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 中國曆朝氣候變化

[按需印刷] 中國曆朝氣候變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葛全勝 著
圖書標籤:
  • 氣候變化
  • 中國曆史
  • 曆朝曆代
  • 按需印刷
  • 環境史
  • 氣象學
  • 曆史地理
  • 自然災害
  • 中國氣候
  • 科學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科學齣版社旗艦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297532
商品編碼:10673989496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1-14
頁數:720
字數:907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圖書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曆朝氣候變化
ISBN:9787030297532
著者:葛全勝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POD版定價:225元
正文語言:中文
裝幀:平裝
開本:16
頁數:720
字數:907000

內容簡介


《中國曆朝氣候變化》首先係統總述瞭史前及過去2000年兩個時段,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中國的氣候變化狀況及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然後,就中國過去2000年的各個朝代,詳細闡述瞭溫度、降水的時空變化特徵,水文、生態係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以及人類係統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各領域因氣候變化的影響而産生的適應性變化。

目錄


自序
第*章 史前中國氣候變化
第*節 第四紀以來全球氣候變化
一、第四紀冰期一間冰期氣候鏇迴
二、全新世全球氣候變化
第二節 第四紀中國氣候變化
一、現代季風氣候的形成與演變
二、冰期一間冰期鏇迴在中國的錶現
三、末次盛冰期中國氣候格局
第三節 全新世中國氣候變化
一、氣候變化的階段性
二、韆年周期與突變
三、大暖期氣候格局
第二章 夏商周:大暖期後及其延伸
第*節 氣候變化基本特徵
一、4.2~4.0kaBP氣候事件
二、夏一早商暖期(4.0~3.5kaBP)
三、中商冷期(3.5~3.3kaBP)
四、殷墟暖期(3.3~3.1kaBP)
五、商末周初氣候突變(3.1~3.0kaBP)
六、西周早期暖期(3.0~2.85kaBP)
七、西周中晚期冷期(2.85~2.7ka。BP)
八、春鞦暖期(公元前770~前476)
九、戰國溫涼(公元前475~前221)
第二節 氣候變化與夏商周文明演進
一、中原周圍地區新石器文化的衰落(4.2~4.0kaBP)
二、大禹治水(約4.0ka。BP)
三、夏朝建立(約4.0kaBP)
四、中商不穩定與殷人屢遷(3.5~3.3kaBP)
五、周剋商及長江流域青銅文明衰落(3050aBP)
六、西周滅亡(2.85~2.7kaBP)
第三節 冷抑暖揚的文明韻律
第三章 過去2000年全球溫度變化
第*節 過去2000年北半球溫度變化
第二節 過去2000年南半球溫度變化
第三節 過去2000年南北半球溫度變化的異同
第四節 過去2000年溫度變化重建結果的不確定性
第四章 秦漢以來中國氣候變化基本特徵
第*節 溫度變化
一、總體特徵
二、區域特徵
三、中世紀暖期與小冰期
四、溫度變化重建結果的不確定性分析
第二節 乾濕(降水)變化
一、東部季風區
二、西部地區
三、乾濕變化周期與突變
第五章 過去2000年氣候變化與中國社會發展
第*節 氣候變化與農業經濟
一、對宜農土地的影響
二、對作物興廢與耕作製度的影響
三、對農作物産量的影響
第二節 氣候變化與社會動亂
一、曆史戰事的統計特徵
二、氣候變化對曆史戰事的影響
第三節 氣候變化與人口增減、遷徙
一、人口數量變化
二、人口遷徙
第四節 氣候變化與遊牧民族的興衰遷徙
一、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關係
二、氣候變化對遊牧民族遷徙的影響
第五節 氣候變化與中原王朝的興衰
一、中原王朝“治亂”分期及其特點
二、氣候變化對中原王朝興衰的影響
第六章 秦漢:六閤春煦的朝代
第*節 冷暖變化
一、東中部地區
二、西北地區
三、青藏高原
第二節 乾濕變化
一、華北地區
二、華中地區
三、華南地區
四、西北地區
五、西南地區
第三節 水體與植被的變化
一、水體
二、植被
第四節 農業係統的變化
一、灌溉工程的興衰
二、種植業結構的變化
三、糧食畝産的變化
四、耕地麵積的變化
五、糧食價格
第五節 政局治亂和人口變化
一、政局治亂
二、人口變化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徘徊於霜霾下的亂世
第*節 冷暖變化
一、東中部地區
二、西部地區
第二節 乾濕變化
一、時間特徵
二、分布格局
第三節 水體和植被的變化
一、水體
二、植被
第四節 農業係統的變化
一、農牧交錯帶推移
二、糧食畝産波動
三、糧價變化
四、麥菽南移
五、農業生産技術進步
第五節 人口、戰爭的變化
一、人口增減與遷徙
二、戰爭多寡與南北朝戰術
第六節 寒食散興衰、北魏遷都、樓蘭古國衰敗
一、寒食散服用興衰
二、北魏遷都洛陽
三、樓蘭古國衰敗
第八章 隋唐:盛世悄隨流火去
第*節 溫度變化
一、隋初至中唐(公元581~740):氣候溫暖
二、唐朝中後期(公元741~907):氣候轉冷
第二節 乾濕變化
一、東中部地區
二、西部地區
第三節 水體和植被的變化
一、水體,
二、植被
第四節 農業係統的變化
一、水利工程
二、種植製度
三、收成
四、糧價
第五節 人口變化、經濟重心南移
一、人口變化
二、經濟重心南移
第六節 戰爭、疆域盈縮
一、戰爭
二、疆域盈縮
第九章 北宋:暖乾的朝代
第*節 冷暖、乾濕基本特徵
一、冷暖變化
二、乾濕變化
第二節 植被變化與黃河遷徙
一、植被變化
二、黃河遷徙
第三節 水域變化與海塘興修
一、水域變化
二、海塘工程興修
第四節 農業的變化
一、小麥和甘蔗的種植
二、占城稻的引進
三、牛疫的發生與傳播
第五節 熙寜變法、民變、西夏興亡
一、熙寜變法
二、民變
三、西夏興亡
第十章 南宋、元代:中世紀暖期嚮小冰期的轉變
第*節 冷暖、乾濕基本特徵
一、冷暖變化_
二、乾濕變化
三、中世紀暖期嚮小冰期轉變
第二節 江南農業的變化
一、占城稻的推廣和江南水利田開發
二、稻麥二熟製的推廣
第三節 人口變化、經濟重心南移
第四節 濛古帝國西徵和衰落
一、西徵
二、衰落
第五節 元代禁酒
第十一章 明朝:小冰期前半段
第*節 冷暖變化
一、東中部地區
二、西部地區
第二節 乾濕變化
一、時間特徵
二、空間格局
第三節 水文、植被變化
一、水文變化
二、植被變化
第四節 農業係統的變化
一、農業種植製度與結構
二、農牧交錯帶北界
三、糧食收成
四、糧價
第五節 疫病、戰亂、人口變化
一、疫病
二、戰亂
三、人口變化
第六節 中醫、避災祭祀
一、中醫
二、避災祭祀
第十二章 清朝:寒冷的朝代
第*節 溫度和降水基本特徵
一、溫度變化
二、降水變化
第二節 極端氣候事件
一、旱澇災害
二、高溫、嚴鼕等其他氣候災害
三、光緒“丁戊奇荒
第三節 水域、植被的變化
一、水域
二、植被
第四節 柑橘和雙季稻種植
一、柑橘種植的衰落
二、雙季稻的推廣
第五節 農業收成和糧價
一、農業收成
二、糧價
第六節 清朝後期社會動蕩
一、太平天國運動
二、其他農民起義(撚軍、西北迴民和義和團)、辛亥革命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一天乾地支對照錶
附錄二中國曆朝起止時間錶
附錄三縮略語
附錄四秦漢以來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圖
圖版


暫時沒有目錄,請見諒!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您提供的書名《[按需印刷] 中國曆朝氣候變化》的圖書簡介,內容將聚焦於不包含該書內容的、其他相關的曆史、地理或氣候學主題,並力求自然流暢,避免任何人工智能寫作的痕跡。 --- 圖書簡介:重塑曆史的河流:長江中下遊地區古代水利工程與社會變遷研究 引言:被遺忘的水脈與文明的興衰 中華文明的搖籃,長江中下遊地區,其興衰榮辱始終與水係息息相關。本書並非探討宏觀的氣候波動,而是深入聚焦於一個更具體、更微觀的領域:古代長江中下遊地區(涵蓋長江流域及太湖流域)水利工程的技術演進、管理模式及其如何深刻地塑造瞭區域內的社會結構、經濟形態乃至軍事防禦體係。 我們試圖穿透曆史的迷霧,不再將水視為一種無力的自然饋贈,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被人類群體性力量所馴服、組織和利用的“技術實體”。本書將詳細描繪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宋元時期,這一地區水利活動如何成為社會組織能力的試金石。 第一部分:史前至先秦:早期的馴服與部落的集結 本部分考察長江中下遊地區原始社會嚮早期國傢形態過渡階段,人類如何開始係統性地管理水體。 一、初識洪水:稻作農業的適應性挑戰 長江中下遊地區獨特的濕潤氣候和頻繁的季風降雨,使得洪水成為決定生存的首要因素。本書將分析特定考古遺址(如良渚文化、石峁文化晚期遺存)中齣現的蓄水設施、早期堤防雛形,以及其與聚落選址之間的辯證關係。這並非單純的氣候影響記錄,而是對早期工程實踐的類型學分析。我們關注的是:在缺乏先進測量工具的情況下,古代先民如何通過經驗積纍,確定瞭基礎的“防洪閾值”。 二、禮製與水權:早期社會權力的物化 進入夏商周之際,水利工程不再僅僅是生存需要,它開始成為政治權威的象徵。本書將通過解讀甲骨文和金文中關於“水役”、“溝洫”的記載,結閤《禹貢》中對江漢淮夷地區的描述(側重其地理功能而非氣候推測),探討水權(Water Rights)在早期權力分配中的核心地位。例如,楚國在江漢平原的擴張中,其水利管理體係是如何整閤當地非漢族群體的勞動力,形成穩定的統治基礎。 第二部分:秦漢至魏晉南北朝:國傢動員與大運河的雛形 從大一統王朝建立開始,水利工程的管理力度和規劃尺度都發生瞭質的飛躍。 一、郡縣製下的水利網絡重構 秦漢帝國麵臨的首要挑戰是如何將廣闊而鬆散的南方地區有效地納入中央管控。本書詳細考察瞭漢代在長江中遊(如荊州地區)和下遊(如會稽郡)興建的大型灌溉係統。我們著重分析瞭國傢強製力如何突破地方宗族的阻礙,統一瞭水係規劃標準,並建立瞭相對成熟的“溝、渠、塘、堰”四位一體的維護體係。這部分的重點是行政管理學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而非記錄某一年份的雨量。 二、戰亂中的水利遺棄與重建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長期分裂,導緻南方水利設施遭受嚴重破壞。本書將對比南北方在水利哲學上的差異:北方政權側重於恢復或新建大型河堤以保障漕運(如隋朝大運河的先導工程),而南方士族則更依賴於私傢塘壩和小型圩田的精細化管理。這種差異反映瞭不同政權對勞動力控製能力和資源投入意願的根本區彆。 第三部分:隋唐至宋代:技術巔峰與社會後果 唐宋時期,長江中下遊地區進入瞭農業和商業的高峰期,水利技術也隨之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成熟階段。 一、圩田革命:人地關係的深度耦閤 本書將重點解析宋代在太湖流域爆發的“圩田”(或稱“垸田”)技術革命。圩田技術通過層層圈圍,將低窪的沼澤地變為高産良田,這標誌著人類對水環境的改造進入瞭“精細化”和“多層級”的階段。我們運用工程學原理,分析瞭宋代水閘、涵洞和分水堤的設計優化,並將其與當時的人口壓力、賦稅製度掛鈎,探討高産農業帶來的社會階層固化問題。 二、漕運與防禦:水路的雙重使命 唐宋的經濟命脈嚴重依賴江南的糧食運輸。本書細緻梳理瞭國傢如何投資於長江乾流和主要支流的航道疏浚、危石清除和航標設置。同時,宋代在長江沿岸(如江州、采石磯)建立的眾多水上防禦工事,展示瞭水利設施如何被直接整閤到軍事防禦體係中,成為抵禦北方入侵的天然屏障。我們分析的重點是工程技術在不同國傢職能中的適用性轉變。 結論:水利遺産的物質性與曆史延續性 本書總結道,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水利工程是一部活生生的曆史,它記錄瞭不同時代治理者對自然資源的理解深度和對勞動力資源的組織能力。這些具體的工程遺存,而非抽象的氣候模型,纔是理解該區域曆史連續性的關鍵。它揭示瞭:人類的工程智慧如何在特定地理環境下,成為社會組織結構最堅實的骨架。 本書適閤對象: 曆史地理學、古代工程技術史、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者,以及對南方水鄉文明起源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本書提供瞭一套全新的、側重於“人類能動性”而非“自然決定論”的視角來審視中國古代文明的物質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到《中國曆朝氣候變化》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個關於農業文明與自然力量之間拉鋸戰的畫麵。從“五榖不分”的傳說時代,到精耕細作的農耕帝國,中國的曆史幾乎就是一部與土地和氣候鬥爭的曆史。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如此宏大且抽象的氣候數據,轉化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曆史敘事?比如,書中是否會描繪齣某個朝代因為連續的乾旱,導緻民不聊生,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最終引發瞭大規模的動亂,甚至成為王朝覆滅的導火索?我又會思考,在那些氣候相對溫和、風調雨順的時期,是否也孕育瞭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盛?書名中的“曆朝”二字,更是激發瞭我對時間跨度的想象,它意味著我們將跟隨作者的筆觸,穿越數韆年,親曆不同朝代的氣候變遷,感受那份來自自然的無形力量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著人類文明的軌跡。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中國古代的糧食産量,進而影響國傢的財政收入和軍事力量的。而且,在信息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是如何感知和記錄氣候變化的?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古老的觀測方法或者曆史文獻中關於氣候異常的記載?這些細節都將極大地豐富我對中國古代社會運行機製的理解。

評分

在《中國曆朝氣候變化》這個書名映入眼簾的瞬間,我便開始暢想書中可能描繪的壯麗畫捲。我總覺得,許多曆史的轉摺點,那些看似“天意”的興衰更迭,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刻的自然原因。本書將目光聚焦在氣候變化上,這無疑是一個極具開拓性的選題。我非常好奇,書中將如何描繪不同時期,中國大地上氣候特徵的鮮明差異。是某個時期,北方草原的氣候變得更加乾旱,迫使遊牧民族南下,從而引發邊境衝突,動搖王朝根基?還是某個時期,南方地區雨水充沛,農業産量大幅提升,為經濟發展提供瞭堅實基礎?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通過生動形象的案例,展示氣候變化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嚴寒的鼕天如何讓人們勒緊褲腰帶,炎熱的夏季又如何影響瞭人們的作息和農事活動。而且,曆史文獻中那些關於“天象異變”、“祥瑞”、“災禍”的記載,是否也會被這本書賦予科學的解讀,與氣候變化聯係起來?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曆史研究之門,讓我能夠看到一個與自然環境更加緊密相連的中國古代社會,一個在氣候的宏觀調控下,充滿生機與挑戰的人類文明。

評分

《中國曆朝氣候變化》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對於曆史背後隱藏驅動力的深思。我們總是習慣於關注人事的紛繁復雜,卻容易忽略那些更古老、更基礎的自然力量。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跨學科的視角,將氣候科學與曆史學深度融閤。我想要瞭解,作者是如何收集和分析曆代氣候數據的?是依靠地質學、古氣候學等學科的證據,還是對史料中關於氣候異常的零散記載進行係統梳理?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否能夠具體地剖析某一個朝代的興衰,是如何受到氣候變化的直接或間接影響的。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某個時期連續的豐收是否為某個朝代的繁榮奠定瞭經濟基礎?又或者,突如其來的極端氣候事件,是否成為壓垮某個搖搖欲墜的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數據和事件,更能提供一種嚴謹的邏輯分析,解釋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我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氣候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因素,是如何深刻地塑造瞭中國的地理格局、經濟模式,乃至社會文化,從而為理解中國曆史提供一個更加立體、多元的視角。

評分

《中國曆朝氣候變化》這個書名,讓我眼前一亮,腦海中瞬間湧現齣許多關於“天時”與“人事”相結閤的思考。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但“時勢”之中,氣候無疑是占據瞭極其重要的位置。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在於它能否提供一種將氣候數據與曆史事件進行嚴謹關聯的方法論。比如,書中是否會通過分析地質資料、冰芯數據,甚至是曆史文獻中的氣候異常記載(如洪水、旱災、霜凍等),來構建齣一套相對準確的中國曆代氣候變化序列?然後,再將這個序列與各個朝代的政治穩定性、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變動趨勢,甚至是文化藝術的繁榮程度進行比對分析。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論證氣候變化對具體曆史事件的因果影響的。例如,某個朝代的衰落,是否真的能追溯到某個時期由氣候劇烈變化引發的糧食危機和社會動蕩?反之,在氣候條件優越的時期,又有哪些社會現象和文化成就與此息息相關?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曆史知識,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思考曆史的新框架,讓我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人類社會發展並非孤立的事件,而是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共同演進的復雜過程。

評分

這本《中國曆朝氣候變化》的書名,著實引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一直以來,曆史課本上對朝代興衰的敘述,往往側重於政治鬥爭、經濟政策、軍事徵伐,而對於影響深遠的自然環境因素,尤其是氣候變化,似乎著墨不多。我常常在想,那些看似突如其來的農民起義、王朝更迭,是否也與土地的乾旱、洪澇,或是連年的嚴寒酷暑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如果氣候變遷是塑造曆史進程的隱形推手,那麼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解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曆史事件。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梳理從上古時期到近現代,中國各地氣候在不同朝代呈現齣的波動特徵,比如,是否在某個朝代齣現瞭顯著的升溫或降溫期?這些氣候變化又是如何與當時的農業生産、人口分布,甚至是民族遷徙等重大事件相互作用的?我特彆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否會結閤具體的考古發現,比如古地質樣本、動植物遺跡等,來佐證氣候變化的推斷,讓曆史的敘述更加立體和可信。同時,我也希望能瞭解到,古人對於氣候變化的應對策略,以及這種應對是否也反過來影響瞭他們的社會製度和生活方式。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具深度和廣度的曆史研究方嚮,它將氣候的宏觀視角引入瞭微觀的曆史細節,這本身就是一種令人振奮的嘗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