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以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特点为依据,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对象,以案例研究为途径,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自然地理背景、旅游产业的形象策划与景区景点的规划设计,以及生态保育与建设,是一本关于生态环境与旅游业耦合协调研究的好书。该书有如下特点: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和地域进行了系统综合,建立了以植被类型为特征的中国生态地理分区系统,为认识我国旅游的地域分异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地域生态要素和综合景观进行了旅游产品开发分析,由此而构建形成了区域生态旅游体系,对发展我国旅游产业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景区、景点不同特色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去构建特色旅游产业的设计,更为旅游规划提供了大量案例,对指导旅游功能分区和进行旅游产品设计有重要实用价值。
内容简介
《中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从生态旅游角度对我国生态环境形成、分异、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建立了以植被群落类型为特征的中国生态地理分区系统,并以案例研究形式进行了大区域的、县域的、景区与景点的生态旅游资源评判分析、形象设计、功能分区、产品开发与营销、项目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决策管理体系建设等的实证研究。《中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可供从事旅游科学研究者、爱好者、管理者,以及自然地理学、生态学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编 通论
第1章 中国的生态环境
第2章 中国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
第2编 区域与县域生态旅游资源规划与设计
第3章 西北地区的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4章 旅游产业的地理学基础——以大别山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方略为例
第5章 雅安市发展生态“雅”游的构思
第6章 安康市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7章 鹤壁市生态景观旅游规划
第8章 兴安盟生态特色旅游资源的产业开发与生态建设
第9章 箩北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规划
第10章 河北省唐海县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第11章 霸州市旅游资源及发展农业生态风情文化旅游产业规划
第12章 交口县新城区规划设计与神南峪生态旅游规划
第13章 成都市温江区金马湖景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
第14章 洪雅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生态保护与培育
第3编 景区特色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与设计
第15章 哈尔滨市太阳岛提升生态旅游资源赋值,发展深生态旅游的构想
第16章 重庆市美丽乡村嘉年华旅游区美景生态的植物品种选择
第17章 山东省定陶县仿山旅游景区观光农业园区的旅游开发
第18章 山东省肥城市圣噢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旅游规划
第19章 信阳市潢川县黄湖农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
第20章 信阳市潢川县卜塔集镇园林花卉旅游园区的建设规划
第21章 桓台县特色旅游及马踏湖湿地旅游产业的开发布局
第22章 “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规划
第23章 南太湖湖州旅游度假区小梅山、邱城景点的生态园景建设规划
第24章 盘瓠生态养生与生态文化旅游的创意与开发规划
第25章 青海省民和县药泉山文化生态游览景区的规划与建设
第26章 库布齐沙漠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保护
第27章 大泉山发展水保生态旅游规划的设计
第28章 蒙山峡矿区土地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第4编 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
第29章 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观
第30章 关山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第31章 惠阳区生态功能与生态旅游发展概要规划
第32章 生态功能和生态旅游建设规划——以河北省蓟县为例
精彩书摘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载体,土壤质量的高低与生态环境有直接关系。反映土壤质量的因子主要有土壤母质、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体构型、松紧程度、土壤透水透气状况、土壤有机质,统称为土壤结构,是制约植物种类、数量和生产潜力的基础。分析土壤结构对植物生长的满足能力和协调能力,研究植物群体对土壤因子改变的敏感程度及承受阈值,已成为土地生态研究最基本的研究内容。
2.1.3 水分供求转化特征
水是生物体构成的物质能量基础,参与了生态环境形成演变的全过程(物理、化学和有机过程)。生物体水分的来源虽然总体上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但为植物体吸收并参与生物过程的水分却几乎来自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对植物生长过程的供求协调能力,尤其是地下水、地表水对土壤水分供求、转化配合关系的能力,往往对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生产潜力高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以植物群体生长过程为核心的区域土壤水分供求协调能力研究,是分析生态类型及类型演变的重要依据。
2.1.4 生物群体结构
生物群体是生态环境的直接体现者。群落种类、建群植物的生态习性与构成,优势植物的丰度、群落的层片结构、群落生物产量及可利用程度等配合关系和组织建造,统称为生物群体结构。生物群体结构反映了生态状况的物质能量特征,具有衡量生态环境是否良好和是否稳定的功能。如果物能结构复杂,过程协调,生态环境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如果物能结构简单,则表征其内部物质能量过程简单和不协调,生物群体结构容易遭到破坏,生态状况便不稳定。由此可见,生物群体结构状况将能直接表征生态环境的类型、质量及生态功能。例如,湿润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与草地生态系统及灌丛生态系统比较,其内部无论物种组成、层片结构、生物多样性、群落生物产量及与生境的结合上都比草地生态系统及灌丛生态系统复杂,各要素间也更为协调,因而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一般要高于草地生态系统及灌丛生态系统,其系统也更为稳定。在半干旱区,受水分条件限制,地带性植被为草原,原生态的草原系统各生物群体间有稳定共生关系,如果对某一生物种群利用过度,如过度放牧、挖药材(如甘草、黄芪),则会打破种群间的群体结构而导致生态退化,因此,原生态的草原系统质量一般要高于退化的草场质量系统。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的图书简介,旨在探讨当前地球面临的气候危机,并系统梳理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战略与行动。 --- 图书简介:《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 导言:人类世的十字路口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生态环境体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我们正处于“人类世”的关键转折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了地球的自然系统。气候变暖不再是遥远的预测,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它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自然地理、经济结构、社会稳定乃至地缘政治格局。 本书聚焦于气候变化背后的科学机理、其多维度影响,以及人类社会为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所进行的深刻变革与不懈努力。我们不仅要直面问题的严重性,更要理解和把握住实现可持续未来的历史性机遇。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与驱动力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旨在用严谨的科学语言揭示气候变化的成因、过程及不可逆转的趋势。 1.1 大气系统的复杂性与温室效应的再审视 详细阐述地球能量平衡机制,深入解析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主要温室气体的生命周期及其对辐射强迫的影响。区别自然温室效应与人为增强的温室效应,并通过最新的古气候学数据,描绘出工业化以来大气成分的剧变轨迹。 1.2 观测事实与临界点理论 系统梳理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极端天气频率增加等关键气候指标的长期观测数据。重点探讨“气候临界点”(Tipping Points)的概念,分析海洋环流(如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崩溃、永久冻土融化释放大量碳氢化合物等潜在的不可逆转风险,强调时间窗口正在迅速关闭。 1.3 碳排放的全球结构分析 本书绘制了自1850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和部门(能源、工业、交通、农业)的累积碳排放“责任图谱”。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上的历史分歧与共同义务,为理解国际气候谈判的复杂性提供了坚实的量化基础。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的多重影响评估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系统性、非线性和连锁性的,本部分将影响分解为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个层面进行细致评估。 2.1 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 着重探讨气候变暖如何重塑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和物种的生存策略。内容涵盖珊瑚礁白化危机、森林火灾常态化、农作物带北移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以及海洋酸化对海洋食物链的深层破坏。 2.2 经济成本与脆弱性评估 分析气候变化对全球供应链、基础设施(如沿海城市防洪系统)的直接物理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系统风险——“搁浅资产”(Stranded Assets)问题。引入气候风险建模,评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韧性上的巨大差异。 2.3 社会公平与气候移民问题 本部分关注气候变化对社会公平的影响。探讨干旱、水资源短缺如何加剧地区冲突和内部不稳定。系统梳理“气候难民”或“气候移民”的概念、规模预测及国际法框架下的应对困境,强调气候正义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战略转型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社会必须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性转型。《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将最大的篇幅留给解决方案、技术创新与全球治理的构建。 3.1 能源系统的深度脱碳路径 (1)可再生能源革命: 详尽分析太阳能光伏、风能(陆上与海上)、地热能和先进核能(如聚变研究的进展)的成本曲线、技术成熟度与并网挑战。重点研究储能技术(电池、抽水蓄能、氢能)在保障电网稳定中的关键作用。 (2)能源效率与需求侧管理: 探讨智能电网、建筑能效标准提升、工业流程再造等“软”技术的巨大潜力,强调减少能源浪费是成本最低的减排方式。 3.2 适应性策略与气候韧性建设 减排(Mitigation)与适应(Adaptation)并重。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各国在建设气候韧性方面的具体实践: 水资源管理: 推广滴灌技术、海水淡化与非常规水源利用。 基础设施升级: 建设适应更高海平面和更强风暴潮的“灰色”和“绿色”基础设施(如红树林恢复作为天然屏障)。 农业适应: 培育耐旱、耐高温的作物品种,调整种植日历。 3.3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与负排放技术 深入探讨CCUS技术的商业化前景、安全挑战及成本结构。同时,对“负排放”技术,如直接空气捕集(DAC)和生物能源与碳捕集与封存(BECCS)的潜力与生态伦理限制进行了客观评估,认为其是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不可或缺的补充手段。 第四部分:全球治理、政策工具与金融创新 气候问题是典型的全球公地悲剧,需要强有力的国际合作与创新的经济激励机制。 4.1 国际气候治理的演进与挑战 回顾《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的演变历程。重点分析《巴黎协定》下“国家自主贡献”(NDCs)机制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发达国家在气候资金承诺(每年1000亿美元目标)方面的履行情况和影响。探讨多边主义在应对气候危机中的核心地位。 4.2 气候政策工具箱的构建 本书详细分析了不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碳定价机制: 对比碳税与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的优劣,分析其对不同经济部门的激励效果。 监管标准与补贴: 评估强制性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淘汰燃煤电厂的时间表等直接干预措施的效果。 4.3 绿色金融与资本的力量 探讨如何引导私人部门资本流向低碳转型。分析气候风险披露标准(如TCFD)、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可持续金融监管框架(如欧盟的《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如何重塑全球投资决策,并将气候目标融入到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之中。 结论:机遇的窗口期 《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总结指出,气候危机固然带来了空前的生存压力,但也为人类提供了一次彻底重塑经济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社会韧性的历史性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特别是目标13(气候行动),要求全球立即采取果断、系统性的行动。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企业领袖以及所有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可操作的知识框架。 --- 本书特色: 融合了最新的IPCC报告成果、前沿的工程技术进展,以及深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力求在科学的严谨性与政策的实用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气候危机的警示录,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