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通常对那种侧重于技术性、考据性的古籍研究类书籍不太感冒,但《宋代印刷技术与文化传播研究》完全打破了我的偏见。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历程,讲得比任何一部小说都精彩。他们详细描述了泥活字、木活字到金属活字的演变过程,那些关于排版、墨水配方的实验和失败,读起来充满了工业革命初期的那种探索精神。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用数据和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印刷术的普及如何极大地降低了书籍的成本,从而推动了宋代民间教育和城市文化的空前繁荣。它让我认识到,一个简单的技术革新,竟然能对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技术史与文化史完美融合。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与鉴赏》堪称范本。这本书的选文眼光极为独到,挑选的篇目不仅代表了各自作者的最高成就,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文风差异被清晰地凸显了出来。比如柳宗元的冷峻峻峭与欧阳修的雍容平和,那种文本气质上的巨大反差,在并置对比之下,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更妙的是,每篇文章后的赏析部分,不是简单地解释典故,而是深入到语境和修辞技巧上进行剖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大家笔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张力。我以前总觉得散文是“随心所欲”的,读完这本书才明白,顶级的散文背后,是比格律诗歌更为精妙的结构布局和节奏控制。这本书非常适合想要提升自己书面表达能力的读者。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这本《中国书法史论纲》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它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编年体叙事,而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中国书法艺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演变出其独特的精神内核的。作者对历代碑帖的解读独到而精辟,尤其是在论述魏晋风度如何渗透到笔墨之中时,那种阐释的力度和深度,让人茅塞顿开。书中对不同书体风格的对比分析,比如楷书的法度和行书的意趣,讲解得清晰易懂,即便是对书法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领略到线条背后的哲学意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那些关于“气韵生动”和“结构之美”的论述,感觉自己的审美眼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是一本能让人真正理解“写字”背后的文化重量的佳作。
评分手里捧着的这本《南宋遗民的抵抗与哀歌》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它聚焦于靖康之变后,那些不愿屈从于新王朝统治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挖掘,还原了这些遗民在政治高压下,如何通过诗词、史学乃至隐逸生活来表达他们内心的忠诚与痛苦。那种家国之思,那种“一臣不事二主”的清高与悲凉,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书中对他们私下交往、相互勉励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在绝境中人性光辉的闪现。比起那些宏大的朝堂叙事,这种微观的人群命运史,更能直击人心。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往往就蕴藏在那些默默承受、不被主流史书大书特书的人物身上。这是一本充满血性和悲剧美感的作品。
评分这本《宋代文人墨客群像》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北宋文坛的时光之门。作者在描绘那个时代士大夫的生活图景时,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细节把握能力。我尤其被书中对当时官场生态的刻画所吸引,那种微妙的权力平衡、文人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关系,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着那些关于他们如何平衡政治抱负与艺术追求的叙述,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书中对宋代美学思想的探讨也相当深入,从建筑园林到日常器物,无不体现出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情趣,那种含蓄内敛、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忘怀。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充满韵味的文学作品,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那个风流倜傥的黄金年代。
评分仆自四月以来,辄得脚气,发肿,入秋乃减,所以不辞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书,无便不时还答,惭惕惭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当行,襄又上。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长期任职于朝廷,为官刚正不阿,颇有政绩,为世所重,死后获赠礼部侍郎,谥忠惠。工楷、行、草、隶,又自创飞白、散草,为':宋四家"之一。其楷书以颜真卿为宗,兼参褚遂良、柳公权笔意,风格清新、刚劲而又浑厚、端庄;行、草则上溯魏晋,直追二王,行笔空灵、散淡,平中寓奇,开北宋写意书风先河。传世书迹有《扈从帖》、《脚气帖》、《澄心堂帖》、《大研帖》等。
评分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1979年初夏的时候。那一年,我上初三,被升学考试压得昏头涨脑,有一天偶然到久违了的市图书馆去逛逛,发现那里竟然腾出一层楼面,新辟为"少年图书馆",专为初中以下的读者服务。我头一热,就当场办了一张证进去了。这多少有点奇怪,因为我不太记得自己有什么少年儿童时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手头便拥有市图书馆的正式借书证,而且几乎从来不看"成人读物"以外的东西。根本就不屑看。偏偏在我行将告别少年的时候,会跑到一个到姗姗来迟的"少年图书馆",这实在要算是一种罕见的缘分,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种指引,让我在"少年"的最后两个月里,终于读到了少年应该读,并且可以读一辈子的东西。
评分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南宋乾道(1165年—1173年)年间,追谥忠惠,故称“蔡忠惠”。
评分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评分一口气买了好几本蔡君莫的书
评分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太优秀了!值得收藏!
评分很不错,在京东购了不少字帖,感觉都很好.
评分东西很好,下次还会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