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1)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工程技术
  • 科技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5170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351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5
字数:115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3.由于读者需求的变化,自1996年起,《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仅出版精装本。
4.2008年制修订国家标准共5946项。本分册为“2008年修订-41”,收入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47项。

目录

GB/T 7463 2008 表面活性剂 钙皂分散力的测定 酸量滴定法(改进SchOenfe1dt法)
GB/T 7497.1—2008 微处理器系统总线 8位及16位数据(MU1TIBUS I) 第1部分:电气与定时规范的功能描述
GB/T 7497.2 2008 微处理器系统总线8位及16位数据(MU1TIBUS I) 第2部分:对带有边缘连接器(直接配合)的系统总线配置的机械与引脚的描述.
GB/T 7497.3—2008 微处理器系统总线 8位及16位数据(MU1TIBUS I) 第3部分:对带有插针与插座连接器(间接配合)的欧洲板配置的机械与插针的描述
68/T 7516—2008 缩微摄影技术 缩微拍摄用图形符号
GB/T 7531—2008 有机化工产品灼烧残渣的测定
68/T 7532—2008 有机化工产品中重金属的测定 目视比色法
GB/T 7549—2008 球笼式同步万向联轴器
GB/T 7550 2008 球笼式同步万向联轴器试验方法
GB/T 7551—2008 称重传感器
GB/T 7568.2 2008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标准贴衬织物 第2部分:棉和粘胶纤维
GB/T 7568.3 2008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标准贴衬织物 第3部分:聚酰胺纤维
GB/T 7568.7 2008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标准贴衬织物 第7部分:多纤维
GB/T 7569—2008 羊毛含碱量的测定
68/T 7570—2008 羊毛含酸量的测定
GB/T 7571—2008 羊毛在碱中溶解度的测定
GB/T 7574 2008 信息处理信息交换用磁带的文卷结构和标号
GB/T 7586—2008 液压挖掘机试验方法
GB/T 7593—2008 机动工业车辆 驾驶员控制装置及其他显示装置用符号
GB/T 7595—2008 运行中变压器油质量
GB/T 7596—2008 电厂运行中汽轮机油质量
GB/T 7598—2008 运行中变压器油水溶性酸测定法
GB/T 7601—2008 运行中变压器油、汽轮机油水分测定法(气相色谱法)
GB/T 7602.1—2008 变压器油、汽轮机油中TS01抗氧化剂含量测定法 第1部分:分光光度法
68/T 7602.2—2008 变压器油、汽轮机油中T501抗氧化剂含量测定法 第2部分:液相色谱法
GB/T 7602.3—2008 变压器油、汽轮机油中T501抗氧化剂含量测定法 第3部分红外光谱法
GB/T 7605 2008 运行中汽轮机油破乳化度测定法
GB/T 7628—2008 谷物中维生素B1测定
GB/T 7629—2008 谷物中维生素B2测定
GB/T 7631.1—2008 润滑剂、工业用油和有关产品(1类)的分类第1部分:总分组
GB/T 7633—2008 门和卷帘的耐火试验方法
GB/T 7672.1—2008 玻璃丝包绕组线第1部分:玻璃丝包铜扁绕组线 一般规定
……

前言/序言


档案整理与信息管理:21世纪的基石 书籍名称: 档案整理与信息管理:21世纪的基石 作者: 王志强、李晓梅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卷首语:信息洪流中的导航罗盘 我们正身处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从企业运营的核心决策到政府治理的方方面面,信息如同血液般流淌,支撑着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脉动。然而,信息的“量”的激增,带来了对“质”和“序”的严峻考验。如何将原始、零散的数据转化为可信赖、可检索、可追溯的知识资产?这已不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 《档案整理与信息管理:21世纪的基石》正是为应对这一时代挑战而诞生的权威指南。本书深刻剖析了传统档案学原理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的重塑与升华,系统阐述了从信息采集、分类、存储、维护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旨在为信息专业人士、企业管理者及政府机构提供一套全面、可操作的现代信息管理框架。 --- 第一部分:理论重塑——新时代的档案观 本部分着重于更新和拓展我们对“档案”和“信息”的传统认知。在数字环境中,信息的载体和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物理介质管理经验亟需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第一章:信息资产的战略地位 我们不再视档案为负担或历史遗留物,而是将其提升至企业核心战略资产的层面。本章深入探讨了信息资产的经济价值、法律风险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价值。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高效信息管理如何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如更快的研发周期、更精准的客户画像)。本章特别强调了“数据治理”(Data Governance)在确保信息资产准确性和一致性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章:从物理到混合:载体变革下的管理范式 详细对比了纸质档案、电子文件、音像资料、社交媒体信息流等不同载体的特性与管理难点。重点论述了“数字化优先”的原则,即在信息产生之初就应考虑其长期保存和可读性,而非事后补救。引入了“信息包”(Information Package, IP)的概念,指导读者如何将文件、元数据和管理信息进行有机捆绑,以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第三章:元数据驱动的检索革命 元数据是数字档案的灵魂。本章系统介绍了描述性元数据、结构性元数据和管理性元数据三类元数据标准体系(如 Dublin Core, PREMIS),并探讨了本体论(Ontology)在构建复杂知识体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示,说明如何利用高质量的元数据,实现跨系统、跨语言的精准信息检索,彻底告别“大海捞针”式的查找体验。 --- 第二部分:流程再造——信息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践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实践指南,详细拆解了信息从“诞生”到“销毁”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强调流程的标准化与自动化。 第四章:信息采集与创建的合规性 聚焦于信息源头的控制。探讨了在业务流程中嵌入“合规性检查点”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内容涵盖了电子签名法的应用、工作流自动化(Workflow Automation)在确保文件流转规范性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设计清晰的命名约定和版本控制机制,以应对复杂的版本迭代问题。 第五章:分类、组织与长期保存体系构建 摒弃僵化的传统分类法,转而推崇基于“功能导向”和“主题导向”的混合分类体系。详细介绍了功能分类法(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在长期保存方面,本书深入分析了格式迁移(Format Migration)、数据迁移(Data Migration)的技术策略,以及如何评估和选择可靠的电子长期保存机构(Trusted Digital Repository, TDR)。 第六章:安全、隐私与法律遵从 在数据泄露风险日益增高的背景下,本章提供了详尽的风险管理方案。内容包括:访问控制模型(RBAC/ABAC)、数据加密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法规要求,构建信息隐私保护屏障。特别关注了“可问责性”(Accountability)的实现路径——即如何证明在特定时间点,谁访问了哪些信息,并执行了何种操作。 第七章:信息处置与法律销毁 档案并非永存。本章指导读者建立科学的保管期限表(Retention Schedule),并明确了法律要求下的销毁程序。重点讲解了电子文件“不可逆销毁”的技术标准和审计要求,确保销毁过程的合法性与证据保留。 --- 第三部分:技术赋能——智能工具与未来趋势 数字技术正在颠覆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本部分展望了新兴技术如何提升信息管理的效率与深度。 第八章:电子文件管理系统(EDMS/ECM)选型与实施 提供了一套详细的系统选型评估框架,包括对系统架构、可扩展性、集成能力和用户体验的考量。强调了系统实施中的“变革管理”,即如何引导员工接受新的数字化工作习惯,确保系统能真正落地生效。 第九章:人工智能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前沿 重点介绍了自然语言处理(NLP)在自动抽取关键信息、主题聚类、智能标注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AI自动识别合同中的关键条款,并将其元数据化。同时也审慎地讨论了AI在信息分类中的潜在偏见与人工干预的必要性。 第十章:区块链技术与档案的信任机制 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增强档案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方面的潜力。通过构建分布式时间戳和审计链,为核心历史档案和法律文件的长期可信性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保障方案。 --- 结语:构建面向未来的知识引擎 《档案整理与信息管理:21世纪的基石》是一本理论指导性与实操性高度统一的工具书。它要求信息管理者超越传统的“保管员”角色,转变为知识的架构师、信息的战略家。通过遵循本书提供的框架,组织能够有效地驾驭信息洪流,将合规性、效率与知识创新融为一体,为21世纪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 目标读者: 各级政府机构的文秘档案人员、企业合规官、信息技术部门负责人、图书馆及博物馆的数字策展人、信息管理专业研究生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汇编的价值在于其无可替代的“基准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极快,但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却成了稀缺品。这本汇编,在这一点上做得极其出色。它像是一块定海神针,让你在面对各种传闻、非官方解读甚至错误信息时,总能有一个可以回溯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原始文本。我记得有一次,在讨论一个关于环保材料回收的规定时,团队内部出现了分歧,我最终正是通过查阅其中某个特定年份的版本,找到了最原始且最准确的官方措辞,从而迅速化解了争议。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查阅功能,它成了一种“纠错器”和“共识建立器”。它让所有在相关领域工作的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不可置疑的参照点,这种统一语言和标准的建立,才是推动现代社会复杂协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核心要素。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信息混乱的一种强力制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透露着一种传统政府出版物的朴素气质,但这恰恰符合了它内容的严肃性。它没有花哨的封面设计,没有试图用鲜艳的色彩来吸引眼球,一切都显得那么内敛和克制,仿佛在无声地宣告:“我的价值,在于内容本身,而非外表。”我发现,在不同年份的修订版本对比中,能清晰地看到科技进步对现有规范的冲击和更新。比如,某些电力传输的标准,因为新材料的出现而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这体现了国家标准制定机构的灵活性和与时俱进。我并非技术专家,但通过阅读这些标准条文,我能感受到一种潜在的脉搏——那就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不断追求更高效率、更低风险的驱动力。对我而言,这不再仅仅是参考资料,而是一份关于“中国制造”如何一步步向“中国质造”迈进的无声记录。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间的对话,与那些在幕后默默工作,为我们生活安全和技术发展奠定基础的工程师和标准制定者进行无声的交流。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手时,那沉甸甸的分量和密密麻麻的文字,确实让人有点望而生畏。我本来期望能看到一些更具导读性质的分析或者图解,毕竟“汇编”这个词听起来就意味着“原汁原味,自行消化”。但越往后看,我就越体会到这种“原汁原味”的魅力所在。它强迫你跳出碎片化的信息茧房,去接受一套完整的、逻辑自洽的体系。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术语定义的清晰度,那些在日常交流中可能被模糊处理的概念,在这里都被精确地切割、界定。举个例子,关于某种计量单位的表述,如果单看某一个标准可能会觉得晦涩,但放在整个体系中去理解,就会明白为何必须如此严苛地定义,这背后是对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极致追求。对于非专业人士,比如我这样对标准制定过程抱有好奇心的爱好者来说,它更像是一本“思维训练手册”。它教导你如何从最基本的公理出发,推导出复杂应用场景下的合规路径,这种逻辑的严密性,比读任何哲学著作都来得更具操作性。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初次翻开时便让人有一种面对浩瀚知识海洋的敬畏感。我原本以为,这不过是一本枯燥的法规汇编,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工具书,或许只会在查阅特定条文时才会被束之高阁。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像是一部记录了国家工业、技术、乃至生活规范变迁的编年史,每一页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严谨与秩序。尤其是那些关于材料标准、质量控制的章节,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不禁思考,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规范,才构筑起了我们现代社会高效运转的基石。我曾试图追踪某个特定领域(比如建筑材料的抗压强度标准)的沿革,在这本汇编中找到了那个关键的“锚点”。那种确定感,是网络搜索或零散资料无法比拟的。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官方认证的坐标系,让你能迅速定位到特定时间点上,国家对某一领域的“共识”和“要求”究竟是什么。这对于任何从事相关研发或质量管理工作的人来说,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代表了一种权威性与完整性,让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至少有了一个清晰、可靠的出发点。

评分

坦白说,如果指望通过这本书来快速解决一个具体技术难题,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它更像是图书馆里那一本需要耐性去“啃”的经典文献,而不是一本“即时通讯”工具。我尝试用它来解决一个关于产品出口认证的具体问题,一开始的挫败感很强,因为它要求你必须理解整个上下游的相关标准链条,你不能只看孤立的一条。正是这种体系性的要求,让我被迫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问题。这迫使我必须去理解,A标准是如何依赖于B标准的定义,而C标准又是为了配合D标准的应用。这种层次分明的结构,将原本看似杂乱无章的规范,梳理成了一张精密而相互支撑的网。对于希望深入理解某一行业技术规范的逻辑骨架的人来说,这种强迫式的系统学习,比任何培训课程都要有效。它不是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必须这么做”,这种根基的牢固,才是长久之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