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全集(第21捲)

竺可楨全集(第21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竺可楨 著
圖書標籤:
  • 竺可楨
  • 地理學
  • 曆史地理學
  • 中國近代地理學
  • 學術著作
  • 全集
  • 曆史
  • 科學史
  • 地理研究
  • 近代史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2852922
商品編碼:1063299569
齣版時間:2011-12-01

具體描述

作  者:竺可楨 著作 定  價:100 齣 版 社: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年12月01日 頁  數:578 裝  幀:精裝 ISBN:9787542852922 本書為《竺可楨全集》第21捲(日記十五集),收錄1972—1974年的竺可楨日記。在這期間,美國總統尼鬆訪華,齣現華裔科學傢探親訪問熱潮,圍繞加強基礎理論工作展開爭論,批判極左思潮,中科院成立黨的核心小組,召開“十大”,發動“反擊右傾迴潮”。竺可楨修訂瞭科普著作《物候學》,並將論文《*國近五韆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譯成中文在《考古學報》發錶,這篇論文是竺可楨數十年深入研究曆史氣候的心血結晶,它的研究成果震動瞭靠前外的學術界。他充分利用瞭*國古代典籍與方誌的記載,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觀測和儀器記等 前言 3
關於竺可楨日記 9
日記編例 13
第21捲說明 15
1972年
日記 1
雜記 272
剪報 305
書法 307
1973年
日記 311
雜記 528
1974年
日記 543
雜記 563
附錄一 第21捲人名簡釋錶 567
附錄二 竺可楨傢係人物錶 571
附錄三 張俠魂傢係人物錶 573
附錄四 陳汲傢係人物錶 575
附錄五 竺可楨日記中常見略語符號錶 577 

內容簡介

竺可楨(1890—1974),中國現代氣象學、地理學的一代宗師,很好的科學傢和教育傢。曾任中國科學社社長、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在氣象學與氣象事業、地理學與自然資源考察、科學史、科學普及、科學教育、科研管理和諸多科學文化領域皆有傑齣貢獻。
《竺可楨全集》收錄迄今可見的竺可楨文稿約1300萬字,**—4捲為學術論文、大學講義、科普文章、演講詞、工作報告、思想自傳、信函、題詞、序跋、詩作等,第5捲為外文著述,第6—21捲為1936—1974年的日記,第22捲為補編、年錶和人名索引等。各捲附珍貴曆史照片。
《竺可楨全集》遵奉“存真”原則,力求如實展現竺可楨的學術成就和人生道路,摺射現代中國的政治麵貌和社會文化變遷的曆史進程。  竺可楨 著作 竺可楨(1890—1974),氣象學、地理學傢,我國現代氣象學奠基人。字藕舫。浙江紹興人。早年赴美留學,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18年迴國,先後任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南開大學等校教授,南京氣象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浙江大學校長。1949年後曆任**、二、三屆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科學技術協會副、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及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著有《竺可楨文集》。 
《竺可楨全集(第21捲)》是一部匯集瞭中國近代傑齣科學傢、教育傢竺可楨先生重要學術論著、研究報告、書信、日記、演講等珍貴史料的典籍。本捲的內容,如同其姊妹篇一樣,聚焦於竺可楨先生在地球科學、氣候學、地理學等領域深邃的學術思想與實踐探索,同時也生動地展現瞭他作為一位思想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的風采。 一、 氣象學與氣候學研究的宏圖: 本捲中,氣象學與氣候學無疑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竺可楨先生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氣候現象進行瞭深入細緻的觀察與分析。他對氣候變化的長期趨勢、區域差異及其對農業、水文、自然災害等方麵的影響進行瞭係統性的研究。 氣候變化與曆史農業的關聯: 竺可楨先生的開創性研究,將長時段的氣候變化與中國曆史上的農業發展、王朝興衰等重大事件巧妙地聯係起來。他通過對古代文獻、地質記錄、考古發現等多種史料的梳理與解讀,揭示瞭曆史上幾次大的氣候由暖轉冷、由濕轉乾的時期,並論證瞭這些氣候變遷如何深刻地影響瞭古代中國的農業生産力、人口分布乃至社會格局。例如,他通過對中國古代氣候資料的分析,推斷齣曆史上一些時期農業歉收、飢荒頻發與氣候的異常變化存在密切關係,為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穩定與動蕩提供瞭重要的科學視角。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充分體現瞭竺可楨先生的遠見卓識和其學術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區域氣候特徵的闡釋: 竺可楨先生不僅關注宏觀的氣候變化,更對中國不同地區的獨特氣候特徵進行瞭精闢的闡述。他對中國季風氣候的成因、特點、季節性變化及其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進行瞭詳盡的論述。他對青藏高原、東南沿海、西北乾旱區等不同地理單元的氣候差異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揭示瞭地形、海陸位置等因素如何塑造瞭這些區域獨特的氣候麵貌。例如,他對於中國東部季風區夏季風的強度、進退及其對降水分布的影響,以及西部乾旱區氣溫年變化幅度大、降水稀少等特點的描述,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氣候預測與預報的實踐: 在氣象預報方麵,竺可楨先生也付齣瞭巨大的努力。他不僅關注科學理論的建構,更緻力於將科學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他積極推動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參與製定氣象預報標準,並對極端天氣事件(如旱澇、颱風等)的預測和防禦提齣瞭寶貴的建議。本捲收錄的論著和報告,就可能包含瞭他對特定年份氣候異常現象的分析,以及對未來氣候趨勢的預判,為當時的防災減災工作提供瞭重要的科學依據。 二、 地理學研究的開拓與深化: 除瞭氣象學,地理學也是竺可楨先生學術生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中國的地理環境進行瞭係統性的考察與研究,尤其是在自然地理學的諸多領域,留下瞭寶貴的學術遺産。 自然地理要素的係統考察: 竺可楨先生對中國自然地理要素的認識,並非停留在錶麵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其形成機製、相互關係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捲中可能收錄瞭他關於中國河流、湖泊、山脈、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研究報告。例如,他對中國河流的水文特徵、水係演變及其與氣候、地質構造的關係進行瞭科學的分析,揭示瞭這些地理要素是如何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和氣候變化中形成的。 自然區劃與地理格局的構建: 竺可楨先生是中國自然區劃研究的先驅之一。他基於對中國廣袤土地的深入考察和科學研究,提齣瞭具有影響力的自然區劃方案。本捲中的相關論述,可能詳細闡述瞭他進行自然區劃的依據、方法以及對中國自然地理格局的認識。他對中國土地資源的潛在開發價值、地理環境的脆弱性與適應性等方麵進行瞭深刻的思考,為國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瞭科學的建議。 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互動: 竺可楨先生深諳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也關注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改變。他對不同區域的農業、經濟、聚落分布等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進行瞭考察。例如,他可能分析瞭特定地理條件如何造就瞭當地獨特的農業生産方式,或者探討瞭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如何改變瞭區域的地理格局和經濟聯係。這種對人地關係的深刻理解,體現瞭他作為一位地理學傢的全麵視角。 三、 科學精神的傳承與教育思想的閃耀: 《竺可楨全集(第21捲)》不僅僅是學術論文的匯集,更是竺可楨先生科學精神和教育思想的生動載體。 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通過閱讀本捲中的研究報告和學術隨筆,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竺可楨先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他對科學問題的研究,始終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數據為支撐,反對空談和教條主義。他對於科學探索的執著追求,對於真理的不斷求索,對於科學方法論的堅持,都為後輩科研工作者樹立瞭典範。 跨學科的視野與創新精神: 竺可楨先生的學術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開闊的學術視野和創新的研究方法。他能夠將氣象學、地理學、曆史學、考古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進行跨領域的交叉研究。本捲中的一些論述,就可能展現瞭他如何運用不同學科的工具和方法,來解決復雜的科學問題,體現瞭他卓越的創新能力。 教育理念與人纔培養: 作為一位傑齣的教育傢,竺可楨先生對人纔培養傾注瞭極大的心血。他對於科學教育的理念、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麵都有著深刻的思考。本捲中,除瞭學術論著,可能還收錄瞭他的一些教育演講、工作報告或與學生、同事的書信往來,從中可以窺見他對於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紮實專業基礎和傢國情懷的科學人纔的重視。他對年輕一代科學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和鼓勵,至今仍具有啓發意義。 四、 個人思想與時代印記: 本捲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在於,它能夠帶領讀者走近竺可楨先生的內心世界,瞭解他作為一個時代的學人,如何思考和迴應時代提齣的挑戰。 傢國情懷與社會責任: 竺可楨先生始終將個人命運與國傢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在民族危難之際,他身兼數職,為國傢科學事業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進步貢獻力量。本捲中的一些文字,可能反映瞭他對於國傢發展的關切,對於科學救國的思考,以及在動蕩年代如何堅守學術陣地、傳承科學火種的決心。 真摯的情感與人生感悟: 也許在篇章中,讀者還能捕捉到竺可楨先生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他的書信、日記等私密性文字,能夠展現他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與傢人、朋友的深厚情誼,以及他對人生、對自然的獨特感悟。這些真摯的情感流露,使得這位偉大的科學傢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也拉近瞭讀者與他的距離。 結語: 《竺可楨全集(第21捲)》是一部內容豐富、價值厚重的學術巨著。它不僅是中國近代科學史、地理學史、氣象學史研究的寶貴資料,更是竺可楨先生科學精神、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的集中體現。通過閱讀本捲,我們不僅能夠深入瞭解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脈絡,學習到嚴謹的治學之道,更能感受到一位傑齣科學傢和教育傢對國傢、對民族、對科學事業的深沉熱愛與不懈追求。這是一部值得所有關心中國科學發展、熱衷於學術研究的讀者細細品讀的經典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竺可楨全集》(第21捲)時,我首先被它厚重的體積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作為一名對中國近代教育史有一定瞭解的讀者,我對竺可楨先生在浙江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實踐尤為關注。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瞭解其教育思想的窗口。雖然我還沒能深入閱讀到所有細節,但從零散的篇章中,我能感受到先生對學術自由、通識教育以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視。他對於延攬名師、嚴謹治學的堅持,對於大學精神的執著追求,都令人印象深刻。我特彆想探究他如何在那個時代,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中國培養齣大批優秀的科研人纔。書中可能記錄瞭他的治學之道、育人之方,以及他對教育的深刻反思。這些內容對於我們今天反思和改進高等教育,都有著重要的藉鑒意義。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科學傢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教育的思考錄,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擔當與遠見。

評分

我購買《竺可楨全集》(第21捲)主要是齣於對先生在地理學和氣候學領域貢獻的學術興趣,尤其想瞭解他對於中國地理環境變遷的長期觀測和研究。讀完部分章節後,我深感其研究的係統性和前瞻性。他不僅關注宏觀的地理格局,也細緻入微地考察瞭不同地區的微氣候特徵,並試圖從中找齣規律。這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書中的一些地理考察記錄,配以當時可能並不完善的圖錶,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中國大地圖景,讓我對我國遼闊的疆域和多樣的地貌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此外,書中涉及的許多關於氣候變化的論述,放在如今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更顯其預見性。雖然我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其中所有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科學推導,但先生對於自然現象的敏銳觀察力和係統分析能力,已經讓我驚嘆不已。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們能夠從一位頂尖科學傢的眼中,去重新審視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及影響著我們生存環境的宏觀力量。

評分

這套《竺可楨全集》(第21捲)我拿到手已經一段時間瞭,雖然一直沒來得及細細翻閱,但偶爾翻開幾頁,那種沉甸甸的分量和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就足以讓人心生敬意。作為一位對中國近現代史和科學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竺可楨先生這位傑齣的科學傢、教育傢和地理學傢充滿好奇。他的生平事跡,他在中國科學發展道路上留下的印記,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我尤其關注他在浙江大學期間的貢獻,以及他對於氣象學、地理學研究的開創性工作。翻開這一捲,我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學者們嚴謹治學的態度,以及他們對於知識的不懈追求。其中一些看似樸實的文字,背後卻蘊含著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國傢民族深沉的關懷。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探一個偉大靈魂的思想軌跡,感受那個風雲激蕩年代的脈搏。雖然我並非專業人士,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智慧和遠見,仍然讓我受益匪淺,也激發瞭我更深入瞭解竺可楨先生及其所處時代的願望。

評分

一直以來,竺可楨先生在我心中都是一位集科學傢、教育傢、文化巨人於一身的傳奇人物。今迴緣得《竺可楨全集》(第21捲),我抱著極大的期待來一探究竟。我主要想瞭解先生的個人思想和精神世界,以及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思考。讀到一些記錄他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悟的文字時,我仿佛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種深厚的傢國情懷和人文關懷。他不僅僅是一個埋頭研究的學者,更是一個關心社會、思考人生意義的智者。書中可能包含瞭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對現代文明的態度,以及他對國傢前途的憂慮與期盼。這些個人層麵的思考,往往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展現一個偉大靈魂的豐富內涵。雖然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所有曆史背景下的深層含義,但先生文字中流露齣的真摯情感和深刻洞見,足以讓我動容,也引發瞭我對自身人生價值的思考。

評分

作為一位曆史愛好者,我對《竺可楨全集》(第21捲)的興趣主要源於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我想從書中瞭解那個變革時代社會各界人士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尤其是像竺可楨先生這樣身處學術前沿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觀察和思考具有特殊的價值。通過閱讀,我希望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那個動蕩與希望並存的年代,以及知識分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書中可能記錄瞭他與同時代其他學者的交往,對當時社會事件的看法,以及對國傢建設的建議。這些零散的史料,對於還原一段真實的曆史,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尤其期待能夠從中窺見當時中國科學研究的實際情況,以及知識分子如何在這種環境下堅持他們的學術追求。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個人全集,更是一部反映時代變遷的珍貴文獻,讓我有機會走進曆史深處,傾聽那個時代的聲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