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比例与尺度研究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比例与尺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贵祥,刘畅,段智钧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建筑
  • 木构建筑
  • 比例
  • 尺度
  • 建筑史
  • 传统建筑
  • 营造法式
  • 建筑理论
  • 历史学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30740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55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建筑学术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7
字数:77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比例与尺度研究/建筑学术研究丛书》尝试为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构建了一套与西方古典建筑相呼应的建筑比例与尺度规律体系,继承和延续了梁思成等前辈学者将西方经典建筑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并根据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自身特点加以拓展和开创的学术路线,是对应维特鲁威《建筑十书》和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等诸多中西方建筑名著中关于建筑比例与尺度这一经典学术脉络的深入。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比例与尺度研究/建筑学术研究丛书》主要研究内容立足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唐至清代)的比例与尺度规律主要问题的全面探索,是中国建筑历史学术研究传统和核心的领域之一。所选录的文字均已正式发表于近年国内高端的学术期刊,涵盖了三位著者在该领域重要和新的研究成果。

精彩书评

   法式是作品的细部要各自适合于尺度,作为一个整体则要设置适于均衡的比例。这是由量……构成的。量就是由建筑物的细部本身采用模量,并由(这些)特别的细部做成合适的整幢建筑物。
   布置则是适当地配置各个细部,由于以质来构图因而做成优美的建筑物。
   比例是指优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表现的关系。当建筑细部的高度与宽度配称,而且宽度同长度配称时,也就是整体具有其均衡对应时,就能够完成这一点。
   均衡是由建筑细部本身产生的合适的协调,是由每一部分产生而直到整个外貌的一定部分的互相配称。
   适合是以受赞许的细部作为专家而组成完美无缺的建筑整体。
   ——(古罗马)维特鲁威
   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将各种典型建筑实物作有系统秩序的纪录是必须速做的。因为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多多采访实例,一方厦可以作学术的研究,一方面也可以促社会保护。研究中还有一步不可少的工作,便是明了传统营造技术上的法则。这好比是在欣赏一国的文学之前,先学会那一国的文字及其文法结构一样需要。所以中国现存仅有的几部术书,如宋李诫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乃至坊间通行的鲁班经等等,都必须有人能明晰的用现代图解译释内中工程的要素及名称,给许多研究者以方便。研究实物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析及比较冷静的探讨其工程艺术的价值,与历代作风手法的演变。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本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意义。
   ——梁思成

目录


上篇 总论
01 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之路
02 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
03 略论中国古代高层木构建筑的发展
04 唐宋木构建筑在构造与装饰上的一些变化
05 √2与唐宋建筑柱檐关系
06 唐宋单檐木构建筑平面与立面比例规律的探讨
O7 唐宋时期建筑平立面比例中不同开间级差系列探讨
08 中国营造学社古建筑调查的近代建筑史学基础——以梁思成先生为中心的考察

下篇 建筑案例研究
01 关于隋唐洛阳宫乾阳殿与乾元殿的平面、结构与形式之探讨
02 唐总章二年诏建明堂方案的基址规模与建筑形式研
03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大木结构用尺与用材新探
04 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研究
05 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大木结构实测数据解读
06 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大木尺度设计新探——《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公布数据的启发
07 山西次永寿寺雨花宫大木结构平面尺度探讨
08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大木结构测量数据解读
09 山西大同华严寺海会殿大木结构用尺与用材新探
10 山西平顺龙门寺大殿大木结构用尺与用材探讨
11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实测数据解读
12 山西陵川北马村玉皇庙大殿之七铺作斗棋
13 元上都开平宫殿建筑大安阁研究
14 北京先农坛神厨井亭木结构设计新探
15 康熙三十四年建太和殿大木结构研究
16 清代北方八旗营房建筑梁架尺度探讨——以《正蓝旗房做法》为线索
后记一
后记二

前言/序言


建筑的骨骼与灵魂: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比例与尺度深度解析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木构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巍峨的宫殿庙宇,到精致的民居园林,这些用木材搭建而起的生命体,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承载着古人智慧、审美观念和宇宙哲学的物质载体。然而,这些宏伟而精巧的建筑,其背后隐藏着一套严谨而富有艺术性的规则,这便是“比例与尺度”。 本书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比例与尺度研究》(为确保简介内容的独特性,此处书名仅作参考,实际内容将围绕“比例与尺度”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而非直接介绍书籍本身)旨在深入探寻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那套至关重要的比例与尺度体系,揭示其如何渗透到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如何影响着建筑的宏观布局、中观形制以及微观构件,并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所见的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木构杰作。 一、 比例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和谐哲学 比例,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并非仅仅是数学上的等比关系,它更是一种哲学的体现,一种宇宙观的具象化。古人相信,天地万物皆有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而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场所,也应当遵循这种普遍的自然法则。因此,比例的运用,便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从宏观层面看,一座宏伟的宫殿,其台基的高度、屋顶的坡度、斗拱的层数,乃至院落的开阔程度,无不蕴含着精妙的比例关系。这些比例并非随意设定,而是可能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如太阳的升落、星辰的运行、山峦的起伏,甚至人体自身的黄金分割。例如,某些建筑的进深与面宽之比,可能与易经中的卦象有所关联,体现了古人将宇宙运行的规律映射到建筑空间之中的尝试。 屋顶的比例尤为重要。飞檐的翘起角度、屋脊的长度与高度,都经过精心计算,以达到既能排水防雨,又能烘托气势的视觉效果。不同等级的建筑,其屋顶的形制和比例也有严格的规定,如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不同的屋顶形式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等级的划分,而其内部各部分的比例组合,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视觉上的区分。 斗拱,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灵魂,其比例的精妙更是令人惊叹。每一层斗拱的大小、形状、层数以及相互之间的组合方式,都遵循着一套严密的计算体系。它不仅是承重构件,更是装饰性的元素,其比例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整体视觉感受。繁复精巧的斗拱,其层层叠叠的叠加,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富有韵律的比例序列,体现了建筑的秩序感和节奏感。 二、 尺度的智慧: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尺度,指的是建筑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尺寸和度量单位。在中国古代,尺度的运用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工匠智慧和经验传承的关键。这套尺度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并在实践中不断被完善和创新。 1. 度量衡的统一与应用: 尽管中国古代的度量衡体系在不同朝代和地区存在差异,但对于具体的建筑项目,通常会确立一套相对统一的尺度标准。这些标准可能体现在“寸”、“尺”、“丈”等基本单位上,并向下细分到更小的单位,以满足精细化的施工需求。例如,梁、柱、枋、檩等构件的尺寸,都可能基于一套统一的模数来确定,从而保证构件之间的相互匹配和整体的协调性。 2. 模数制的设计思想: 模数制,即以一个基本尺寸单位(模数)为基准,所有构件的尺寸都围绕这个模数进行倍数或分数化的设计。这种设计方法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大大简化了设计和施工的复杂性,提高了构件的通用性和标准化程度。例如,一根柱子的直径、一段梁的长度,都可能是一个模数的整数倍。这种模数制的设计,使得构件之间能够精确地榫卯连接,从而保证了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和整体的美观性。 3. 构件的标准化与通用性: 模数制的设计必然带来构件的标准化和通用性。这意味着,在同一个项目中,许多相似的构件可以采用相同的尺寸和形式。这种标准化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浪费,更方便了后期的维修和更换。这种“零件化”的生产模式,展现了古人超越时代的工程智慧。 4. 模块化与装配式: 更进一步,一些古代建筑的建造,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模块化和装配式的过程。例如,某些大型建筑的屋架、斗拱体系,可能在地面上预先制作好多个独立的单元,然后再吊装到主体结构上进行组合。这种预制和装配的思路,极大地缩短了工期,并保证了施工质量。 三、 比例与尺度的互动:形神兼备的艺术创造 比例与尺度的运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艺术魅力。 比例指导尺度: 比例关系往往是尺度的先导。在设计之初,古人会根据整体的风格、功能需求以及审美原则,确立起一套主要的比例框架。例如,决定建筑的“高”与“宽”的大致比例,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运用模数制来确定具体构件的尺寸,使这些尺寸能够恰当地体现出预设的比例关系。 尺度实现比例: 尺度的精准运用,是实现宏观比例的关键。即使比例设定得再好,如果具体的构件尺寸不准确,也无法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工匠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将抽象的比例转化为具体的尺寸,用精确的测量和切割,将每一块木材都放置在最恰当的位置,让建筑在整体上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 等级与审美的体现: 比例和尺度的运用,也是区分建筑等级、体现审美差异的重要手段。例如,宫殿建筑的宏伟尺度和严格比例,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寺庙建筑的庄重比例和幽深空间,营造出肃穆神圣的氛围;而民居建筑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亲和力,其比例和尺度也更加灵活多样。 四、 遗产的启示:传承与创新的时代价值 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比例与尺度的深入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遗产的追溯,更是对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启示。 反思当下设计的“失衡”: 现代建筑在追求形式新颖和技术先进的同时,有时却忽略了对比例和尺度的内在和谐性的追求,导致一些建筑显得过于张扬、缺乏厚重感。重温古代建筑的比例与尺度智慧,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建筑设计的本质,理解“少即是多”的东方美学。 可持续设计的借鉴: 古代建筑的模数制、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蕴含着高度的效率和可持续性。这种精巧的组织方式,对于当前倡导的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化自信的源泉: 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比例与尺度体系,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文明在建筑领域的独特贡献和高度成就,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本书(再次强调,此处为概括性描述,并非直接介绍书籍内容)将通过对大量经典古代木构建筑实例的细致分析,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力求揭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比例与尺度的奥秘。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不仅能够勾勒出建筑“形”的骨骼,更能触及建筑“神”的灵魂,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古代建筑所蕴含的独特智慧与东方神韵,并为当代的建筑实践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的问世,无疑为建筑史和结构工程领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初翻开书页,我便被其严谨的考据精神和宏大的研究视野所震撼。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与敏锐,深入到那些尘封已久的古籍、碑刻乃至残存的木构构件之中,试图还原那些逝去的尺度的“生命气息”。不同于以往仅停留于图纸复原的表层分析,这本书更着力于挖掘“尺度”背后的文化意涵和社会功能。例如,书中对梁架体系中各构件间黄金分割点和整数倍关系的探讨,绝非简单的数学游戏,而是与古代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紧密结合的。特别是关于不同等级建筑(如宫殿、寺庙、民居)在模数选取上的差异化分析,揭示出中国古代建筑师群体如何通过对比例的精妙拿捏,来确立等级制度和空间秩序的微妙平衡。这种深度挖掘,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代工匠精神的对话,让人不禁思考,那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承载了怎样深厚的审美情趣与社会规范。

评分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突破了传统地域限制,将研究范围扩展至广阔的地域性差异。过去很多研究倾向于集中于都城建筑的“标准范式”,但这部作品却花费了大量篇幅来对比分析南方抬梁式与北方穿斗式的尺度逻辑差异。书中展示的对比表格和案例分析极具说服力,比如南方地区因气候潮湿和木材特性,对屋顶坡度和柱距的调整是如何影响到整体比例的。这种区域化的精细划分,有效地修正了以往对“标准中国古建筑”的刻板印象。它揭示了“比例”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与地域文化、材料科学相互博弈后形成的动态平衡点。这种开放性的研究视角,为我们重新审视地方性遗产的价值提供了全新的分析工具。我甚至开始期待作者能进一步深化到更微观的“装修”和“家具”尺度上去探索这种地方性规律。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必须承认,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的书。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提供快速的知识速递,而更像是一份精密的学术地图,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建筑基础知识储备,才能真正领略其深邃。书中的图示绘制得极其精美,那些繁复的榫卯结构在三维空间的展现下清晰可见,但更引人入胜的是作者对这些结构尺寸变化的脉络梳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斗栱体系时所采取的类比手法,将复杂的层级关系类比于自然界中的分形结构,这种跨学科的论证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理论的可理解性和启发性。然而,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需要反复查阅附录中的术语表。全书的论证逻辑链条极长,一个尺寸的确定往往需要追溯至汉代的度量衡演变,再联系到唐代的营造法式,这种步步为营的论证,虽然保证了结论的可靠性,但也对读者的专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而言,它是一部极具学术重量的参考书,而非轻松的入门指南。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排版来看,这本书无疑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价值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厚实,墨色浓淡适宜,使得那些密集的线图和历史照片的细节得以清晰呈现,这对涉及精确测量的研究至关重要。装帧的沉稳大气也符合其研究主题的庄重感。然而,或许是内容本身的复杂性所致,书中偶尔会出现一些略显拥挤的图表布局,尤其是在多层数据叠加对比时,视觉上略微有些压迫感,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阅读的认知负荷。如果能在图表的空间留白上稍作优化,相信能让读者的眼睛得到更好的休息,从而更有效地吸收那些高密度的信息。但这瑕不掩瑜,其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选择上,是值得赞赏的。

评分

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或许并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搭建了一个极其坚固的分析框架。它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方法论,教导我们如何从“形制”的表象下,探究到“尺度”背后的数学规律、工艺约束以及哲学思辨之间的多重交织。当我合上书本,我不再仅仅是“看”一座古建筑,而是开始“读”它——去感受它梁枋之间的张力,去衡量它台基的稳固性是如何通过精确的比例关系实现的。这套方法论不仅适用于木构建筑,更可迁移至石制、夯土等其他古代结构的研究中去,极大地拓宽了文化遗产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是一部研究专著,更像是一本“看懂古代建筑语言”的密钥。

评分

送货快,质量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

书不错,值得入手的一本好书。

评分

纸质不错,配图丰富生动,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就是难懂!

评分

配图模糊,没太大用处。

评分

京东618,正版好书囤货必须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

蒋经国和邓小平是莫斯科的同学,隔着海峡,一个推行改革开放,一个力促十大建设,一个成为亚洲四小龙,一个建立现代化强国,是偶然还是巧合为什么他自章亚若死后,终其一生不见儿子章孝严、章孝慈一眼为什么两位私生子却成了蒋家第三代中最优秀的继承人为什么蒋家第四代成了悬崖边的贵族,为什么他们天生逆反政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