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对传统艺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并未脱离当代审美和研究趋势。作者在最后的章节中,对清代浙派的艺术遗产如何反哺和影响近现代乃至当下的篆刻创作进行了探讨,这部分内容极具启发性。它没有停留在对古人的仰视和描摹,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如何从历史的精华中汲取养分,来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对于年轻一代的篆刻学习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教材”,更像是一份“精神指南”,它告诉我们如何敬畏传统,又如何不被传统所束缚。这种前瞻性的视野,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史记录。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逻辑组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触清代印学的读者,也能循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作者在讲解复杂的理论概念时,习惯性地会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轶事或相关艺术家的侧面描述,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鲜活起来,阅读起来毫不费力。比如,书中对某一重要印人的生平与其艺术高峰期的关联分析,让我对“艺术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种行文风格,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我常常读完一章,会放下书本,静静地回味许久,因为作者总能在不经意间点亮新的思考角度。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了作品和印人名录,而是深入剖析了清代浙派篆刻如何在历史的大潮中形成、演变,并最终确立其独特的“浙风”。作者的考据功夫令人叹服,对于一些流传已久但存在争议的印章归属问题,都进行了严谨的文献比对和风格论证,提出的见解独到而有说服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刀法语言”的细致解读,比如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转折的方圆,来判断不同时期、不同名家之间细微的风格差异,这种深入到肌理层面的分析,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鉴赏水平。对于想系统学习篆刻理论的同好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绕不开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精美了,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典雅和厚重感。特别是那些高清的拓片和印章实物照片,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纤毫毕现,让我这个初学者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清代浙派篆刻大师们刀法的力度与神韵。我特地找了几家不同出版社的同类书籍对比了一下,这本书在纸张的选择上明显更胜一筹,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时也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装帧上的用心,体现了出版方对艺术的尊重,也让我在阅读和研究过程中,心情都变得格外愉悦和专注。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资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如果未来还能有更多这样的精品出版,那真是我们篆刻爱好者的福音了。
评分我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传统金石艺术的爱好者,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浙派”脉络的权威参考书,而这本书真正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它不仅仅聚焦于我们熟知的“西泠八家”等顶尖人物,更将视野拓宽到了区域内更多有建树的中青年篆刻家,使得对整个浙派的认知不再是“点状”的,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书中对于不同流派内部的细微差异,如“浙上”、“浙中”风格的侧重不同,都有详细的对比图示和文字说明。这对于我们进行更精准的风格归类和艺术史定位,具有不可替代的工具书价值。它提供了一种更立体、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清代这一篆刻艺术的鼎盛时期。
评分正品书,很棒,物流很到位
评分石上,成“空心字”,或是直接用红色颜料写在石上,即书丹上石,然后再经镌刻而立于某纪念处的称“碑”,古代碑石上的字为书法名家、高手所书,字迹可供后人取法。将碑石上的字用薄纸、焦墨捶拓下来再经装裱的称为“拓本”,通常也称为“碑”。
评分正版书。用纸好,印刷清晰,就像书后的《后记》所说,所选作品尽可能以原拓翻印,不能找到原拓的,复制印本精美已庶近原拓,经反复遴选比较后列入。很适合篆刻爱好者学习、收藏。书后还附有浙派发展的大事年表,把浙派的发展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提高了这本书的参考价值。
评分碑帖
评分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的技术。是保存文物资料、提供临写楷模的重要方法。传拓技术,在中国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本传世,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AD)地震时被毁,传世拓本遂为珍品;唐柳公权书宋拓神策军碑,因原碑已佚,仅有一册拓本传世,就成为孤本。传拓可将石刻、古器物铭文和细微的花纹清晰地拓出来,以弥补照相技术的不足。
评分“帖”原是指书法家的墨迹真笔。为传播、学习需要,宋代以后出现将汇集的名家真迹,经钩勒上石或上枣木板,经镌刻捶拓,这样的汇帖刻本,也称“帖”,如著名的有“淳化阁帖”、“宝晋斋法帖”。“碑帖”已合为一辞,用来泛指供学习书法取法的范本。----《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评分书不错
评分主要工具是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擦子要卷紧缝密,手抓合适为宜,将毡卷下端切齐烙平,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如石刻坚固,纸上需垫毛毡,用木锤涂敲,使笔道细微处清晰,切不可用木锤重击。待纸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评分很好,不错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