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91-2006):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railway station and termina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91-2006):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railway station and termina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铁路工程
  • 车站设计
  • 枢纽设计
  • 规范标准
  • GB50091-2006
  • 交通运输
  • 工程建设
  • 设计规范
  • 铁路枢纽
  • 车站及枢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15800587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21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railway station and terminal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26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91-2006):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共分13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车站设计的基本规定,会让站、越行站,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驼峰,客运站、客运设备和客车整备所,货运站、货场和货运设备,工业站、港湾站,枢纽,站线轨道。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车站设计的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2 进出站线路和站线的平面、纵断面
3.3 站场路基和排水

4 会让站、越行站
4.1 会让站
4.2 越行站

5 中间站
5.1 中间站图型
5.2 到发线数量和主要设备配置

6 区段站
6.1 区段站图型
6.2 主要设备配置
6.3 站线数量和有效长度

7 编组站
7.1 一般规定
7.2 编组站图型
7.3 主要设备配置
7.4 站线数量和有效长度

8 驼峰
8.1 一般规定
8.2 驼峰线路平面
8.3 驼峰线路纵断面
8.4 其他要求

9 客运站、客运设备和客车整备所
9.1 客运站
9.2 客运设备
9.3 客车整备所

10 货运站、货场和货运设备
10.1 货运站和货场
10.2 货运设备

11 工业站、港湾站
11.1 一般规定
11.2 工业站、港湾站图型
11.3 主要设备配置
11.4 站线数量和有效长度

12 枢纽
12.1 一般规定
12.2 主要设备配置
12.3 进出站线路布置和疏解
12.4 迂回线和联络线

13 站线轨道
13.1 轨道类型
13.2 钢轨及配件
13.3 轨枕及扣件
13.4 道床
13.5 道岔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图书名称:铁路枢纽规划与设计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铁路枢纽规划与设计的复杂性和关键技术要点,旨在为铁路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规划师、设计人员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参考指南。全书内容聚焦于规划阶段的战略决策、功能布局的优化、核心技术体系的构建以及运营管理的前瞻性考量,而非特定国家标准的具体条文复述。 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共分为七大部分,涵盖了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技术实现的完整链条。 --- 第一部分:铁路枢纽战略规划与选址(Strategic Planning and Site Selection)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铁路枢纽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及其功能定位。详细分析了枢纽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支撑作用,以及多式联运背景下的集成需求。 核心内容包括: 1. 枢纽功能层级划分: 根据服务范围、运输结构和功能复杂程度,将枢纽划分为国家级、区域级和地方级,并明确了不同层级枢纽的核心服务目标与指标体系。 2. 选址原则与方法论: 阐述了铁路枢纽选址必须遵循的系统性原则,包括服务腹地可达性、与既有路网的衔接效率、土地资源约束、环境影响最小化以及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性。重点介绍了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在选址决策中的应用,包括影响域分析、成本-效益评估模型的构建。 3. 远期预测与弹性规划: 探讨了在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如何进行长期运输需求预测,并提出构建“弹性”枢纽的规划理念,即预留未来增容、功能扩展和技术升级的空间和接口。 --- 第二部分:枢纽功能布局与空间组织(Functional Layout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本部分是全书的技术核心之一,详细解析了客运、货运、综合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逻辑及其相互关系,力求实现作业流程的最优化和空间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客运枢纽布局: 进站流线设计: 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详细分析了购票、安检、候车、换乘等关键环节的人流组织,探讨了“上进下出”、“立体换乘”等模式的适用条件与设计要点。 多模式一体化换乘: 重点讨论了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长途客运、公交、出租车等外部交通的无缝衔接设计,包括垂直交通工具的选择(自动扶梯、直梯的容量设计)和换乘通道的导向系统设计。 货运枢纽布局: 作业区功能划分: 区分了集装箱作业区、整车作业区、快运作业区和特种货物作业区的空间需求和作业流程。 装卸与堆存效率: 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装卸设备(龙门吊、集装箱正面吊等)的最佳配置和作业空间需求,并引入了基于作业效率的场地规划指标体系。 “最后一公里”衔接: 探讨了公路集疏运系统与铁路货场的接口设计,如何有效融入公路运输网络,减少二次转运成本。 --- 第三部分:轨道工程与线路设计关键技术(Track Engineering and Alignment Design) 本部分聚焦于枢纽内部复杂的轨道网设计,这是保证列车安全、高效通过和作业的基础。 进站咽喉区设计: 详细剖析了咽喉区道岔密布、线路交织复杂的特点,探讨了道岔选型(例如,重载、高速适应性)、线路平纵断面控制标准,以及限界净空与防护设施的配置要求。 作业股道与存车线设计: 依据不同的作业类型(例如,编组、值乘、洗车、检修),明确了各类股道的技术标准,包括坡度要求、防脱轨措施和信号联锁的特殊性。 接触网与供电系统适应性: 考虑枢纽内多方向、多股道的接触网复杂布线问题,以及在不同作业区域的受电弓受流策略,确保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与兼容性。 --- 第四部分:枢纽信息与自动化系统集成(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现代枢纽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其智能化管理水平。本部分阐述了信息系统在提升枢纽运营效率中的核心作用。 综合运营管理平台(IOMS): 介绍了集成了列车运行计划、设备状态监控、能耗管理等功能的中央信息平台架构。 智能调度与控制: 讨论了基于实时数据的行车调度优化技术,特别是针对进站/出站列车的自动进路生成与冲突检测算法。 货运自动化与可视化: 涵盖了集装箱的自动化追踪系统(RFID/物联网应用)、作业计划的数字化排程,以及与海关、物流企业的数据接口标准。 --- 第五部分:运营安全与风险管理(Operational Safety and Risk Management) 安全是铁路枢纽设计的生命线。本部分侧重于风险预防和应急响应机制的构建。 信号与联锁安全设计: 深入探讨了枢纽复杂区域的信号系统布局逻辑,确保不同作业股道之间的安全防护距离和联锁逻辑的完备性,强调故障导向安全(Fail-Safe)原则的贯彻。 防火、防洪与应急疏散: 针对客运站房和货运堆场的特殊风险,制定了相应的安全冗余设计、消防分区和应急疏散路径规划。特别关注了危险品货物运输相关的隔离与防护措施。 线路状态监测技术: 介绍了轮对-接触网状态的在线监测技术在枢纽区域的应用,用以早期发现轨道、道岔和接触网的潜在缺陷。 --- 第六部分:综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Environmental Integr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本部分将枢纽建设置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视角下进行审视。 噪声与振动控制: 针对枢纽临近居民区的特点,详细介绍了隔音屏障、减振垫层、以及作业时间优化的技术措施,确保符合环境标准。 能源效率与绿色建筑: 探讨了在站房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技术(自然采光、高效暖通空调系统)以及在站场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潜力。 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 规划阶段如何最小化对区域水文和地质环境的干扰,以及大规模土建工程后的生态修复策略。 --- 第七部分:经济评估与项目实施(Economic Evaluation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本书最后一部分从工程经济角度对枢纽建设的决策提供支持。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 不仅关注初期的静态建设投资,更强调运营维护成本(O&M)在整体经济性中的权重,为设备选型和技术路线提供经济依据。 投融资模式探讨: 分析了不同规模和性质的枢纽项目可采用的公私合作(PPP)模式、政府专项债券等投融资策略。 复杂工程的组织与管理: 针对枢纽建设中涉及多方接口(路网、市政、地方政府)和超大规模土建工程的特点,提出了项目集成管理和风险分摊的实施建议。 总结: 《铁路枢纽规划与设计实践》力求提供一套系统化、前瞻性的设计方法论,指导读者跳出单一技术规范的限制,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去理解、规划和设计新一代高效、安全、可持续的铁路枢纽。全书基于全球先进的铁路枢纽工程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旨在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建筑历史与演变的研究者,我对这本规范的“时代印记”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能从中洞察出中国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在特定历史时期(2006年左右)的设计思潮和技术制高点。规范的文本语气非常严谨,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指令性陈述,这本身就反映了当时国家对铁路安全的极端重视和对标准化流程的强调。 但是,阅读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了时代局限性。规范对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预留空间探讨得非常少。例如,在站台与列车接触的安全距离设定上,它主要基于传统接触网和列车制动性能来考虑,对于未来可能普及的更高密度发车、更智能化的信号系统以及自动驾驶列车带来的影响,似乎没有前瞻性的论述。现代车站设计越来越强调“智慧大脑”的融入,比如基于大数据的人群密度预测来动态调配安检口和检票闸机的开启数量。这本书里,关于信息发布系统和设备用房的描述,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强弱电分离和固定屏显的层面,缺乏对物联网、云计算技术集成下的车站设计接口的指导,使得它在指导前沿创新性设计时,显得有些力不从生,更像是一份“锁定”了过去十年技术水平的档案。

评分

我对规范中关于“结构安全”部分的描述感到相当震撼,尤其是在荷载计算和抗震设计那几章。作者们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消化国内外先进的工程经验,试图在规范中建立一个极其保守和可靠的安全边际。每一条关于基础沉降、钢结构疲劳寿命的计算公式,都显得那样一丝不苟,让人油然而生对国家基建质量的信心。 然而,这种对“绝对安全”的极致追求,有时似乎牺牲了某些可以接受的“美学妥协”和“经济效率”。举个例子,为了满足某些极端的活荷载标准,站房的柱网布局可能被迫设计得过于密集,这直接限制了室内空间的通透性和视觉上的开阔感。我一直在寻找,规范中是否有对“功能实现”与“空间体验”之间进行权衡的论述或者指导原则。比如,在满足了最小安全间距后,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美学间距”的建议区间?如果没有,那么规范的执行结果可能就是功能上合格,但空间体验上略显压抑的车站。这种对于安全性的绝对优先,是行业特性使然,但也让期望看到更多空间艺术表达的读者感到一丝遗憾。

评分

阅读这本规范时,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其“条文的边界”划分,即哪些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红线”,哪些是允许根据具体项目特点进行优化的“弹性空间”。规范的语言风格是统一的“应……”或“不得……”,这种强硬的措辞让人很难辨别条文背后的哲学基础是源于不可逾越的物理定律,还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权宜之计。 比如,在设备用房的面积配比上,规范给出了一个固定的百分比范围。但在我看来,一个采用模块化集成设备、高度集成的现代车站,其设备管井的占用面积应该会远低于采用分散式、传统设备的旧式车站。如果严格按照2006年的标准来执行,是否意味着我们要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进步预留不必要的、昂贵的空间?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增加一个附录,专门解释关键条文背后的工程原理和当时的取舍,比如“本条文是基于XX地质条件和XX安全系数推导得出,在条件显著优于或劣于基准时,建议进行特定修正”。缺乏这种解释性的导读,规范就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指南,而不是一本教人“为什么这么做”的教科书,大大削弱了其作为设计指导工具的深度和可迁移性。

评分

这套规范真是让人头疼,翻开厚厚的几百页,里面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参数计算,对于一个非铁路设计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像在啃一本天书。我本来是想了解一下现代化高铁站的设计理念和一些人性化的布局考量,比如不同流线如何组织,如何优化旅客的步行距离,或者新材料在站房结构上的应用趋势。结果呢,这本书里大部分篇幅都在讨论荷载的取值、结构的抗震等级、通风采光系数的精确计算,以及各种设备的最小间距要求。 比如,我特别想知道,为什么有些站台的雨棚设计是全封闭的,有些却是开放式的?背后的经济性、气候适应性或者美学考量在哪里?书里倒是提到了雨棚的覆盖率和结构稳定性要求,但对于“为什么”的深层设计决策,几乎没有阐述。再比如,关于站内的无障碍设施,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视障引导系统、特殊通道坡度优化的最新实践案例,毕竟无障碍设计是衡量一个公共空间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可这本书更像是上个世纪的技术手册,对这些与“人”息息相关的细节描述得过于程式化,缺乏生动的案例支撑,让人很难将这些冰冷的数字和实际的站房画面联系起来。如果能加入一些典型的、设计精良的车站的剖面图解,并标注出哪些设计要素是依据此规范达到的最优解,阅读体验一定会大幅提升。

评分

我尝试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评判这本规范,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可直接套用的设计原则,作为我未来进行小型公共建筑改造项目的参考。然而,这部规范的尺度感似乎是按照特大型枢纽站来设定的,里面动辄就是上万平方米的候车大厅和复杂的多层换乘结构。当我试图将其中的某些指标,比如消防疏散宽度或者设备用房的面积配比,应用到我正在规划的一个小型城市客运站时,发现很多条文显得过于“臃肿”和不切实际。 例如,规范中对不同等级车站的旅客流线交叉口处理有非常详尽的规定,这对于特大型枢纽是至关重要的,能有效避免瓶颈效应。但是,在一个日均客流量只有几千人的小站,过度追求这种复杂的流线分离,反而可能增加不必要的建设成本和空间浪费。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分级明确的指导体系,针对不同规模的车站,提供一套“轻量化”的、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性设计方案。此外,书中对于站外的配套设施,比如出租车停靠区、社会车辆接驳区的空间组织和交通导向,内容相对薄弱,这恰恰是影响旅客“最后一公里”体验的关键环节。看来,想从中找到适用于“小而美”项目的灵感,难度很大,它更像是为巨型工程量身定做的工具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