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商品《社會工作實務》有兩種印刷封麵,隨機發貨!
內容簡介
社會工作實務是社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工作實務要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知識、工作方法和技巧實施各種服務,以幫助個人、群體和社區解決其所麵臨的問題。為應對與處理現代社會各種各樣復雜的問題,社會工作者需要掌握通用的方法和理論。《社會工作實務》第一章和第二章全麵、係統地介紹瞭社會工作實務的理論視角、實務模式、服務領域、通用過程和工作者隊伍建設,使讀者對社會工作實務能有一個全景式的瞭解。第三章至第十二章,分彆就社會工作實務的主要領域從工作概述、服務內容、工作方法與技巧等方麵進行闡述,以幫助社會工作者在實踐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可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有效地提高社會工作實務的質量。
作者簡介
呂青,1964年生,山東昌邑人。社會學碩士。現為江南大學法政學院社會學係主任,副教授,兼任無锡市社區建設與社會工作研究中心主任。已發錶論文二十餘篇,齣版著作一部。主要研究方嚮:婦女社會工作、傢庭社會工作、社區工作。
目錄
第一章 社會工作實務概述
第一節 社會工作實務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社會工作實務的目標與領域
第三節 社會工作實務的理論視角與模式
第四節 實務中的社會工作角色和社會工作隊伍建設
第二章 社會工作實務通用過程
第一節 接案
第二節 預估
第三節 計劃
第四節 介入
第五節 評估
第六節 結案
第三章 兒童社會工作
第一節 兒童社會工作概述
第二節 兒童社會工作的理論和內容
第三節 兒童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第四章 青少年社會工作
第一節 青少年社會工作概述
第二節 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理論和內容
第三節 青少年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第五章 老年社會工作
第一節 老年社會工作概述
第二節 老年社會工作的服務內容
第三節 老年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與技巧
第六章 婦女社會工作
第一節 婦女社會工作概述
第二節 婦女社會工作的實務理論
第三節 婦女社會工作方法
第七章 殘疾人社會工作
第一節 殘疾人社會工作概述
第二節 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理論和內容
第三節 殘疾人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與技巧
第八章 傢庭社會工作
第一節 傢庭社會工作概述
第二節 傢庭社會工作的服務內容
第三節 傢庭社會工作的理論
第四節 傢庭治療技術及相關技巧
第九章 學校社會工作
第一節 學校社會工作概述
第二節 學校社會工作的服務內容
第三節 學校社會工作的模式和方法
第十章 醫務社會工作
第一節 醫務社會工作概述
第二節 醫務社會工作的服務內容
第三節 醫務社會工作的方法與技巧
第十一章 矯正社會工作
第一節 矯正社會工作概述
第二節 社區矯正工作的內容
第三節 社區矯正的過程
第十二章 戒毒社會工作
第一節 戒毒社會工作概述
第二節 戒毒社會工作的服務內容
第三節 戒毒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與技巧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早期的社會福利機構齣現於19世紀的城市,是在牧師和宗教團體的倡導下建立的私人機構,主要由牧師和富裕的“做好事的人”為窮人提供服務。他們未受過正規的專業訓練,服務的重點主要是滿足受助對象在食物和居住方麵的物質需要,也試圖用宗教勸導的方式解決個人情感方麵的問題。
到19世紀後半葉,大量的私人救濟機構在大城市裏齣現,主要幫助失業者、窮人、患病者、孤兒、身體和智力上的殘疾者,但各機構之間缺少整閤。最早將私人機構聯閤起來的組織形式是慈善組織會社(COS),它産生於英國,是在牧師亨利·索裏的倡導下於1868年成立的,後來,美國牧師哥爾亭也於1877年在布法羅市成立瞭第一個慈善組織協會。在慈善組織會社中,私人機構聯閤起來,發揮以下重要作用:①嚮個人和傢庭提供服務,也因此成為社會個案工作和傢庭谘詢模式的先驅者;②計劃和協調私人機構,努力應對城市中日益緊迫的社會問題,因而它們是社區組織和社區計劃模式的先驅者。慈善組織對每一個接受服務和財政幫助的申請人都要作細緻的調查,將案主的記錄保存在中心以免重復施助,慈善機構讓友善的訪問員與身處睏境的人一起工作。友善的訪問員本質上是“做好事的人”,他們大部分是婦女,一般給人同情而不是給錢,並鼓勵窮人儲蓄和找工作。當時,貧窮被看作是個人缺陷的産物。
……
前言/序言
2007年,本書被列人江蘇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精品教材建設項目社會工作類專業教材的立項,這既反映齣全社會對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重視,也是對我們的鼓勵與鞭策。
社會工作是一門實務類學科,它作為社會工作的專業基礎課對整個專業起著一種支撐性作用,是將社會工作理論應用於具體實踐、提高社會工作實用價值的科學。本書在寫作中力求結閤國際經驗及中國實際,對我國社會工作實務作最新介紹,既高度重視國際經驗,又盡量反映我國本土經驗;既對中國社會工作實務工作者進行係統的理論指導,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藉鑒。
本書共分十二章。第一章從總體上概述瞭社會工作實務的起源、發展、通用模式、實務領域及中外社會工作的專業化、職業化之路;第二章介紹瞭社會工作實務的通用過程;第三章至第七章介紹瞭社會工作基本對象領域的實務,包括兒童社會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和殘疾人社會工作,具體涉及各領域的工作概述、實務內容及主要方法與技巧;第八章至第十二章介紹瞭與基本社會設置或社會製度相關領域的實務,包括傢庭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醫務社會工作、矯正社會工作和戒毒社會工作,具體內容也涉及各領域實務工作的概述、主要內容及方法與技巧。
《光影之痕:中國現代女性的生存與書寫》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社會工作的理論專著,而是一次對中國現代女性生命曆程與敘事藝術的深刻探尋。我們將目光聚焦於20世紀初至今,在中國社會急劇變遷的洪流中,女性個體所經曆的生存睏境、精神掙紮以及她們如何以獨特的方式“書寫”自己的生命,發齣自己的聲音。這本書將以文學、曆史、社會學的交叉視角,描繪齣一幅幅生動而復雜的女性群像,揭示她們在時代浪潮中的韌性、智慧與創造力。 第一章:沉默的海岸綫——近代女性的覺醒與啓濛 本章將迴溯中國近代女性命運的原點。在父權製根深蒂固的社會結構下,她們的生存空間是如何被壓縮的?“三寸金蓮”的束縛,男尊女卑的觀念,以及普遍的受教育機會缺失,共同構成瞭近代女性沉重的枷鎖。然而,時代的裂縫中,總有微光閃現。在辛亥革命的時代背景下,一批思想先驅和文化名流開始呼喚女性的解放。魯迅筆下的“娜拉”,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林語堂、茅盾等作傢對女性命運的關注,都預示著一種新的覺醒正在醞釀。本章將通過分析當時湧現的文學作品、報刊雜誌中的女性議題討論,以及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女性教育實踐,展現近代女性在沉默中發齣的微弱但堅定的呐喊,以及她們對個人價值與社會地位的初步探索。我們將探討,在那個被男性話語主導的時代,女性是如何開始嘗試理解自身處境,並萌生改變的渴望的。 第二章:風雨中的低語——革命浪潮下的女性角色 20世紀上半葉,中國經曆瞭翻天覆地的革命洗禮。在這場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中,女性並非被動的旁觀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與塑造者。她們在傢庭、工廠、戰場,乃至思想文化領域,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從投身革命洪流的“紅色娘子軍”,到在白色恐怖下堅持鬥爭的女共産黨員;從在後方默默奉獻的傢庭婦女,到在工廠流水綫上辛勤勞作的女工,女性的參與是革命勝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將深入挖掘這一時期女性的生存經驗。她們如何平衡傢庭責任與革命理想?在政治運動的高壓下,她們如何保持獨立思考?在性彆不平等仍普遍存在的現實中,她們的付齣與犧牲得到瞭怎樣的承認?我們將藉助曆史文獻、迴憶錄,以及同期文學作品中的女性敘事,來理解革命語境下女性身份的重塑與挑戰。例如,冰心筆下對女性溫柔力量的描繪,趙樹理作品中樸實而堅韌的農村女性形象,都摺射齣革命時期女性的多重麵嚮。 第三章:平凡日子裏的微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女性生活 新中國成立後,國傢層麵倡導男女平等,女性獲得瞭前所未有的法律地位和參與社會生産的機會。然而,新的時代也帶來瞭新的挑戰。在集體主義的社會思潮下,個體的情感與欲望又該如何安放?“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響徹雲霄,但女性在傢庭和職業的雙重壓力下,又承受著怎樣的付齣?本章將聚焦於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70年代)女性的日常生活。我們將探討,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女性是如何在傢庭瑣事、工廠勞動、政治學習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從電影《白毛女》中被壓迫女性的翻身解放,到“鐵姑娘”式的模範人物,這些敘事背後,是無數普通女性在平凡日子裏的堅韌與奉獻。我們還將關注,在官方話語之外,女性個體如何處理個人情感、婚姻關係,以及她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失落。例如,王濛、劉心武等作傢早期作品中對普通人情感世界的刻畫,也為我們提供瞭觀察那個時代女性生活的重要視角。 第四章:潮起潮落的潮水——改革開放後的女性變遷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地,也為中國女性的命運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經濟的騰飛、思想的解放、國際文化的湧入,共同塑造瞭新一代女性的形象。她們走齣傢門,走嚮職場,成為商業精英、學者教授、藝術傢……她們開始更加主動地追求自我實現,也麵臨著新的壓力,如事業與傢庭的平衡、職場性彆歧視、消費主義的裹挾等。本章將深入分析改革開放以來女性生存狀態的多樣性。我們將審視,在市場經濟的邏輯下,女性的身體、美貌、情感價值如何被消費和重塑。從瓊瑤劇中的愛情理想,到張愛玲式都市女性的獨立與彷徨,再到莫言筆下土地上女性的生命力,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都摺射齣改革開放後女性復雜而多元的心態。我們將探討,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女性是如何重新定義自身,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尋找定位,以及她們在精神世界中進行的獨立思考和探索。 第五章:自我書寫的藝術——女性的文學錶達與身份認同 貫穿全書的另一條重要綫索,是女性如何通過“書寫”來錶達自我、抵抗壓迫、重塑身份。從近代以來“女學”的興起,到“五四”時期女性作傢的崛起,再到當代女性文學的蓬勃發展,女性的文學創作始終是她們聲音的重要載體。本章將聚焦於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的發展脈絡,分析不同時期女性作傢筆下的世界。她們如何打破男性中心的敘事框架,以獨特的女性視角審視社會與人生?她們的作品,又如何反映齣女性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生存睏境、情感體驗、以及對女性身份的追問與建構?我們將探討,女性文學不僅僅是對現實的記錄,更是對自我身份的主動探索和創造。從蕭紅的《呼蘭河傳》中對鄉村女性命運的哀歌,到王安憶筆下上海弄堂裏女性的細膩情感,再到蘇童、餘華等作傢作品中齣現的女性形象,以及當代女性作傢如遲子建、葛亮、陳春成等在女性敘事上的新探索,都為我們理解女性的內在世界提供瞭寶貴的文本。這本書將強調,女性的“書寫”是一種賦權行為,是她們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生命印記,是她們對自我存在的肯定與證明。 結語:未完待續的篇章 《光影之痕:中國現代女性的生存與書寫》並非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書。它旨在引導讀者深入理解中國現代女性復雜而豐富的生命體驗,感受她們在曆史進程中的掙紮與超越,欣賞她們在時代變遷中的韌性與創造。本書期望以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呈現女性作為社會主體的重要地位,並引發對性彆、權力、個體命運等議題的深入思考。這本書所呈現的,是中國現代女性“生存”的痕跡,更是她們“書寫”的智慧與力量,這一切,仍在繼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