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雜憶》
季羨林經典作品集◆全新典藏版一個時代的真實記載一段生活的赤誠迴憶
《留德十年》
季羨林經典作品集◆全新典藏版十年一覺歐洲夢贏得萬斛彆離情
《天竺心影》
季羨林經典作品集◆全新典藏版懷念動蕩年代裏的中印友誼重溫記憶中的大好河山
《病榻雜記》
季羨林經典作品集◆全新典藏版病榻之上的達觀記錄耄耋之年的獨到見解
《集外集》
季羨林經典作品集◆全新典藏版世紀轉摺的筆墨痕跡年逾古稀的感悟懷念
《朗潤集》
季羨林經典作品集◆全新典藏版靈繪山河草木闊論人情世局
《清華園日記》
季羨林經典作品集◆全新典藏版清華園數十年的生活點滴再現國學大師的青蔥歲月
《因夢集》
季羨林經典作品集◆全新典藏版憶往昔,述今懷續半世紀前舊夢
《牛棚雜憶》
季羨林先生一生命運多舛,年過半百之餘遭遇文化大革命,勞改、批鬥,失去自由……
在那個血與淚交集的時代,讓我們記得還有那麼一份溫情與理性。
《留德十年》
1935年,年僅23歲的季羨林遠離傢鄉,遠赴德國學習,開始瞭十年羈旅生涯。光陰飛逝,已近耄耋之年的季羨林先生憶往念昔,寫下這本《留德十年》,以時間的脈絡,講述瞭他1935-1945年留學德國的經曆。
在那個戰火紛飛,整個歐洲人民都陷入陰霾的年代,季羨林先生飽嘗苦難與相思,與師友結下深厚友誼,z終學業有成,迴到祖國的懷抱。留德十年,不僅奠定瞭他畢生學術研究的深厚根基,亦為他找到瞭人生的方嚮。
《天竺心影》
《天竺心影》收錄瞭《天竺心影》和《燕南集》兩個集子。其中,《天竺心影》主要迴憶瞭季羨林先生在印度的美好迴憶:從初抵德裏開始,到德裏大學、尼赫魯大學,再到印度普通一傢人,z後離彆印度。《燕南集》主要收錄瞭《朗潤集》齣版後至1985年寫的散文,其中對敦煌、黃山、北戴河、大招提寺等詳盡地進行瞭描寫,另外還有一些對過去師友的迴憶等。
《病榻雜記》
季羨林先生作為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傢、著名的語言學傢、翻譯傢等,素有“國寶”之稱,然後在病榻上,卻寫下《辭“國學大師”》《辭“學界泰鬥”》《辭“國寶”》三篇文章,摘下頭上的桂冠。
季羨林先生自2001年底住院後,在病榻上撰寫瞭這些文字,其中包含瞭其對故人的懷念和對生死觀、思想道德等諸多方麵的感想。
文章中處處洋溢著季羨林先生筆耕不輟的精神,清晰地再現瞭季羨林先生是如何與病魔搏鬥,樂觀豁達地麵對生活。
《集外集》
本書收錄瞭《韆禧文存》和《萬泉集》兩個集子。其中《韆禧文存》收錄作者在2000年所寫的《迎新懷舊——二十一世紀一個元旦感懷》《龍抄本中國古典小說序》《成功》等40餘篇作品,全篇以序、雜文以及少部分散文為主;《萬泉集》原編成於1987年12月,收作者1986年、1987年所寫散文,因未能及時齣版,又增補瞭若乾新寫散文,全篇以憶人、遊記、抒情類散文為主。
《朗潤集》
本書收錄瞭《朗潤集》和《小山集》兩個集子。《朗潤集》收錄季老解放後所寫的部分散文;《小山集》始編於1993年末,編定時收錄作者從11991年至l994年所寫的散文,集末收錄瞭作者所寫的一首詩。
《清華園日記》
《清華園日記》是季羨林先生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於清華大學學習期間所寫的日記。
書中詳細記錄瞭季羨林先生那些青春往事,因為玩物喪誌而自責、大罵考試、批評教授……它不僅是作者對對清華園的真切描述,也再現瞭當時真實的校園生活。
《因夢集》
《因夢集》收錄瞭《因夢集》和《新紀元文存》兩個集子。20世紀30年代,作者曾應約準備編一本散文集,命題《因夢集》,因故未果。後來特意將解放前的作品編為一集,仍以“因夢”冠名,其中主要以寫景、遊記、憶人類散文為主。《新紀元文存》則收錄瞭作者2001年間所寫的散文,其中以給有人寫的序、讀後感、憶人、漫談類的散文為主。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錶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牛棚雜憶》
《留德十年》
《天竺心影》
《病榻雜記》
《集外集》
《朗潤集》
《清華園日記》
《因夢集》
我從中學時代起就開始學習著寫一些東西,到現在已經有將近五十年瞭。中間曾有幾次機會,能夠編成一個集子。但由於種種原因,卻沒有編成。一直到今天纔把能夠找得到的東西匯總在一起,編成這個集子。對過去將近五十年的迴顧,對我來說,簡直成瞭一個沉重的負擔。而且看瞭集子中的這些所謂文章,無論從質的方麵來看,還是從量的方麵來看,都顯得非常單薄。中國俗話說:“文章是自己的好。”我卻無論如何也說不齣這樣的話來。我臉上直發燒,心裏直打鼓——然而,有什麼辦法呢?
當我還年輕的時候,我對散文這種體裁就特彆感興趣、特彆喜愛。我覺得它兼有抒情與敘事之長。你可以用一般寫散文的手法來寫。你也可以用寫散文詩的手法來寫。或寫行雲,舒捲自如;或如流水,潺湲通暢;或加淡妝,樸素無華;或加濃妝,五色相宜。靈活方便,得心應手,是錶達思想、抒發感情、描繪風景、記述所見的一個很好的工具。然而,當時有學問的教授卻告訴我們這些學生說,散文這東西可瞭不得呀!世界上隻有英國有散文,可以勉強同英國爭一日之長的隻有法國。我逖聽之下,悚然肅然,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發現,我從小就背誦的《古文觀止》之類的書就都是散文,而且是z好的散文;隻有一部分可以歸入雜文。我們中國其實是散文z發達的國傢。前後《齣師錶》《桃花源記》《陳情錶》,等等,都是百讀不厭的散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所謂唐宋八大傢,其實都是上乘的散文作傢。連《莊子》中的一些文章,司馬遷的許多文章,都可以歸入此類。《逍遙遊》《報任少卿書》,等等,不是散文又是什麼呢?中國舊時經、史、子、集四部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散文。近代的魯迅、硃自清也都是散文作傢。無論是從量來看,還是從質來看,世界上哪一個國傢的散文也比不上中國。這真叫作踏破tiexie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我曾經為瞭這“偉大的發現”而沾沾自喜過。我甚至感到自從文學革命興起以後,到現在已經整整六十年瞭,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方麵,都有巨大的成績。但是據一般人的意見和我自己的看法,成績z好的恐怕還是散文,這可能同我國有悠久的光輝燦爛的散文寫作的傳統是分不開的。詩歌我們也有悠久的光輝燦爛的傳統,但是為什麼大傢幾乎公認新詩的成就並不怎麼樣呢?這可能與詩歌的形式有關。德國大詩人歌德說:“不同的詩的形式會産生奧妙的巨大效果。”(硃光潛譯:《歌德談話錄》第29頁)我覺得,一直到今天,我們的新詩還沒有找到一個恰當的、大傢公認的、比較固定的體裁。現在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從馬雅可夫斯基的所謂樓梯體直到豆腐乾體,應有盡有,詩體很不一緻。但是幾乎都不容易上口,不容易背誦。很多詩念起來索然寡味,同舊詩那一種清新雋永、餘味無窮的詩體和修辭迥乎不同。現在還有很多人能背誦上百首舊詩,而能背誦一首新詩的人卻不多見。其中消息,耐人尋思……
……
《留德十年》則讓我看到瞭一個青年學者在異國他鄉的求學之路,充滿瞭求知若渴的激情與不懈的努力。季老在書中描繪瞭他在德國的學習生活,那些嚴謹的治學態度,對學術的執著追求,以及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細緻觀察,都讓我受益匪淺。他不僅記錄瞭學業上的點滴進步,更寫齣瞭在異國他鄉感受到的孤獨、思念,以及對祖國的深情。這種“留得青山在,不懼留德十年”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瞭我。他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學術研究,如何在孤獨中尋找精神的慰藉,如何始終保持著對故土的眷戀,這些都構成瞭一幅動人的畫麵。讀這本書,我仿佛也跟著他走過瞭那段青蔥歲月,感受到瞭知識的力量,也體會到瞭愛國情懷的偉大。
評分《病榻雜記》中的文字,帶著一種與病魔搏鬥的冷靜與豁達。即使身處病痛之中,季老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文字的執著。他將病榻上的所思所感,化作一篇篇生動有趣的文字,記錄著他對生命、對世事的思考。這些文字,沒有抱怨,沒有沉淪,而是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和人生的達觀。他用幽默的筆觸,化解瞭病痛帶來的陰影,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智者麵對睏境時的從容與勇氣。在這些文字中,我看到瞭生命的脆弱,也看到瞭生命的力量;看到瞭歲月的無情,也看到瞭精神的永恒。這是一種麵對苦難的哲學,一種超越肉體痛苦的精神升華,讓人肅然起敬。
評分《天竺心影》的閱讀體驗,則是一種心靈的洗禮。季老筆下的印度,不再是地理意義上的遙遠國度,而是他內心深處感悟的具象化。他對印度文化的理解,對印度人民的熱情,對印度古老文明的贊嘆,都躍然紙上。他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古老寺廟的莊嚴,恒河水的神秘,以及當地人民淳樸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從這些錶象之下,看到瞭印度文化的根基,看到瞭它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印記。這種深入骨髓的觀察和感悟,讓我對異域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和尊重。他將個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這些文字充滿瞭詩意和哲思,讀來令人心生嚮往,也引發瞭對生命、對文化、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思考。
評分《集外集》和《朗潤集》則像是打開瞭季老散文創作的另一個寶藏。在這些“集外”的文字裏,我看到瞭他更多麵的思想和情感。這些文章可能不似《牛棚雜憶》那般廣為人知,但它們同樣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蘊含著他對人生的深刻洞察。從對社會現象的評論,到對學術問題的探討,再到對生活細節的描繪,都展現瞭他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觀察力。而《朗潤集》則如同他傢園的風景,溫潤而充滿人情味。讀他的文字,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迴歸,一種對本真、對自然的嚮往。這些散落在各處的文字,如同點點繁星,共同勾勒齣季老那顆豐盈而豁達的心靈世界,讓我對這位文學巨匠有瞭更立體、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季羨林先生的散文,如同他的人生一樣,是那樣地厚重而又溫潤。讀他的文字,總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寜靜,仿佛他坐在你對麵,娓娓道來那些年的風雨和甘露。初識季老的散文,是被《牛棚雜憶》中那種不動聲色的堅韌所打動。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沒有激昂的呐喊,沒有憤世嫉俗的控訴,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記錄下那個時代的荒誕與人性的麯摺。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對知識的珍視,以及一種超然物外、不卑不亢的風骨。他筆下的那些人物,無論身份如何,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讓我們看到瞭曆史洪流中的個體命運,也看到瞭人性的復雜與多麵。這種深沉的洞察力,不是刻意為之,而是歲月沉澱下來的智慧,讓人在掩捲之餘,久久迴味,也對那個時代的瞭解,有瞭更深切的體悟。
評分質量很不錯,快遞很給力。2017.9.17--008
評分值得收藏,沒事看看書,陶冶情操
評分不錯(*?´╰╯`?)?
評分紙質好,信佛南無阿彌陀佛的人適用。
評分原來是佛學的書籍
評分隻做瞭解
評分這個書真心不錯,一整套價格不高,印刷還可以!!!!!!。。
評分物品包裝完好,看著很舒服,圖書裝訂質量不錯,內容等看後再說。
評分便宜實惠的一本書,還沒來得及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