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

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裘涵 著
图书标签:
  • 标准化
  • 技术标准
  • 标准研究
  • 技术创新
  • 产业发展
  • 质量管理
  • 体系建设
  • 政策研究
  • 科技管理
  • 战略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071774
版次:1
商品编码:106975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卓越管理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技术创新紧密关联,成为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标准与产业政策、技术壁垒也密切相关,对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力图以全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对技术标准化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技术标准的形成和扩张两大部分的考察,总结和归纳了技术标准的形成和扩张的相关运作结论,并借此对中国技术标准化的发展提供一系列的策略支持。《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创新之处:提出了“技术标准实践论”的分析框架,研究行动中的技术标准,探究技术标准具体的形成和扩张过程,同时完成了批判性地认知技术标准工作,力图完整把握技术标准的真实面目。
  《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读者对象为:从事经济管理、科技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的人员,从事技术标准化领域工作的实践者。

作者简介

  裘涵,日本东京大学和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任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教师。同时担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人才开发协会海归中心常务理事、浙江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评委、多家高新科技公司的咨询顾问等社会职务。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新媒体技术与社会化媒体管理。曾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数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十余篇论文。

目录

第1章 技术标准化的研究新视角
1.1 技术标准化的研究视角
1.1.1 技术工程学与经济学研究进路
1.1.2 科学技术论研究进路
1.2 技术标准与客观性
1.2.1 技术标准是客观性的手段
1.2.2 “形式客观性”的特征
1.3 本书框架
上篇 技术标准是什么
第2章 前标准化时期的技术标准
2.1 技术标准与技术标准化
2.1.1 启蒙主义的理性
2.1.2 工业革命的驱动
2.2 前标准化时期的技术标准
2.2.1 传说中的技术标准
2.2.2 古代的技术标准
2.3 前标准化时期的技术标准特征
2.3.1 地方性标准
2.3.2 自然化特征
2.3.3 单一化特征
第3章 标准化时期的技术标准
3.1 进入标准化时期
3.1.1 启蒙主义运动
3.1.2 大规模生产
3.2 标准化时期的技术标准
3.2.1 米制标准
3.2.2 信息技术标准
3.2.3 转基因技术标准
3.3 标准化时期的技术标准特征
3.3.1 全球化
3.3.2 复杂化
3.3.3 暗箱化
3.4 技术标准化的研究任务
3.4.1 研究技术标准化的过程
3.4.2 技术标准化的“除魅”
下篇 技术标准的形成与扩张
第4章 技术标准的若干研究进路及其问题
4.1 技术工程学的研究进路
4.2 经济学的研究进路
4.2.1 经济学的研究视域
4.2.2 经济学能应对研究任务吗
4.3 科学技术论的进路
4.3.1 技术标准的基本观点
4.3.2 科学技术论主要分析框架
4.3.3 新的分析框架:技术标准实践论
第5章 地方性生产
5.1 普遍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
5.1.1 普遍性知识
5.1.2 地方性知识
5.2 技术标准的地方性的技术方案
5.2.1 技术标准的行动者要素(Who)
5.2.2 技术标准的场域要素(Where)
5.2.3 技术标准的情景化要素(Context)
5.3 技术标准的地方性特征
第6章 标准与修辞
6.1 修辞与技术标准
6.1.1 何谓修辞
6.1.2 技术标准与修辞
6.2 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修辞
6.2.1 科学资源的修辞
6.2.2 公开陈述的修辞
6.2.3 广告暗喻的修辞
6.3 技术标准是由技术决定的吗
第7章 网络的建构
7.1 行动者网络的竞争与分析框架
7.1.1 NPC与EPC Global的行动者网络竞争
7.1.2 分析框架:新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7.2 行动者网络分析
7.2.1 问题化
7.2.2 兴趣化
7.2.3 招募过程
7.2.4 动员过程
7.3 网络联盟的策略
7.3.1 设置“强制通行点”
7.3.2 建立利益转译机制
7.3.3 向重要的盟友求助
第8章 标准的旅行
8.1 启程前
8.1.1 普遍性的宣称
8.1.2 去地方性
8.1.3 客观理性化
8.2 启程:中心指向边缘
8.3 抵达
8.3.1 地方性的反抗
8.3.2 决战话语权
第9章 中国技术标准的竞争策略
9.1 中国技术标准化问题
9.1.1 权力场域的铁幕
9.1.2 中国的反抗
9.2 问诊中国技术标准化
9.2.1 政治化与政府主导
9.2.2 形而下与技术崇拜
9.2.3 孤立化与弱势网络
9.3 中国技术标准化的出路
9.3.1 认知权力场域
9.3.2 政治资本:政府角色
9.3.3 社会资本:网络建构
9.3.4 惯习:修辞与狡猾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是一本探讨技术标准化前沿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专著。本书不涉及以下内容: 一、 历史上的具体技术标准制定案例分析: 本书不会深入剖析某个特定技术领域,如早期蒸汽机、电报、电话等,在特定历史时期是如何通过一系列会议、提案、投票等流程最终形成技术标准的。例如,不会详细叙述国际电报联盟(ITU)早期制定的无线电通信标准,或是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早期在电力或电子领域的标准发展历程。书中不会出现对某个具体标准,如20世纪初的AC/DC电力传输标准之争,或早期电话交换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具体人物、时间节点、决策细节等进行详细描述。 二、 某一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推行的技术政策及其对标准的影响: 本书不会聚焦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例如,不会详细阐述20世纪中叶,苏联或美国为了推动工业化,通过国家指令或科研机构主导,如何制定并强制推行一系列技术标准,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了其国内乃至国际的技术发展轨迹。例如,不会深入分析日本在20世纪末如何通过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来引导国内信息技术标准的形成,并籍此在全球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三、 具体的行业应用技术手册或操作指南: 本书不会提供任何关于特定行业或设备的操作手册、安装指南、故障排除技巧等实用性信息。例如,不会出现关于如何安装和配置某个特定网络设备、如何使用某种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详细步骤,或是关于如何对特定医疗器械进行操作和维护的指导。读者无法从中找到具体的工程实施细节、技术参数设置、或是日常维护保养的方法。 四、 针对某一具体技术的“如何做”式教程: 本书不会包含任何“如何做”的教程。例如,不会教授读者如何设计一个特定的集成电路、如何编写一段特定功能的软件代码、如何搭建一个高效的数据库系统、或是如何进行一项具体的材料测试。本书的重点在于对标准化理论的探讨,而非具体技术的学习和实践。 五、 历史上的商业竞争与标准形成的关系分析(以具体企业为例): 本书不会详细分析历史上某几家大型科技企业,如微软、苹果、IBM等,是如何通过其市场地位、技术垄断或商业策略,直接影响了某些技术标准的形成和普及。例如,不会详细阐述VHS和Betamax录像机格式之争,或是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如何成为事实上的PC操作系统标准,以及这些商业行为背后的具体博弈过程。 六、 现有技术标准的详细列举与评述(以具体标准号为例): 本书不会逐一列举并详细评述现有的大量技术标准,也不会提及具体的标准号。例如,不会详细介绍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所有条款,或IEEE 802.11系列Wi-Fi标准中的各项技术细节。读者无法从中获得一份现行技术标准的目录或对其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 七、 个人对特定技术标准的经验性总结或评价: 本书不会包含作者或其他研究者基于个人经验的、零散的对某一技术标准的直接评价或赞誉。例如,不会出现“我认为XX标准非常好用”或“YY标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这类主观性评价。所有的论述都将基于严谨的理论框架和学术研究。 八、 针对某一特定社会问题,如“数字鸿沟”或“技术滥用”等,提供具体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本书不会针对诸如“数字鸿沟”如何缩小、“算法歧视”如何避免、“数据隐私”如何保护等具体社会问题,提出一套详细的、可操作的标准化解决方案。虽然标准化可能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但本书的重点在于研究标准本身,而非直接解决某项社会议题。 九、 历史上的科技展览、博览会及其对标准推广的作用: 本书不会回顾历史上著名的科技展览或博览会,例如万国博览会等,并分析这些活动在推广新技术、促成技术交流、乃至间接影响技术标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会出现对某个具体展览的报道、参展商信息、或展品介绍。 十、 基础科学原理的详细阐述: 本书不会涉及对构成各种技术的底层基础科学原理的详细阐述。例如,不会深入讲解半导体物理、量子力学、电磁场理论等。虽然这些基础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石,但本书的关注点在于技术标准化这一应用层面的研究。 十一、 跨学科领域的具体案例分析(如医学、艺术等): 本书的重心在于技术标准化本身,不会深入探讨技术标准化在医学、艺术、人文科学等非技术密集型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例如,不会分析医疗设备标准如何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或数字版权标准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传播。 十二、 纯粹的哲学思辨,脱离技术现实: 本书的探讨始终基于技术发展的现实语境,不会进行纯粹的、脱离技术实践的哲学思辨。例如,不会讨论“技术是否具有独立的生命力”这类形而上的问题。 十三、 市场调研报告或行业分析: 本书不是一份市场调研报告,不会提供关于某一技术市场规模、增长趋势、竞争格局等数据分析。读者无法从中获得关于特定产品或技术市场前景的预测。 十四、 法律法规的详细解读(与标准相关的法律除外): 除非与技术标准化直接相关,否则本书不会对一般的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解读。例如,不会解读劳动法、合同法等。 十五、 个人经历或学术生涯的回顾: 本书不会包含作者或其他研究者个人的学术经历、研究心路历程、或是生活琐事。其内容将以客观、严谨的学术论述为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长年从事技术文档撰写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对标准的清晰性、准确性和易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视技术标准化文档的角度。我一直以来都关注技术标准的文本本身,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标准背后更加宏观的战略和运作。作者在书中对“标准文档的结构与表达”的分析,虽然不是其核心内容,但却为我提供了很多启发。他通过对不同类型标准文档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如何通过更清晰的结构、更准确的语言和更易于理解的图示,来提高标准的接受度和执行效率。我尤其认同作者关于“标准的可解释性与可访问性”的观点,这对于技术文档的撰写尤为重要。此外,书中关于“标准化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的论述,也让我对如何改进我们团队内部的文档协作流程有了新的认识。他强调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不同背景的参与者能够充分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意图。这对于确保技术文档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至关重要。这本书虽然不是直接关于技术文档写作的书籍,但其所蕴含的关于标准化过程和原则的深刻理解,无疑能够极大地提升我在这方面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评分

作为一名对人工智能和未来科技发展充满憧憬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解释这些复杂领域背后基本逻辑的书籍。《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技术标准化这一看似枯燥的领域,与我所关注的前沿科技紧密联系起来。我一直好奇,像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物联网这样的新兴技术,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并最终进入我们生活的。这本书恰恰解答了我的疑问。作者在书中对“新兴技术标准化挑战”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这些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他详细阐述了在这些领域,由于技术快速迭代、数据隐私、伦理道德等问题,标准化过程面临的巨大阻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AI伦理与标准化”时,所提出的“负责任的AI”理念,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标准来引导AI技术的健康发展。这让我认识到,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涉及到社会责任和人类福祉。此外,书中关于“跨领域技术融合与标准化”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他分析了不同技术领域如何通过标准化来实现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例如物联网与5G、AI与大数据等。这本书让我对未来科技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看到了标准化在塑造未来科技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我是一名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技术标准,但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技术标准化认知的盲区。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材对于技术标准的介绍都比较表面化,很少深入探讨其背后复杂的制定过程和战略意义。这本书则不同,它从多个维度对技术标准化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技术标准演进的驱动力”时,将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政策导向以及用户习惯等多种因素整合起来进行考量。这让我明白,一个技术的普及和标准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书中关于“不同行业技术标准化模式的比较研究”,也让我对软件、硬件、通信等不同领域的技术标准化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我曾经对某些行业的标准为何如此分散或集中感到困惑,而本书则通过案例分析,解释了其历史成因和现实逻辑。例如,在讨论互联网协议的标准化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其开放性、协作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让我对“开放标准”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更多的思考。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课程学习的补充,更是我深入理解计算机科学核心问题的一个重要窗口。

评分

我是一名热衷于研究新兴技术趋势的科技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关于技术发展和社会影响的书籍。《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对技术标准化存在着一种模糊的印象,认为它只是技术人员之间的“文件游戏”,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技术标准化竟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书中关于“技术标准与消费者权益”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分析一些消费电子产品的标准化过程,揭示了标准如何影响产品的互联互通性、兼容性和安全性,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权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用户参与标准制定”的章节,它让我看到,普通用户的声音在标准化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作者对“全球技术治理与标准化”的分析,也让我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治理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他探讨了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建立有效的技术治理框架,以及标准化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易读,而且充满了引人深思的观点,让我不仅增长了见识,也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战略咨询的顾问,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客户理解技术趋势并制定有效战略的工具和理论。《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技术标准作为战略资产”时,所提出的框架。他不仅仅将标准视为技术文档,而是将其置于竞争战略和市场博弈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关于“标准制定中的竞争性与合作性”的分析,让我对如何为客户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争取有利地位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作者在分析某个互联互通标准时,详细阐述了不同公司如何通过参与标准制定来构建技术壁垒和生态系统,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这对于我们为客户进行市场分析和竞争情报收集,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此外,书中关于“标准化与技术颠覆”的论述,也极具启发性。作者探讨了在新兴技术颠覆传统产业的过程中,标准化是如何扮演催化剂或阻碍者的角色的。他提出的“标准化滞后效应”和“颠覆性标准”的概念,为我们评估新兴技术的市场潜力和战略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足以让我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并应用于为客户提供的咨询服务中。

评分

我是一个对前沿科技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平时喜欢涉猎一些与技术相关但又不过于枯燥的书籍。《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这本书,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被其书名吸引的。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非常严肃、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可能充满了各种术语和公式。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而且作者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这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喜欢书里讲到的“标准化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一直以为标准化会束缚创新,但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说明了恰当的标准化反而能为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比如,书中关于开放标准和专利池的讨论,让我对如何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普及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甚至觉得,作者在分析标准制定中的“赢家通吃”现象时,所使用的模型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经济学上的理论,更是对技术生态系统演变的深刻洞察。此外,书中对于“技术标准的地缘政治影响”的论述,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从未想过,一个技术标准竟然可以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甚至影响到国际关系的走向。作者在这一部分的分析,结合了历史事件和现实案例,让我对全球科技格局有了更宏观的理解。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阅读上的负担,反而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对话,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评分

作为一名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技术标准化对于我们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深感其复杂性。《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深化理解的绝佳机会。我一直以来都比较关注技术实现层面,对于标准背后的战略和博弈了解不多。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短板。作者在书中对3G、4G、5G等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演进过程进行了详实的梳理,并深入分析了各国在标准制定中的竞争与合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标准竞争与技术壁垒”时,所运用的案例,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制定某些关键技术标准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影响了市场格局。这让我对一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市场现象有了全新的解读。书中关于“标准与产业链协同”的章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一直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公司内部的技术研发与外部的行业标准对接,而作者提出的“利益相关者协同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框架。他强调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产业链上下游各方的利益,才能最终形成具有广泛接受度和生命力的标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够与我实际的工作经验产生共鸣,并为我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评分

这本《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最近因为工作需要,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探讨技术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的书籍。市面上浩如烟海的标准化相关著作,要么过于宏观,要么过于微观,要么就是一些陈旧的理论堆砌,难以找到真正能触及核心、引发思考的。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我才感觉找到了“灯塔”。书中的开篇就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切入,通过对一个新兴技术领域标准化进程的剖析,迅速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机构运作模式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权力博弈、利益驱动以及战略考量。书中关于“标准如何塑造技术发展轨迹”的论述,让我对许多曾经习以为常的技术现状产生了全新的认知。比如,在讨论某个通信协议的标准制定过程中,作者细致地展现了不同企业、不同国家在制定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以及最终妥协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标准化并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书中关于“标准的生命周期管理”的章节,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我一直以来都对如何有效地维护和更新现有标准感到困惑,而作者提出的动态管理模型,结合了技术演进、市场需求以及合规性要求,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我甚至在思考,如何将书中的一些方法论应用到我们公司内部的技术规范制定中,以提高效率并增强其前瞻性。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在理论上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更在实践层面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让我对接下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是一名对经济学原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着迷的普通读者,《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这本书,以其跨学科的视角,成功地将经济学、社会学和技术科学融为一体,为我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背后更加复杂和微妙的机制。作者在书中关于“技术标准与市场结构的形成”的论述,让我大开眼界。他通过分析不同行业的技术标准化历程,揭示了标准如何影响市场集中度、竞争模式以及资源配置。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网络外部性”在技术标准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技术标准能够迅速获得主导地位,而另一些则难以普及。此外,书中关于“技术标准与文化传播”的探讨,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阐述了技术标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社会规范。例如,在讨论某个语言技术标准时,作者就详细阐述了其如何影响着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的效率。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论证,让我对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的社会变革趋势产生了更多思考。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知识产权法律工作的从业者,我对技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的交叉领域尤为关注。《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学术资源。作者在书中对“标准必要专利(SEP)”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正是我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分析SEP许可模式时,不仅仅是停留在法律条文的解读,而是引入了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视角,探讨了不同许可机制对市场效率和技术扩散的影响。书中关于FRAND(公平、合理、非歧视)原则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以及作者提出的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我尤其认同作者关于“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引入第三方仲裁机制来缓解这一问题。这对于我们在处理相关诉讼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此外,书中对“开源软件与技术标准化”关系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新的研究方向。我一直对开源模式如何与传统的标准化模式相融合感到好奇,而作者在这方面的分析,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前瞻性。他提出的“混合型标准化模式”,为理解未来技术标准的演进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我反复研读,每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对于我撰写相关的法律分析报告和学术论文,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内容一般,有点愤青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不错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过作者还是热爱标准化工作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非常有用的一本书,很有帮助

评分

还可以,标准化的新方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