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3
| ||||||||||||||||||||||
商品编号:208944 定价:¥320.00 一口价:¥224.00 折扣:70%折 立即节省:¥96.00 | ||||||||||||||||||||||
在国外先进的理念中 “海绵城市”理念已经从传统简单的管渠排水工程技术的层面发展到与景观生态设计紧密结合的雨洪生态管理的层面,强调采取生态和近自然的生态措施,充分发挥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蓄雨洪、净化径流污染、水质保护、雨水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生态系统综合服务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协调自然和人工景观,维护和提升城市自然水文循环过程,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且符合本国技术法规要求的“海绵城市”管理模式体系,并将其很好地结合与应用于城市景观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中。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雨洪管理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发展于90 年代,目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核心是截污、减排、滞留、利用、生态。 “海绵城市”主要由自然系统、半自然系统、人工系统三部分构成。自然系统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山地、森林等;半自然系统主要包括水库、坑塘、郊野公园、农田、城市绿带、防护林带等;人工系统主要包括建筑雨水、绿色屋顶、透水性地面等。构建“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1) 充分保护区域原有生态系统,并对已经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及水体进行修复。 | ||||||||||||||||||||||
“海绵城市”既是一种城市形态的生动描述,也是一种雨洪管理和治水的哲学观和方法论。 “海绵城市”是指建立在生态基础设施之上的生态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有别于传统以单一目标为导向的“灰色”工程性基础设施;其以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景观设计的方法以及渗、蓄、净、用、排等关键技术,实现以城市内涝和雨洪管理为主且同时包括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公园绿地建设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综合目标。 城市化在给城市道路、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带来较大改善的同时,也引起了气候、水文、植被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变。伴随着城乡双重城镇化的无序蔓延,土壤污染、水污染、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崩解,这使人们不禁无限感慨, “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有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其本质是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目标是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转变传统的排水防涝思路,运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充分发挥河流、山体、城市绿地、道路、建筑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利用透水铺装、植被渗沟、下凹绿地和湿地水体等景观元素,重建接近自然的水循环过程,使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实现水资源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 ||||||||||||||||||||||
戴滢滢,女,华北科技学院艺术系讲师。建筑学学士,城市规划设计硕士,建筑技术科学博士(未毕业)。译著《禅庭-枡野俊明作品集》 | ||||||||||||||||||||||
到底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构建,又如何维护管理呢?从这本书中,你将得到答案。你可能是建筑、景观、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可能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可能是城市建设、雨洪管理的水环境关注者,还可能是市政建设的政府员工,只要你想了解“海绵城市”,想知道为什么我们被迫要在城里“看海”,甚至想找到解决办法,为构建“海绵城市”助力的话,那么这本书将是你不二的选择! | ||||||||||||||||||||||
014构建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走向精明规划设计——规划尺度下的雨洪管理宜居城市下的水敏性生态系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