象,《道德经》言“万物负阴而抱阳”,世间的万物产生的机理都是阴阳气的交感,只是因各物中阴阳气的多少不同而呈现出大千世界。在这个大千世界中,阳气*多几乎没有阴气的就是天,阴气*多几乎没有阳气的就是地。同时,“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凡是阳气多的事物都会有像天一样清灵的特点,凡是阴气多的事物都会有像地一样重浊的特点。世上的事物我们都可以通过其外部表象来推测出阴阳气的多少,比如同样是动物,鹿与乌龟相比鹿体内的阳气多,而龟体内阴气多;鹿角为鹿之精华,阳气多,龟板为龟之精华,阴气多。一株植物,枝叶中所含的阳气偏多,而树根中所含的阴气偏多。如果学习宋代的程朱理学首先要做的就是格物致知,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放下自己的心来感受世界万物的阴阳属性,准确地觉察到物体的阴阳气有多少。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在正常状态下是阴阳匀平的,男人会稍微偏阳盛一些,女人会稍微偏阴盛一些。人之所以会感觉不舒服是因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去平衡而出现各种症状,就会得病,医生治疗的目的就是用各种方法帮助病人恢复阴阳平衡状态。
阴阳学说在历史上同样也在指导着古人修心养性。如果一心不动,则是石头、枯木,人活着就会动心。如何动心而不偏离阴阳匀平则是古人一直在探索的。因七情内伤亦可致病,保持心静平和相对来说就很重要了。保持心不死,但仍内心宁静平和,这是大多数人经历世事变迁后*终追求的心境。心若外求,即是追求通过获得或控制某一外在事物或实现某一结果而达到内心平和,不论设定的目标多么难以实现,*终只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内心的平和,而不是永*的平和。现在大部分人都执迷于外界条件满足之后的内心平和,但在这些条件都实现后就真的平和了吗?在得到想要之物的一瞬间或许你会很平静,很放松。但这种平和维持不了多久就会又坠入下一个欲望中。这些无休止的欲望“轮回”,使内心总得不到安宁,疾病便会产生。中国古人发现了跳出“轮回”的方法,那就是内求,就是时时刻刻守护自己的心,让心保持在“恬淡虚无”的状态。《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为医生修身养性的核心,如果每个中医都能以修心为第*,时刻守护自己的内心,那就可以使内心时时处于淡淡的甜美,自己不执着于身外的名利诱惑。保持这种心境学习经典和看病,第*自己可以健康快乐,第二可以救贫贱之厄,第三可以疗君亲之疾,这是张仲景写在《伤寒论序》中的内容,是张仲景教学中的第*堂课,可惜大部分人对此并不重视。作为医生首先要正身,然后才能去纠正别人,“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我们只要保持恬淡虚无的心去学习经典,经典智慧亦很容易被我们体会,这样自会看病效如神,其余名利之事自会有老天打理好,不需我们过分操心。《内经》作者所向往的大同世界是人人“美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古代不同服装代表不同职业与地位,在大同世界里,每个人都非常享受自己职业给自己带来的内心甜美,享受不同国度的欢乐,守住自己甜美的内心,不去与别人攀比。我个人认为只有中国古人所提倡的大同世界可以实现,因为其他人所创想的大同世界都是依赖于外在条件或外在制度的实现,而中国古人却看到了世界不和谐的根源非外在,而是内心,每个人内心都不安宁,无论外在条件如何都不会和谐。所谓大同世界,其实就是每一个人内心达到了和谐甜美,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并辅以相应制度保障的社会。
阴阳学说亦可用于处世之道中,即谨守中道。这里所言之“中道”并非是做好好先生,这里的“中”也非指二分之一的位置,而是说无论做任何事都不可偏离该事物的中道,而这个中道往往是由该行业的得道祖师根据行业特点总结出来的。以医生为例,医之中道就是安安心心给病人解除病痛,在看病过程中只做医生该做的,不可以向病人谈论鬼神,不可以与病人做各种商业交易,不可以向病人出售与治病无关的任何物品。鬼神是巫师走的道,卖东西是商人走的道,医生就要守住自己看病救人的中道,不可偏离。只有做事不偏离中道,我们的心才能不偏离恬淡。孔子一生都谨守中道,孔子是儒士,因此他只教学生天地之道,以及与周礼相关的知识,他并不谈论死后事和怪力乱神,孔子的避而不谈并不代表他不知道,而是谨守作为儒士的原则。这恰恰为我们后世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从这一点看孔子真不愧为万世师表。
……
2、拨开迷雾学中医2--《灵枢经》针灸入门
编辑推荐
本书为《拨开迷雾学中医》的第2辑。在第1辑中,作者带领读者,拨开思维中的迷雾,学习中医经典智慧,领会经典所传载的天地之道。第2辑主要根据作者阅读《灵枢经》的体会,讲解《灵枢经》中的针刺之道。
内容简介
主要根据作者阅读《灵枢经》的体会,讲解《灵枢经》中的针刺之道。
全书共分八章。一到三章,从《灵枢经》的天地观、人体观、疾病观开始讲解,一步一步带领读者回归《灵枢经》中的思维。四到七章,主要讲解《灵枢经》中对骨、筋、脉、肉、皮等的认识和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第八章,主要从理论上强调中医思维的重要性。本书在理论上以《灵枢经》的天地思维为主,在技法上以《灵枢经》的小针体系为主,并杂糅《素问》中关于针灸的知识。希望读者读完本书,能够从心里真正喜欢《灵枢经》,赞同《灵枢经》的天地思维,回到本真的状态去观察疾病。
在线试读
第二章《灵枢经》的人体观
人体是超级复杂的巨系统,从微观上研究人体的难度比数出大海中的沙子数量还难百倍,若要详细到*致的微观记录人体一秒钟的代谢,我相信即使有一台超级计算机也是不够用的。这一切的变化古人说就像浮云一样,再深的深渊都有方法测量深度以记录,而浮云的变化我们是没有办法详细的记录。如果在细节上投入精力来研究人体,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无底洞,无论你投入多少,*后的产出相比人体来讲也太微小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放松下来,不要一门心思地往里钻,跳出人体的限制来观察,让自己没有局限,思维与天地同宽广来观察人体,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变化的内部规律,我们称这个规律为道,掌握这个道才能真正地把握人体的变化。现在让我们放下以前的知识,继续静下心来,用*纯净的眼睛观察人体。
人体的组成
《灵枢经》的作者们用*真实的没有挂碍的心来观察人体,这就需要放下我们的一切知识来观察人体。再次叮嘱一下,在观察人体前,我们不需要做太多的准备工作,不需要打通任督二脉,不需要练就透视眼的超能力,也不需要记住什么秘传口诀,这些都妨碍我们真实地观察人体。放松下来观察人体,古人得出了一个人体组成的结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下面我们来仔细体会这个结论。
人生活在天地间,天地通过空气、水、食物等供养人体。古人认为虽然人是由父精母血结合而生,但养育着人体的却是天地,古人非常感谢天地的养育称天为父,称地为母。可以说我们人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天地的养育。天地不仅养育了人,也养育了生活在天地间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物质,人的一切实体物质基础均源自天地,因此人体与天地都是按共同的规律组成的。我们放松下来观察人体的组成,人体由深到浅的组成:骨、筋、脉、肉、皮。骨是人体*坚硬的组成部分,像岩石一样支撑着人体的框架;筋就等同于现代西医解剖学中的大部分骨骼肌,像树根一样有韧性有力量,筋抓附并固定着骨的位置,使骨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肉大约等同于现代西医解剖学中的脂肪、组织液和比较松软的肌肉,肉就像大地的土壤一样储存水与营养物质,滋润全身各个外在肢节与内在器官;皮覆满人体,保护内里的各个器官,像地面的一层草一样固护着人体,调整着人体气的出入;还有*重要的脉,古人亦称为经络,由经脉、络脉、浮络等组成,就像自然中流动的水一样,运输营养物质到人体的各个器官。总体来说人体的结构:“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里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内经》里所言的肌或肌肉就等于肉,非西医解剖学的肌肉。西医解剖学的肌肉中主管运动的骨骼肌是《内经》里认为的筋。中医对筋和肉的区分不是通过显微镜,而是通过肉眼直接的观察与感受。筋的特性是富有弹性、韧性,可伸缩,肉的特性是绵软滋润。强健的、伸缩性强的肌肉为筋,松软的为肉,如腹肌、舌肌、口唇等这些柔软的肌肉古人认为是肉。《灵枢经》中很多篇章介绍这些实体的分布规律,如《骨度第十四》详细记录了每一块骨的长度;《经筋第十三》详细记录了人体筋的走行;《经脉第十》详细记录了人体脉的走行;《经水第十二》详细记录了每条脉的容量大小与走行深浅;《脉度第十七》详细记录了每条经脉的长度;《根结第五》详细记录了浮络的走行……这些我们会在接下来的章节逐一讨论。
人体由骨、筋、脉、肉、皮组成,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骨的作用为坚硬的支撑,为人体的基础,骨只有在正的位置坚硬的支撑,其他部分才能正常的工作,骨高肉满者寿,骨塌陷则容易早夭(具体详见《寿夭刚柔第六》)。筋的作用为屈伸,筋宜适度的柔软有力,如此则能紧紧地抓附骨节,使人体活动自如,筋过柔弱则无力紧固骨节,筋过坚硬则关节不能拉伸到位。肉的作用为濡润与储蓄营养,所有人体的膏脂,脏腑之间与骨节之间充满了流动的起到润滑作用的黏液,还有比膏脂稍微坚硬一些主要起储蓄营养作用的肌,这些统称为肉。肉宜适度坚硬而充满地附着于肌肉与骨骼为好,肉过坚则壅滞气血,生痰生湿,肉过松懈或枯竭则不能濡养内里的肌肉骨骼,若肉松懈到大肉脱骨则病危。皮的作用为固涩,如卫士般坚守于外,防止外邪入侵,皮宜厚薄适宜,毛孔开合自如,皮过坚毛孔不开,则内里气不得外散而内热,皮过薄汗孔敞开,则皮肤卫外不利,内里之气过度外耗而使内部虚弱。经脉就像大自然中的水液一样无处不在,其主干为十二正经,十二正经的气血出溜注行入,分布于人体的皮肉筋骨,使得皮肉筋骨正常运作,经脉之间有十五大络联络表里,还有每条经脉分出无数的浮络、孙络布散于体表,帮助皮肤卫护人体。狭义的经脉病就是指根本原因为十二正经与十五大络内部气血运行不利而引起的病,广义的经脉病是将经络所经过的一切骨筋脉肉皮病都称为经络病,即是说只要不是病在脏腑的一切外面的病都称为经脉病,《经脉第十》中所记载的经脉病为广义的经脉病,本书后文所提到的病在脉都是狭义的脉。人体的大部分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调整经络气血的分布而得以纠正,故而经典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下面我们继续沿着古人的思维深入认识人体。天地之气滋养着人体,在这种气的滋养下组成人的外在形体:骨、筋、脉、肉、皮。外在形体的精华物质聚集到胸腹腔内形成五脏:肝、心、脾、肺、肾。如同百川归海一样,外在的形体能量流入胸腹腔内形成五脏,筋聚到了内里形成肝;脉聚到了内里形成了心;肉聚到了内里形成了脾;皮聚到了内里形成了肺;骨聚到了内里形成了肾。这里必须说明,《灵枢经》中所说的肝、心、脾、肺、肾不等同于西医解剖学的脏器,有些虽然实体相近,但功能上绝对不同,不可混淆。五脏为实体脏器,五脏之外还有五个空腔脏器,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这些空腔脏器古人称之为腑,五腑依附于五脏,亦是形体精华聚合而成。
五脏五腑之精华上注于头而形成人体的五官:目、舌、口、鼻、耳。肝之精华上注于目,眼睛很有韧性,像个筋疙瘩,为肝、筋之所聚;心之精华上注于舌,舌很柔软灵活,血管非常丰富,为心、脉之所聚;脾之精华上注于口唇,口唇很肥嫩,绵软如膏脂,为脾、肉之所聚;肺之精华上注于鼻,鼻为肺之外门,为呼吸通道的一部分,鼻翼像肺,为肺、皮之所聚;肾之精华上注于耳,耳为软骨,为肾、骨之所聚。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五官长相的大小高低等来判断其先天五脏的坚脆与大小,知道这个人易得什么疾病,从而来指导养生。我们也可以通过五官的颜色变化判断五脏的受邪情况,判断受邪的轻重,指导针灸治疗。系统论述详见《五阅五使第三十七》《卫气失常第五十九》,还有一些零散的知识散在《灵枢经》的各个篇章,如《口问第二十八》《师传第二十九》等。
天人合一下的人体
知道了人体的组成,下面要静静地感受天地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个影响每个百姓都知道,而缺少的是觉察,这个影响*直观的表现就是天冷了浑身哆嗦,天热了大口大口的喘气,在潮湿的地方待久了人就会变懒,就这么简单,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更精细的觉察。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感受一下我们处于五种气与食用五种味之后人体的变化。春天风气大,人生活在风大的环境里,会感觉到风的动性,古人形容风的特性为开泄,风能穿透皮肤,直达肌肉,肌肉会自然拘紧,使肌肉得到锻炼而更加强壮,因此春天气在筋,春气通于肝。夏天火气大,人生活在高温的环境里,会感觉到火的狂热,适度的高温使人体代谢加快,脉搏膨胀,血气满溢,因此夏天气在血脉,夏气通于心。长夏湿气大,人生活在稍微潮湿的环境里,会感觉非常懈怠,肌肉松懈,膏脂不化,因此长夏气在肉,长夏气通于脾。秋天燥气大,人生活在相对干燥的环境里,皮肤会干燥变厚,腠理密闭以保存内里的水气,因此秋气在皮肤,秋气通于肺。冬天寒气大,人生活在寒冷的环境里,气自然内收,使骨髓满溢以抗寒,因此冬气在骨,冬气通于肾。经典中很多篇章描述了人体随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经过冬、春、夏、长夏、秋,人体的气血也由深到浅的分布。
天地对人体的影响不仅来源于天的四时气,还来源于地的五味。“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学中医就要体会五味对人体的影响。这里有个前提,下面所说的五味的范围为我们日常饮食的食物,这些食物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中草药的五味偏性大,对人体的影响与食物不同。我们吃酸味的食物,会使全身气脉拘紧,使肌肉拘紧,强壮肌肉,故酸入肝,想一想吃酸梅的感觉;我们吃苦味的食物,会使气血动性增加,气血健旺,故苦入心,想一想喝咖啡的感觉;我们吃甘味的食物,会使人体肌肉松懈,气血懈怠,脂肪增多,故甘入脾,想一想吃奶油的感觉;我们吃辛味的食物,会使气血偏于向外运行,使气血运行偏向皮肤,皮肤润泽,故辛入肺,想一想吃辣椒的感觉;我们吃咸味的食物,会使人体气血凝滞,会使人体坚硬,使气内敛入骨,故咸入肾,想一想吃一口生蚝的感觉。淡淡的五味养五脏,五味过极或长时间偏食则害五脏,这些规律详细记录于《内经》的许多篇章中,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五脏生成论》《素问?宣明五气》等。关于不能作为食物的天地间其他本草对人体的影响,《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详细的论述。
除了天的四时与地的五味对人体的影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人的情绪。淡淡的七情能养五脏,七情过激则害五脏。淡淡的怒而不是生气,有点类似被鼓舞的感觉,这种怒会使肌肉适度紧张,强壮肌肉,故肝在志为怒;淡淡的喜,高兴而不过分,这种喜会使血脉畅通,血气满溢,故心在志为喜;淡淡的思,思虑而不殚精竭虑,这种思会使气血运行变缓,肌肉松软,脂肪堆积,故脾在志为思;淡淡的悲,怜悯而不是痛哭流涕,这种悲会使气外散,体内之气外散于皮肤,故肺在志为悲;淡淡的恐,敬畏而不特别害怕,这种恐会使气内敛,使身体坚硬,使气收引至骨,故肾在志为恐。
对人体气血影响*大的就是外在的四时气,饮食的五味偏性,还有七情的波动,这些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体。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如劳动对人体气血有影响,久行、久视、久坐、久卧、久立也有影响,房劳过度、饥饱失常、熬夜、外伤、虫蛇咬伤等也有影响。对人体的这些影响在经典中有详细记载,我们要仔细阅读并认真感受。
健康状态下的人体
人在天地间,天地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健康状态的人体自然不应该用固定的指标来衡量。古人认为健康的人体就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一方面这些变化是顺应外界变化的,另一方面这些变化不偏离中和。春天人体气血会偏向肝筋,早晨一起床人体气血也会微微偏向肝筋,人处在风大的环境会微微偏向肝筋,吃了酸性的食物会偏向肝筋,生气人体会微微偏向肝筋,这种偏向只是微微的偏向,不偏离中和。外环境改变了,人体能顺着环境的变化而适度变化。
人*健康的生活状态,不是每天都处于外环境不变的无菌环境中,恰恰相反,人应该生活在春夏秋冬四时变化的大环境里,在变化的环境里来养育我们的五脏。人体能够适应风寒湿燥火不同的环境,并在不同的环境里锻炼成长了不同的脏器,但对于过极的这五种气我们需要适度躲避,冬天寒气过极我们就多穿点衣服,夏天就少穿衣服,太干燥了就多喝点水,太潮湿了就多活动活动或多吃点辣等。世界上没有哪一种食物*有营养,*有营养的生活方式是五味都吃一点,不能过极,这样使五脏均得到滋养。每天该吃什么一定是听自己的,而不是听专家的,自己在静下心的状态下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一定要注意:前提是静下心,人处于恬惔虚无的状态对食物的欲望才是正确的。恬惔虚无不是指在情绪上对任何事都不起心动念,遇到外界的事物内心不起反应,这种非人的境界只是理论上可达,现实中人的大脑只要在工作,情绪自然随之产生。恬惔虚无的健康状态不是没有情绪,而是淡淡的、不停变化的、丰富的情绪,怒喜思悲恐都淡淡的来一点,我们需要淡淡的怒表现为坚强的意志;淡淡的喜不是来自索取而是默默付出的快乐;淡淡的思表现为处处为人着想;淡淡的悲不是伤心而是对其他生命的慈悲;淡淡的恐是对王法、对天地法则的敬畏。如果某一天某一情绪过激,如大怒跟别人争吵,或者放声痛哭,只要时间、空间改变了,我们不纠结于以前的事,我们的情绪能恢复恬惔,如此亦无大患。
健康的人体在适度的五气、五味、五志的滋养下,五脏安定,五官聪丽,在形体上骨筋脉肉皮匀称。健康人不应该仅仅追求肌肉的强健,不应该仅仅追求皮肤的光泽,不应该仅仅追求骨质的坚硬。对于一个肌肉萎缩、皮肤干枯的老年人骨质过分坚硬绝对不是健康;对于一个爱好体育锻炼的人,全身只有成块状的肌肉而没有相应的脂肪滋养绝对不是健康。健康人应该是:“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不健康状态的人体
人一刻也未停止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就如同呼吸一样自然,我们不会感觉到任何的不舒服,我们不知不觉的生、长、壮、老,变化着,这些变化不是疾病。随着岁数的增长,人体的骨骼钙质会适当减少,大脑供血会减少,各项激素分泌也会减少,椎间盘会退行性改变,这一切的变化太多,发生于每一个细胞,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体的不适归因于这些变化,中医学一直不主张干预这种正常的人生变化,也不认为人有能力干预这场变化,中医不是对抗死神,而是顺应天地。
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事物,这是唯*不变的真理。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不能够顺应天地与人体的变化,人就会得病。当冬天来了,或人处于寒冷的环境,或遇到恐惧的事情,此时人体的气处于适度的收引,人体的这个状态与外相应,可以说人体就处于健康的冬的状态,人不会感觉不适。但是当外环境变化,夏天来了,或人处于温暖的环境,或处于喜悦的气氛中,而人体却没有顺势调整,仍然处于冬的状态,这个人就会感觉不舒服,我们就可以根据偏离中和的轻重说这个人现在为冬病、寒病、肾病。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会越来越重,*后发展为肾死;也有可能会因为肾病牵扯到其他脏器不能顺应天地变化,这个就叫传变,详情请阅读《邪气脏腑病形第四》《素问?玉机真脏论第十九》等。如果外界过于寒冷,或人过于恐惧,使人体的气过度收引,偏离了中和,这也是冬病、寒病、肾病。如果人在感受到外界的寒冷或恐惧,并没有全身都收引,而是只有一个局部过度收引,或是人体只有一个局部接触寒冷,或是人由寒冷的环境到温暖的环境,全身都舒缓了而有一个部分仍然收引,这个局部的收引与整体不协调,病人表现难受亦是因局部收引导致,亦是冬病、寒病、肾病。其他五脏病亦可以此类推。
我虽已在前文嘱咐放下知识体会经典,这里还要再嘱咐一下,《黄帝内经》中没有肾阴虚、肾阳虚的概念,也没有肾的生理病理。经典中的肾是一个象,一个与天地的冬天与寒冷相一致的象,肾受邪不是外界因素导致肾的生理病理变化,而是人体的气整体或局部处于收引的状态。很多人拧着思维读经典,每读到经典的一句话就拼命地用现代人思维来解释,有的越解越玄,别人听不懂其所云;有的总想对经典的一句话解释出别人不知道的新意,别人听了只能感慨中医怎么说都有理。这样拧着思维读经典是一个非常耗费脑力的工作,读不了多久大脑就会变成襁糊,*后只能感慨经典太高深,不能融入经典。希望读者能放下后世的思维,放下知识,快乐地体会经典。
……
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评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