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方法

电路分析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薇薇,陈江 著
图书标签:
  • 电路分析
  • 电路理论
  • 电气工程
  • 电子技术
  • 模拟电路
  • 线性电路
  • 电路原理
  • 高等教育
  • 理工科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24550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52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3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电路分析方法》是在《电路分析》(王楚、余道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的基础上,为配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电路分析原理”课程教学而编写的,作为配套教材使用。

内容简介

   《电路分析方法》是在《电路分析》(王楚、余道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的基础上,为配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电路分析原理”课程教学而编写的,作为配套教材使用。全书整体结构框架分为上、下两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上篇包括六章,以分析方法为主线,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阐述了电路分析原理和方法,其中包括简单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线性电路的时域分析方法、复数分析方法、变换域分析方法、网络分析方法,双口网络参量分析方法以及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其中,一、五、六章为初步要求,除第三章外的其他五章为基本要求。
   “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电路分析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旨在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了原理和方法之后的学以致用。下篇包括四章,以方法的应用为主线,将电路分析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传输线、集成运算放大器、二极管电路、三极管电路、场效应管电路等,以帮助学生增加兴趣,加深理解,踩实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简称“三基”)的学习。
   每章的开头和结尾均提纲挈领地列出相应的纲领性内容,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安排取舍。在每一概念后面,给出相应的例题,有些例题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每章最后配有大量习题,既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所有习题采用“三星”分级,并给出部分参考答案:“*”是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基”的简单题目;“**”是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题目,旨在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他们对内容的掌握程度;“***”是旨在拓宽学生思路、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有些取自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相关研究课题的电路基础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不同兴趣或不同要求来选择题目进行练习,从而达到理解、掌握并拓宽知识的目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路分析方法》的附录部分包含了对相关数学基本知识和电路软件分析工具的简要介绍。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线性电路分析方法
第一章 线性电路分析基础
1.1 线性电路基本概述
1.1.1 基本单位
1.1.2 集总假设及集总电路模型
1.1.3 基本参数、基本变量和基本术语
1.1.4 基本方法
1.1.5 基本定律
1.2 常见的电路元件模型及其约束方程
1.2.1 电阻元件
1.2.2 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
1.2.3 电容元件
1.2.4 电感元件
1.2.5 受控源
1.3 常用的源信号和响应信号
1.4 线性二端网络的等效
1.4.1 等效的定义
1.4.2 电阻电路的等效
1.4.3 具有初始储能的动态元件的等效
1.4.4 源电路的等效
1.4.5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1.5 线性电路的时域分析
1.5.1 静态电路的分析
1.5.2 动态电路的暂态过程和起始状态
1.5.3 一阶动态电路分析(RL或RC电路)
1.5.4 动态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5.5 二阶及高阶动态电路分析
1.6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1.6.1 正弦稳态响应和网络稳定性的判断
1.6.2 正弦信号的复数表示
1.6.3 电路元件的相量表示
1.6.4 正弦稳态分析
1.6.5 正弦稳态功率
1.7 网络函数、频率响应和滤波器
1.7.1 网络函数和频率响应
1.7.2 滤波器
1.8 本章 小结
习题

第二章 变换域分析方法——拉普拉斯变换
2.1 拉普拉斯变换
2.1.1 变换域分析方法
2.1.2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2.1.3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2.1.4 拉氏反变换的分解定理
2.2 线性电路的s域解法
2.2.1 元件的运算模型
2.2.2 定律的运算形式
2.2.3 线性电路的s域解法
2.3 网络函数的s域描述
2.3.1 网络函数的定义
2.3.2 网络函数的特性
2.4 本章 小结
习题

第三章 变换域分析方法——傅里叶分析(信号的频谱分析)
3.1 傅里叶级数(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
3.1.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
3.1.2 周期信号对称性与傅里叶级数之间的关系
3.1.3 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
3.1.4 非正弦周期信号作用于线性电路的稳态响应
3.2 傅里叶变换(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密度分析)
3.2.1 从傅里叶级数到傅里叶变换
3.2.2 傅里叶变换与反变换
3.2.3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与定理
3.3 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
3.4 采样定理
3.5 本章 小结
习题

第四章 网络拓扑分析方法
4.1 支路电流法
4.2 网络拓扑分析的基本知识
4.3 回路电流法
4.3.1 一般的回路电流法
4.3.2 网孔电流法
4.3.3 对含电流源支路的处理
4.4 节点电压法
4.4.1 一般的节点电压法
4.4.2 含电压源支路的处理
4.5 网络拓扑分析方法
45.1 节点分析法
4.5.2 回路分析法
4.6 本章 小结
习题

第五章 网络定理
5.1 唯一性定理
5.2 置换定理(替代定理)
5.3 叠加定理
5.4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5.5 互易定理
5.6 特勒根定理
5.7 本章 小结
习题

第六章 双口网络的分析方法
6.1 双口网络参量
6.1.1 “黑盒子”方法
6.1.2 双口网络参量及其相互转换
6.1.3 双口网络参量与双口网络联结
6.2 双口网络的阻抗参量
6.2.1 阻抗参量的定义
6.2 2等效电路
6.3 双口网络的导纳参量
6.3.1 导纳参量的定义
6.3.2 等效电路
6.4 双口网络的混合参量
6.5 双口网络的传输参量
6.6 有端接的双口网络
6.7 本章 小结
习题

下篇方法的应用
第七章 均匀、无耗传输线
7.1 分布参数电路
7.2 传输线方程
7.2.1 传输线的建模
7.2.2 传输线方程
7.2.3 传播常数、入射波和反射波
7.2.4 特性阻抗与无限长传输线
7.2.5 双口网络等效方程
7.3 均匀、无耗传输线上的波动
7.3.1 波动方程与双口网络等效方程
7.3.2 均匀、无耗传输线上的波动特性
7.4 均匀、无耗传输线的阶跃响应
7.5 微波双口网络的散射参量
7.6 本章 小结
习题

第八章 非线性电路初步
8.1 常见非线性元器件
8.1.1 真空管
8.1.2 晶体二极管
8.1.3 双极结型晶体管
8.1.4 场效应晶体管
……
第九章 晶体管放大电路
第十章 运算放大器电路
附录
参考文献
部分电气图、电路图及变量符号

精彩书摘

上篇 线性电路分析方法
第一章 线性电路分析基础
1.1 线性电路基本概述
1.1.2 集总假设及集总电路模型
任何工程学科都是建立在“模拟”概念的基础之上的。要分析任何一个复杂的物理系统,我们必须用理想模型来描述这个系统;而理想模型则由一些理想元件所组成。理想元件本身也是一些简单的模型,用来表达或近似地表达一些简单的实际元件的基本物理性质。在电路分析理论中,我们研究的是由理想电路元件所构成的电路模型。这些理想元件代表了实际电路元件的主要外部特征和功能,可以用数学关系式来精确定义,所以又称为数学模型。
电路模型具有实际电路装置的主要电磁性能,由其得出的数学关系反映实际电路的基本物理规律。用电路模型来近似表示实际电路称为建模。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些元器件的模型较简单,只涉及一种元件;而有些模型则要由多种元器件构成。例如,在50Hz交流电_丁作下的灯泡(电感极其微小),可以用一个电阻元件作为它的模型;而干电池的模型可以由电压源元件和电阻元件(反映电池的内阻)串联组成。必须指出,建模是有条件的;一种电路模型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是适用的,如果条件变了,电路模型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严格地说,涉及电磁现象的分析应该用麦克斯韦(Maxwell)方程求解才准确。然而,当实际电路的尺寸远小于最高工作频率所对应的波长时,可以不考虑通路中电磁场的相互作用,也不必考虑电磁波的传播现象;而认为电能的传输是瞬时完成的,电流和电压与其在电路中的位置无关。在这种条件下,建模可以简化,在数学上引入一种集总参数元件,来表示实际元件的基本电磁特征。每一种集总元件只反映一种基本电磁现象,且可用数学方法精确定义。……

前言/序言

  本书是在《电路分析》(王楚、余道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的基础上,为配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电路分析原理”课程教学而编写的,作为配套教材使用。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思想自2002年9月起公布于http://ee.pku.edu.cn/Ca。全书整体结构框架分为上、下两篇。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上篇包括六章,以分析方法为主线,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阐述了电路分析原理和方法,其中包括简单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线性电路的时域分析方法、复数分析方法、变换域分析方法、网络分析方法,双口网络参量分析方法以及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其中,第一、五、六章为初步要求,除第三章外的其他五章为基本要求。
  “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电路分析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旨在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了原理和方法之后的学以致用。下篇包括四章,以方法的应用为主线,将电路分析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传输线、集成运算放大器、二极管电路、三极管电路、场效应管电路等,以帮助学生增加兴趣,加深理解,踩实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简称“三基”)的学习。
  每章的开头和结尾均提纲挈领地列出相应的纲领性内容,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安排取舍。在每一概念后面,给出相应的例题,有些例题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每章最后配有大量习题,既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所有习题采用“三星”分级,并给出部分参考答案:“*”是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基”的简单题目;“**”是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题目,旨在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他们对内容的掌握程度;“***”是旨在拓宽学生思路、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有些取自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相关研究课题的电路基础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不同兴趣或不同要求来选择题目进行练习,从而达到理解、掌握并拓宽知识的目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书的附录部分包含了对相关数学基本知识和电路软件分析工具的简要介绍。
  本书由胡薇薇制订全书编写思想,统筹全书整体构架和内容,并编写第一至七章、全书部分三星习题、附录前四节、本书使用的各类符号列表、参考文献以及索引;陈江编写第八至十章和附录第五节。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余道衡



《探索未知的维度:空间、时间与意识的边界》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科学、哲学与想象力边界的旅程,深入探寻我们对宇宙、自身以及现实本质的理解。它并非聚焦于任何已知的学科领域,而是致力于构建一种全新的认知框架,鼓励读者挑战固有思维,拥抱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 第一章:时间之河流淌——超越线性叙事的维度 本章将打破我们对时间“单向流动”的惯常认知。我们将审视现代物理学中关于时间粘性的概念,探讨黑洞视界附近时间膨胀的极端案例,并以此为引子,深入讨论时间是否可能具有其他维度,或者是否存在“时间回声”的可能性。我们将借鉴一些前沿的理论物理学猜想,比如量子引力理论对时间结构的猜想,以及宇宙学中关于宇宙起源和终结所暗示的时间的非线性特征。 进一步地,本章将从哲学层面剖析“现在”的本质。我们真的活在“现在”吗?还是“现在”本身就是一种感知上的幻觉?我们将讨论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相互作用,以及意识在构建我们所感知的时间序列中所扮演的角色。想象一下,如果存在一种非线性的时间观,我们的记忆、预感甚至自由意志又将如何被重新定义?我们还将探讨一些关于时间旅行的哲学悖论,并非旨在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而是借此激发对时间本质的深刻思考。 第二章:空间之织锦——褶皱、曲率与多重宇宙的低语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超越我们熟悉的欧几里得几何空间,进入一个充满奇异与可能性的空间维度。我们将从广义相对论中关于引力导致时空弯曲的深刻洞见出发,探讨那些肉眼不可见但却深刻影响宇宙结构的“空间褶皱”和“时空曲率”。我们将通过类比和想象,来理解黑洞如何扭曲空间,以及虫洞是否可能成为连接遥远空间的理论桥梁。 但我们的探索不止于此。本章还将触及一些更为大胆的物理学猜想,比如高维空间的存在。我们将讨论弦理论等模型如何引入额外的空间维度,并推测这些维度可能对我们宇宙的运作产生何种影响。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多重宇宙的理论,思考我们的宇宙是否只是浩瀚“多元宇宙”中的一个孤例,以及不同宇宙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我们尚不理解的联系。 在哲学层面,我们将质疑我们对“空间”的直观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空间”?它是否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或者它本身就是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将讨论空间的连续性与离散性问题,以及我们对三维空间的感知是否仅仅是有限感官的局限。想象一个能够感知并穿越多维空间的生命体,他们的存在和认知将是何等不同? 第三章:意识之光辉——感知、存在与宇宙的奥秘 本章将转向我们最熟悉也最神秘的存在——意识。我们将探讨意识的本质,它究竟是物质大脑的涌现属性,还是独立于物质的某种基本存在?我们将审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与哲学中关于意识起源和功能的各种理论,从信息处理模型到更具哲学深度的“主观体验”问题。 我们将讨论“感知”的边界。我们所感知的现实,究竟有多大程度上是客观存在的,又有多少是我们大脑主动建构的?我们将深入探讨各种“意识状态”,比如梦境、冥想、幻觉,以及它们如何揭示了意识的非凡潜能与脆弱性。想象一下,如果意识能够独立于肉体存在,或者如果存在某种“集体意识”,我们的生存意义和宇宙的意义又将如何改变? 本章还将引申至意识与宇宙的关系。一些前沿理论认为,意识可能在宇宙的演化中扮演着更为积极的角色,甚至可能影响现实的坍缩。我们将审视量子力学中“观察者效应”的哲学解读,并思考意识是否是宇宙理解自身的一种方式。最终,我们将尝试描绘一个将意识置于宇宙图景中心的世界,在那里,生命、感知与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全新认知图景将在读者心中缓缓展开。 第四章:界限之外的想象——科学、哲学与艺术的交汇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超越具体的理论和猜想,专注于培养一种“界限之外”的想象力。本章将强调科学、哲学与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我们对未知的探索。我们将看到,伟大的科学发现往往源于大胆的哲学思考和富有想象力的艺术表达。 我们将探讨“可能性的艺术”,即如何通过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去具象化那些尚不存在但却可能存在的科学与哲学概念。本书将穿插引用一些科幻作品中的经典桥段,并非作为科学论证,而是作为激发读者想象力的火花。我们将鼓励读者跳出“已知的科学框架”,去构思全新的物理学定律,去想象不存在的生命形式,去描绘超越我们现有理解的现实。 本章也将探讨“科学的边界”本身。科学并非终点,而是不断前进的起点。我们将鼓励读者保持批判性思维,同时拥抱对未知的好奇心。我们鼓励读者将本书所探讨的概念作为起点,去进行自己的思考、提问和探索。这本书的目的,并非提供最终的答案,而是点燃读者内心的探求之火,引导他们成为自己认知疆域的勇敢探险者。 《探索未知的维度》是一本邀请所有对宇宙、对自身、对现实抱有深刻好奇心的读者参与的对话。它不提供预设的答案,只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鼓励你在这个平台上,凭借你的智慧、想象力和勇气,去构建属于你自己的,对无限可能性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简直是烹饪的百科全书!我一直对法式甜点情有独钟,但总觉得自己差了点火候,不是黄油太多就是糖粉不够精准。这本《魔法厨房烘焙指南》真是及时雨!它从最基础的打发蛋白、制作塔皮开始,讲得细致入微,甚至连鸡蛋的温度、面粉的过筛次数都做了详细说明。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不同类型面粉的讲解,以前只知道低筋高筋,现在才知道不同品牌、不同产地的面粉对烘焙成品的影响有多大。书中还提供了很多经典的法式甜点配方,从马卡龙到歌剧院蛋糕,每一个都配有清晰的步骤图,简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烘焙老师手把手地教你。而且,它还很贴心地列出了常见烘焙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比如马卡龙为什么会开裂,蛋白霜为什么会消泡,这些都是我以前常常遇到的困扰,现在终于找到了根源。最让我惊喜的是,书的后面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教你如何用现有的食材进行创意搭配,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甜点的风味,这让烘焙不再是照搬食谱,而是充满了乐趣和个性。我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书里介绍的各种小技巧,感觉我的烘焙水平一定会因此跃升一个台阶!

评分

评价四 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薄,很难找到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读物。《情绪的炼金术:理解与驾驭内心》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作者以一种极其温和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深入剖析了人类各种复杂的情绪。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情绪分为好坏,而是鼓励我们去理解每一种情绪背后的成因和意义。我最受益的是书中关于“负面情绪”的处理方法,比如如何应对焦虑、愤怒和悲伤。他提出的“情绪重构”和“接纳式应对”等技巧,都非常实用。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要求我们压抑或消除负面情绪,而是教我们如何与它们和平共处,甚至从中汲取力量。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更加信服作者的观点,也更容易将理论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共情”和“自我关怀”的章节,这让我意识到,理解和接纳自己,是真正理解和关爱他人的前提。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内心的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实用的工具,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绪挑战,真正做到了“驾驭”而非被情绪“奴役”。

评分

评价五 我是一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一直想提升自己的构图和用光技巧,但总感觉自己的作品缺少灵魂。《光影的诗篇:摄影艺术的视觉语言》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摄影大师,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不仅仅是讲解相机参数和后期处理,更是从艺术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摄影的视觉语言。作者用极其优美的文字,讲述了如何通过光线来塑造情绪,如何通过构图来引导观者的视线,如何捕捉决定性瞬间。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不同光线的分析,比如“黄金时段”的光线为何如此迷人,如何利用硬光和软光来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他还详细讲解了对称构图、三分法、引导线等经典构图法则,并且通过大量的优秀摄影作品作为范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法则的魅力。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摄影师的“眼睛”,如何培养对细节的敏感,如何从平凡的场景中发现不凡的美。作者鼓励我们去“看见”,而不仅仅是“拍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都发生了变化,走在路上,我开始主动去观察光影的流转,去寻找那些可能成为好照片的元素。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技巧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眼睛去发现和欣赏美的书,它让我更加热爱摄影,也对如何创作有意义的作品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名资深旅行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带我“走出去”的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介绍。《寻迹古道:失落的丝绸之路》完全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不像一般的旅行指南那样罗列景点和交通方式,而是深入挖掘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文化底蕴。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曾经辉煌的古城、荒凉的戈壁、以及在风沙中沉寂的遗迹。我仿佛能看到驼队在漫天黄沙中缓缓前行,听到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感受到不同文明在此交融碰撞的厚重气息。书中对每一个遗址的考证都相当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考古发现,让我对那些熟悉的地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难得的是,作者还穿插讲述了许多关于丝绸之路上的传说故事和民间习俗,这些鲜活的内容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描写,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如何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和信仰,这些细节让我感受到了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史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已经走过了那段漫长的旅程,对“一带一路”的文化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亲自踏上这段旅程的强烈愿望。

评分

评价三 我一直对宇宙的奥秘充满了好奇,但又觉得传统的科普读物往往过于晦涩难懂。《星辰的低语:宇宙未解之谜》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以一种极其通俗易懂、又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将那些深邃的宇宙学概念呈现在我面前。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从我们最熟悉的星空讲起,一步步引导我们进入更广阔的宇宙。我最喜欢的是他对黑洞、暗物质、暗能量这些概念的讲解,没有生硬的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类比,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它们的存在和可能的影响。例如,他将黑洞比作宇宙中的“巨型吸尘器”,将暗物质描述成“看不见的建筑师”,这些形象的比喻瞬间就点燃了我对这些抽象概念的兴趣。书中还探讨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以及宇宙的未来,每一个话题都引人入胜。作者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思考,提出各种可能性,这让我觉得科学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魅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未知”的敬畏和探索精神的赞美,这让我觉得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对宇宙的奥秘保持一份纯粹的好奇和热爱。读完这本书,我对宇宙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多了一份广阔的视野和深深的敬畏。

评分

每章的开头和结尾均提纲挈领地列出相应的纲领性内容,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安排取舍。在每一概念后面,给出相应的例题,有些例题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每章最后配有大量习题,既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所有习题采用“三星”分级,并给出部分参考答案:“*”是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基”的简单题目;“**”是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题目,旨在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他们对内容的掌握程度;“***”是旨在拓宽学生思路、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有些取自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相关研究课题的电路基础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不同兴趣或不同要求来选择题目进行练习,从而达到理解、掌握并拓宽知识的目的。

评分

“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电路分析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旨在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了原理和方法之后的学以致用。下篇包括四章,以方法的应用为主线,将电路分析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传输线、集成运算放大器、二极管电路、三极管电路、场效应管电路等,以帮助学生增加兴趣,加深理解,踩实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简称“三基”)的学习。

评分

书的质量还不错~印刷很好

评分

书的质量还不错~印刷很好

评分

“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电路分析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旨在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了原理和方法之后的学以致用。下篇包括四章,以方法的应用为主线,将电路分析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传输线、集成运算放大器、二极管电路、三极管电路、场效应管电路等,以帮助学生增加兴趣,加深理解,踩实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简称“三基”)的学习。

评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路分析方法》的附录部分包含了对相关数学基本知识和电路软件分析工具的简要介绍。

评分

这本书感觉还是不错的,语言比较人性化,不过从结构方面来说没罗先觉的《电路》那么好,但罗的读起来比较枯燥。

评分

《电路分析方法》是在《电路分析》(王楚、余道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的基础上,为配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电路分析原理”课程教学而编写的,作为配套教材使用。《电路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思想自2002年9月起公布于http://ee.pku.edu.cn/ca。全书整体结构框架分为上、下两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上篇包括六章,以分析方法为主线,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阐述了电路分析原理和方法,其中包括简单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线性电路的时域分析方法、复数分析方法、变换域分析方法、网络分析方法,双口网络参量分析方法以及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其中,第一、五、六章为初步要求,除第三章外的其他五章为基本要求。

评分

书的质量还不错~印刷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