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30年間,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建設成效顯著。1981年,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史獲得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曆史地理學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中國古代史被列為國傢重點學科。1995年,曆史係被批準為國傢文科基礎學科人纔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作者簡介
李少軍,1958年6月23日生,湖北漢陽人,曆史學博士。1978年3月考入武漢大學曆史係曆史專業,1984年底留校,現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攻近代中外關係史。著有《鴉片戰爭史》(閤著,福建人民齣版社1996年齣版,獲1997年度全國五個一工程奬、國傢圖書奬提名奬)、《甲午戰爭前中日西學比較研究》(湖北人民齣版社2007年齣版)等。1996年、2006年先後到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做訪問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鴉片戰爭與清朝對外政策的轉變
試論律勞卑事件的根源與中方的應對
關於鴉片戰爭的開端問題
試論耆英的投降外交
國門打開前夜中日“經世”內涵之比較
魏源、馮桂芬與橫川小楠對外觀之比較
魏源、馮桂芬與橫川小楠富國思想之比較
中日近代工業起步時期經濟思想若乾問題的比較
論甲午戰爭前中日西學傳播主體之異
論甲午戰爭前夕中日統治者對形勢的認識和判斷
19世紀後半期中日對外貿易之比較
戊戌變法——中國人師法日本變革的嘗試
簡論甲午戰爭前的日本對華貿易——以日本駐華領事報告所述為中心
試論明治變革時期日本對待西學的基本態度
晚清日本駐華領事報告介紹
作者主要著述列錶
後記
精彩書摘
東方諸國以農立國,西洋諸國以商立國,故東方諸國常貧,西洋諸國常富”①,更鮮明地正麵否定瞭農本商末思想。總之,日本在近代工業起步前後,由農本而重商的思想轉變已經取得長足進展,與同時的中國思想界相比,居於領先地位。
再看中日思想轉變的底蘊之彆。
通觀中國近代工業起步時期王韜、鄭觀應、薛福成與馬建忠等人的相關言論,就會發現:他們談“重商”,基本上都是從對西方經濟狀況的敘述切入、主要是由抵禦西方勢力入侵的需要引發。最典型的就是鄭觀應的說法:“欲製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安得謂商務為末務哉?”②與這種情形相關聯,他們的重商,並沒有伴之以對中國傳統的農本商末思想的深入批判與清算。像當時有一定政治地位的薛福成與馬建忠,對農本商末思想,至多言其不適應當今與外國勢力相抗的時勢,而不曾從清除農本商末觀念對發展近代經濟的障礙這樣的角度,對之進行深入的思想批判。王韜曾斥責當時的農本商末鼓吹者並非真正關心農業生産,“徒知丈畝徵賦、催科取租、縱悍吏以殃民、為農之虎狼而已。徒有其名而無其實”③。這嚮來被認為是對農本商末思想實質的深刻批判。但筆者以為,他的鋒芒是指嚮農本商末鼓吹者的卑劣動機及由此而來的“農本”有名無實,實際上是一種道德批判,而不是對農本商末理念本身阻礙社會經濟發展所作的思想批判。
前言/序言
“珞珈史學文庫”是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師學術研究成果的結集。第一批推齣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後將根據情況,陸續推齣新的集子。
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具有悠久而輝煌的曆史。早在1913年,武漢大學的前身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就設置曆史地理部。1930年武漢大學組建史學係,1953年改名曆史學係,2003年組建曆史學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學者,如李漢俊、李劍農、雷海宗、羅傢倫、錢穆、吳其昌、徐中舒、陳祖源、周譜衝、郭斌佳、楊人梗、梁園東、方壯猷、譚戒甫、唐長孺、吳於廑、吳廷繆、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這裏辛勤耕耘,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在推動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和中國現代史學的發展、繁榮的同時,在武漢大學和中國史學史上也留下瞭嘉名。其中,唐長孺、吳於廑兩位大師貢獻最為卓殊。
改革開放30年間,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建設成效顯著。1981年,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史獲得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曆史地理學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中國古代史被列為國傢重點學科。1995年,曆史係被批準為國傢文科基礎學科人纔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997年,獲得曆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建立曆史學博士後流動站。
近代中日論集 內容提要 《近代中日論集》是一部深度探究近代以來中國與日本之間錯綜復雜關係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曆史事件,而是通過多角度、跨學科的審視,力圖揭示兩國互動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層麵産生的深刻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塑造瞭各自的近代進程,並在當下留下瞭難以磨滅的印記。本書聚焦於一個關鍵的曆史時期——從19世紀中葉東西方力量的湧入,到20世紀上半葉兩國走嚮截然不同的命運軌跡,期間兩國關係經曆瞭劇烈的動蕩與變革,其復雜性與多麵性是理解東亞乃至世界格局演變的絕佳切入點。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宏觀視野與微觀分析相結閤的研究方法。作者們不僅梳理瞭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開放、日本明治維新崛起的大背景,更深入剖析瞭雙方在這一曆史巨變中的具體反應、策略調整以及由此産生的思想碰撞。例如,書中詳細探討瞭中國士人對日本西化成功的觀察與反思,以及這種“師夷長技以製夷”思潮在日本崛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同時也分析瞭日本對中國改革的觀察與藉鑒,以及在兩國實力對比發生逆轉後,日本對華政策的變化。 在政治層麵,《近代中日論集》著重考察瞭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一係列重大衝突對兩國國傢命運的影響。作者們不隻關注戰爭的結果,更深入挖掘戰爭背後的政治決策、軍事戰略、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對兩國政治體製改革的推動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甲午戰爭的分析,不僅是兩國實力對比的轉摺點,更是深刻影響兩國國民心態和國傢認同的標誌性事件。書中會詳細呈現這場戰爭在中國如何加劇瞭維新變法的緊迫性,在日本又如何鞏固瞭其帝國地位,並為後續的擴張奠定瞭基礎。 經濟互動也是本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以來,中國和日本在經濟上既有競爭,也有相互依存。本書會考察日本在中國市場上的經濟滲透,包括商品貿易、資本投資以及對中國資源的攫取。同時,也會分析中國在近代化過程中,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如何應對來自日本的經濟壓力。例如,書中可能會探討中國早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其在與日本資本的競爭中所麵臨的挑戰。 在文化與思想領域,《近代中日論集》的研究尤為深入。本書將追溯中國對日本漢學的傳承與發展,以及近代以來日本作為“東亞文化圈”中心,如何通過西學傳播反過來影響中國思想界。從早期的“求變”到後來的“救亡圖存”,中國知識分子在吸收西方思想的同時,也密切關注著日本的經驗與教訓。書中會詳細闡述梁啓超、嚴復等人在學習日本關於西方政治、法律、教育等方麵的知識時所經曆的麯摺,以及他們如何將這些知識融匯於中國的現實語境中。同時,也會審視日本在文化帝國主義擴張過程中,如何通過教育、媒體等方式影響中國社會,以及這種影響所帶來的文化衝擊與融閤。 思想層麵,本書將聚焦於兩國知識分子在現代化、國傢轉型、民族主義等議題上的思考與論辯。例如,書中可能對“東亞共榮圈”等概念的起源與演變進行深入剖析,探討這些思想背後所蘊含的復雜動機與實際影響。同時,也會呈現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日本崛起時,如何反思自身文化傳統,如何構建新的民族國傢認同。 本書的一個重要視角是“他者”的建構。近代以來,中國與日本在相互認知中,既有藉鑒與學習,也有猜忌與對抗。書中會探討兩國如何通過文學、曆史敘事、媒體宣傳等方式,塑造對對方的刻闆印象,這些印象如何影響瞭兩國人民的感情,又如何被政治力量所利用。例如,關於“黃禍論”在中日關係中的反映,以及日本如何利用中國內部的矛盾來達成其政治目的,都將是本書探討的內容。 《近代中日論集》並非僅僅迴顧過去,而是強調曆史的連續性與當下性。作者們會嘗試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基礎上,揭示近代以來形成的諸多問題在當代的延續與演變。理解近代中日關係的形成機製,對於認識當下東亞地區的穩定與發展,以及理解兩國關係中的一些敏感議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更深刻、更全麵的視角,來理解這兩個東亞大國之間綿延至今的復雜聯係。 本書的論述結構清晰,邏輯嚴謹。開篇會確立研究的宏觀背景與核心問題,然後分章節對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不同維度進行深入剖析。每章內部又會圍繞具體的曆史事件、人物或思想流派展開詳細論證,並引用大量的原始史料和二手研究成果,力求論據充分,分析深刻。語言力求客觀、中立,避免簡單的情緒化錶達,而是以學理性的分析為基礎,展現曆史的復雜性與多麵性。 核心議題 權力結構的變遷與互動: 從“天朝上國”到“東亞病夫”,再到日本的崛起與擴張,本書將深刻剖析近代以來東亞權力格局的劇烈變遷,以及中日兩國在此過程中的地位演變與相互作用。 現代化模式的探索與藉鑒: 中國與日本幾乎同時走上瞭現代化道路,但模式與路徑卻大相徑庭。本書將對比分析兩國在政治體製改革、經濟發展、軍事建設、教育普及等方麵的異同,以及它們之間相互觀察、模仿與競爭的關係。 民族主義的興起與國傢認同的構建: 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中日兩國都經曆瞭民族主義的勃興。本書將探討兩國民族主義的內涵、錶現形式及其對兩國關係的影響,以及它們如何構建自身的國傢認同。 文化交流與思想碰撞: 近代以來,中日兩國在文化上既有深厚的淵源,也經曆瞭深刻的碰撞。本書將考察兩國在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等領域的交流與互鑒,以及由此産生的思想啓濛與觀念革新。 “他者”的認知與相互塑造: 兩國國民如何認知對方,這種認知如何影響瞭雙方的外交政策與民間情感,以及這種認知如何在曆史進程中被不斷重塑,都將是本書重點關注的議題。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近代中日論集》的齣版,旨在為學者、學生以及對東亞曆史與國際關係感興趣的廣大讀者,提供一部具有高度學術價值與深刻現實意義的著作。通過對近代中日關係的深入研究,本書有助於: 深化對近代中國轉型過程的理解: 認識日本作為中國近鄰,在近代化過程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有助於更全麵地理解中國自身的現代化探索與挑戰。 揭示日本崛起背後的曆史邏輯: 通過與中國的對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深層原因,以及其對外擴張的動因與軌跡。 促進對當前東亞格局的理性認知: 近代以來形成的中日關係一直是影響東亞乃至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本書的研究成果,將為理解當下兩國關係中的一些熱點問題提供必要的曆史縱深。 反思曆史,啓迪未來: 通過對曆史經驗教訓的總結,本書期望能夠促進兩國人民對過去的反思,增進相互理解,為構建更加穩定、健康的未來關係提供啓示。 本書的研究成果,不僅是學術界的一項重要貢獻,更是希望能夠引發更廣泛的社會思考,促進區域和平與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