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年鉴(2008·首卷)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年鉴(2008·首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卫生陶瓷
  • 陶瓷
  • 建筑材料
  • 中国建筑
  • 年鉴
  • 2008
  • 行业报告
  • 建材
  • 卫生间
  • 首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1536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5533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64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年鉴(2008首卷)》是2008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年鉴,书中具体包括了:我国建筑卫生陶瓷的历史回顾、2008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大事记、2008年全国建筑卫生陶瓷发展综述、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制造等内容。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年鉴(2008首卷)》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发刊词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我国建筑卫生陶瓷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建国60年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
三、国际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
四、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五、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跃上新的台阶
第三节 发展与展望

第二章 2008年全国建筑卫生陶瓷发展综述
第一节 建筑卫生陶瓷产量保持增长、销售略降
第二节 建筑卫生陶瓷产品进出口
一、建筑陶瓷产品进出口
二、卫生陶瓷进出口
第三节 各种政策、法规、标准纷纷出台,对产业影响巨大
第四节 2008年建筑卫生陶瓷营销亮点突出
第五节 产业转移与跨界投资
第六节 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
第七节 国家免检取消、中国名牌夭折、驰名商标增多
第八节 反倾销诉讼与贸易纠纷

第三章 2008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大事记
第一节 行业大事记
第二节 会展大事记
一、会议大事记
二、展览大事记
第三节 招商大事记

第四章 法规、政策与标准
第一节 综述
第二节 产业转移与发展提升
第三节 节能减排、清洁生产
第四节 陶瓷砖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
第五节 建筑卫生陶瓷新标准

第五章 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制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产业布局
第三节 机械装备
第四节 色釉料及原辅材料
第五节 产品质量监督
第六节 部分企业大事
第七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六章 技术进步及知识产权
第七章 建筑卫生陶瓷产品
第八章 市场与营销
第九章 建筑卫生陶瓷产区

前言/序言


建筑技术与材料科学前沿探索:2008年度精选文集 内容概要 本书汇集了2008年度在建筑工程、结构力学、先进材料科学以及绿色建筑技术领域内最具影响力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案例。全书共分六大部分,系统梳理了当年全球建筑行业在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提升工程安全性和探索新材料应用方面的关键进展。 第一部分:高性能结构体系与抗震设计 本部分聚焦于新型结构体系的研发与应用,特别关注在复杂地质条件和极端天气事件下建筑物的韧性与可靠性。 超高层建筑的抗风与抗震优化: 详细分析了2008年期间,国内外在超高层结构阻尼技术和隔震基础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探讨了粘滞阻尼器、屈服耗能支撑等主动与被动控制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性能表现和优化参数。引入了基于概率风险评估(PRA)的抗震设计新规范解读,为工程师提供了更科学的风险量化工具。 新型混凝土与组合结构: 深入研究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复杂受力构件中的应用,包括其在预应力构件、桥梁和构筑物中的耐久性提升效果。同时,对比分析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提高承载效率和施工速度方面的优势,并提供了多项成功案例的详细施工记录和长期监测数据。 结构健康监测(SHM)技术: 阐述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压电传感器网络在实时监测大型基础设施健康状态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对几个标志性工程的监测数据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早期故障识别来指导预防性维护,从而显著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第二部分:绿色建筑与可持续材料科学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本卷将大量篇幅致力于展示建筑领域在实现低碳、节能目标方面的创新实践。 低能耗建筑设计与能耗模拟: 详细介绍了基于气候模型的动态能耗模拟方法,探讨了建筑围护结构(墙体、屋面、门窗)的热工性能优化策略。分析了被动式太阳能设计、自然通风优化等技术如何协同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对机械采暖和制冷的依赖。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集成应用: 重点考察了光伏(BIPV)和光热技术在建筑立面和屋顶的无缝集成设计案例。探讨了地源热泵系统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效率评估模型,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系统耦合设计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 环保型建材的研发与推广: 介绍了新一代隔热保温材料(如真空绝热板、气凝胶复合材料)的性能突破。同时,对工业废渣(如粉煤灰、矿渣)在高性能混凝土和新型砌块中的替代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生命周期评估(LCA),强调了材料的“摇篮到坟墓”的环境影响控制。 第三部分:建筑物理与室内环境质量 本部分关注建筑内部环境的舒适性、健康性与功能性,涉及声、光、热环境的精细化控制。 建筑声学优化设计: 探讨了复杂空间(如音乐厅、开放式办公区)的混响时间控制和噪声隔离技术。详细介绍了新型吸声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声波吸收特性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具进行三维声场模拟。 室内空气质量(IAQ)管理: 分析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氡气等室内污染源的控制策略。重点介绍了新风系统与热回收技术(ERV/HRV)的耦合效率,以及在密闭建筑中保持健康气流组织的关键设计参数。 智能照明与昼光利用: 研究了动态遮阳系统与调光LED照明系统的协同控制,旨在最大化自然采光的同时避免眩光。通过对人因工程学的考量,提出了基于人体生理节律的照明方案设计指导原则。 第四部分:数字化建造与项目管理前沿 本部分反映了信息技术在建筑业的深化应用,预示着未来施工和设计模式的变革。 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全生命周期中的深化应用: 不仅限于三维可视化,本部分深入探讨了BIM在4D(进度)、5D(成本)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集成物联网(IoT)数据流,实现从设计到运营的无缝信息传递。 模块化与预制化建造技术(MiC): 分析了高精度工厂制造与现场装配相结合的优势,特别是在解决劳动力短缺和提升质量控制方面的效果。对比了不同类型的模块化单元连接技术及其结构可靠性。 施工现场的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 介绍了用于高精度测绘的无人机技术、3D打印在临时结构和复杂构件制造中的初步应用,以及远程协作与虚拟现实(VR)在施工安全培训中的实践效果。 第五部分: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中的工程挑战 本部分探讨了在现有建成环境中进行结构加固、功能置换和历史风貌保护的复杂技术难题。 既有结构评估与低干预加固技术: 针对不同年代建筑的材料衰退特征,提出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外部粘贴、碳纳米管增强砂浆注入等无损或微创加固方案。特别关注了文物建筑的湿度控制与微裂缝监测。 复杂地下空间工程: 总结了在密集城区进行深基坑开挖、既有管线保护与地铁隧道穿越等极端工程条件下的地质监测与支护技术。 第六部分:建筑法规、标准更新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提供了对2008年度全球建筑标准体系重大调整的解读,并探讨了质量保证的新方法。 国际建筑能效规范的趋势分析: 比较了当年主要发达国家在强制性建筑能效标准上的最新演变,强调了从“设计能耗”向“实际运行能耗”评估的转变。 材料合规性与可追溯性: 讨论了供应链透明化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区块链等技术确保建筑材料的来源真实性与性能指标的准确性。 本书内容翔实、数据丰富,是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材料科学以及设施管理领域专业人士、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不仅记录了2008年的技术成就,更为未来十年建筑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历史记录和行业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本年鉴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那一年的记录,更像是一块时间标本,记录了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在特定历史时期——一个加速工业化和市场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的集体面貌。我特别欣赏其中穿插的几篇对行业元老的访谈录,那些关于早年工厂建设的筚路蓝缕和对产品标准的执着追求,为冰冷的数字和技术规格注入了人文关怀和历史厚重感。这些故事,对于激励年轻一代的行业从业者,传承工匠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集体记忆”的载体,让那些重要的技术迭代和市场变迁,得以被后人清晰地回溯和研究。它需要的不是被快速消费,而是被沉淀和参考,其价值在于它作为一部详实、严谨的行业史诗的地位。

评分

我花了不少时间浏览那些介绍国内外主要陶瓷企业发展概况的部分。从宏观层面上看,这本年鉴对于梳理2007年至2008年间中国建筑陶瓷产业的脉络,提供了一个相当详尽的横截面快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企业的产量和销售额,更深层次地触及了当时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技术升级的阵痛期。我尤其关注了关于绿色建材和环保技术应用的章节,从中能窥见当时国家政策导向对行业的影响力,以及一些前沿企业在能耗降低、废水处理方面的探索性努力。叙事风格上,整体偏向于严谨、客观的报告文学体,数据支撑充分,逻辑链条清晰。但坦率地说,这种过于官方和学院派的叙述方式,有时候显得有些“干巴巴”,缺少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或者一线管理者的访谈来佐证理论,使得宏大的产业叙事在具体执行层面上的细节感稍显不足。对于希望了解市场竞争策略和具体创新实践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自己做更多交叉印证的工作。

评分

这本《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年鉴(2008·首卷)》的装帧设计,坦白说,第一眼抓住我的是它那低调而沉稳的封面色调。拿到手上,厚实感是有的,纸张的质感也属上乘,印刷清晰度毋庸置疑,毕竟是行业年鉴,对于图文的清晰度要求自然是苛刻的。我特地翻阅了其中关于材料性能测试标准的那几页,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数据,排版上留白处理得当,尽管内容本身晦涩难懂,但阅读体验并未因此大打折扣。这说明编辑团队在版式设计上是下了功夫的,他们深知,即便是面对专业人士,良好的视觉引导也是提高信息接收效率的关键。此外,装订工艺看起来相当扎实,考虑到这类工具书通常会被频繁翻阅查阅,这种耐用性设计无疑是加分项。不过,如果能在外形上增加一些更具现代感或设计感的元素,或许能吸引更多非纯技术背景的建筑师或设计师的目光,使其更像是一本兼具实用性与收藏价值的行业“圣经”,而非仅仅是一本厚重的资料汇编。整体而言,从物理载体的角度来看,它展现出了一个成熟行业应有的专业姿态。

评分

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设计,是判断一本工具书实用价值的关键。我试着查找了几次特定省份的陶瓷产地集群发展情况,发现其索引页的分类逻辑相当细致,能够快速定位到目标信息。它不是简单地按地域或企业名称排序,而是引入了“产业链环节”、“技术壁垒”等多维度交叉索引,这种精细化的设计体现了编纂者对行业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这种结构上的缜密,使得翻阅过程变成了一种高效的信息提取,而不是大海捞针。然而,这种复杂性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门槛:对于初次接触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熟悉这套复杂的分类体系才能完全驾驭。如果能在扉页提供一个简短的“快速导航图”或者“索引使用指南”,想必能让更多新手读者更快地进入状态,从“查阅工具”转变为“深度阅读伙伴”。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建筑规范打交道的专业人士,我最看重的是年鉴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这本2008年的版本,在收录当年最新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修订信息方面,表现得非常到位。那些关于瓷砖吸水率、抗冻性、耐磨等级的最新参数,被清晰地整理在附录部分,这对于我们日常进行招投标和材料复核工作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权威依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似乎在努力地弥合理论与市场之间的鸿沟,通过引入一些由质检机构出具的抽检报告摘要,间接地反映了市场上产品质量的实际水平,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来得震撼得多。唯一让我觉得略有遗憾的是,在对新兴的复合材料或非传统陶瓷应用领域(比如某些高科技功能性外墙材料)的探讨上,似乎还停留在初级介绍阶段,尚未形成深入的专题研究,这或许是受限于出版时点的技术成熟度,但对于追求行业前沿动态的读者而言,这方面的深度还远远不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